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朝中琐事
刘易计划是秋冬季节向匈奴出兵的,所以,现在才刚刚进入六月中旬,都还没有到七月,因此,并不用太急,一切,都还是先做好准备工作再说。
他和众女,一路游山玩水,花了大大几天的时间,才回到了洛阳,其中,在弘农郡的行宫也住了两天。
本来刘易想好好陪陪妻儿,可是,回到洛阳没几天,他便被贾诩、蔡邕、卢植等人拉进了皇宫上朝。
刘易一望见如雪片一般多的奏章就有点头疼。
现在才只统领司隶州、并州、关中三地,就已经有了这么多事务,如果将来要处理整个天下的事务,那岂不是与女人相好的时间都没有了?
刘易此刻,还真的有一种要少帝自己亲政,由他来主持朝政的冲动。可惜,少帝他根本对朝政之事一点都不上心,每天就和他的刘道叔去钻形修道练丹及练制火药的事。
按照如此的情况下去,再过几年少帝成年,要行成年礼的时候,他恐怕就真的要退位了。因为一旦行了成年礼,就在正式掌政,他受不了朝政烦身的痛苦,极有可能会坚决的退位。
其实,刘易对于少帝退不退位并不太在乎。实在是一看见这么多事务要处理,刘易就对做皇帝感到忧心。像现在这般,明里有少帝,却又对自己没有一点威胁,暗里,又有戏志才、贾诩等人组建的内阁行使政权,这样,刘易才会更自在轻松。不是皇帝却过着如皇帝一般的生活,又不用管皇帝应近的烦心事。
为此,刘易倒真的希望少帝可以一直如此下去。
但这也只是想想,到少帝真的成人之后。他未必就会现在这般了。
现在,少帝还没算真正的接触权力,也还没有真正的感受过女人的美妙,如果有一天他懂得了权力的好处与及女人的美妙,难保他会不会有别的想法。
再说了,戏志才、贾诩等等一众谋臣及满朝大将,他们都不会轻易的让少帝上位的。新汉朝才刚刚有了这样的规模,正在按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如果让一个不太能确定因素的少帝掌权,谁知道将来的新汉朝会怎么样?这个。可是关乎到太多人的利益了。
一个谋臣武将的背后,都会站着一些家族,而这些家族,他们或者才刚刚兴起,有些。早就已经是豪门了。他们在刘易的帐下,谁能得到无法言喻的好处利益。可一旦换了一个人掌权。他们的利益就难以保证了。
如此,少帝想上位,还真的有点困难。要不然,放着这么多奏章,也不会留到刘易来做处理。
看到这些奏章,刘易真的心的不想看。甚至想耍耍脾气,问贾诩与卢植他们,他组建内阁,就是想让他们可以临机决断。正确的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政事,为何还要留着等刘易来处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组建这个内阁还有什么的意义?
面对刘易的指责,贾诩他们若无其事,只是要求刘易看看再说。
刘易不得已,只好看了看,看了后再发现,原来这些奏章,看似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可是却也是会牵连甚大的事,因此,贾诩他们才不得不小心,留待刘易来亲自处理。
具体的,比如一些开凿水利、修筑河堤的事,这些,一经决定,就会是一些非常大的工程,在眼下新汉朝的情况,一时半刻还没能支持这些大工程,所以,虽然都有着一些详细的计划,可是,贾诩还真的不敢作主拍板。
何况,新汉朝成立至令,还真的没有到达那些随时都可以抽掉出很多的钱粮的时候。时下又四处征战,如守财奴一般的贾诩,他没有埋怨近段时间的宠大军费用度都算是非常难得了。
关于这件事,刘易也只能压后,并告诉工程部门的官员,灌溉水利、修葺一些危险地带的黄河河堤或长江河堤的事要办,但是却不是现在。并且,他们现在的计划,只是针对现在新汉朝所有的地区,这样是不行的,让他们要站在整个大汉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要做到一劳永逸,不能只顾新汉朝现有辖区内的利益。
刘易还把京抗大运河的例子搬出来向他们说明,说明这一项工程一旦完成,将会惠及到多少地方。
