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材料为王

正文 第八十一章 样机出笼

    【居然又是8000,累】

    “夏天,准备装料。”

    罗光波等人全神贯注于他们的试验,丝毫不知道郭逸铭、舒雨菲也进入了实验室。出于锻炼年轻人的目的,大多数具体实验操作他们都交给夏天来做,而他们则随时在旁边进行指点。但当发现有夏天无力独自完成的工作,这些老研究员又会主动接手过去。

    夏天一言不发,打开合成反应炉,将早已准备好的混合饼状物放入了反应器内。关上设备以后,他认真地检查着反应炉的密封情况,一点一点,全神贯注于每一个细节。罗光波等人也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很耐心地等着。

    确实是天生的科研工作者!

    郭逸铭看着夏天认真细致的检查,心里暗暗评价。

    实验是非常枯燥的工作,为了手机足够多数据,同一种实验步骤可能要重复数十次、成百上千次,每一次都需要技术人员如同第一次那样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不能有丝毫疏忽大意。许多研究员就是不够细致,粗心大意,因为忽略了某个细节而造成实验失败,得到一堆错误数据。有的时候,一个错误的数据有可能误导整个研究工作走向错误方向,从而给研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他对于实验过程结果不是太关注。毕竟整个实验流程就是他亲手制定的,如果试验正常应该会得到怎样的数据结果,他心中有数。

    他更多地是在观察研究人员的表现。

    夏天的表现让他很满意,从夏天熟练的操作看得出来,同样的工作她已经作了无数次,早已熟极而流。可以说,这样反复的操作,可能已经让他感到厌倦了。可他还是如同第一次一样那样,决不放过对每一个细节的检查。这就是一个科研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

    这是个好苗子!

    刚才夏天放入反应炉内的混合料,就是工业级镁粉与镍粉,按照2比1的比例,倒入混合溶液之内,进行充分混合以后,又在53度低温下加热干燥3小时的制成品。

    “已完全密封,试验可以开始。”夏天终于完成了所有检查步骤,平淡道。

    “很好!”

    罗光波板着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对夏天细致的工作态度表示满意,接着下达指令:“开始抽真空。”

    夏天按动按钮,精密设备没有发出一丝声音,看不出反应炉内有何变化。所有的研究员也没有观察反应炉,而是把目光投向显示器。显示屏幕上闪烁着密密麻麻的数据,这些数字都是高精度探测器反馈回来的信息,并在屏幕上不断刷新变化。

    郭逸铭把目光投向屏幕右侧,一个百分比在缓慢跳动,从1%,一直跳到50%,直至最后跳为100%。

    反应炉内此时已完全真空。

    罗光波也看到结果,适时给出指令:“注入氩气,压强为0.1兆帕。”

    夏天在键盘上操作了一下,输入指令数字,随即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显示屏。实验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大家无法直接看到设备内部运行情况,只能根据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做出判断。因此一台精密且可靠的设备,是能否顺利达成试验预期的关键性因素。

    “好!”

    氩气注入完成,压强显示精确地停在0.1兆怕的位置。

    研究所的所有设备,都经过了全面的改造,采用了自动化系统控制。研究员只要设定好操作步骤,就无需再进行手动控制,大大提高了实验精度和成功率。

    “抽取真空,再重复以上步骤!”

    在罗光波的指示下,夏天反复抽取真空、注入氩气。这个动作连续三次,彻底将反应炉内的残留空气全部清除。也许还有一点点极其微弱的空气残留,但已不能对试验造成重大影响。

    “开始注入高纯度氢气,压强为1.8兆帕。”

    罗光波一面下达指令,一面专注地盯着夏天的每一个操作动作。所有人都控制住自己呼吸,实验室里鸦雀无声。

    “开始升温。”

    夏天手指快速地输入操作指令,虽然所有人都看不到炉内反应,却能通过屏幕,看到炉内温度开始缓缓上升。

    到27摄氏度时,罗光波发出新的指令:“从现在起,控制一下升温速度,按每分钟7摄氏度慢慢升温。至577摄氏度停止,并保持1个小时,然后切断电源。”

    夏天依旧是不言不语,只是手上动作加快,迅速将罗光波的指令输入控制系统。等到操作结束,实验室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紧张的空气这才松弛下来。

    其实经过了自动化改装以后,现在的实验操作,已经不同于过去的手动试验,不需要保持绝对的安静。但大家都是从手工控制时代过来的,习惯了这种谨慎细致的工作态度。虽然明知小声交谈也不会干扰到设备操作人员的正确控制,可大家还是很自觉地保持着实验室安静,不对夏天的操作带来一丝一毫的干扰。

