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91 吏制改革(四)
周密之骤然大红大紫了起来,没有半点的征兆。(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dukankan.com)
在皇帝凤九渊下诏征其来咨议局六品咨议官之后,内阁相武定中也破格提拔其为吏部新设立的‘吏目司’主事,六品职衔。
别看一个六品官比还不如蚂蚱大,可整个中京,乃至于整个凤凰界都已经知道了他周密之的大名。特别是吏目们,更是直呼周密之为‘周阎王’,是来索他们命的。
周密之没去过左宇宙世界,三岁丧父,六岁丧父,在叔父的教养之下长大。其叔周从寿读了一辈子,考了一辈子试,到头来连个举人都没有中了。为了谋生,只得托关系在师州陨县衙里谋了个小吏的差使,到死也无甚作为。用周密之的话来说,其叔虽未仕,但却是饱读诗,有着一番非常的经纶之才,只不过时运不济罢了。周密之受其叔的影响极深,论说起这套吏制改革方案,还是其叔周从寿构思出来的,只不过经他的修改完善,更趋于合理了。
凤九渊之所以如此青睐周密之,并不是因为他的吏制改革方案合自己的意,而是周密之以吏制改革为端,将整个国家的教育、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以及以人才为资本,促进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展有着一套完备的构思。他的方案简单、易懂、可操作性高,没有那么多的门门道道,而且还把大局也顾全到了。凤九渊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举重若轻的大师手笔,更何况周密之想做的,也是他想做的,而周密之所拥有的才能又正是他所欠缺的,看到周密之,仿佛就看到他所没有的另一半,自然就青睐有加了。
几次内阁会议之后,吏制改革草案终于出炉,将在下个大朝会上讨论定音。武定中为了争取到了皇帝的全力支持,先拿着草案正本到凤鸣宫陛见,看看凤九渊还有什么重要的指示。
看完这份将近七千字的草案,凤九渊笑道:“景云的手笔嘛?看来你是多了个得力助手。我看这样子不错,若是稳步推行,既不会引大的乱子,又能很快地把吏制的问题给解决了。”
武定中道:“吏制的问题一旦得到有效的解决,那就可以逐步加大对义学的投入。周密之说教育改变民生,惜乎太过于局限了。皇上说教育关乎国运,何其的于理明言,臣等是感佩五地!”
凤九渊笑道:“别拍我的马屁了,赶紧办事去。这个草案我这里是通过了。至于朝臣们那里将会如何,就要看你怎么使力了。”说完,又道:“对了,各地的治安也要抓紧,万不能因为吏制改革而让心怀不轨者有机可乘。哼,我可不想在这个时候任命征虏大将军!去!”
武定中一凛,道:“是,臣一定移文各道,嘱咐他们把此事抓紧!”
凤九渊嗯了一声,就仔细看起了大都督祈原学才递进来的朝廷安全形式分析报告。
边看边嗯嗯地频频点头。不得不说,当初纳汪百鸣之谏,留任祈原学是对的。这人脑筋确实有点死,又不太会做人,所以遭到君上的怀疑也没个人站出来说话。还是汪百鸣看来若是罢了祈原学,满朝上下没有一个能够挑起大任来的,才冒险进谏。
想到自己的胸襟气量,凤九渊忍不住放下折子,叫道:“曾子越!”
曾子越正在整理起居注,听见叫,忙起身道:“是,皇上,臣在!”
“你说,我是不是没有容人之量的皇帝?”
曾子越不假思索地说:“回皇上,臣不这么看。皇上气度恢弘,能容常人所不能容忍之事,实乃千古罕见!”
凤九渊顿时乐了,呵呵地笑道:“怎么,你小子是不是也打起小算盘,敢情觉得这起居舍人没什么准备,想找机会把我这个皇帝哄得高兴了,然后派给你个肥差?”
曾子越跪下答道:“回皇上,臣断无此想。臣是在就事说事。《论语.宪问》篇有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旁人所言的‘容人之量’乃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迂腐宽容,非君王之道。君王者,抚有天下,敬大臣、子庶民,必须坚守公平正直,就事论事。皇上不以旧恶前恩为念,无亲疏内外之别,坚持公平公正之道,自然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见曾子越还要说下去,凤九渊道:“打住,打住。不知道我对你的那些不文不白的话听不懂多少么?起居注是你在写,可不要昧着良心事实,给后人看到一个经过粉饰和美化的我就行了!”
