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二章 同一水平线的竞争
【卡文了,想得很痛苦。
</p>
深深感谢火烤老母鸡、明圣士、人间有梦、npostcard、octopus7372、诗书剑、a33179061518、唥眼看迣鎅╰、天界的小兵、天杀星号、幻心魂、雨后有雪、静默有时、SBNo.1、泣血剑、vega_ironman、长剑指空的打赏,作者感谢你们的真诚支持,在此鞠躬以谢!
</p>
同样感谢所有点击、收藏、推荐本书的朋友,真的非常感谢!】
</p>
郭逸铭在会议上匆匆讲完他的提案,随即就告辞而去。
</p>
对他来说,游戏机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能成功更多靠的是市场运作和大量游戏软件支持,不值得花太多功夫。
</p>
另一方面,他也确实是忙。
</p>
从会议室出来,他连办公室都没来得及回,就又去了光学实验室、音频视频实验室、磁性材料实验室,和自动化实验室,分别察看了光头、数字音频解码、数字视频解码、永磁材料的研发情况。
</p>
在这几个项目中,早在图形处理器研发过程中就涉及到了音频电路。但那是一个粗糙的音频信号还原电路,声音非常单调。这次进行的音频解码器研发,则是为了CD音频的还原解码而特意研发,还原度远远超过了早期那个雏形产品。
</p>
郭逸铭去的时候,相关技术人员正在讨论音频信号还原的算法,他对这方面并无多少涉猎,自然不会胡乱插嘴。他仅仅是在调音室内,看特意从国家交响乐团请来的国家级调音师,根据不同乐器、声响的数字回放,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然后通过软件补偿的方式,对音质音色进行修正。
</p>
这些修正后的波形,将在最后版本中固化入音频芯片,作为基本信号源为CD回放所调用。
</p>
调音工作非常枯燥,通常一个音要反复播放无数次,每一次仅有极其细微的差距。事实上,郭逸铭听了好一会儿,愣是没听出来这之间有什么差别,但号称“金耳朵”的国家级调音师却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技术人员,“音高了”、“这个音太硬了”、“有些偏软”、“含混不清”。
</p>
他不敢打扰他们工作,悄悄退出来,问舒雨菲有没有听出有什么差别,结果对方和他一样,完全一头雾水。
</p>
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里面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那名调音师也从隔音室内出来。
</p>
郭逸铭与他稍微攀谈了一下,才知道像这种非常细微的调音工作,他也是练了几十年才能准确分辨。而且工作时间不能太长,每隔十几分钟就必须休息一次,否则同一个音反复听,他自己的判断力也会变得迟钝,从而听不出其中的差别。
</p>
从音频解码实验室出来,他又顺便去隔壁的视频解码项目组看了看。
</p>
这边又是另外一种景象,只见项目组研究人员用十二片混合并行处理器搭建了一个并行工作站,并配了满满一版足有2兆的内存,通过软件的方式对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同时通过数据收集设备,对数据流存储以后进行分析。随后,他们迅速在另外一台工作站上对软件进行算法上的修正,然后重新测试,以观察解码的具体效率变化。
</p>
通过询问项目组组长,对方明确告诉他,以现在的处理器水平,根本无法进行流畅的视频信号解码。
</p>
以他们的计算,即便是最粗糙的320×200低分辨率,要实现每秒钟30帧的图像解码,解码器速度最少也要达到能每秒处理50HZ信号的基本要求。如果不采用混合处理器,而使用纯粹的精简指令型解码器,并配以大容量缓存,那么集成度也至少要达到30万才有可能。
</p>
这也就是为什么飞利浦尽管是第一个制造出商业用激光头,但他们推出的LD镭射影碟机却采用了模拟信号输出,并把盘片做那么大的原因。
</p>
现有的半导体硬件水平,完全支持不了数字动态影像的即时数据处理。
</p>
他们现在的工作只能说是预研,通过对动态图像的以软件方式进行数字解码,并不断修改其算法计算,将其完善。如果硬要制作硬解码芯片也不是不行,算上内部集成的大容量寄存器,这块芯片的尺寸就会非常惊人,差不多要达到4到5块处理器芯片的大小。
</p>
这样一块解码器,其价格差不多是一枚混合并行处理器的十倍到二十倍!
