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 磨刀霍霍
正常来分析,德军总参谋长冯?斯特朗斯元帅的建议,是完全正确并符合常理的,希特勒之所以与日本结成战略轴心关系,就是希望借助日本的军事力量,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苏联。
以苏联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来说,毕竟是个庞然大物,战争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日本能够牵制苏联一部分军力,对于德国来说,绝对是有益而无害的,好处多多!
而且,在德日两国的秘密协议之中,也有日本出兵苏联的远东地区,德国进攻苏联的欧洲部分的内容,但是,当日本人把战争的目光,转向西南太平洋,与美国人争夺太平洋的海上霸权之后,希特勒就对日本人非常失望,从内心里,已经把日本人列为不讲信誉,出尔反尔的国家。
以希特勒的个性来说,日本人不遵守协议,甩开德国单干,有被日本人耍了一道的感觉,恐怕,除了憎恶和鄙视之外,一点儿好感都欠奉。
听到自己的总参谋长,竟然有这样的提议,希特勒顿时火冒三丈,尖利的声音,回荡在办公室内:“斯特朗斯,我不知道你提出这个愚蠢而幼稚的建议之前,是否经过大脑的仔细考虑,‘巴巴罗萨计划’,关系到我们德国能否最终统一欧洲的决定性战争,这么一份生死攸关的情报,你怎么会想到,通知给那些只配在海边打渔的渔夫呢?”
冯?斯特朗斯元帅,被希特勒尖刻的语言,弄得满脸涨红,干咽着唾沫,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大概也感觉到,自己的话太重了,希特勒语气放缓,接着说道:“请原谅,斯特朗斯。我不是对你发脾气,而是因为,你是我的总参谋长,存在那样不成熟的想法,很危险!不但不能通报日本人,还有告诉海因里希,对日本人严密封锁消息。因为,我不信任他们!”
“日本人,我们指望不上,他们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太平洋上,而且。我对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持严重的怀疑态度,那个所谓的精锐关东军,在远东的外兴安岭一线,与兵力几乎相等的俄国军队,僵持了两年多的时间,毫无建树。这样的军队,你能指望他起多大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我的老朋友唐秋离的部队,就表现出了非常强悍的战斗力,两次外蒙古战争,均是以劣势兵力,重创俄国人,而且。这一次还吸引了四百多万俄国军队,集结于东方,给我们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态势,所以,对于日本人,我们不要期望过高。他们都是些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家伙。”
希特勒施放的烟幕弹,命令冯?克莱德曼元帅的第三集团军群,停止对英国本土上的英美联军进攻。非常成功,不但骗过了苏联的情报机关,使斯大林可以专心一志的对付唐秋离和日本关东军,也使在英国处于苦守状态,眼看不支的英美联军,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实则,德国的精锐部队,一支支的秘密调往苏波边境线波兰一侧,“巴巴罗萨计划”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对于这些,苏联人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二月二十日,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会议上,确定了进行第三次外蒙古战争,第二次远东战争的时间表,集结于东方的苏联军队,必须在三月上旬,对外蒙古地区的独立师部队,发起攻击,在三月中旬,对外兴安岭一线的日本关东军发起攻击。
在内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集结于东方的苏联部队番号,四百万从欧洲方向调集的部队,编组为三个方面军,番号依次为外蒙古方面军,由一百六十万兵力组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外兴安岭方面军,由一百五十万兵力组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基尔加宁大将,贝加尔湖方面军,由一百万兵力组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格雷加里夫大将。
其中,外蒙古方面军和贝加尔湖方面军,以外蒙古地区的独立师部队,为作战对象,外兴安岭方面军,将协同朱可夫的远东方面军,执行对日本关东军的作战任务。
斯大林显得很兴奋,手里的烟斗,都熄灭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发觉,看着外蒙古方面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西列夫斯基大将说道:“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你的对手,是哪个以阴线狡猾着称的中国人唐秋离,此人用兵诡计多端,在前两次的外蒙古战争之中,我们的一线指挥官,就是不了解唐秋离指挥作战的特点,才会导致兵败!”