经过大朝会的决议之后,吏制改革方案开始在中京试行。
中京城是所有中央部门的所在,共有吏目三十四万余人。
整个中京七十二坊,共有百姓二百万左右,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中京的官吏。除了三十四万余的吏目外,另有官员共计十九万有余。两者加起来,就占据了中京人口的四分之一。
由此就可以看出凤凰界的官吏队伍是多么的庞大。
在这三十四万余吏目中,按计划要先淘汰掉所有不合格的。所谓不合格就是指有犯罪前科、品行不端、社会关系复杂、能力低下的吏目。按中省下达的政令,各部门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吏目的审查,上报吏部。
与之同时,吏部新制定的吏目管理条例也出台了。先就规定了吏目必须由吏部进行统一的征召考核;其次也将吏目的委派和任免权收归了吏部;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吏目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表现良好,能力突出的吏目可以获得提升,成为官员。
从今以后,要想成为吏目已经不是靠走关系或者掏钱买就能够的了,先必须要是秀才,能力特别出众者可以放宽限制,但必须要入过童子试,识得文、断得字。不像以前,即便你大字不识一个,只要有门路,就可以成为吏目,为朝廷办事。其次,就算你是秀才,也未必就能笃定成为吏目,还得看你能不能办事,会不会办事,也就是考量你能不能将从本上学到的东西活学活用,若是不能,一样没指望。当然,吏目想升官也是有条件的,必须得是举人,还要在吏目的岗位上工作了一定的年限,且政绩优异……
说实话,绝大多数读人对吏目都怀有偏见,他们认为吏就是官员的附庸,是跑腿的,是下人。读人之所以成为读人,就是想借读成为人上人,挤入特权阶级,成为国家的统治者,而他们所读的又要他们严守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好多读人觉得就算是饿死、穷也不会去当人下人的吏目。如此,若是吏制改革不能摆出一条吸引他们走上去的路,估计还是白折腾的。而升官,就是吸引读人放下身体去当吏目的一条‘光明大道’!
凤凰界有多少读人?恐怕就连礼部都说不清楚。而每年所取的进士又名额有限,好多人是一辈子都跃不过这道龙门的。若是可以由吏而官,机会也远比考取进士大得多,既没背景、又没钱财、对自己又缺少信心的读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岂不有俯身屈就的道理?
因此,随着吏制改革的展开,中京道第一次的吏目征召考核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武定中为了让吏制改革成为自己届责任内阁最辉煌的政绩,因此事事都亲自提点,唯恐出了差子。而为了吸引更多有能力的读人加入到吏目的行列中来,他几乎是把可想的办法都想了。甚至还上本建议,可以给能力出众的吏目封爵!
凤凰界的爵位是五等十五级,最低的是三等男爵,最高的就是一等公爵。没有实实在在的政绩,没有为人所称道的德行,就算你是豪门大族出身,在官场上混一辈子,也未必封得了爵。可若是吏目都能封爵了,这让那些耗费了毕生精力才捞到一个三等男爵的达官显贵们作何想法?因此,只听到了内阁透出来的一点风声,就高喊着反对。
然而,武定中的封爵方案似乎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在递进凤鸣宫的折子里,武宫中建设在五等爵位之下再增加三等九级,分别是乡士三级、县士三级和国士三级,国士之上才是五等爵位。不单是有功的、能力出众的吏目可以获得这三等爵位,军队中的士兵也可以获得。
得知了这个方案之后,原本反对的人也表现得慎重起来。
凤九渊在看了之后,把‘国士’改成了‘名士’,他说:“国士是指那些不论是德行还是才能都少有的人,可不能这样随随便便地封出去!”又说:“那些读人不都自封名士么?还说什么真名士自风流?就把这个封给他们,我看合适!”
在大朝会上,这个建议也没有遭到太多反对声音就通过了。
官路有了,爵路有了,连钱路也有了,若这样还引诱不动那些自命清高的读人,凤九渊就不得不承认,世界上真有不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
但是,火爆的报名情况将所谓的‘气节’大大地羞辱了一番,不但中京城本地的读人踊跃报名,就连外地的也赶了过来报名,这还引起了老大一番争端,说吏部应该就吏目的征召陷定地域。经过研究之后,吏部出台了相关的具体规定,这让外地赶来应考的读人又大失所望。但吏部随后出具的公告说了,若是中京的改革试点成功,接下来将会在七十二道大举推行!