</p>
郭逸铭倒是不着急。
</p>
以现在国际上14万集成度的半导体工艺水平来说,按照摩尔定律,只要再过十八个月左右,这种视频解码芯片就可以变为现实了。用于DVD当然不行,但用于VCD则效果基本已经够用。
</p>
不管怎么说,相关的技术储备总是需要的。
</p>
以上两个项目,所涉及的大多是图像、音频的算法,他提不出多少建议,只能对他们取得的进展给与夸奖。并提醒音频解码项目组将成果汇总,如果有新技术、新算法,及时送交法律部进行专利注册,以防被别人抢先。
</p>
至于视频解码组,他只能安慰他们,曙光就在前头。同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在视频信号压缩、重放的算法上取得更多的进展,以争取尽快能够实现硬解码。
</p>
这两个项目他都待得不久,总共不到一个小时就离开。
</p>
但在接下来的光头项目组和永磁材料项目组,他却待了很久很久,并亲自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p>
因为这正是他的长项。
</p>
激光头是一个组件,它是由半导体激光器、光电二极管、管帽、管座、透镜等组成,可以说是一个激光数字存储器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还超过了视频解码芯片。
</p>
而在这其中,半导体激光器又是重中之重。
</p>
自从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发射”的理论,限于材料和工艺水平,人们直到1960年才真正作出了第一个红宝石激光器。此后的二十年来,人们在材料、工艺上进展缓慢,虽然早在七十年代就有了半导体激光器,也就是激光二极管,可直到79年,飞利浦公司才首先制作成第一个商业激光头。紧跟着日本的索尼公司也在80年研发成功,并于当年推出了第一款商业用CD唱机。
</p>
随后两家公司迅速联手,制定了CD唱片的存储格式,也即所谓的红皮书,将完整播放完一曲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时长,定为一张CD唱片的标准容量。
</p>
郭逸铭对此不置可否。
</p>
毕竟人家已经推出了实用的激光唱机,且已经制定了行业标准。他只有超越对方的激光读取装置,并获得市场认可,才有在这一领域内说话的权利,同时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去,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润。
</p>
其实国内对于激光的研发一直很重视,进度上并不比国外慢。
</p>
早在60年美国研发成功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国内在第二年就同样制作出了红宝石激光器,可以说基本与国外同步。
</p>
然而此后国内一直致力于激光在精密测距、激光切割焊接、高能激光等重大国防科学领域的研发。而且由于国内半导体工艺的相对落后,在激光器的微缩化发展中,落后于国外,到目前仍无成熟的小型半导体激光器问世。
</p>
激光的原理事实上并不复杂。
</p>
激光其实也是一种光,只是它是一种指向性强、相位一致的单色光源。
</p>
它的产生,利用的是原子在受到外来能量注入之后,破坏了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能量层稳定,电子被从原轨道弹向更高能量轨道。外来注入的能量此时会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出来,当释放完毕,电子即返回原轨道继续绕着原子核运转。
</p>
这个时间很短暂,只有十亿分之几秒。
</p>
在电子弹向高能量轨道时,一旦有光子撞击原子,本来即将释放的外来能量便会被转化为一个光子,且与撞击它的光子一模一样。
</p>
也就是说,当一个光子撞击一个受激发状态的原子时,会由一个光子变成两个光子,从而出现光束的增强。
</p>
人们就是利用这一受激发射的原理,在一个光学腔谐振内,用电激励的方式产生辐射源,强行将原子激发。然后从一端发射出一道光源,光穿透激发状态的原子,光子、高能态原子碰撞,就产生出更多的光子。增值的光子到达光学谐振腔另一端,又被反射镜反射回来,再次撞击高能态原子,之后又在发射端再次被反射。
</p>
一次次反射,光束能量越来越强,且光子的特质都一模一样。发射端的发射镜,反射能力要略弱于光源端,这样当光能超出了反射镜的约束极限时,一道激光束就从发射端射出,形成一道颜色纯正、笔直的光源。
</p>
可见激光器的反响速度是与受激原子层密度紧密相关。
</p>
郭逸铭没研究过音频信号的算法,没研究过视频信号的算法,但他作为一个材料专家,对于激光二极管的制备工艺却是了如指掌。
</p>
此时的激光二极管采用同质结工艺制造,体型大,直径达到9毫米,光源波长宽,足有一微米。由于受激反转的原子数量少因而反响时间慢,为了增大激活效果因而持续输出能量激光器功耗大,发热量大。
</p>
从飞利浦、索尼的光头来看,完全是出自同一本源,又大又笨。
</p>
他一来就制定了采用分子束外延生长课题、金属有机物化学汽相沉积,研发基于80年代中后期工艺水平的量子阱激光二极管。
</p>
量子阱技术由于通过势阱形成了量子限制能量带,迫使电子高度集中,从而具有了极高的效率。在波长不变的情况下,功率都远大于传统半导体激光器,而功耗却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p>
这种工艺其实并不复杂,贝尔实验室在60年代末期就提出了相关理论,国际上也在进行相关研究。
</p>
但具体各层应该采用什么材料、各材料的比例和处理工艺技术,却一直没有成熟的工艺流程,因此始终无法得到可以大规模制备的产品。通过大量的实验,每一次都能进步一点、总结一点规律,但距离实用还差得很远。
</p>
郭逸铭一来就提了个大方向,然后在实验过程中,不断隐蔽地抽掉那些被证明是错误的、无用的实验方案,将实验密度紧紧契合在最佳区间之内。虽然量子阱激光器的研发才开展了半年多不到一年,可取得的成绩已经超出了国际上的水平。
</p>
他打算再慢慢调整,用半年到9个月时间,实现第一个大致可用的量子阱半导体激光器的工艺定型,先推出产品。接下来就交给实验室慢慢完善,还可以不断推出改进品。
</p>
郭逸铭在实验室待了很久,和他们一起讨论如何进行下一步的研究,然后根据对方提出的实验步骤和流程,圈定了几个方案。其中就有几项能够比较快出效果的实验方案,引导着研究小组向着正确地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p>
他在光学实验室里待了足有三个多小时,才在舒雨菲的催促下离开实验室,来到了磁性材料实验室。
</p>
这里在进行的又是另一项材料的制备,这就是被俗称为永磁王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制备。
</p>
而这种永磁材料,又是他下一步为电动自行车准备的,而且以后还有更多用处。
</p>
随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气愤之下对全世界采用石油禁运,从而造成全世界石油危机之后,石油价格疯长。全世界都开始重新正视对于石油依赖性的坏处。各种关于石油还够开采三十年啦、石油对环境的污染啦,等等言论开始甚嚣尘上。
</p>
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后果,各国也开始下大力气投入对新能源,以及高效节能的研究之中。
</p>
就连最财大气粗的美国人民,也承受不了高企的石油产品价格,开始放弃大排量汽车,而选购轻便节能的小型车。这也是日本车能够进入美国市场,并迅速占据了30%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不得不说,日本的运气真的是好到爆棚!