    指令已输入,设备接下来会自动控制,他们只需等待即可。这时,大家也开始小声地交谈起来。

    氢化燃烧制备只是第一步,等到燃烧促使混合物内部反应结束,还要对其进行长达数十个小时的粉碎研磨。同时还要投入不同配方的合金粉末,以达到固形和对其性能进行补偿等效果。最后将充分混合的粉末进行冷压,切割成10毫米的细小片状物,用泡沫涅片夹持后点焊,才完成整个电池负极片的制备过程。

    这就是郭逸铭提供的一种美镍合金制备工艺——氢化燃烧合成法。

    和过去的加热法、机械球磨法都完全不同的一种新型制备工艺。这种工艺在他印象中,是在98年才被提出,然后又经过了7、8年的反复研究,才总结出来最佳的制备流程。现在他直接跳过了前期的摸索,拿出了基本制备流程,一起步就站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套制备法最大的优势是高效便捷、制备品品质优异。

    充分混合的镁镍粉末,在高压下经由氢气催化,促使混合粉末从内部自然产生化学反应。在还未达到镁粉熔点的较低低温下,在很短时间内就使得混合粉末一次性转化为高纯度镁镍合金。由于是一次成型,镁没有挥发逸散,也就不像传统制备法,需要反复补充镁料,而保证了配方的精确性。同时也不需要如传统制备法,需要对制备物进行复杂的活化处理,就使得美镍合金达到最佳性能。

    这就是一次成型的巨大优势,大幅提升制成品性能,降低制造成本。

    采用了这种制备法后,他们制备的镁镍合金完全达到了下个世纪初的水平。以这样的标准,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制备出比他品质更稳定、储氢性能更优越、成本更低廉的镁镍合金,双方之间的代差至少达到15年以上。

    仅此一项,就足以通杀这个时代的所有竞争对手!

    直到这个时候,罗光波等人才看到在他们身后站了许久的郭逸铭。

    “郭总?”罗光波惊喜地赶紧迎上来,一个劲道歉道,“对不起,对不起,我们刚才忙着观测实验进展去了,没看到您来了!”

    “这很好,做实验就要有这种心无旁骛的态度。要是你们刚才就看到我进来了,我倒要对你们的研究态度感到失望了。”郭逸铭笑着摆摆手,让他们不要在意,“怎么样,具体的流程已经熟悉了吧?品质控制得怎么样?”

    “非常好!”

    一说起实验效果,所有人都眉飞色舞,就连表情淡漠的夏天眼中都闪过了一丝喜悦之色。

    “可以说,这种制备方法完全保证我们可以按照理论计算的配方比,进行无损镁镍镍合金材料的制备。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迹!”

    其他研究员们也一起点头,对这种新型制备工艺赞不绝口。

    材料研究员们最怕的是什么?

    他们不怕研究不出最佳的材料配比。事实上,通过对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科学计算,是能够得出比较科学的材料配比的。但得到配方不算什么,他们最怕的是,即便已经计算出最佳的材料配比,却找不到合适的手段将其变为现实!

    就拿镁镍合金来说,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各有自己的配方,但实际上大家的配方出入都非常细微,可谓是大同小异。但有了配方,真正能够按照最佳配方对材料进行无损制备,保证产品绝对按照最佳配比制备成功的,又有几人呢?

    到目前,除了罗光波他们,一个也没有!

    因为他们没有合适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无论是最早的加热法,还是最新流行的机械球磨法,都远不能实现他们所希望的最佳配方,制备品性能起伏不定。而且由于加工中的各种杂质混入、制备缺陷,使得材料的性能,大大低于预期。

    可以说,郭逸铭提供的这套氢化燃烧合成法的价值,更远大于他所提供的最佳配方!