当然,地区性的小工程,他们可以自行作主,不用再经过他的同意。小工程,地方官府发动当地的百姓,都可以完成,不用朝廷开设专项的项目基金。
除了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还有主要的新汉朝钱庄银行的问题。
现在,这方面的准备已经差不多了。在并州,矿藏探测部的官员找到了一个铜矿,是优质铜,以前先朝曾开采过的。其矿藏藏铜丰富。真正开采出来的话,足可以支撑新汉朝发行新的铜币。
这是一件好事,刘易当即拍扳,可以马上开展开设新汉朝钱庄银行的事务。
这个事务,所牵涉到的事也太多,新汉朝新铜币的发行,会直接影响到新汉朝民生情况、商业情况。所以,暂时只能作为试发行的阶段。
铜币,刘易曾亲自设计过样板,有防伪标识的样板让人研究了。铸造出来的铜钱,刘易也看过,质量不错。
一个新汉朝的新铜制,就相对于如今旧汉朝旧铜钱的三个。银行开设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向百姓兑换他们旧有的铜钱,慢慢的,让新汉朝地区的百姓都使用新铜币。不过,新铜制及旧铜币,暂时两种都通行的,因为大汉还没有统一,暂时不可能不使用旧铜钱。
还有,让刘易觉得要注意的是,这些奏章,有一些是弹劾奏章,主要是弹劾某某官员有一些营私舞弊的情况。
这么快就出现这样的情况?
刘易还真的有点恼火。
细看之下,其中就有耿家的。
耿家有女耿灵现为刘易的夫人,这牵涉到刘易了。所以,贾诩等人只好把这事留给刘易来处理。
耿家搬迁到洛阳之后,耿家家主被安排在朝中为官,其家经营一些粮食的卖买。经营的东西,和邹氏娘家邹家的差不多。
当初刘易就考虑到同样经营一样商品的世家不少,如易姬的易家,也一样和粮食生意有关。所以,为免他们家族之间有着恶性竞争,曾规定过他们,谁经营某条线路上的生意。不能无故跨地域经营。
这样,同样也是可以抑制他们一家独大,将来可以影响得到整个粮食市场,出现垄断资本的事。
不过,现在他们所做的生意。主要就是从外地收购,以比成本价略高的价格售给新汉朝。因为新汉朝的确需要太多的粮食了。接济流民、军队用度。这些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无数粮商家族,他们所收购回来的粮食,几乎全都买给了新汉朝,如此,也还远远不够。他们从中略微收取一点薄利,都让他们赚到开河。
弹劾耿家的。主要是说耿家售给朝廷的价格太高,现在全民建设的时候,耿家还在赚取新汉朝的钱,做得实在是不够厚道。另外。让人奇怪的是,耿家的粮价远比别家的高,可是,朝廷却依然如价接收。
这让不少粮商不太服。
刘易本来对耿家是心存戒心的。不过,当初耿家在巨鹿做得不错。那耿家家主,似乎也看到了刘易的前途,也死心塌地的跟着刘易,刘易这才答应耿家搬来洛阳。
当看到耿家这个情况之时,刘易的心里的确恼火,不过,细看之后,觉得其中可能有隐情。
因为刘易自己清楚,各个粮商家族,他们所经营的方向不同,价格存在差别是正常的。
刘易觉得,在现在的情况之下,耿家未必敢做出这样的蠢事。刘易也知道,耿家当初在洛阳就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后来获罪才回到巨鹿老家的。离他们被贬回老家过去的时间也不是太久,他们不可能不听取教训的。刘易觉得真的不太可能敢顶风作案。
问了贾诩,他也确实有这样的情况,耿家售给洛阳的粮食价格是最高的,不过,当时朝廷的确是需要粮食,所以也没有过多去考究就全部接收了。也考虑到耿家与刘易的关系,所以,就算是让耿家获取一些利益也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想,现在因为这事,居然有人上表弹劾。
耿家家主不算是朝官,只算是地方官府的官员,并不在朝上。
刘易先把这事压下,待问清楚情况再作处理。
但刘易却责问了一下负责收取粮食的官员。刘易认为,他们收取粮食的时候,不能因为和自己有关系而有什么的特例。如果再碰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先调查清楚,为何他们的价格虚高。
