正文 539.学校
武成九年四月,郑克臧西巡益东、川西两地。
因为是沿水路上溯,因此郑克臧此行的第一站自然是被列为留守府的江陵。
经过近十年的修养生息,江陵已经大致恢复了元气,不过郑克臧并不是来看江陵市面的,故地重游的他莅临江陵的主要目的是来查看江陵的教育情况。
华夏朝的教育体系虽然一早就分为蒙学、县学、(州)府学和太学四级,但事实上由于教师人手的严重不足,御定教育内容被一再压缩,并不完全符合郑克臧最初的设想。只是到了最近几年,随着华夏朝的日益巩固以及不间断的培训人才,才在行在武昌府、东都承天府、南京琼州、潮州留守府、太平留守府、荆州留守府以及江南、江西、湖广、广东等财力较为充沛的省区初步完善了四级体制。
当然,四级教育体制中的蒙学,一向是由民间自行承办,县、巡检司两级主要负责督导巡视。因此蒙学毕业并没有任何的政治待遇,其肄业生必须到州府考试获得丁等文凭后才有机会进入县学求学或以最低等的流外吏员身份出仕。按照华夏吏部内部明文规定,以初等文凭出仕者,每五年才有一次升晋的机会,任官到了正八品便再无可能升迁。
所以,县学其实才是华夏朝最初级的官办教育。
不过,县学教授的只是一般的通才教育,譬如君子六艺等等,并不做细化,因而其肄业生在考核获得丙等文凭之后,要么进入(州)府学继续深造,要么入仕后凭机缘在各部、衙门开设的专门学校里补一份学历出来,否则其入仕后最高只能做到正六品一级而已。
(州)府学开始分科,对应华夏朝现有的各部、衙门,(州)府学内设置计科(财经)、农科(农林)、工科(营造)、礼科、法科、医科等科目,其肄业生一般进入各部、衙门中任事,若无意外,一般可以做到正四品。但是鉴于各部、衙门的职官权责不等,为了避免生员挑肥拣瘦不想就读某些科目,因此每一科的入取难度各异,从而大体保证各部、衙门的用人。
然而凡是也有些例外的,并不是所有部、衙门都会任用(州)府学的肄业生。
譬如总督蕃洋列国事务衙门名义上归在礼科,但其从不直接接纳各地(州)府学中礼科的肄业生,其开设有自己专门的学校,生源从低学历、低文凭、升迁无望的普通吏员中招募;而刑部也是一样,虽然其各级主官都来自法科肄业生,但其基本业务人员都是从该部直辖的各省捕盗学校中培养的,其生源更是多来自那些蒙学毕业却考不出初等文凭的群体。
太学是华夏最高级的学校,设立在各省首府以及行在武昌等直隶府,其生源是获得丁等文凭的(州)府学肄业生。作为华夏朝最高学历者,这些天之骄子是被当做部门骨干来培养的,若是没有因为贪腐或其他意外中途落马的话,尚书、侍郎、都督将是其仕途的终点,至于能不能做到内阁大臣、内阁总理大臣,这主要是靠机缘而不是学历。
正是因为如此,各地的太学中的太学生通常几个、十几个而已,而且一经入学肯定会毕业,所以其学习难度和竞争程度远不如(州)府学中来得激烈。
对此,随扈的学部大臣郭楷异议道:“各地太学生如此之少,又单独占用地方人力、财力,不如省入中枢,由学部统一管理。”
郑克臧沉默不语,郭楷进一步进言道:“太学生整日悠游,全无认真读书之心,此等人懒散惯了若是入仕为官恐不利朝廷将来,臣斗胆建议更定学制,唯太学肄业方可授官。”
郭楷的建议名义上只涉及学制的变动,然而却是根本上动摇目前华夏的用人体制。对此,郑克臧颇为觉得棘手。郭楷是一路跟着郑氏父子两代的元老重臣,当然不可能有异心,那么想必的确是学制出了问题才使得他冒触怒郑克臧的风险进言的。
郑克臧考虑良久,慢慢回答道:“此事重大,学部且上一个条陈,朕慢慢思之”
郭楷的动作很快,在郑克臧刚刚抵达夔州府的当天,他就上了奏本。学部提出的改革很简单,就是取消现有三等学历考核,重新恢复会试。