见华西列夫斯基大将,目不转睛的听着自己的话,斯大林很满意他的态度,接着说道:“第一次外蒙古战争,朱可夫即败于此人之手,情有可原,我们不了解唐秋离的作战风格,第二次我,外蒙古战争,那个叛徒,苏联红军的耻辱库雷金,本来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就因为他的无能和愚蠢,才导致远东军区几十万部队,葬送在色愣格河边。”
听到斯大林的话,参加会议是苏共怎样政治局委员和军方高级将领们,心里均泛起说不出的感觉,“朱可夫兵败,同样是丢了几十万部队,为了赎回这几十万人,苏联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就是一句情有可原,轻轻揭过,朱可夫还是手握重兵,是斯大林同志信任的人。”
“库雷金可就倒了霉,兵败就是叛徒,就是红军的耻辱,不但身败名裂,连原远东军区大部分校级以上军官的家属,都被贝利亚那家伙,给弄得家破人亡,大部分关进了集中营,一部分永远消失在世间,想起来,颇是令人心寒,要怪,就怪库雷金自己,不应该公开发布投降书。”
斯大林也似乎想起了,与唐秋离在外蒙古地区交手,露出惨败的经历,脸色严肃起来,说道:“华西列夫斯基同志,狡猾的唐秋离指挥作战的方式,主要有两点,一是伏击,二是围点打援,这两点,你要牢牢记住。”
“不过,这一次,我倒是希望那个狡猾而又阴险的中国人唐秋离,不要改变作战方式,外蒙古方面军不要怕被独立师部队伏击,更不怕他围点打援,我投入了二百六十万兵力,伏击和围点打援的最终结果,会是唐秋离的部队,被我们优势兵力反包围,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你要将所有的部队集中在一起,稳步推进,形成重兵集团。”
“进攻开始之后,不要被任何情况干扰,要坚定不移的夺取库伦,最好吸引唐秋离的主力部队,在乌拉尔山脉以东至库伦外围,任何一点,与我们进行反复争夺,拼死阻击,凭借我们的优势兵力,将其消耗直至消灭在库伦城下,你的部队开始进攻之后,格雷加里夫大将的贝加尔湖方面军,稍晚些时候,也会从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方向,向库伦进逼。”
“那支部队最先进入库伦,我将提请政治局考虑,授予该部队‘近卫军’的荣誉称号,还有,在你们进攻的道路上,不会有多大的阻碍,空军将出动不少于三千架作战飞机,对地面上所有的目标,进行饱和轰炸,我想,这是一次几乎没有悬念的战争,也许,外蒙古并不是我们伟大的苏联红军战士,脚步终止的地方!”
“只要消灭了那个中国人唐秋离的部队,再往南,就没有可以阻挡我们前进脚步的障碍了,”斯大林用近乎自语的声音,说出最后的那句话。
所有参加会议的苏共政治局委员和军方将领们,均是心里巨震,都明白斯大林同志话里隐含的意思,占领外蒙古之后,苏联红军很有可能会继续向中国境内的内蒙古进攻,我的上帝啊!难道,斯大林同志是想和中国人,打一场全面战争吗?
大家都相信,斯大林同志绝对能下达这样的命令,在座的很多人,都不止一次听过斯大林同志,对于本世纪初,当时的俄国在中国东北,与日本人争夺东北控制权的战争之中,遭到惨败,而遗憾不已,否则,现在苏联的领土,最起码要多出几十万平方公里,富饶而广袤的黑土地。
有几名政治局委员和总参谋部的高级将领,觉得斯大林同志的这个想法,非常危险,一旦从欧洲方向调来的四百万部队,陷入对中国内地的长久战之中,万一德国人结束了英国战争,腾出手来,进攻苏联怎么办?
何况,那个中国人唐秋离,崛起于中国北方,他的根基也在中国北方,断不会坐视苏联军队进攻内蒙古地区,苏联幅员辽阔,中国何尝不是个庞然大物,日本人都被打得狼狈退出,苏联能有胜算吗?