各个粮商家族为朝廷采购回来的粮食价格都会有所不同的,但想差并不太大。一家粮食的价格虚高那么多,其中必有原因的。要搞清楚。
另外,为了公平性,刘易建议,他们可以使用一种公开法,就是适当的公开一些各粮商的收取价格,并注明他们各粮商的价格为何有所不同。
对于耿家的粮价虚高,刘易觉得,因为耿家是负责从袁绍的辖区之内采购粮食的。而因为袁绍与公孙瓒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战争,其地的粮食用度较大,官府对地方的粮食控制较严,在条文严格控制其地的粮食,不准向外流的规定。所以,想从袁绍地区购粮并不容易。
刘易派田丰去冀州见袁绍借粮,虽然借到了,但是也不容易,这不,田丰都还被袁绍扣押着呢。
这些情况,是可以搞清楚的。如果耿家采购来的粮食来价本来就较高,那么他以较高的粮价售给朝廷是可以理解的。
不能无凭无据的就怀疑耿家营私舞弊,更不能拿刘易与耿家的关系来说事。
事实上,刘易对于耿家、易家、邹家是比较满意的,尽管对耿家有点戒心,但从刘易接受了耿灵这个丫头之后,只要耿家不是真的犯事,刘易也会拿他当为自己人来看待。特别是易家、邹家。他们等于免费为刘易打工,由邹玉主事的邹家,根本上就是免费送给刘易粮食。要不是刘易坚持要用钱来买的话,邹玉会分文不取。对于这样的家族,刘易还真的没话可说。
表奏是签名上书的,官员的名字刘易不太熟透,可能是内阁任命的监察部门的官员。
待事情查实之后,如果真如刘易如猜测的这般,这个官员或许会被暂时免职。观察力是有,敢于上表是对的。可是,如果没有调查清楚,这就不对了。
当然,刘易又看到一些弹劾的上表。
不少表奏都是弹劾官员能力不足,不足要势行朝廷所要求他们的工作。
对于这个。刘易也真的有点无奈,别说是现在了。在后世。大学生满街走的年代,政府官员能力不足的吃闲饭的人多的是。新汉朝现在,才成立不过是三两年,在朝廷官员的个人素质上,肯定是参差不齐的。
所以,刘易要求官员任命。首先要看人品,其次才注重他们的才华工作能力。
所以,这些问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不过。有些官员,也的确是需要撤换,因为,现在的新汉朝,已经被分成若干个部门,每个部门,也分成n个负责各项工作的细节事务。也就是说,新汉朝,已经把各官职的职能细化,每一个官员,只要负责其中一项细化的事务。这样的情况之下,都做不好工作,唯有就只能换一些人上了。
还好,整体上来说,朝廷的运行还是不错了,有一点点小问题,无伤大雅。
还有许多州郡的划分细节问题,也是要刘易来拿主意的。比如,现在的司隶州与并州的分界线,是以黄河为界叱,还是以某些特定的地区为界线。
因为现在的新汉朝,把许多事都细化了。如分给百姓的田地,都有了明显的界线,有了明确的界线划定。每家每户,他们所分得的田地是在哪里的,是多少,有多大等等,这些全都有了详细的登记造册。可是,一些土地,他们是属于东村或是西村的,因为也找不到先朝所留下来的资料了,又或者,先朝都没有仔细的分界,因此,现在朝廷细化细分的时候,可能会引起一定的纠纷事件。
当然,现在还不会是太大的问题。因为一切都有新汉朝官府的主持。
可不管是谁,都非常明白,土地问题现在不划分清楚,到将来肯定是一个大问题。
刘易也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后世也见识过不少因为一点土地而纷争的事。
因为土地,村与村、镇与镇、城与城、国与国,都会起纷争。哪怕是后世因为一个小小的钓鱼岛,因为新中华没有明确规定国界线,所以,小日岛国拿着这一点漏洞常常搞事,闹得让国人实在是恶心。
不过,这些事牵涉到整个新汉朝地方的问题,刘易是不可能亲自去一一处理的,只能提供一些方法,让当地官府去定夺,让他们把各村、各镇、各城之间,都划定一个明确的界线,让今后的百姓无可争论。
现在,规矩是由自己来定的时候,还不把工作做得扎实更待何时?