这份奏章,郑克臧读的很细,他发现郭楷其实也不是要全面否定四级教育体系,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扩招”---蒙学生学成之后可到县参加府试,合格者可以准予进入县学免费就读;县学生就读三年后可进州府城参加省试,省试合格可以进入州府学免费就读;考试不合格,准予县学复读三年,若是再考不合格,废止其免费在县学读书的资格,给予县学结业证明,凭此证明可至刑部或总督衙门的专门学校申请考试入学;
(州)府学生就读三年之后,允许其到省城参加学部试,合格着进入太学;考试不合格,回(州)府学继续就读,再次报考太学不成,则发给(州)府学结业证明;太学生每三年考核一次,一次性过关者由吏部授予正九品官职,分发各部各衙门任事,两次考核才过关者由吏部授予从九品官职,三次才过关者以流外一等任事;
除了太学生入仕的途径之外,拥有县学结业证明、(州)府学结业证明者,每三年可以到各省首府参加会试,考试录取者进入各部各衙门开办的学院学习,期间只要院试合格,既可由各部各衙门上报吏部(各省吏部分司)授予流外的吏职,然后磨勘升晋;
对于没有(州)府学、县学结业证明的读书人,学部每六年在京师(行在)举行一次制科,考试录取者一样按科目进入各部各衙门开办学院学习,院试合格后授职任事;
以上三种途径都可以被称为正途,区别是太学生可以没有任何障碍的直接做到三、四品,会试和制科出身者若没有进一步在各部各衙门学院二次进修的学历的话,其仕途只能被堵死在五、六品上
郑克臧看罢,转手把奏章递给前审计衙门会办大臣、如今都督益东等处地方行尚书台大臣李景:“朕有些思绪混乱,卿看后,且给朕一个建议吧。”
这原本不合体制,但受宠若惊的李景又怎么可能出言拒绝,只好战战兢兢的接过奏章飞速的看了一遍,然后沉吟片刻,这才向郑克臧奏报道:“臣以为郭大人此为老成谋国之见,本朝不设科举,让北地士子多心向建虏,与其让此等人为清虏助纣为虐,不如更张政策,对清虏来个釜底抽薪”
郑克臧发问道:“扩大三级学校,地方上的财政可能支撑?”
李景老老实实回答道:“与地方来说的确有些困难,然臣以为若是只给三级学生发放衣食、笔墨、纸张、书籍的话,所费还是不多的。”
郑克臧点点头:“卿说得很对,本朝以学校代科举,民间多有士子不满,而且本朝又施行功民免税政策,士绅、官吏无以得利,未免更加有些敢怒不敢言,所以更张一些政治让他们舒一口气,也是应该的,不过此事涉及各部衙门,所以还要慎重才是。”
郑克臧命令道:“来人,把这封奏章快船送回行在,让内阁讨论。”
内侍刚要上来接过奏章,郑克臧忽然摆摆手:“等一下。”
内侍立刻站定,只听郑克臧问道:“李卿,如今一省大员不过正三品,是不是有些低了。”
李景当即寒毛倒竖,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好半天才言到:“圣上明鉴,北面清虏的尚书都是一品,可是一样没有权力,还不如本朝名实归一。”
“但终究还是低了。”郑克臧背着手站了起来。“三公三孤是正一品,东宫三公东宫三孤是从一品,宗人府左右宗正、内阁总理大臣、监察院正卿、大审院正卿是正二品,左右宗人、内阁大臣、各部尚书、各衙门会办大臣是从二品,这些都没有问题,都督只有正三品就有些低了,而且越到基层越是低得过分了。”郑克臧的话让李景松了一口气,原来郑克臧是从郭楷的奏章上看到其他方面的问题了。“流外五等也名不符实,李卿,你觉得恢复唐制如何?”唐代官制三十阶,与宋元丰之后中国官制的区别在于其四品以下在正从的基础上又分为了上下两阶。“能不能藉此实现官吏一体?”
“圣上,本朝知县等亲民官一般是从六品,太平、荆州、潮州三府下知县是从五品,武昌、承天、琼州、河南四府知县更是正五品,已经不低了。”李景劝谏道。“更何况百姓已经熟悉官吏品阶,若是更张,唯恐混乱呢。”
“说得也是。”郑克臧并无考虑成熟,听到李景劝谏,立刻改弦更张。“且先放一放吧。”说到这,郑克臧在郭楷的奏章上圈画了几笔,递给候在一旁的内侍,命令道。“立刻发出去!”
