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三章弱国的悲哀,盟友抛弃了我们
第八十三章弱国的悲哀,盟友抛弃了我们(二)
蒋方震出任蒋介石特使,占据诸多优势。此公可谓旧中**界的奇才。年轻时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在第三期日、中数百学生中,因总成绩名列榜首,独享了日本天皇亲赐措挥刀的奖赏,这在当时日军中曾引起轩然大波。日校方从此将中日学生分别编组,以防不争气的日军学员再丢人现眼。蒋方震从此在留日学生中被誉为“中国三杰”之首。
蒋方震日后又多次赴日本,并娶有日籍夫人左梅,因此算得上中**中的“日本通”。
作为一名军人,蒋方震似乎更喜欢别人称呼他的字:百里,有纵横百里之意。以至于日后多年,蒋百里似乎比蒋方震更为人们熟知。
蒋百里淡泊功名,专心研究军事理论。论资历,与他在日本同期就学的有蔡锷、许崇智、李烈钧等人,都是旧中**界赫赫威名的元老。1912年,当蒋介石尚无任何头衔隐匿家乡时,他已是保定军校的少将校长了。但一生苦思中国强盛,钻研国防理论,虽使他理论上倾倒各地军阀,但功名上落了伍。
1906年,蒋百里赴德国陆军大学深造。很快,一名聪慧识广的东方青年引起了号称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众多将帅的瞩目。作为弱国,德国瞧不起中国;作为德国的军人,他们更瞧不起中国的军人,但蒋百里,使德**界对中**人有了新的了解。
蒋百里首先使德军最高统帅刮目相看。作为举世闻名的元帅,兴登堡从未单独约见过一个年轻的外国留学生。但交谈中,蒋百里风度翩翩,识高学博,所谈话题精辟深刻,使最高统帅大感惊讶,对蒋百里深为器重。
消息传出,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战略论》作者伯劳恩将军在德军第7军见到了实习连长蒋百里。一番交谈后,伯氏拍着这位29岁出头东方青年的肩头说道。“从前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将出现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这也许就该在你身上吧!。
德国一代战术大师,一战时期,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元帅,也被这位才华横溢的中**人征服,进而成为蒋百里将军的好友。
蒋百里在当时中**人眼中军事上最先进、强大的两个国家里,都以超人的才识赢得了尊重。在中国,军中大员对他只是敬而远之,弃之不用,但在国外,他的确是远近闻名。
蒋介石派他出使欧洲,也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而且当时若论对德国、日本的了解,蒋百里将军更是无人可比。
在军委会驻地,蒋介石言辞恳切地对这位军界泰斗说:“中国如今面临外交困境,先生此行责任重大。你可利用一切关系、一切手段,破坏德、意、日三国可能出现的联盟。至少要说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不要支持日本打我们,不阻止和妨碍我国政府的自主抗战。
蒋百里背着蒋介石特使的空衔和一个毫无希望完成的使命,踏上了去欧洲的旅途。
蒋百里尽了力。在意大利,他用尽计谋,使出浑身解数,足等了一个月,才使起初拒不接见中国特使的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威尼西亚宫会面晤谈。
由于广田外相挑拨在先,独裁者成见已定。灵活善变的蒋百里进实就虚,以毒攻毒,大谈日本拒俄**是假,妥协苏联侵略中国是真。并举例说明,日军在中国东北驻扎的关东军本是实力最强的驻屯军,现在,却不停的抽调兵力进攻中国华北和华中,实则是对苏联妥协。
一番话,说得墨索里尼大为吃惊。蒋百里乘热打铁,从国联纠纷讲到中意友好,终于使墨索里尼说出“决无伤害中国之意”的话,并原则同意接受中意两国以物换物的请求。