</p>
好像每一次日本需要什么,就会出现有利于他们的形势变化。
</p>
本来二战后,美国对这个两面三刀的国家是非常愤怒,也对日本民众宁死不降的精神感到极度忌惮,打算将这个国家彻底废掉,从而制定了堪称世界上最公正、最和平的和平宪法,强迫日本人接受。
</p>
但冷战的开始和朝鲜战争拉开序幕,为了让日本成为美军的后勤大本营,美国人给日本派发了巨额订单,并安排他们从事后勤工作。同时认识到日本重要战略位置的美国,战后依然没有改变扶持日本经济的做法。于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日本,奇迹般地很快恢复了生机。而美军在志愿军入朝后,前二次战役屡遭重创的时候,气急败坏的麦克阿瑟自己推翻了他想要彻底阉割日本的打算,重新将日本军事力量重建起来,差一点就投入了朝鲜战争之中。
</p>
再后来,为了和苏联对抗,美国又一次眼睁睁看着日本大肆从全世界购买各种技术、设备,让日本的产业由纺织轻工业迅速转化为钢铁重工业。日本的钢铁挤得美国的钢铁制造厂叫苦不迭,出口率率下滑。
</p>
几次石油危机,又让日本的钢铁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汽车找到了市场,从而走上科技研发、销售、资金回笼、再研发的良性循环道路。美国五大湖的汽车生产厂的汽车工人们一提起日本就恨得牙痒痒。
</p>
再下来,美国又看着日本满世界购买半导体技术、专利、设备,用了十来年时间一步步追赶上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半导体技术先进国家。甚至某些半导体部件,例如内存,已经压倒了美国产品,将美国半导体生产商挤压得奄奄一息。包括靠内存起家的英特尔,都在日本内存的逼迫下放弃了内存生产。
</p>
短短四十年,日本就从二战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如飞一样重新站起来,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发达国家。
</p>
每一次当日本即将产业升级的时候,国际形势就会出现有利于日本发展的情况。随后美国迫于国际形势需要,不得不捏着鼻子认可日本的经济崛起、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市场扩张,一步步亲手把日本送到了经济第二的位置。
</p>
日本人勤劳、团结、守纪律固然是内因,但如果没有美国放纵这个外因起作用,日本人就是再勤劳、再肯吃苦,累死也别想爬到这个位置。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只要技术稍一升级,就必须要寻求外部市场来容纳它的产能扩张,至于技术上的无原则放开,更是日本产业升级的决定性因素。
</p>
有时候,郭逸铭都在奇怪,这个国家怎么这么好命呢?
</p>
不过这一次,他搞的电动自行车,也是冲着能源危机所形成的节能、环保的国际大气候而去,倒是和日本推销小排量汽车的时代背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p>
电动自行车技术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萌芽状态,但受制于电池技术、电动机技术,一辆电动自行车充满电也只能跑20公里。电动车时速也很慢,仅有17公里左右,比人跑步快不了多少。
</p>
电池的技术很好解决,电动机则要麻烦很多。
</p>
谈到电动机,因为受材料限制,大家都在技术细节上下功夫,什么线圈绕法啦、什么电机磁场最佳计算啦等等,都是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努力挖掘其潜力。而事实上,涉及电动机的性能最根本的因素是线圈的性能、磁导性能和永磁材料。
</p>
在同时代、同样技术条件下,这三类材料的性能才是决定电动机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但这些材料每提升1%,则付出的成本就高涨30%!所以逼得人们只能在如何挖潜方面下苦功,实在是用不起好东西啊!
</p>
线材的提纯无需郭逸铭动脑,他只需要给出一种较好的绝缘漆材料,及更便宜的大规模制备工艺,就足以解决线材问题。
</p>
磁导材料涉及到的设备投入巨大,改进困难,他暂时忽略。
</p>
永磁材料在这三项中所占比重最大,相对解决难度却并不大,倒成为他的首选。反正上次他就提供了氧化铁软性磁材料的制备工艺,再来一个永磁材料也不过是更进一步,到时候又推给材料所就好。
</p>
现在的磁性材料普通的,用的也是铁氧体材料,只不过上次他制备的是一般性氧化铁,属于软磁材料。而电机上用的多是锶铁氧体和钡铁氧体材料,价格便宜,矫顽力高,正适合大规模运用。
</p>
其他的就是稀土永磁材料,如铝镍钴、钐钴永磁材料,这两种材料又属钐钴材料最好。可惜且不说钴的含量稀少,钐也是一种非常稀少的稀土材料,价格之高昂,只有部分国防重要工程上才用得起。
</p>
至于他正在研发的钕铁硼材料,无论是钕,还是硼,在国内储量都非常巨大,足以满足工业大规模需要。更加关键的是它的磁能积达到了400千焦,是普通铁氧体的12倍,比最好的钐钴还强一倍,是一种非常好的永磁材料,原材料价格更是非常低廉。
</p>
它的好处国内也早在六十年代就发现了,只是一直没有好的制备方法,只能小规模制备运用。并且它的居里温度太低,只有300~400摄氏度,无法在大马力电机上使用。另外由于材料中富含铁和钕,很容易氧化。还有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其去磁,以取得比较稳定的使用效果。
</p>
这些弊端二十年来人们早就知道了,可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可靠的方法加以解决,可见材料科技的进步是多么缓慢。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根本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而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投入,可谓是步履蹒跚。
</p>
郭逸铭仅仅是跑了这几个实验室,其中两个还没怎么指导,就把一天的时间都耗在了上面。等他回到办公室,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五点一刻,距离下班只有一刻钟左右,而他还要面对桌面上厚厚的一摞文件。
</p>
他手抚着文件,不觉苦笑,今天又要加班了。
</p>
“老板……”从实验室回来,舒雨菲就变得有些沉默,却又不像是特别疲惫的样子,此刻叫了他一声,欲言又止。
</p>
“嗯?”郭逸铭抬起头来,奇怪地看了她一眼。
</p>
这姑娘一向是很直爽,有话就说、有问题就问的,今天怎么吞吞吐吐?