而另一方面,内阁也宣布将会在中京道大力兴办义学,义学将会纳入礼部的管辖之下,所有家族中有年满六岁,小于十二岁的子女都必须送入义学就读,有违者,父母将被罚苦役。
先开建义学的当然是中京城。按规划,每坊最少要建义学三间,并根据入学的情况配备足额蒙师。
为了起到表率作用,凤九渊公开表示,咸安坊的义学建成之后,他将亲自送已经年满六岁的长公主入学。有了他的这道旨意后,顺天府先要筹备的就是把咸安坊的义学建起来,并配备相应的名师。
这样一来,凤凰界第一义学的名声就传开了。为了陪公主读,家址不在咸安坊的都想把适龄的子女送来就读,但礼部的规定就是就近入学。不过,规定是规定,达官显贵人家有的是办法。在凤九渊才表达了为小馨报名入学的意愿后不久,尚未建成的咸安坊第一义学就已经接到了数千个报名,而且无不是拥有相当权势的家族。
凤九渊听说这事之后,就说:“我也就管不得那么多了。他们以为陪公主太子读是件好事么?哼,哼,有得他们的苦受呢!这咸安坊的第一义学既然办了起来,就得办出模样了,办成我凤凰界第一所最高标准的综合性义学,不但有六至十二岁的童子学,还要办十二岁以上的中学和大学……”他是个典型的有一出是一出的人,一旦想起了某件事,就非得去办了。这不,才一说出口,就叫思菊去传旨内阁,要把咸安坊的第一义学按他的旨意办好,还对思菊说:“你去地球读过,了解那里的教育方式。要不,这事就由你来挂帅督办?”
思菊连说不行,还说最近外面已经有她干政的流言蜚语了,若再挂帅督办此事,岂不坐实了干政之说?但她举荐了一个人,说这个人肯定比她干得更好,而且也最适合。凤九渊就问是谁,思菊说:“南馨夫人,也就是我们的皇后!”
凤九渊一拍脑门,叫道:“她呀……”连说:“对,对,对!我怎么把她给忘了。皇后母以天下,以百姓子女为女子,这事她是最合适不过了。不过她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我看让芸姐姐也帮着她。两位皇后来主持这事,规格够高了?这也足以体现出朝廷对于义学的重视了!”
在皇帝凤九渊下诏征其来咨议局六品咨议官之后,内阁相武定中也破格提拔其为吏部新设立的‘吏目司’主事,六品职衔。
别看一个六品官比还不如蚂蚱大,可整个中京,乃至于整个凤凰界都已经知道了他周密之的大名。特别是吏目们,更是直呼周密之为‘周阎王’,是来索他们命的。
周密之没去过左宇宙世界,三岁丧父,六岁丧父,在叔父的教养之下长大。其叔周从寿读了一辈子,考了一辈子试,到头来连个举人都没有中了。为了谋生,只得托关系在师州陨县衙里谋了个小吏的差使,到死也无甚作为。用周密之的话来说,其叔虽未仕,但却是饱读诗,有着一番非常的经纶之才,只不过时运不济罢了。周密之受其叔的影响极深,论说起这套吏制改革方案,还是其叔周从寿构思出来的,只不过经他的修改完善,更趋于合理了。
凤九渊之所以如此青睐周密之,并不是因为他的吏制改革方案合自己的意,而是周密之以吏制改革为端,将整个国家的教育、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以及以人才为资本,促进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展有着一套完备的构思。他的方案简单、易懂、可操作性高,没有那么多的门门道道,而且还把大局也顾全到了。凤九渊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举重若轻的大师手笔,更何况周密之想做的,也是他想做的,而周密之所拥有的才能又正是他所欠缺的,看到周密之,仿佛就看到他所没有的另一半,自然就青睐有加了。
几次内阁会议之后,吏制改革草案终于出炉,将在下个大朝会上讨论定音。武定中为了争取到了皇帝的全力支持,先拿着草案正本到凤鸣宫陛见,看看凤九渊还有什么重要的指示。
看完这份将近七千字的草案,凤九渊笑道:“景云的手笔嘛?看来你是多了个得力助手。我看这样子不错,若是稳步推行,既不会引大的乱子,又能很快地把吏制的问题给解决了。”
武定中道:“吏制的问题一旦得到有效的解决,那就可以逐步加大对义学的投入。周密之说教育改变民生,惜乎太过于局限了。皇上说教育关乎国运,何其的于理明言,臣等是感佩五地!”