罗马使命大功告成,蒋百里又马不停蹄地转赴柏林。
柏林的使命更是艰难。德国是德、意、日**同盟的发起国,希特勒的野心又不象墨索里尼,仅局限于巴尔干半岛,夺取全球霸权,德国离不开日本。
当蒋百里故伎重演,再谈日本**是假时,德国外长、纳粹第二号人物戈林就不相信了。
一招不灵,蒋百里再生一计。这时,他对日本社会全面深入的了解派上了用场。他绕着圈子说:“日本是东方的工业国,其财富十分之七握于大企业家之手,而军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以社会主义的条件而言,日本早已具备。20年前,《资本论》就在日本销行100万册以上。”蒋百里对德国也不陌生。他了解纳粹打倒大资产阶级,扶持中产阶级,消灭无产阶级的路线,因而专拣些德国人反感的东西说。同时暗示,日本随时有出现共产的可能。
蒋百里的话终于起了作用。戈林惊奇地搓了搓手,睁大眼想插话,蒋百里却不给机会地又转入正题:“日本外相广田实际上就是个走亲苏路线的外交家。他曾口出大言,有我广田在位,日苏战争绝不至于发生。日苏两国关于中东路悬案,就是在他手里解决的。日本签订防共协定时,他向苏联驻日大使悄悄声明,此约乃对英而非对苏。苏联把这句不能公开的私人谈话公诸报端,弄得广田大受其窘,这件事已成了国际上一个半公开的秘密了。”
戈林闻言,大为惊讶,闪着狐疑却有些动摇的眼光说道:“你的话倒很新鲜。”中国特使另辟蹊径,竟打动了这位希特勒法定的接班人。起初的冷意已经从戈林胖乎乎的脸上消失了,他同情地对中国使者说道:“中**民的牺牲精神,全世界都已看得很清楚了,不过你们的力量到底还是不够呀!..”
蒋百里这才不失时机地露出底:“我们的物质条件比较落后,对贵国的经济互助和科学指导不能不寄以厚望。”蒋百里已无愧于这次欧洲之行。他缓和了德、意对中国的冷落,揭露了日本狡猾的利用心理。这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德国元首希特勒对日本天皇都是忽冷忽热,争执不断。
直至日后日本加入轴心国一事,裕仁与希特勒也多次争吵,互相指责。
蒋百里虽未完成破坏德、意、日结盟的任务,起码成功地破坏了三国之间的和谐。
但中**队在战场上的一败再败,日本关东军、朝鲜驻屯军重兵云集苏联边境的事实,还是使希特勒在德、日争执中无法反驳。在东京的一再要挟下,希特勒终于决定抛弃中国这个又大又穷的朋友。毕竟从中国身上,希特勒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还要贴钱财物。
冷酷、惟利的盗世奸雄终于在中日战争的天平上,站到了日本一方。
于是1938年6月,希特勒下令:派驻中国的德**事顾问于6月底前全部返回。
希特勒背信弃义、落井下石的行为,在德国顾问团中引起强烈不满。这些德国顾问不少人长期在华工作,同中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很多人,包括顾问团团长法肯毫森不愿离开中国,尤其是中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于是,以法肯毫森为首的一批德国顾问联名通电柏林,表示愿以个人名义留下,继续为中国抗战服务。
顾问团这一举措,使柏林深感惊讶。希特勒为早拉日本入伙,非常强硬地警台说;如不按期回国,他们在国内的家眷,将面临严重后果。
6月里,当一批批顾问向蒋介石辞行时,不约而同地向蒋介石保证绝不出卖中国利益、绝不泄露中**事秘密时,蒋介石既感慨又悲伤。他强打笑脸,对这些即将离去的日耳曼军人祝福道:“一路顺风!一路顺风!等我们打败日本人,欢迎你们再来。”打败日本人?他自己都不知要等到何时。
6月底,德国顾问人员撤走了,但依然有5位顾问舍弃一切留了下来。在他们眼里,正义、情感重于一切,他们要亲自参与,亲自看着中国打败日本的那一天。
德国人走了,苏联的斯大林却向蒋介石伸出了热乎乎的大手。
斯大林何等精明?德国对付苏联需要日本,而他要对付希特勒,就必须在东方找一个能对付日本的巨人。而亚洲,能与日本人抗衡的非中国莫属。深远的战略眼光,使他抛弃了对蒋介石多年来一直反苏**的成见。蒋介石抗击日本人,毕竟也为他扛了半边天。