</p>
“我是想问,我们不是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吗?怎么您又是研究这个,又是研究那个的,像今天的这几个项目,我感觉除了音频、视频与计算机相关,其他的都是机械、电器类技术,难道我们要转变经营方向?”舒雨菲想了一阵,还是把心头的疑问问了出来。
</p>
“怎么不相关?激光光头关系到未来的光存储设备的研发,而永磁材料则可以作为未来半导体生产设备自动化的伺服系统……,呃,好吧,这种钕铁硼永磁电机更适合用在动力电机上,而不是伺服电机……,那个,我该怎么说呢……”
</p>
郭逸铭随便编了个理由,却自己都感到好笑,不觉头痛起来。
</p>
他想了想,决定还是透露一点自己的想法,要不作为自己的贴身秘书,一点都不知情也不方便未来开展工作。
</p>
他放下笔,双手手指交叉,默默地思考了一阵,才慢慢说道:“小舒,你知道全球五百强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那么你说说,这些企业为什么会排在这么靠前的位置?为什么老牌工业大国如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却只有很少几个上榜?”
</p>
“应该是……科技实力更强吧……”舒雨菲思索着,给出了一个答案,却不知道是否正确,迟疑着说出来,便立即盯着他看。
</p>
“算你说对了!可科技实力更强,为什么就会在市场上领先那么多呢?”郭逸铭鼓励地朝她点头笑笑,又追问道。
</p>
“嗯……”舒雨菲又要抠脑袋了,她不知道郭逸铭干吗不好好给她解释,还要让她玩猜谜,她可是最不喜欢猜谜了。她想了半天,才不确定地说道:“科技领先的话,它们能生产的产品,其他国家就生产不出来,这样就可以赚取高额利润,嗯,应该是这样了!”
</p>
她好容易才想出这么一个答案,不管正不正确,总算松了一口气。
</p>
“呵呵,你说得有道理。我再给你补充一个吧,科技领先,这项技术的专利就在它们手中。当它们能生产而其他国家不能生产,那它们就独占市场,独占市场的利润自然是最大的,这毋庸置疑。
</p>
当以后别的国家技术进步了,也能生产了,它们则可以靠着专利限制,要么将别人排除在外,要么就收取高额专利授权费,以此把别人的生产成本提高,从而获得更加有利的竞争位置。
</p>
这就是领先一步,步步领先啊!”
</p>
郭逸铭深有感触地叹了口气。就拿他们研发的混合并行处理器来说,其中就用到了许多DEC在传统架构处理器中的专利。如果不是这次个人计算机标准之战关系到DEC生死存亡,对方大可先不吭声,等到他们大批上市才来找他打专利官司,那西部计算机公司可就要赔死了。
</p>
如果是一个新兴公司,可能这一下就能去了对方的小命!
</p>
“我就在想,假如,我是说假如,假如日本的企业在某种外来力量作用下,不向美国的同类竞争对手交钱,而向那个外来力量交钱了,你认为会出现什么后果?同等技术条件下,去除了附加费用,决定双方产品成本的因素是什么?”
</p>
他双手手指交叉,放在桌面上,平静地看着对方。
</p>
“人工工资和生产效率!”舒雨菲立即一口给出答案。
</p>
“那么两国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有趣事情呢?我可是充满了期待啊……”郭逸铭呵呵一笑,低下头,开始忙着扫掉桌上积累的文件,不再说话。
</p>
所有的科技他是没有精力都搞出来的,但提供几个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科技,授权给日本的生产商,让它们大量出口美国,美国的本土生产商能够抵抗得了吗……
</p>
日本的出超会飞速增加吧……
</p>
然后美国大量失血,又会怎样呢?
</p>
让我也给美国企业授权?