凤九渊笑道:“别拍我的马屁了,赶紧办事去。这个草案我这里是通过了。至于朝臣们那里将会如何,就要看你怎么使力了。”说完,又道:“对了,各地的治安也要抓紧,万不能因为吏制改革而让心怀不轨者有机可乘。哼,我可不想在这个时候任命征虏大将军!去!”
武定中一凛,道:“是,臣一定移文各道,嘱咐他们把此事抓紧!”
凤九渊嗯了一声,就仔细看起了大都督祈原学才递进来的朝廷安全形式分析报告。
边看边嗯嗯地频频点头。不得不说,当初纳汪百鸣之谏,留任祈原学是对的。这人脑筋确实有点死,又不太会做人,所以遭到君上的怀疑也没个人站出来说话。还是汪百鸣看来若是罢了祈原学,满朝上下没有一个能够挑起大任来的,才冒险进谏。
想到自己的胸襟气量,凤九渊忍不住放下折子,叫道:“曾子越!”
曾子越正在整理起居注,听见叫,忙起身道:“是,皇上,臣在!”
“你说,我是不是没有容人之量的皇帝?”
曾子越不假思索地说:“回皇上,臣不这么看。皇上气度恢弘,能容常人所不能容忍之事,实乃千古罕见!”
凤九渊顿时乐了,呵呵地笑道:“怎么,你小子是不是也打起小算盘,敢情觉得这起居舍人没什么准备,想找机会把我这个皇帝哄得高兴了,然后派给你个肥差?”
曾子越跪下答道:“回皇上,臣断无此想。臣是在就事说事。《论语.宪问》篇有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旁人所言的‘容人之量’乃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迂腐宽容,非君王之道。君王者,抚有天下,敬大臣、子庶民,必须坚守公平正直,就事论事。皇上不以旧恶前恩为念,无亲疏内外之别,坚持公平公正之道,自然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见曾子越还要说下去,凤九渊道:“打住,打住。不知道我对你的那些不文不白的话听不懂多少么?起居注是你在写,可不要昧着良心事实,给后人看到一个经过粉饰和美化的我就行了!”
经过大朝会的决议之后,吏制改革方案开始在中京试行。
中京城是所有中央部门的所在,共有吏目三十四万余人。
整个中京七十二坊,共有百姓二百万左右,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中京的官吏。除了三十四万余的吏目外,另有官员共计十九万有余。两者加起来,就占据了中京人口的四分之一。
由此就可以看出凤凰界的官吏队伍是多么的庞大。
在这三十四万余吏目中,按计划要先淘汰掉所有不合格的。所谓不合格就是指有犯罪前科、品行不端、社会关系复杂、能力低下的吏目。按中省下达的政令,各部门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吏目的审查,上报吏部。
与之同时,吏部新制定的吏目管理条例也出台了。先就规定了吏目必须由吏部进行统一的征召考核;其次也将吏目的委派和任免权收归了吏部;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吏目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表现良好,能力突出的吏目可以获得提升,成为官员。
从今以后,要想成为吏目已经不是靠走关系或者掏钱买就能够的了,先必须要是秀才,能力特别出众者可以放宽限制,但必须要入过童子试,识得文、断得字。不像以前,即便你大字不识一个,只要有门路,就可以成为吏目,为朝廷办事。其次,就算你是秀才,也未必就能笃定成为吏目,还得看你能不能办事,会不会办事,也就是考量你能不能将从本上学到的东西活学活用,若是不能,一样没指望。当然,吏目想升官也是有条件的,必须得是举人,还要在吏目的岗位上工作了一定的年限,且政绩优异……
说实话,绝大多数读人对吏目都怀有偏见,他们认为吏就是官员的附庸,是跑腿的,是下人。读人之所以成为读人,就是想借读成为人上人,挤入特权阶级,成为国家的统治者,而他们所读的又要他们严守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好多读人觉得就算是饿死、穷也不会去当人下人的吏目。如此,若是吏制改革不能摆出一条吸引他们走上去的路,估计还是白折腾的。而升官,就是吸引读人放下身体去当吏目的一条‘光明大道’!
凤凰界有多少读人?恐怕就连礼部都说不清楚。而每年所取的进士又名额有限,好多人是一辈子都跃不过这道龙门的。若是可以由吏而官,机会也远比考取进士大得多,既没背景、又没钱财、对自己又缺少信心的读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岂不有俯身屈就的道理?
