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二八章 十八诸侯
初平元年正月底,东郡太守桥瑁一纸反董檄文,引得天下英雄纷纷响应,而最先起兵举事的便是渤海太守袁绍。请记住我}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
昔日龚都进犯汝南之时,袁氏举族迁居,因其家在朝中势大,纷纷奔投洛阳而去,至董卓专权,袁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祁乡侯。今趟他首举义旗,实则主要是担心家族安危,是以接获矫诏,当即领兵三万,驻扎于虎牢关外。
紧随其后的便是典军校尉曹孟德。传闻曹操曾欲借献七星刀之名,意图刺杀董卓,事败而逃,实则并无此事。只不过他亦如袁绍一般,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阳。回到陈留后,操“散家财,合义兵”,组建了有名的曹家班底。得知昔日同僚袁绍已聚兵关外,遂亦领了众将,起兵一万前往会盟。
有此二军牵头,很快便有各镇诸侯起兵相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曾以袁术为后将军,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字文节,颍川郡人。曾任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绪,陈留人。(请记住我w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字公节,兖州泰山人。
第六镇,陈郡太守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今阳谷)人。少时,家中富裕,疏财仗义,广交朋友,曹操、袁绍都与他有交往。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梁国雎阳人,太尉桥玄族子。曾为兖州刺史,后迁东郡太守。会盟发起人。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袁绍从兄,曾为长安令。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字允诚,曾任后军校尉,昔日他求见袁绍,言说董卓有异心,劝袁绍除之,袁绍不从,鲍信又找王允商量,王允也不同意,鲍信无奈引本部军兵投泰山。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董卓图危社稷,功曹臧洪说超诛除国贼,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超从檄文,起兵讨卓。”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小时候是孤儿,好学,性格刚直,有高尚的节操。后举孝廉,拜尚书郎,授予舒令。后迁幽州刺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后来黄巾起兵徐州,就让陶谦做徐州刺史,大败黄巾军。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马腾,相传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因其父马肃与羌女通婚,故马腾有二分之一的羌族血统。马腾于汉灵帝末参军,由于身长力大,性格宽和,待人诚恳而因功升至军司马。但之后朝纲日败,民变频频。韩遂先后杀死当时想要乘乱起义的少数民族首领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之后韩遂又用计杀死了凉州刺史耿鄙和汉阳太守傅燮,而在耿鄙手下担任军司马的马腾见势投靠韩遂并与之结为异姓兄弟,割据一方。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时称白马将军(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因其母地位卑贱,初始只任郡中小吏。他貌美,声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太守刘基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跟卢植于缑氏山中读书,粗通经传,又举为上等郡吏。刘基因事犯法,发配日南。当时法律不许部下随槛车同行。他就化装成侍卒,带上刘基日用品,驾车护送。刘基将至日南郡时,公孙瓒备好酒肉在北芒山祭司先祖,他举杯祈祷:“以前为人子当尽孝道,而今为人臣当尽忠心,理应随同太守共赴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怕不能身还,就此别过列祖列宗。”在场人无不落泪叹息。后刘基途中被赦免而还,公孙瓒被举为孝廉,做了辽东郡附属国的长吏。之后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升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少数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最初因为武勇而在并州为武猛从事。十常侍专权期间,张杨奉刺史丁原之命带兵往见上军校尉蹇硕,后来蹇硕死,他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得一千余人,此后一直留在上党攻打山贼。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孙武之后。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中平四年(187),长沙人区星起义,攻围城邑。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往剿灭。孙坚到郡,检选循吏,使之治民,并且明白交代:“你们只管好好对待善良百姓,好好处理官曹文书,按规矩办事。至于郡中盗贼,交我负责便好了!”他说到做到,立即率领将士,谋划方略,仅一个月的工夫,就打败了区星,郡中震服。
这十六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尽投洛阳会盟。
昔日龚都进犯汝南之时,袁氏举族迁居,因其家在朝中势大,纷纷奔投洛阳而去,至董卓专权,袁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祁乡侯。今趟他首举义旗,实则主要是担心家族安危,是以接获矫诏,当即领兵三万,驻扎于虎牢关外。
紧随其后的便是典军校尉曹孟德。传闻曹操曾欲借献七星刀之名,意图刺杀董卓,事败而逃,实则并无此事。只不过他亦如袁绍一般,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阳。回到陈留后,操“散家财,合义兵”,组建了有名的曹家班底。得知昔日同僚袁绍已聚兵关外,遂亦领了众将,起兵一万前往会盟。
有此二军牵头,很快便有各镇诸侯起兵相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曾以袁术为后将军,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字文节,颍川郡人。曾任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为冀州牧。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绪,陈留人。(请记住我w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字公节,兖州泰山人。
第六镇,陈郡太守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今阳谷)人。少时,家中富裕,疏财仗义,广交朋友,曹操、袁绍都与他有交往。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梁国雎阳人,太尉桥玄族子。曾为兖州刺史,后迁东郡太守。会盟发起人。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袁绍从兄,曾为长安令。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字允诚,曾任后军校尉,昔日他求见袁绍,言说董卓有异心,劝袁绍除之,袁绍不从,鲍信又找王允商量,王允也不同意,鲍信无奈引本部军兵投泰山。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董卓图危社稷,功曹臧洪说超诛除国贼,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超从檄文,起兵讨卓。”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小时候是孤儿,好学,性格刚直,有高尚的节操。后举孝廉,拜尚书郎,授予舒令。后迁幽州刺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后来黄巾起兵徐州,就让陶谦做徐州刺史,大败黄巾军。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马腾,相传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因其父马肃与羌女通婚,故马腾有二分之一的羌族血统。马腾于汉灵帝末参军,由于身长力大,性格宽和,待人诚恳而因功升至军司马。但之后朝纲日败,民变频频。韩遂先后杀死当时想要乘乱起义的少数民族首领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之后韩遂又用计杀死了凉州刺史耿鄙和汉阳太守傅燮,而在耿鄙手下担任军司马的马腾见势投靠韩遂并与之结为异姓兄弟,割据一方。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时称白马将军(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因其母地位卑贱,初始只任郡中小吏。他貌美,声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太守刘基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跟卢植于缑氏山中读书,粗通经传,又举为上等郡吏。刘基因事犯法,发配日南。当时法律不许部下随槛车同行。他就化装成侍卒,带上刘基日用品,驾车护送。刘基将至日南郡时,公孙瓒备好酒肉在北芒山祭司先祖,他举杯祈祷:“以前为人子当尽孝道,而今为人臣当尽忠心,理应随同太守共赴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怕不能身还,就此别过列祖列宗。”在场人无不落泪叹息。后刘基途中被赦免而还,公孙瓒被举为孝廉,做了辽东郡附属国的长吏。之后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升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少数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最初因为武勇而在并州为武猛从事。十常侍专权期间,张杨奉刺史丁原之命带兵往见上军校尉蹇硕,后来蹇硕死,他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得一千余人,此后一直留在上党攻打山贼。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孙武之后。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中平四年(187),长沙人区星起义,攻围城邑。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往剿灭。孙坚到郡,检选循吏,使之治民,并且明白交代:“你们只管好好对待善良百姓,好好处理官曹文书,按规矩办事。至于郡中盗贼,交我负责便好了!”他说到做到,立即率领将士,谋划方略,仅一个月的工夫,就打败了区星,郡中震服。
这十六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尽投洛阳会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