</p>
那就给好了,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斗得更厉害一些。
</p>
反正我卖技术,谁来要授权都给,全部一视同仁,通过技术扩散把欧、美、日的同质产品生产商拉到一条水平线来竞争。
</p>
我只管坐着收钱,管你们狗咬狗一嘴毛。等到日本被收拾了,再找到欧洲合作一把?未来这两家会不会和美国打起来,这就不是我管得了的了。
</p>
C</p>
</p>
深深感谢火烤老母鸡、明圣士、人间有梦、npostcard、octopus7372、诗书剑、a33179061518、唥眼看迣鎅╰、天界的小兵、天杀星号、幻心魂、雨后有雪、静默有时、SBNo.1、泣血剑、vega_ironman、长剑指空的打赏,作者感谢你们的真诚支持,在此鞠躬以谢!
</p>
同样感谢所有点击、收藏、推荐本书的朋友,真的非常感谢!】
</p>
郭逸铭在会议上匆匆讲完他的提案,随即就告辞而去。
</p>
对他来说,游戏机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能成功更多靠的是市场运作和大量游戏软件支持,不值得花太多功夫。
</p>
另一方面,他也确实是忙。
</p>
从会议室出来,他连办公室都没来得及回,就又去了光学实验室、音频视频实验室、磁性材料实验室,和自动化实验室,分别察看了光头、数字音频解码、数字视频解码、永磁材料的研发情况。
</p>
在这几个项目中,早在图形处理器研发过程中就涉及到了音频电路。但那是一个粗糙的音频信号还原电路,声音非常单调。这次进行的音频解码器研发,则是为了CD音频的还原解码而特意研发,还原度远远超过了早期那个雏形产品。
</p>
郭逸铭去的时候,相关技术人员正在讨论音频信号还原的算法,他对这方面并无多少涉猎,自然不会胡乱插嘴。他仅仅是在调音室内,看特意从国家交响乐团请来的国家级调音师,根据不同乐器、声响的数字回放,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见,然后通过软件补偿的方式,对音质音色进行修正。
</p>
这些修正后的波形,将在最后版本中固化入音频芯片,作为基本信号源为CD回放所调用。
</p>
调音工作非常枯燥,通常一个音要反复播放无数次,每一次仅有极其细微的差距。事实上,郭逸铭听了好一会儿,愣是没听出来这之间有什么差别,但号称“金耳朵”的国家级调音师却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技术人员,“音高了”、“这个音太硬了”、“有些偏软”、“含混不清”。
</p>
他不敢打扰他们工作,悄悄退出来,问舒雨菲有没有听出有什么差别,结果对方和他一样,完全一头雾水。
</p>
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里面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那名调音师也从隔音室内出来。
</p>
郭逸铭与他稍微攀谈了一下,才知道像这种非常细微的调音工作,他也是练了几十年才能准确分辨。而且工作时间不能太长,每隔十几分钟就必须休息一次,否则同一个音反复听,他自己的判断力也会变得迟钝,从而听不出其中的差别。
</p>
从音频解码实验室出来,他又顺便去隔壁的视频解码项目组看了看。
</p>
这边又是另外一种景象,只见项目组研究人员用十二片混合并行处理器搭建了一个并行工作站,并配了满满一版足有2兆的内存,通过软件的方式对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同时通过数据收集设备,对数据流存储以后进行分析。随后,他们迅速在另外一台工作站上对软件进行算法上的修正,然后重新测试,以观察解码的具体效率变化。
</p>
通过询问项目组组长,对方明确告诉他,以现在的处理器水平,根本无法进行流畅的视频信号解码。
</p>
以他们的计算,即便是最粗糙的320×200低分辨率,要实现每秒钟30帧的图像解码,解码器速度最少也要达到能每秒处理50HZ信号的基本要求。如果不采用混合处理器,而使用纯粹的精简指令型解码器,并配以大容量缓存,那么集成度也至少要达到30万才有可能。
</p>
这也就是为什么飞利浦尽管是第一个制造出商业用激光头,但他们推出的LD镭射影碟机却采用了模拟信号输出,并把盘片做那么大的原因。
</p>
现有的半导体硬件水平,完全支持不了数字动态影像的即时数据处理。
</p>
他们现在的工作只能说是预研,通过对动态图像的以软件方式进行数字解码,并不断修改其算法计算,将其完善。如果硬要制作硬解码芯片也不是不行,算上内部集成的大容量寄存器,这块芯片的尺寸就会非常惊人,差不多要达到4到5块处理器芯片的大小。
</p>
这样一块解码器,其价格差不多是一枚混合并行处理器的十倍到二十倍!