因为是沿水路上溯,因此郑克臧此行的第一站自然是被列为留守府的江陵。
经过近十年的修养生息,江陵已经大致恢复了元气,不过郑克臧并不是来看江陵市面的,故地重游的他莅临江陵的主要目的是来查看江陵的教育情况。
华夏朝的教育体系虽然一早就分为蒙学、县学、(州)府学和太学四级,但事实上由于教师人手的严重不足,御定教育内容被一再压缩,并不完全符合郑克臧最初的设想。只是到了最近几年,随着华夏朝的日益巩固以及不间断的培训人才,才在行在武昌府、东都承天府、南京琼州、潮州留守府、太平留守府、荆州留守府以及江南、江西、湖广、广东等财力较为充沛的省区初步完善了四级体制。
当然,四级教育体制中的蒙学,一向是由民间自行承办,县、巡检司两级主要负责督导巡视。因此蒙学毕业并没有任何的政治待遇,其肄业生必须到州府考试获得丁等文凭后才有机会进入县学求学或以最低等的流外吏员身份出仕。按照华夏吏部内部明文规定,以初等文凭出仕者,每五年才有一次升晋的机会,任官到了正八品便再无可能升迁。
所以,县学其实才是华夏朝最初级的官办教育。
不过,县学教授的只是一般的通才教育,譬如君子六艺等等,并不做细化,因而其肄业生在考核获得丙等文凭之后,要么进入(州)府学继续深造,要么入仕后凭机缘在各部、衙门开设的专门学校里补一份学历出来,否则其入仕后最高只能做到正六品一级而已。
(州)府学开始分科,对应华夏朝现有的各部、衙门,(州)府学内设置计科(财经)、农科(农林)、工科(营造)、礼科、法科、医科等科目,其肄业生一般进入各部、衙门中任事,若无意外,一般可以做到正四品。但是鉴于各部、衙门的职官权责不等,为了避免生员挑肥拣瘦不想就读某些科目,因此每一科的入取难度各异,从而大体保证各部、衙门的用人。
然而凡是也有些例外的,并不是所有部、衙门都会任用(州)府学的肄业生。
譬如总督蕃洋列国事务衙门名义上归在礼科,但其从不直接接纳各地(州)府学中礼科的肄业生,其开设有自己专门的学校,生源从低学历、低文凭、升迁无望的普通吏员中招募;而刑部也是一样,虽然其各级主官都来自法科肄业生,但其基本业务人员都是从该部直辖的各省捕盗学校中培养的,其生源更是多来自那些蒙学毕业却考不出初等文凭的群体。
太学是华夏最高级的学校,设立在各省首府以及行在武昌等直隶府,其生源是获得丁等文凭的(州)府学肄业生。作为华夏朝最高学历者,这些天之骄子是被当做部门骨干来培养的,若是没有因为贪腐或其他意外中途落马的话,尚书、侍郎、都督将是其仕途的终点,至于能不能做到内阁大臣、内阁总理大臣,这主要是靠机缘而不是学历。
正是因为如此,各地的太学中的太学生通常几个、十几个而已,而且一经入学肯定会毕业,所以其学习难度和竞争程度远不如(州)府学中来得激烈。
对此,随扈的学部大臣郭楷异议道:“各地太学生如此之少,又单独占用地方人力、财力,不如省入中枢,由学部统一管理。”
郑克臧沉默不语,郭楷进一步进言道:“太学生整日悠游,全无认真读书之心,此等人懒散惯了若是入仕为官恐不利朝廷将来,臣斗胆建议更定学制,唯太学肄业方可授官。”
郭楷的建议名义上只涉及学制的变动,然而却是根本上动摇目前华夏的用人体制。对此,郑克臧颇为觉得棘手。郭楷是一路跟着郑氏父子两代的元老重臣,当然不可能有异心,那么想必的确是学制出了问题才使得他冒触怒郑克臧的风险进言的。
郑克臧考虑良久,慢慢回答道:“此事重大,学部且上一个条陈,朕慢慢思之”
郭楷的动作很快,在郑克臧刚刚抵达夔州府的当天,他就上了奏本。学部提出的改革很简单,就是取消现有三等学历考核,重新恢复会试。
这份奏章,郑克臧读的很细,他发现郭楷其实也不是要全面否定四级教育体系,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扩招”---蒙学生学成之后可到县参加府试,合格者可以准予进入县学免费就读;县学生就读三年后可进州府城参加省试,省试合格可以进入州府学免费就读;考试不合格,准予县学复读三年,若是再考不合格,废止其免费在县学读书的资格,给予县学结业证明,凭此证明可至刑部或总督衙门的专门学校申请考试入学;