    郭逸铭作为材料专家,自然比他们更明白他这套制备工艺的巨大价值。对于罗光波等人因此而表露出来的狂喜丝毫不觉得奇怪。

    他早知道结果,当然就不会像罗光波他们一般,情绪激动得几乎无法控制,只是笑笑,便问道:“说说吧,你们在制备中有些什么发现。”

    罗光波见他并不是特别兴奋,感到有些奇怪,但还是努力控制了一下情绪,便一五一十详细向他汇报起来。

    郭逸铭默默地听着,只在几个性能数据上提了一两个问题。大脑自动将罗光波等人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与记忆中的数据相互印证,最后满意地确认,他们已经确实达到了大约07、08年镁镍合金的技术水平。

    随着他们生产的镍氢电池上市,必然会让全世界进行相关材料研发的科学家们都大吃一惊,并对其进行逆向研究。 ~但很遗憾,没有详细的工艺流程,逆向研究也只能知道材料的大致晶像结构,对于如何复原制备流程毫无帮助。更何况,郭逸铭提供的这套工艺,最后步骤同样要经过粉碎研磨,所以单看物理特性,很像是采用现在最新的机械球磨法制备品。

    因此,他们很可能会受到误导。

    那些材料专家们除了进一步坚定机械球磨法的正确性,很难想到他们的猜测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只有当他们把这条路走到尽头,彻底绝了希望,才会掉头寻找另外一种不同的制备思路。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由于他有意无意的误导,他的国际同仁们很可能会在机械球磨法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研究精力,从而忽略其他更有价值的制备方法。

    说不定,氢化燃烧合成法的工艺,会比历史上出现得更晚。

    这就是材料学上常说的一句话:与其试图通过逆向工程,取得别人的材料制备工艺,还不如坚持自己的方向。

    坚持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还远大于逆向别人的工艺流程。对于别人的配方,参考一下是好的,可以通过对别人的制备品进行分析,也许能对自己起到思路上的启发。但如果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一门心思要按照别人的路走下去,那么也许几年几十年,都无法取得正确的结果。

    郭逸铭对于国际同仁们可能被他误导,当然是乐观其成。别人的研究越慢,他能赚取超额利润的时间就越长,何乐而不为?

    不过他并不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的愚蠢上,科学研究中的偶然因素太多了。机械球磨法之所以没有继续进步,是因为出现了更好的制备方法以后,大家都放弃了对这种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但在这个时代亩,材料学家们被他有意无意的误导以后,他们也许会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精力来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也许研究久了以后,还真就有人把这条路走通,通过机械加工方式制备出了高品质美镍合金,这也完全有可能。

    世上没有无用的技术,任何一种技术发展到最高层次,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较低工艺水平如果发展到最高,还能碾压比它更高一两个层次、但工艺尚不成熟的技术。

    老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都可通罗马。

    如果认为全世界只有自己才掌握了绝对真理,那才是最愚蠢的想法。

    郭逸铭不求别人永远停步不前。他现在只要求制备出来的镁镍合金,能让制造出来的镍氢电池,支持公司生产的移动电话达到长时间不依赖电源插座,可以真正长时间在室外使用就心满意足了!

    这个要求并不高,根据罗光波他们对镁镍合金样品的测试结果,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他的要求。

    “基本的工艺流程确定了,那么你们下一步工作是什么?”他问道。

    “接下来是对工艺流程进行完善。”罗光波以为他在暗示大家不要高兴太早,还有很多后续研究没有完成,不觉也对自己才刚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喜形于色感到有些赧然,连忙收敛了兴奋的心情,正色道,“现在我们只是确定了基准的工艺流程,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还有许多技术需要我们深入完善。

    例如镁粉、镍粉的进一步提纯,如何混合配比,从而在制备中实现更佳的反应效果,以及混合溶液的研究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在进行冷压制模的时候,所添加的合金对活化性能的影响。我们现在添加的合金配方,在最大放电比容量的曲线图还不够稳定,当电压下降到一定程度,放电比容量出现急剧衰减。

    还有,由于镁在碱溶液中容易氧化和腐蚀,使得储氢电极寿命缩短,反复充电次数大大降低。所以我们还要研究,如果对电极表面进行处理,以提高电极的使用寿命。

    嗯,其他还有如何进一步提高合金的非晶化程度……”

    罗光波絮絮叨叨,掰着手指将基本工艺流程确定后,还存在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方向一一向他汇报。

    郭逸铭不时就他所列出的问题,提点一下,让他们能够更加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讨论起技术问题,时间就过得特别快,一会儿就过去了两个多小时。郭逸铭感觉他该了解的都了解了,该指点的也指点了,就不再多留。他主要是想通过对研究进度的关注,在关键的地方引导一下大的研究方向,并提供最基本的工艺流程。如果每一个细节都要他来详细提点,那研究所也没有必要存在了。

    作为中美电子研究所的最高领导,他的责任是高瞻远瞩,在战略发展方向上提出规划,并努力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充当一个一线研究员。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前面的基础实验到这里就可以了,下一步我认为可以进行完整的电池样品生产了。另外电磁实验室耿杰他们也准备开始进行移动电话样品制造,到时候我们来检验一下把这几项产品组合在一起的实际工作效果。”

    他最后叮嘱了几句,便与舒雨菲离开了实验室,回到行政楼。

    ……

    接下来的时间,郭逸铭一直在忙碌中度过。

    他的工作涉及的方向太多,虽说美国那边主要是市场开发与销售,都全权交给了霍克来主持。但除此之外,需要他关注的地方仍然很多。

    例如2.8兆软驱生产技术已经成熟,是否需要大量生产上市?