刘易把一些待解决的琐碎事解决完,也足足花了几天的时间。
戏志才与荀文若从长安回来了,他们立即投入到征伐匈奴的人准备工作去。
刘易也觉得是时候让大家开始准备了,便把太史慈也召了回来。
刘易本来准备只是由太史慈率军出征匈奴人的,但是考虑到如果自己留在洛阳的话,天下诸侯肯定会提防着自己,所以,干脆自己也参与对匈奴人的征伐,让天下诸完全放心新汉朝不会干涉他们的行动。
本来也想把黄叙与典韦、许诸一起召回来商议出征事宜,但是考虑到在长安关中还有华雄与徐荣,如果召了黄叙与典韦、许诸却没有召他们的话,会让他们觉得不受刘易重视,又或以为刘易不把他们视为心腹。可他们却要在与贼兵对持,不宜离开,由此,刘易为免引起他们的猜测,就干脆没有召在长安的诸将回来。
至于在曲阿的黄忠、甘宁他们,刘易就不打算召回来了。自己出征匈奴人之前,会对新汉朝各地的军队作一个调整,但这个只要给他们一个命令就可,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都调他们回来。
离出征还有一般时间,只需要让太史慈先准备好一些事宜便可,别的将领,到时再召来也可以。
太史慈还在上党,辛毗也亲自到了上党,已经和上党地区的众多小数民族的首领取得了联系,正在与他们商议让他们民族自治上党的细节事宜。
有辛毗在主持政事方面的事,太史慈这个统军的将领也可以回来了。顺便,也把潘凤一起召了回来,因为他当年就向刘易请示过,如果有一天远征异族人,不能落下他。(未完待续。。)
他和众女,一路游山玩水,花了大大几天的时间,才回到了洛阳,其中,在弘农郡的行宫也住了两天。
本来刘易想好好陪陪妻儿,可是,回到洛阳没几天,他便被贾诩、蔡邕、卢植等人拉进了皇宫上朝。
刘易一望见如雪片一般多的奏章就有点头疼。
现在才只统领司隶州、并州、关中三地,就已经有了这么多事务,如果将来要处理整个天下的事务,那岂不是与女人相好的时间都没有了?
刘易此刻,还真的有一种要少帝自己亲政,由他来主持朝政的冲动。可惜,少帝他根本对朝政之事一点都不上心,每天就和他的刘道叔去钻形修道练丹及练制火药的事。
按照如此的情况下去,再过几年少帝成年,要行成年礼的时候,他恐怕就真的要退位了。因为一旦行了成年礼,就在正式掌政,他受不了朝政烦身的痛苦,极有可能会坚决的退位。
其实,刘易对于少帝退不退位并不太在乎。实在是一看见这么多事务要处理,刘易就对做皇帝感到忧心。像现在这般,明里有少帝,却又对自己没有一点威胁,暗里,又有戏志才、贾诩等人组建的内阁行使政权,这样,刘易才会更自在轻松。不是皇帝却过着如皇帝一般的生活,又不用管皇帝应近的烦心事。
为此,刘易倒真的希望少帝可以一直如此下去。
但这也只是想想,到少帝真的成人之后。他未必就会现在这般了。
现在,少帝还没算真正的接触权力,也还没有真正的感受过女人的美妙,如果有一天他懂得了权力的好处与及女人的美妙,难保他会不会有别的想法。
再说了,戏志才、贾诩等等一众谋臣及满朝大将,他们都不会轻易的让少帝上位的。新汉朝才刚刚有了这样的规模,正在按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如果让一个不太能确定因素的少帝掌权,谁知道将来的新汉朝会怎么样?这个。可是关乎到太多人的利益了。
一个谋臣武将的背后,都会站着一些家族,而这些家族,他们或者才刚刚兴起,有些。早就已经是豪门了。他们在刘易的帐下,谁能得到无法言喻的好处利益。可一旦换了一个人掌权。他们的利益就难以保证了。
如此,少帝想上位,还真的有点困难。要不然,放着这么多奏章,也不会留到刘易来做处理。
看到这些奏章,刘易真的心的不想看。甚至想耍耍脾气,问贾诩与卢植他们,他组建内阁,就是想让他们可以临机决断。正确的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政事,为何还要留着等刘易来处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组建这个内阁还有什么的意义?