(州)府学生就读三年之后,允许其到省城参加学部试,合格着进入太学;考试不合格,回(州)府学继续就读,再次报考太学不成,则发给(州)府学结业证明;太学生每三年考核一次,一次性过关者由吏部授予正九品官职,分发各部各衙门任事,两次考核才过关者由吏部授予从九品官职,三次才过关者以流外一等任事;
除了太学生入仕的途径之外,拥有县学结业证明、(州)府学结业证明者,每三年可以到各省首府参加会试,考试录取者进入各部各衙门开办的学院学习,期间只要院试合格,既可由各部各衙门上报吏部(各省吏部分司)授予流外的吏职,然后磨勘升晋;
对于没有(州)府学、县学结业证明的读书人,学部每六年在京师(行在)举行一次制科,考试录取者一样按科目进入各部各衙门开办学院学习,院试合格后授职任事;
以上三种途径都可以被称为正途,区别是太学生可以没有任何障碍的直接做到三、四品,会试和制科出身者若没有进一步在各部各衙门学院二次进修的学历的话,其仕途只能被堵死在五、六品上
郑克臧看罢,转手把奏章递给前审计衙门会办大臣、如今都督益东等处地方行尚书台大臣李景:“朕有些思绪混乱,卿看后,且给朕一个建议吧。”
这原本不合体制,但受宠若惊的李景又怎么可能出言拒绝,只好战战兢兢的接过奏章飞速的看了一遍,然后沉吟片刻,这才向郑克臧奏报道:“臣以为郭大人此为老成谋国之见,本朝不设科举,让北地士子多心向建虏,与其让此等人为清虏助纣为虐,不如更张政策,对清虏来个釜底抽薪”
郑克臧发问道:“扩大三级学校,地方上的财政可能支撑?”
李景老老实实回答道:“与地方来说的确有些困难,然臣以为若是只给三级学生发放衣食、笔墨、纸张、书籍的话,所费还是不多的。”
郑克臧点点头:“卿说得很对,本朝以学校代科举,民间多有士子不满,而且本朝又施行功民免税政策,士绅、官吏无以得利,未免更加有些敢怒不敢言,所以更张一些政治让他们舒一口气,也是应该的,不过此事涉及各部衙门,所以还要慎重才是。”
郑克臧命令道:“来人,把这封奏章快船送回行在,让内阁讨论。”
内侍刚要上来接过奏章,郑克臧忽然摆摆手:“等一下。”
内侍立刻站定,只听郑克臧问道:“李卿,如今一省大员不过正三品,是不是有些低了。”
李景当即寒毛倒竖,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好半天才言到:“圣上明鉴,北面清虏的尚书都是一品,可是一样没有权力,还不如本朝名实归一。”
“但终究还是低了。”郑克臧背着手站了起来。“三公三孤是正一品,东宫三公东宫三孤是从一品,宗人府左右宗正、内阁总理大臣、监察院正卿、大审院正卿是正二品,左右宗人、内阁大臣、各部尚书、各衙门会办大臣是从二品,这些都没有问题,都督只有正三品就有些低了,而且越到基层越是低得过分了。”郑克臧的话让李景松了一口气,原来郑克臧是从郭楷的奏章上看到其他方面的问题了。“流外五等也名不符实,李卿,你觉得恢复唐制如何?”唐代官制三十阶,与宋元丰之后中国官制的区别在于其四品以下在正从的基础上又分为了上下两阶。“能不能藉此实现官吏一体?”
“圣上,本朝知县等亲民官一般是从六品,太平、荆州、潮州三府下知县是从五品,武昌、承天、琼州、河南四府知县更是正五品,已经不低了。”李景劝谏道。“更何况百姓已经熟悉官吏品阶,若是更张,唯恐混乱呢。”
“说得也是。”郑克臧并无考虑成熟,听到李景劝谏,立刻改弦更张。“且先放一放吧。”说到这,郑克臧在郭楷的奏章上圈画了几笔,递给候在一旁的内侍,命令道。“立刻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