</p>
郭逸铭倒是不着急。
</p>
以现在国际上14万集成度的半导体工艺水平来说,按照摩尔定律,只要再过十八个月左右,这种视频解码芯片就可以变为现实了。用于DVD当然不行,但用于VCD则效果基本已经够用。
</p>
不管怎么说,相关的技术储备总是需要的。
</p>
以上两个项目,所涉及的大多是图像、音频的算法,他提不出多少建议,只能对他们取得的进展给与夸奖。并提醒音频解码项目组将成果汇总,如果有新技术、新算法,及时送交法律部进行专利注册,以防被别人抢先。
</p>
至于视频解码组,他只能安慰他们,曙光就在前头。同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在视频信号压缩、重放的算法上取得更多的进展,以争取尽快能够实现硬解码。
</p>
这两个项目他都待得不久,总共不到一个小时就离开。
</p>
但在接下来的光头项目组和永磁材料项目组,他却待了很久很久,并亲自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p>
因为这正是他的长项。
</p>
激光头是一个组件,它是由半导体激光器、光电二极管、管帽、管座、透镜等组成,可以说是一个激光数字存储器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还超过了视频解码芯片。
</p>
而在这其中,半导体激光器又是重中之重。
</p>
自从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发射”的理论,限于材料和工艺水平,人们直到1960年才真正作出了第一个红宝石激光器。此后的二十年来,人们在材料、工艺上进展缓慢,虽然早在七十年代就有了半导体激光器,也就是激光二极管,可直到79年,飞利浦公司才首先制作成第一个商业激光头。紧跟着日本的索尼公司也在80年研发成功,并于当年推出了第一款商业用CD唱机。
</p>
随后两家公司迅速联手,制定了CD唱片的存储格式,也即所谓的红皮书,将完整播放完一曲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时长,定为一张CD唱片的标准容量。
</p>
郭逸铭对此不置可否。
</p>
毕竟人家已经推出了实用的激光唱机,且已经制定了行业标准。他只有超越对方的激光读取装置,并获得市场认可,才有在这一领域内说话的权利,同时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去,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润。
</p>
其实国内对于激光的研发一直很重视,进度上并不比国外慢。
</p>
早在60年美国研发成功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国内在第二年就同样制作出了红宝石激光器,可以说基本与国外同步。
</p>
然而此后国内一直致力于激光在精密测距、激光切割焊接、高能激光等重大国防科学领域的研发。而且由于国内半导体工艺的相对落后,在激光器的微缩化发展中,落后于国外,到目前仍无成熟的小型半导体激光器问世。
</p>
激光的原理事实上并不复杂。
</p>
激光其实也是一种光,只是它是一种指向性强、相位一致的单色光源。
</p>
它的产生,利用的是原子在受到外来能量注入之后,破坏了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能量层稳定,电子被从原轨道弹向更高能量轨道。外来注入的能量此时会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出来,当释放完毕,电子即返回原轨道继续绕着原子核运转。
</p>
这个时间很短暂,只有十亿分之几秒。
</p>
在电子弹向高能量轨道时,一旦有光子撞击原子,本来即将释放的外来能量便会被转化为一个光子,且与撞击它的光子一模一样。
</p>
也就是说,当一个光子撞击一个受激发状态的原子时,会由一个光子变成两个光子,从而出现光束的增强。
</p>
人们就是利用这一受激发射的原理,在一个光学腔谐振内,用电激励的方式产生辐射源,强行将原子激发。然后从一端发射出一道光源,光穿透激发状态的原子,光子、高能态原子碰撞,就产生出更多的光子。增值的光子到达光学谐振腔另一端,又被反射镜反射回来,再次撞击高能态原子,之后又在发射端再次被反射。
</p>
一次次反射,光束能量越来越强,且光子的特质都一模一样。发射端的发射镜,反射能力要略弱于光源端,这样当光能超出了反射镜的约束极限时,一道激光束就从发射端射出,形成一道颜色纯正、笔直的光源。
</p>
可见激光器的反响速度是与受激原子层密度紧密相关。
</p>
郭逸铭没研究过音频信号的算法,没研究过视频信号的算法,但他作为一个材料专家,对于激光二极管的制备工艺却是了如指掌。
</p>
此时的激光二极管采用同质结工艺制造,体型大,直径达到9毫米,光源波长宽,足有一微米。由于受激反转的原子数量少因而反响时间慢,为了增大激活效果因而持续输出能量激光器功耗大,发热量大。
</p>
从飞利浦、索尼的光头来看,完全是出自同一本源,又大又笨。
</p>
他一来就制定了采用分子束外延生长课题、金属有机物化学汽相沉积,研发基于80年代中后期工艺水平的量子阱激光二极管。
</p>
量子阱技术由于通过势阱形成了量子限制能量带,迫使电子高度集中,从而具有了极高的效率。在波长不变的情况下,功率都远大于传统半导体激光器,而功耗却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p>
这种工艺其实并不复杂,贝尔实验室在60年代末期就提出了相关理论,国际上也在进行相关研究。
</p>
但具体各层应该采用什么材料、各材料的比例和处理工艺技术,却一直没有成熟的工艺流程,因此始终无法得到可以大规模制备的产品。通过大量的实验,每一次都能进步一点、总结一点规律,但距离实用还差得很远。
</p>
郭逸铭一来就提了个大方向,然后在实验过程中,不断隐蔽地抽掉那些被证明是错误的、无用的实验方案,将实验密度紧紧契合在最佳区间之内。虽然量子阱激光器的研发才开展了半年多不到一年,可取得的成绩已经超出了国际上的水平。
</p>
他打算再慢慢调整,用半年到9个月时间,实现第一个大致可用的量子阱半导体激光器的工艺定型,先推出产品。接下来就交给实验室慢慢完善,还可以不断推出改进品。
</p>
郭逸铭在实验室待了很久,和他们一起讨论如何进行下一步的研究,然后根据对方提出的实验步骤和流程,圈定了几个方案。其中就有几项能够比较快出效果的实验方案,引导着研究小组向着正确地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p>
他在光学实验室里待了足有三个多小时,才在舒雨菲的催促下离开实验室,来到了磁性材料实验室。
</p>
这里在进行的又是另一项材料的制备,这就是被俗称为永磁王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制备。
</p>
而这种永磁材料,又是他下一步为电动自行车准备的,而且以后还有更多用处。
</p>
随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气愤之下对全世界采用石油禁运,从而造成全世界石油危机之后,石油价格疯长。全世界都开始重新正视对于石油依赖性的坏处。各种关于石油还够开采三十年啦、石油对环境的污染啦,等等言论开始甚嚣尘上。
</p>
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后果,各国也开始下大力气投入对新能源,以及高效节能的研究之中。
</p>
就连最财大气粗的美国人民,也承受不了高企的石油产品价格,开始放弃大排量汽车,而选购轻便节能的小型车。这也是日本车能够进入美国市场,并迅速占据了30%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不得不说,日本的运气真的是好到爆棚!