面对刘易的指责,贾诩他们若无其事,只是要求刘易看看再说。
刘易不得已,只好看了看,看了后再发现,原来这些奏章,看似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可是却也是会牵连甚大的事,因此,贾诩他们才不得不小心,留待刘易来亲自处理。
具体的,比如一些开凿水利、修筑河堤的事,这些,一经决定,就会是一些非常大的工程,在眼下新汉朝的情况,一时半刻还没能支持这些大工程,所以,虽然都有着一些详细的计划,可是,贾诩还真的不敢作主拍板。
何况,新汉朝成立至令,还真的没有到达那些随时都可以抽掉出很多的钱粮的时候。时下又四处征战,如守财奴一般的贾诩,他没有埋怨近段时间的宠大军费用度都算是非常难得了。
关于这件事,刘易也只能压后,并告诉工程部门的官员,灌溉水利、修葺一些危险地带的黄河河堤或长江河堤的事要办,但是却不是现在。并且,他们现在的计划,只是针对现在新汉朝所有的地区,这样是不行的,让他们要站在整个大汉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要做到一劳永逸,不能只顾新汉朝现有辖区内的利益。
刘易还把京抗大运河的例子搬出来向他们说明,说明这一项工程一旦完成,将会惠及到多少地方。
当然,地区性的小工程,他们可以自行作主,不用再经过他的同意。小工程,地方官府发动当地的百姓,都可以完成,不用朝廷开设专项的项目基金。
除了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还有主要的新汉朝钱庄银行的问题。
现在,这方面的准备已经差不多了。在并州,矿藏探测部的官员找到了一个铜矿,是优质铜,以前先朝曾开采过的。其矿藏藏铜丰富。真正开采出来的话,足可以支撑新汉朝发行新的铜币。
这是一件好事,刘易当即拍扳,可以马上开展开设新汉朝钱庄银行的事务。
这个事务,所牵涉到的事也太多,新汉朝新铜币的发行,会直接影响到新汉朝民生情况、商业情况。所以,暂时只能作为试发行的阶段。
铜币,刘易曾亲自设计过样板,有防伪标识的样板让人研究了。铸造出来的铜钱,刘易也看过,质量不错。
一个新汉朝的新铜制,就相对于如今旧汉朝旧铜钱的三个。银行开设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向百姓兑换他们旧有的铜钱,慢慢的,让新汉朝地区的百姓都使用新铜币。不过,新铜制及旧铜币,暂时两种都通行的,因为大汉还没有统一,暂时不可能不使用旧铜钱。
还有,让刘易觉得要注意的是,这些奏章,有一些是弹劾奏章,主要是弹劾某某官员有一些营私舞弊的情况。
这么快就出现这样的情况?