    改进型C/R81优化了并行电路,内嵌了更多的寄存器。同时随着集成度的提高,处理器性能得到很大提升,是否要将其作为正式产品提交给DEC方面,开发下一代混合并行个人计算机?

    日本的合资进展,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开展?

    继续展开对国内科研教学单位提供的技术进行大规模筛选,以决定是否由公司为其提供专利申请资金。

    对各个实验室的下一步研究工作,根据研究进度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重新审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某些技术现在就要开始进行预研,也要一一交待下去。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需要他决策的地方太多太多。

    摊子铺大了,各种各样需要他亲自过问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让他一时之间感到分身乏术,整个人都扑到了繁重的案牍工作之中,无限再去顾及其他。

    在此期间,他还开始抽时间将自己的思路进行全面梳理,决定拟定一个系统的长远科研规划。有些可以从国内获得的支援兴分支技术,无需自己去研究,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却必须要独立研发。要进行这个系统的规划,他首先就要对自己准备达到什么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最终的目标,来拟定整个科技树。由科技树梳理下来,将所需的技术一项项厘清楚,最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安排各个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

    制定研究规划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任何一个产品,都涉及到少则数项、多则数十项、数百项相关配套技术。他需要将所有的技术都从头至尾理一遍,光是将这个科技树整理得条理清晰,就把他闹得一个头两个大。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脑子里全都是从最底层的技术,一直到实现自己目标、所需的各种技术分支。

    他整个人就跟入了魔一般魂不守舍。

    有时候他走在路上,看到某个东西、或是跟别人说话,就会突然触发思路,然后就陷入沉思状态,要不就是突然抓起笔来,狂写不已。把跟他谈话的对象就这样撂在一边,任对方尴尬地端着茶杯或是拿着资料,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他都不知道这样混乱的日子过了多久,忽然就接到耿杰与罗光波打来的电话说是试制的移动电话样品,以及相应的信号传输、接收设备都已制作完成了,问他是否去主持测试工作。

    “去!怎么不去!告诉你们,我不来,不准测试!”

    郭逸铭一接到电话当即就急了。这可是公司开发的第一款移动电话而且从头至尾都是在他的直接干预下完成的,一点一滴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他怎么能错过。他也正好趁测试的机会,让头脑可以放松一下。整理科技树这么久,他自己都感觉自己确实有些走火入魔了,一睁眼看到什么东西,脑海里首先就会浮现出与之相关的制造技术。每种技术又牵扯到更多的分支,有底层技术,有深入研究,不计其数的方程式、分子式、设计图纸、工艺流程在脑子里盘旋往复。

    再这样下去,他非得要神经衰弱不可。

    郭逸铭将桌面上的所有资料都小心翼翼收进保险柜。虽然这些东西都是他信手涂鸦,大多只有一个框架,或是寥寥数笔。但这些东西要被有心人得到,特别是业内人士得到,也能从中揣摸出许多内容来,可谓是一言片纸也不得外传。

    他收好了草稿,兴冲冲往电磁实验楼跑,到了以后不进办公室、也不去实验室,就直接上到楼顶。

    这次样品测试是在室外,耿杰他们请他直接到实验楼的楼顶上来。

    他一上来,就看到一座一人来高的信号铁塔。铁塔向上伸出一个大型全向天线,和一个倾斜向一旁的定向天线。信号线从两个天线牵出来,顺着塔尖连到塔座的一个巨大的铁皮箱内。显然,这个进行信号屏蔽用的铁皮箱内,安装的就是频谱接收处理机。

    “这就是你们制作的基站?”他饶有兴趣地围着铁塔转了几圈,然后蹲下来,打开屏蔽用铁皮箱,察看里面的设备。

    也许是匆匆制造出来的实验性设备,里面塞满了各种线缆,一看就是急就章,电路板、元器件也都暴露在外。

    “由于时间匆忙,我们只是做了一个简陋的信号发射、接收装置,”耿杰与罗光波相互谦让以后,还是由更专业的他来进行解说,“按照您的指示,我们这套移动通讯系统,应该按照欧洲的技术标准来研制。但我们考虑到这次只是一次样品性能测试,覆盖范围不超出我们研究所,测试的样品也只有几台,就尽量简化了基站设计。所以像数据压缩系统就没有配置,就连信道管理分配装置也制作了个最简单设计。”

    “不错!不错!先能用,再慢慢完善,不着急!”