</p>
好像每一次日本需要什么,就会出现有利于他们的形势变化。
</p>
本来二战后,美国对这个两面三刀的国家是非常愤怒,也对日本民众宁死不降的精神感到极度忌惮,打算将这个国家彻底废掉,从而制定了堪称世界上最公正、最和平的和平宪法,强迫日本人接受。
</p>
但冷战的开始和朝鲜战争拉开序幕,为了让日本成为美军的后勤大本营,美国人给日本派发了巨额订单,并安排他们从事后勤工作。同时认识到日本重要战略位置的美国,战后依然没有改变扶持日本经济的做法。于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日本,奇迹般地很快恢复了生机。而美军在志愿军入朝后,前二次战役屡遭重创的时候,气急败坏的麦克阿瑟自己推翻了他想要彻底阉割日本的打算,重新将日本军事力量重建起来,差一点就投入了朝鲜战争之中。
</p>
再后来,为了和苏联对抗,美国又一次眼睁睁看着日本大肆从全世界购买各种技术、设备,让日本的产业由纺织轻工业迅速转化为钢铁重工业。日本的钢铁挤得美国的钢铁制造厂叫苦不迭,出口率率下滑。
</p>
几次石油危机,又让日本的钢铁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汽车找到了市场,从而走上科技研发、销售、资金回笼、再研发的良性循环道路。美国五大湖的汽车生产厂的汽车工人们一提起日本就恨得牙痒痒。
</p>
再下来,美国又看着日本满世界购买半导体技术、专利、设备,用了十来年时间一步步追赶上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半导体技术先进国家。甚至某些半导体部件,例如内存,已经压倒了美国产品,将美国半导体生产商挤压得奄奄一息。包括靠内存起家的英特尔,都在日本内存的逼迫下放弃了内存生产。
</p>
短短四十年,日本就从二战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如飞一样重新站起来,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发达国家。
</p>
每一次当日本即将产业升级的时候,国际形势就会出现有利于日本发展的情况。随后美国迫于国际形势需要,不得不捏着鼻子认可日本的经济崛起、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市场扩张,一步步亲手把日本送到了经济第二的位置。
</p>
日本人勤劳、团结、守纪律固然是内因,但如果没有美国放纵这个外因起作用,日本人就是再勤劳、再肯吃苦,累死也别想爬到这个位置。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只要技术稍一升级,就必须要寻求外部市场来容纳它的产能扩张,至于技术上的无原则放开,更是日本产业升级的决定性因素。
</p>
有时候,郭逸铭都在奇怪,这个国家怎么这么好命呢?
</p>
不过这一次,他搞的电动自行车,也是冲着能源危机所形成的节能、环保的国际大气候而去,倒是和日本推销小排量汽车的时代背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p>
电动自行车技术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萌芽状态,但受制于电池技术、电动机技术,一辆电动自行车充满电也只能跑20公里。电动车时速也很慢,仅有17公里左右,比人跑步快不了多少。
</p>
电池的技术很好解决,电动机则要麻烦很多。
</p>
谈到电动机,因为受材料限制,大家都在技术细节上下功夫,什么线圈绕法啦、什么电机磁场最佳计算啦等等,都是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努力挖掘其潜力。而事实上,涉及电动机的性能最根本的因素是线圈的性能、磁导性能和永磁材料。
</p>
在同时代、同样技术条件下,这三类材料的性能才是决定电动机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但这些材料每提升1%,则付出的成本就高涨30%!所以逼得人们只能在如何挖潜方面下苦功,实在是用不起好东西啊!
</p>
线材的提纯无需郭逸铭动脑,他只需要给出一种较好的绝缘漆材料,及更便宜的大规模制备工艺,就足以解决线材问题。
</p>
磁导材料涉及到的设备投入巨大,改进困难,他暂时忽略。
</p>
永磁材料在这三项中所占比重最大,相对解决难度却并不大,倒成为他的首选。反正上次他就提供了氧化铁软性磁材料的制备工艺,再来一个永磁材料也不过是更进一步,到时候又推给材料所就好。
</p>
现在的磁性材料普通的,用的也是铁氧体材料,只不过上次他制备的是一般性氧化铁,属于软磁材料。而电机上用的多是锶铁氧体和钡铁氧体材料,价格便宜,矫顽力高,正适合大规模运用。
</p>
其他的就是稀土永磁材料,如铝镍钴、钐钴永磁材料,这两种材料又属钐钴材料最好。可惜且不说钴的含量稀少,钐也是一种非常稀少的稀土材料,价格之高昂,只有部分国防重要工程上才用得起。
</p>
至于他正在研发的钕铁硼材料,无论是钕,还是硼,在国内储量都非常巨大,足以满足工业大规模需要。更加关键的是它的磁能积达到了400千焦,是普通铁氧体的12倍,比最好的钐钴还强一倍,是一种非常好的永磁材料,原材料价格更是非常低廉。
</p>
它的好处国内也早在六十年代就发现了,只是一直没有好的制备方法,只能小规模制备运用。并且它的居里温度太低,只有300~400摄氏度,无法在大马力电机上使用。另外由于材料中富含铁和钕,很容易氧化。还有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其去磁,以取得比较稳定的使用效果。
</p>
这些弊端二十年来人们早就知道了,可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可靠的方法加以解决,可见材料科技的进步是多么缓慢。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根本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而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投入,可谓是步履蹒跚。
</p>
郭逸铭仅仅是跑了这几个实验室,其中两个还没怎么指导,就把一天的时间都耗在了上面。等他回到办公室,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五点一刻,距离下班只有一刻钟左右,而他还要面对桌面上厚厚的一摞文件。
</p>
他手抚着文件,不觉苦笑,今天又要加班了。
</p>
“老板……”从实验室回来,舒雨菲就变得有些沉默,却又不像是特别疲惫的样子,此刻叫了他一声,欲言又止。
</p>
“嗯?”郭逸铭抬起头来,奇怪地看了她一眼。
</p>
这姑娘一向是很直爽,有话就说、有问题就问的,今天怎么吞吞吐吐?