这样下去,苏联会亡国的,虽然心里不同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做仗马之鸣,何况,斯大林同志只是说说而已,最好不要做扫兴之人,否则,后果很严重!
(未完待续。。。)
以苏联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来说,毕竟是个庞然大物,战争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日本能够牵制苏联一部分军力,对于德国来说,绝对是有益而无害的,好处多多!
而且,在德日两国的秘密协议之中,也有日本出兵苏联的远东地区,德国进攻苏联的欧洲部分的内容,但是,当日本人把战争的目光,转向西南太平洋,与美国人争夺太平洋的海上霸权之后,希特勒就对日本人非常失望,从内心里,已经把日本人列为不讲信誉,出尔反尔的国家。
以希特勒的个性来说,日本人不遵守协议,甩开德国单干,有被日本人耍了一道的感觉,恐怕,除了憎恶和鄙视之外,一点儿好感都欠奉。
听到自己的总参谋长,竟然有这样的提议,希特勒顿时火冒三丈,尖利的声音,回荡在办公室内:“斯特朗斯,我不知道你提出这个愚蠢而幼稚的建议之前,是否经过大脑的仔细考虑,‘巴巴罗萨计划’,关系到我们德国能否最终统一欧洲的决定性战争,这么一份生死攸关的情报,你怎么会想到,通知给那些只配在海边打渔的渔夫呢?”
冯?斯特朗斯元帅,被希特勒尖刻的语言,弄得满脸涨红,干咽着唾沫,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大概也感觉到,自己的话太重了,希特勒语气放缓,接着说道:“请原谅,斯特朗斯。我不是对你发脾气,而是因为,你是我的总参谋长,存在那样不成熟的想法,很危险!不但不能通报日本人,还有告诉海因里希,对日本人严密封锁消息。因为,我不信任他们!”
“日本人,我们指望不上,他们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太平洋上,而且。我对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持严重的怀疑态度,那个所谓的精锐关东军,在远东的外兴安岭一线,与兵力几乎相等的俄国军队,僵持了两年多的时间,毫无建树。这样的军队,你能指望他起多大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我的老朋友唐秋离的部队,就表现出了非常强悍的战斗力,两次外蒙古战争,均是以劣势兵力,重创俄国人,而且。这一次还吸引了四百多万俄国军队,集结于东方,给我们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态势,所以,对于日本人,我们不要期望过高。他们都是些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家伙。”
希特勒施放的烟幕弹,命令冯?克莱德曼元帅的第三集团军群,停止对英国本土上的英美联军进攻。非常成功,不但骗过了苏联的情报机关,使斯大林可以专心一志的对付唐秋离和日本关东军,也使在英国处于苦守状态,眼看不支的英美联军,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实则,德国的精锐部队,一支支的秘密调往苏波边境线波兰一侧,“巴巴罗萨计划”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对于这些,苏联人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二月二十日,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会议上,确定了进行第三次外蒙古战争,第二次远东战争的时间表,集结于东方的苏联军队,必须在三月上旬,对外蒙古地区的独立师部队,发起攻击,在三月中旬,对外兴安岭一线的日本关东军发起攻击。
在内政治局会议上,确定了集结于东方的苏联部队番号,四百万从欧洲方向调集的部队,编组为三个方面军,番号依次为外蒙古方面军,由一百六十万兵力组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外兴安岭方面军,由一百五十万兵力组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基尔加宁大将,贝加尔湖方面军,由一百万兵力组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格雷加里夫大将。
其中,外蒙古方面军和贝加尔湖方面军,以外蒙古地区的独立师部队,为作战对象,外兴安岭方面军,将协同朱可夫的远东方面军,执行对日本关东军的作战任务。
斯大林显得很兴奋,手里的烟斗,都熄灭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发觉,看着外蒙古方面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西列夫斯基大将说道:“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你的对手,是哪个以阴线狡猾着称的中国人唐秋离,此人用兵诡计多端,在前两次的外蒙古战争之中,我们的一线指挥官,就是不了解唐秋离指挥作战的特点,才会导致兵败!”