刘易还真的有点恼火。
细看之下,其中就有耿家的。
耿家有女耿灵现为刘易的夫人,这牵涉到刘易了。所以,贾诩等人只好把这事留给刘易来处理。
耿家搬迁到洛阳之后,耿家家主被安排在朝中为官,其家经营一些粮食的卖买。经营的东西,和邹氏娘家邹家的差不多。
当初刘易就考虑到同样经营一样商品的世家不少,如易姬的易家,也一样和粮食生意有关。所以,为免他们家族之间有着恶性竞争,曾规定过他们,谁经营某条线路上的生意。不能无故跨地域经营。
这样,同样也是可以抑制他们一家独大,将来可以影响得到整个粮食市场,出现垄断资本的事。
不过,现在他们所做的生意。主要就是从外地收购,以比成本价略高的价格售给新汉朝。因为新汉朝的确需要太多的粮食了。接济流民、军队用度。这些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无数粮商家族,他们所收购回来的粮食,几乎全都买给了新汉朝,如此,也还远远不够。他们从中略微收取一点薄利,都让他们赚到开河。
弹劾耿家的。主要是说耿家售给朝廷的价格太高,现在全民建设的时候,耿家还在赚取新汉朝的钱,做得实在是不够厚道。另外。让人奇怪的是,耿家的粮价远比别家的高,可是,朝廷却依然如价接收。
这让不少粮商不太服。
刘易本来对耿家是心存戒心的。不过,当初耿家在巨鹿做得不错。那耿家家主,似乎也看到了刘易的前途,也死心塌地的跟着刘易,刘易这才答应耿家搬来洛阳。
当看到耿家这个情况之时,刘易的心里的确恼火,不过,细看之后,觉得其中可能有隐情。
因为刘易自己清楚,各个粮商家族,他们所经营的方向不同,价格存在差别是正常的。
刘易觉得,在现在的情况之下,耿家未必敢做出这样的蠢事。刘易也知道,耿家当初在洛阳就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后来获罪才回到巨鹿老家的。离他们被贬回老家过去的时间也不是太久,他们不可能不听取教训的。刘易觉得真的不太可能敢顶风作案。
问了贾诩,他也确实有这样的情况,耿家售给洛阳的粮食价格是最高的,不过,当时朝廷的确是需要粮食,所以也没有过多去考究就全部接收了。也考虑到耿家与刘易的关系,所以,就算是让耿家获取一些利益也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想,现在因为这事,居然有人上表弹劾。
耿家家主不算是朝官,只算是地方官府的官员,并不在朝上。
刘易先把这事压下,待问清楚情况再作处理。
但刘易却责问了一下负责收取粮食的官员。刘易认为,他们收取粮食的时候,不能因为和自己有关系而有什么的特例。如果再碰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先调查清楚,为何他们的价格虚高。
各个粮商家族为朝廷采购回来的粮食价格都会有所不同的,但想差并不太大。一家粮食的价格虚高那么多,其中必有原因的。要搞清楚。
另外,为了公平性,刘易建议,他们可以使用一种公开法,就是适当的公开一些各粮商的收取价格,并注明他们各粮商的价格为何有所不同。
对于耿家的粮价虚高,刘易觉得,因为耿家是负责从袁绍的辖区之内采购粮食的。而因为袁绍与公孙瓒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战争,其地的粮食用度较大,官府对地方的粮食控制较严,在条文严格控制其地的粮食,不准向外流的规定。所以,想从袁绍地区购粮并不容易。
刘易派田丰去冀州见袁绍借粮,虽然借到了,但是也不容易,这不,田丰都还被袁绍扣押着呢。
这些情况,是可以搞清楚的。如果耿家采购来的粮食来价本来就较高,那么他以较高的粮价售给朝廷是可以理解的。
不能无凭无据的就怀疑耿家营私舞弊,更不能拿刘易与耿家的关系来说事。
事实上,刘易对于耿家、易家、邹家是比较满意的,尽管对耿家有点戒心,但从刘易接受了耿灵这个丫头之后,只要耿家不是真的犯事,刘易也会拿他当为自己人来看待。特别是易家、邹家。他们等于免费为刘易打工,由邹玉主事的邹家,根本上就是免费送给刘易粮食。要不是刘易坚持要用钱来买的话,邹玉会分文不取。对于这样的家族,刘易还真的没话可说。