</p>
“我是想问,我们不是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吗?怎么您又是研究这个,又是研究那个的,像今天的这几个项目,我感觉除了音频、视频与计算机相关,其他的都是机械、电器类技术,难道我们要转变经营方向?”舒雨菲想了一阵,还是把心头的疑问问了出来。
</p>
“怎么不相关?激光光头关系到未来的光存储设备的研发,而永磁材料则可以作为未来半导体生产设备自动化的伺服系统……,呃,好吧,这种钕铁硼永磁电机更适合用在动力电机上,而不是伺服电机……,那个,我该怎么说呢……”
</p>
郭逸铭随便编了个理由,却自己都感到好笑,不觉头痛起来。
</p>
他想了想,决定还是透露一点自己的想法,要不作为自己的贴身秘书,一点都不知情也不方便未来开展工作。
</p>
他放下笔,双手手指交叉,默默地思考了一阵,才慢慢说道:“小舒,你知道全球五百强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那么你说说,这些企业为什么会排在这么靠前的位置?为什么老牌工业大国如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却只有很少几个上榜?”
</p>
“应该是……科技实力更强吧……”舒雨菲思索着,给出了一个答案,却不知道是否正确,迟疑着说出来,便立即盯着他看。
</p>
“算你说对了!可科技实力更强,为什么就会在市场上领先那么多呢?”郭逸铭鼓励地朝她点头笑笑,又追问道。
</p>
“嗯……”舒雨菲又要抠脑袋了,她不知道郭逸铭干吗不好好给她解释,还要让她玩猜谜,她可是最不喜欢猜谜了。她想了半天,才不确定地说道:“科技领先的话,它们能生产的产品,其他国家就生产不出来,这样就可以赚取高额利润,嗯,应该是这样了!”
</p>
她好容易才想出这么一个答案,不管正不正确,总算松了一口气。
</p>
“呵呵,你说得有道理。我再给你补充一个吧,科技领先,这项技术的专利就在它们手中。当它们能生产而其他国家不能生产,那它们就独占市场,独占市场的利润自然是最大的,这毋庸置疑。
</p>
当以后别的国家技术进步了,也能生产了,它们则可以靠着专利限制,要么将别人排除在外,要么就收取高额专利授权费,以此把别人的生产成本提高,从而获得更加有利的竞争位置。
</p>
这就是领先一步,步步领先啊!”
</p>
郭逸铭深有感触地叹了口气。就拿他们研发的混合并行处理器来说,其中就用到了许多DEC在传统架构处理器中的专利。如果不是这次个人计算机标准之战关系到DEC生死存亡,对方大可先不吭声,等到他们大批上市才来找他打专利官司,那西部计算机公司可就要赔死了。
</p>
如果是一个新兴公司,可能这一下就能去了对方的小命!
</p>
“我就在想,假如,我是说假如,假如日本的企业在某种外来力量作用下,不向美国的同类竞争对手交钱,而向那个外来力量交钱了,你认为会出现什么后果?同等技术条件下,去除了附加费用,决定双方产品成本的因素是什么?”
</p>
他双手手指交叉,放在桌面上,平静地看着对方。
</p>
“人工工资和生产效率!”舒雨菲立即一口给出答案。
</p>
“那么两国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有趣事情呢?我可是充满了期待啊……”郭逸铭呵呵一笑,低下头,开始忙着扫掉桌上积累的文件,不再说话。
</p>
所有的科技他是没有精力都搞出来的,但提供几个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科技,授权给日本的生产商,让它们大量出口美国,美国的本土生产商能够抵抗得了吗……
</p>
日本的出超会飞速增加吧……
</p>
然后美国大量失血,又会怎样呢?
</p>
让我也给美国企业授权?
</p>
那就给好了,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斗得更厉害一些。
</p>
反正我卖技术,谁来要授权都给,全部一视同仁,通过技术扩散把欧、美、日的同质产品生产商拉到一条水平线来竞争。
</p>
我只管坐着收钱,管你们狗咬狗一嘴毛。等到日本被收拾了,再找到欧洲合作一把?未来这两家会不会和美国打起来,这就不是我管得了的了。
</p>
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