见华西列夫斯基大将,目不转睛的听着自己的话,斯大林很满意他的态度,接着说道:“第一次外蒙古战争,朱可夫即败于此人之手,情有可原,我们不了解唐秋离的作战风格,第二次我,外蒙古战争,那个叛徒,苏联红军的耻辱库雷金,本来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就因为他的无能和愚蠢,才导致远东军区几十万部队,葬送在色愣格河边。”
听到斯大林的话,参加会议是苏共怎样政治局委员和军方高级将领们,心里均泛起说不出的感觉,“朱可夫兵败,同样是丢了几十万部队,为了赎回这几十万人,苏联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就是一句情有可原,轻轻揭过,朱可夫还是手握重兵,是斯大林同志信任的人。”
“库雷金可就倒了霉,兵败就是叛徒,就是红军的耻辱,不但身败名裂,连原远东军区大部分校级以上军官的家属,都被贝利亚那家伙,给弄得家破人亡,大部分关进了集中营,一部分永远消失在世间,想起来,颇是令人心寒,要怪,就怪库雷金自己,不应该公开发布投降书。”
斯大林也似乎想起了,与唐秋离在外蒙古地区交手,露出惨败的经历,脸色严肃起来,说道:“华西列夫斯基同志,狡猾的唐秋离指挥作战的方式,主要有两点,一是伏击,二是围点打援,这两点,你要牢牢记住。”
“不过,这一次,我倒是希望那个狡猾而又阴险的中国人唐秋离,不要改变作战方式,外蒙古方面军不要怕被独立师部队伏击,更不怕他围点打援,我投入了二百六十万兵力,伏击和围点打援的最终结果,会是唐秋离的部队,被我们优势兵力反包围,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你要将所有的部队集中在一起,稳步推进,形成重兵集团。”
“进攻开始之后,不要被任何情况干扰,要坚定不移的夺取库伦,最好吸引唐秋离的主力部队,在乌拉尔山脉以东至库伦外围,任何一点,与我们进行反复争夺,拼死阻击,凭借我们的优势兵力,将其消耗直至消灭在库伦城下,你的部队开始进攻之后,格雷加里夫大将的贝加尔湖方面军,稍晚些时候,也会从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方向,向库伦进逼。”
“那支部队最先进入库伦,我将提请政治局考虑,授予该部队‘近卫军’的荣誉称号,还有,在你们进攻的道路上,不会有多大的阻碍,空军将出动不少于三千架作战飞机,对地面上所有的目标,进行饱和轰炸,我想,这是一次几乎没有悬念的战争,也许,外蒙古并不是我们伟大的苏联红军战士,脚步终止的地方!”
“只要消灭了那个中国人唐秋离的部队,再往南,就没有可以阻挡我们前进脚步的障碍了,”斯大林用近乎自语的声音,说出最后的那句话。
所有参加会议的苏共政治局委员和军方将领们,均是心里巨震,都明白斯大林同志话里隐含的意思,占领外蒙古之后,苏联红军很有可能会继续向中国境内的内蒙古进攻,我的上帝啊!难道,斯大林同志是想和中国人,打一场全面战争吗?
大家都相信,斯大林同志绝对能下达这样的命令,在座的很多人,都不止一次听过斯大林同志,对于本世纪初,当时的俄国在中国东北,与日本人争夺东北控制权的战争之中,遭到惨败,而遗憾不已,否则,现在苏联的领土,最起码要多出几十万平方公里,富饶而广袤的黑土地。
有几名政治局委员和总参谋部的高级将领,觉得斯大林同志的这个想法,非常危险,一旦从欧洲方向调来的四百万部队,陷入对中国内地的长久战之中,万一德国人结束了英国战争,腾出手来,进攻苏联怎么办?
何况,那个中国人唐秋离,崛起于中国北方,他的根基也在中国北方,断不会坐视苏联军队进攻内蒙古地区,苏联幅员辽阔,中国何尝不是个庞然大物,日本人都被打得狼狈退出,苏联能有胜算吗?
这样下去,苏联会亡国的,虽然心里不同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做仗马之鸣,何况,斯大林同志只是说说而已,最好不要做扫兴之人,否则,后果很严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