    郭逸铭看着里面乱七八糟的电路、信号线,重新将柜子关好,站起身来笑眯眯道:“手机呢?我看看什么样子的?”

    “手机?”

    耿杰等人都是一脸茫然。

    郭逸铭一拍脑门,现在还没有手机这个叫法呢。大家都是称呼它的正式名称移动电话遂笑着道:“就是移动电话啦,它不是可以拿在手上使用的机器么,所以我叫它手机。”

    “噢,原来是这样。”

    耿杰等人都是技术人员,不太会拍马屁。虽然知道老板今天心情好,特意给移动电话取了个别称,他们做下属的,似乎应该投其所好,称赞一下这个名字取得好。可几个人嘴巴张了张,脸一红,都有些不好意思启齿。最后还是啥也没说,将他们试制的移动电话交到了郭逸铭手中。

    这个移动电话同样粗糙,粗糙到可以称之为丑陋。

    外壳倒是用塑料做的,不过不是工程塑料,也就是随便制了个膜,然后倒出来的,方方正正连毛边都没有清理,摸在手上还有些扎人。更可笑的是,应该安装屏幕的地方,他们不知道是赶时间还是偷懒,直接用红光二极管组了一个阵列,连玻屏都没有!

    手机按键简直是惨不忍睹,一个个硕大无比,手指按上去硬邦邦的毫无弹性。郭逸铭估计他要是不用点劲,可能都无法顺利拨号。

    他看着这手机,感觉哭笑不得。

    耿杰他们还真是实诚人啊,只在乎设备性能,对什么外观、人体功能学一点都不费心,怎么简便怎么来。还说这只是样品,他打开外壳一看里面,果然是样品,连电路板焊接点一看就是手工焊的。

    “这是老李焊的,他以前在他们单位就经常自己焊电路,比我们都焊得好!”耿杰见他在看电路焊点,喜滋滋将老李推了出来,骄傲地向他介绍。

    郭逸铭脸上的笑容有些僵。

    这叫焊得好?

    算了,和他们计较这些枝节问题干什么,只要这玩意儿能发射、接收信号,能通话,就是再丑,它也是货真价实的移动电话

    样品么,就要有个样品的样子。

    他看着手里丑陋之极的手机,想想以后人们在公司产品陈列柜里看到他们制作的第一款手机是这样一副模样,不知道是会感叹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还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呢,还是鄙夷他们这“出众”的制造手艺。

    不过这玩意儿还算好,比摩托罗拉的试产品轻巧多了。不算冒出来两公分左右的天线,手机长约有二十一、二公分,宽大约有七、八公分,厚五公分左右。他在手里掂了掂,重量估计一斤多一点,不会超过一斤半。

    “我们用天平称过了,连电池才重529克。这还是我们胡乱作的样品,很多地方都不合理,也没做减重设计。以后采用更轻便的材料和设计,重量降到500克、450克以下绝对没问题!”罗光波献宝一样夸耀道。

    “那么,试试?”郭逸铭只能这么说了。

    “好!试试!”

    耿杰、罗光波,以及在场的所有人都兴奋地叫起来。

    郭逸铭拿起电话目光在键盘位置找了一圈,终于在右上角一个按键下方,找到了耿杰他们用圆珠笔在外壳框架上画的电源标志,心中不由得更觉郁闷。

    他们竟然懒到都不在按键上贴标签!

    简约而不简单,这恐怕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彻头彻尾的简陋了!

    “摁下去,按十秒钟,电话就开机了。”耿杰还好心地提示道,看他垂涎欲滴的样子,显然他很想充当第一个试用者。

    郭逸铭才不会把这个机会让给他!

    他当即大拇指摁下去,随即心道:这按键果然很硬。十秒钟,红光二极管阵列发出一片红光,电话开机了!

    他看着这简陋到让人伤心的手机,看着闪烁的红光,忽然之间,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感觉,刹那间涌上心头。

    虽然这手机是如此的丑陋,可是此刻,他忽然觉得,这是全天下最美的手机,比他前世所见过的那些由国际专业设计师所设计、充满了艺术气息的手机,还要美!

    C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