表奏是签名上书的,官员的名字刘易不太熟透,可能是内阁任命的监察部门的官员。
待事情查实之后,如果真如刘易如猜测的这般,这个官员或许会被暂时免职。观察力是有,敢于上表是对的。可是,如果没有调查清楚,这就不对了。
当然,刘易又看到一些弹劾的上表。
不少表奏都是弹劾官员能力不足,不足要势行朝廷所要求他们的工作。
对于这个。刘易也真的有点无奈,别说是现在了。在后世。大学生满街走的年代,政府官员能力不足的吃闲饭的人多的是。新汉朝现在,才成立不过是三两年,在朝廷官员的个人素质上,肯定是参差不齐的。
所以,刘易要求官员任命。首先要看人品,其次才注重他们的才华工作能力。
所以,这些问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不过。有些官员,也的确是需要撤换,因为,现在的新汉朝,已经被分成若干个部门,每个部门,也分成n个负责各项工作的细节事务。也就是说,新汉朝,已经把各官职的职能细化,每一个官员,只要负责其中一项细化的事务。这样的情况之下,都做不好工作,唯有就只能换一些人上了。
还好,整体上来说,朝廷的运行还是不错了,有一点点小问题,无伤大雅。
还有许多州郡的划分细节问题,也是要刘易来拿主意的。比如,现在的司隶州与并州的分界线,是以黄河为界叱,还是以某些特定的地区为界线。
因为现在的新汉朝,把许多事都细化了。如分给百姓的田地,都有了明显的界线,有了明确的界线划定。每家每户,他们所分得的田地是在哪里的,是多少,有多大等等,这些全都有了详细的登记造册。可是,一些土地,他们是属于东村或是西村的,因为也找不到先朝所留下来的资料了,又或者,先朝都没有仔细的分界,因此,现在朝廷细化细分的时候,可能会引起一定的纠纷事件。
当然,现在还不会是太大的问题。因为一切都有新汉朝官府的主持。
可不管是谁,都非常明白,土地问题现在不划分清楚,到将来肯定是一个大问题。
刘易也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后世也见识过不少因为一点土地而纷争的事。
因为土地,村与村、镇与镇、城与城、国与国,都会起纷争。哪怕是后世因为一个小小的钓鱼岛,因为新中华没有明确规定国界线,所以,小日岛国拿着这一点漏洞常常搞事,闹得让国人实在是恶心。
不过,这些事牵涉到整个新汉朝地方的问题,刘易是不可能亲自去一一处理的,只能提供一些方法,让当地官府去定夺,让他们把各村、各镇、各城之间,都划定一个明确的界线,让今后的百姓无可争论。
现在,规矩是由自己来定的时候,还不把工作做得扎实更待何时?
刘易把一些待解决的琐碎事解决完,也足足花了几天的时间。
戏志才与荀文若从长安回来了,他们立即投入到征伐匈奴的人准备工作去。
刘易也觉得是时候让大家开始准备了,便把太史慈也召了回来。
刘易本来准备只是由太史慈率军出征匈奴人的,但是考虑到如果自己留在洛阳的话,天下诸侯肯定会提防着自己,所以,干脆自己也参与对匈奴人的征伐,让天下诸完全放心新汉朝不会干涉他们的行动。
本来也想把黄叙与典韦、许诸一起召回来商议出征事宜,但是考虑到在长安关中还有华雄与徐荣,如果召了黄叙与典韦、许诸却没有召他们的话,会让他们觉得不受刘易重视,又或以为刘易不把他们视为心腹。可他们却要在与贼兵对持,不宜离开,由此,刘易为免引起他们的猜测,就干脆没有召在长安的诸将回来。
至于在曲阿的黄忠、甘宁他们,刘易就不打算召回来了。自己出征匈奴人之前,会对新汉朝各地的军队作一个调整,但这个只要给他们一个命令就可,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都调他们回来。
离出征还有一般时间,只需要让太史慈先准备好一些事宜便可,别的将领,到时再召来也可以。
太史慈还在上党,辛毗也亲自到了上党,已经和上党地区的众多小数民族的首领取得了联系,正在与他们商议让他们民族自治上党的细节事宜。
有辛毗在主持政事方面的事,太史慈这个统军的将领也可以回来了。顺便,也把潘凤一起召了回来,因为他当年就向刘易请示过,如果有一天远征异族人,不能落下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