因此,随着吏制改革的展开,中京道第一次的吏目征召考核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武定中为了让吏制改革成为自己届责任内阁最辉煌的政绩,因此事事都亲自提点,唯恐出了差子。而为了吸引更多有能力的读人加入到吏目的行列中来,他几乎是把可想的办法都想了。甚至还上本建议,可以给能力出众的吏目封爵!
凤凰界的爵位是五等十五级,最低的是三等男爵,最高的就是一等公爵。没有实实在在的政绩,没有为人所称道的德行,就算你是豪门大族出身,在官场上混一辈子,也未必封得了爵。可若是吏目都能封爵了,这让那些耗费了毕生精力才捞到一个三等男爵的达官显贵们作何想法?因此,只听到了内阁透出来的一点风声,就高喊着反对。
然而,武定中的封爵方案似乎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在递进凤鸣宫的折子里,武宫中建设在五等爵位之下再增加三等九级,分别是乡士三级、县士三级和国士三级,国士之上才是五等爵位。不单是有功的、能力出众的吏目可以获得这三等爵位,军队中的士兵也可以获得。
得知了这个方案之后,原本反对的人也表现得慎重起来。
凤九渊在看了之后,把‘国士’改成了‘名士’,他说:“国士是指那些不论是德行还是才能都少有的人,可不能这样随随便便地封出去!”又说:“那些读人不都自封名士么?还说什么真名士自风流?就把这个封给他们,我看合适!”
在大朝会上,这个建议也没有遭到太多反对声音就通过了。
官路有了,爵路有了,连钱路也有了,若这样还引诱不动那些自命清高的读人,凤九渊就不得不承认,世界上真有不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
但是,火爆的报名情况将所谓的‘气节’大大地羞辱了一番,不但中京城本地的读人踊跃报名,就连外地的也赶了过来报名,这还引起了老大一番争端,说吏部应该就吏目的征召陷定地域。经过研究之后,吏部出台了相关的具体规定,这让外地赶来应考的读人又大失所望。但吏部随后出具的公告说了,若是中京的改革试点成功,接下来将会在七十二道大举推行!
而另一方面,内阁也宣布将会在中京道大力兴办义学,义学将会纳入礼部的管辖之下,所有家族中有年满六岁,小于十二岁的子女都必须送入义学就读,有违者,父母将被罚苦役。
先开建义学的当然是中京城。按规划,每坊最少要建义学三间,并根据入学的情况配备足额蒙师。
为了起到表率作用,凤九渊公开表示,咸安坊的义学建成之后,他将亲自送已经年满六岁的长公主入学。有了他的这道旨意后,顺天府先要筹备的就是把咸安坊的义学建起来,并配备相应的名师。
这样一来,凤凰界第一义学的名声就传开了。为了陪公主读,家址不在咸安坊的都想把适龄的子女送来就读,但礼部的规定就是就近入学。不过,规定是规定,达官显贵人家有的是办法。在凤九渊才表达了为小馨报名入学的意愿后不久,尚未建成的咸安坊第一义学就已经接到了数千个报名,而且无不是拥有相当权势的家族。
凤九渊听说这事之后,就说:“我也就管不得那么多了。他们以为陪公主太子读是件好事么?哼,哼,有得他们的苦受呢!这咸安坊的第一义学既然办了起来,就得办出模样了,办成我凤凰界第一所最高标准的综合性义学,不但有六至十二岁的童子学,还要办十二岁以上的中学和大学……”他是个典型的有一出是一出的人,一旦想起了某件事,就非得去办了。这不,才一说出口,就叫思菊去传旨内阁,要把咸安坊的第一义学按他的旨意办好,还对思菊说:“你去地球读过,了解那里的教育方式。要不,这事就由你来挂帅督办?”
思菊连说不行,还说最近外面已经有她干政的流言蜚语了,若再挂帅督办此事,岂不坐实了干政之说?但她举荐了一个人,说这个人肯定比她干得更好,而且也最适合。凤九渊就问是谁,思菊说:“南馨夫人,也就是我们的皇后!”
凤九渊一拍脑门,叫道:“她呀……”连说:“对,对,对!我怎么把她给忘了。皇后母以天下,以百姓子女为女子,这事她是最合适不过了。不过她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我看让芸姐姐也帮着她。两位皇后来主持这事,规格够高了?这也足以体现出朝廷对于义学的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