被逼上绝路的蒋介石对斯大林虽无好感,但他手里毕竟握有飞机、大炮、枪械物资。
这些东西虽然要分文不少地付美元,但毕竟是饿汉的碗中餐,中国没它不行。
“有奶就是娘”的蒋介石也是干脆:收!只要是战争急需的东西,一概收。至于英、美诸国,管他呢?谁让他们不管不顾?德国人一脚把蒋介石踹向了斯大林。蒋介石有了枪炮,有了外援,气又粗了。一时又喊出“抗战到底”的强硬调子。
蒋方震出任蒋介石特使,占据诸多优势。此公可谓旧中**界的奇才。年轻时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在第三期日、中数百学生中,因总成绩名列榜首,独享了日本天皇亲赐措挥刀的奖赏,这在当时日军中曾引起轩然大波。日校方从此将中日学生分别编组,以防不争气的日军学员再丢人现眼。蒋方震从此在留日学生中被誉为“中国三杰”之首。
蒋方震日后又多次赴日本,并娶有日籍夫人左梅,因此算得上中**中的“日本通”。
作为一名军人,蒋方震似乎更喜欢别人称呼他的字:百里,有纵横百里之意。以至于日后多年,蒋百里似乎比蒋方震更为人们熟知。
蒋百里淡泊功名,专心研究军事理论。论资历,与他在日本同期就学的有蔡锷、许崇智、李烈钧等人,都是旧中**界赫赫威名的元老。1912年,当蒋介石尚无任何头衔隐匿家乡时,他已是保定军校的少将校长了。但一生苦思中国强盛,钻研国防理论,虽使他理论上倾倒各地军阀,但功名上落了伍。
1906年,蒋百里赴德国陆军大学深造。很快,一名聪慧识广的东方青年引起了号称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众多将帅的瞩目。作为弱国,德国瞧不起中国;作为德国的军人,他们更瞧不起中国的军人,但蒋百里,使德**界对中**人有了新的了解。
蒋百里首先使德军最高统帅刮目相看。作为举世闻名的元帅,兴登堡从未单独约见过一个年轻的外国留学生。但交谈中,蒋百里风度翩翩,识高学博,所谈话题精辟深刻,使最高统帅大感惊讶,对蒋百里深为器重。
消息传出,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战略论》作者伯劳恩将军在德军第7军见到了实习连长蒋百里。一番交谈后,伯氏拍着这位29岁出头东方青年的肩头说道。“从前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将出现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这也许就该在你身上吧!。
德国一代战术大师,一战时期,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元帅,也被这位才华横溢的中**人征服,进而成为蒋百里将军的好友。
蒋百里在当时中**人眼中军事上最先进、强大的两个国家里,都以超人的才识赢得了尊重。在中国,军中大员对他只是敬而远之,弃之不用,但在国外,他的确是远近闻名。
蒋介石派他出使欧洲,也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而且当时若论对德国、日本的了解,蒋百里将军更是无人可比。
在军委会驻地,蒋介石言辞恳切地对这位军界泰斗说:“中国如今面临外交困境,先生此行责任重大。你可利用一切关系、一切手段,破坏德、意、日三国可能出现的联盟。至少要说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不要支持日本打我们,不阻止和妨碍我国政府的自主抗战。
蒋百里背着蒋介石特使的空衔和一个毫无希望完成的使命,踏上了去欧洲的旅途。
蒋百里尽了力。在意大利,他用尽计谋,使出浑身解数,足等了一个月,才使起初拒不接见中国特使的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威尼西亚宫会面晤谈。
由于广田外相挑拨在先,独裁者成见已定。灵活善变的蒋百里进实就虚,以毒攻毒,大谈日本拒俄**是假,妥协苏联侵略中国是真。并举例说明,日军在中国东北驻扎的关东军本是实力最强的驻屯军,现在,却不停的抽调兵力进攻中国华北和华中,实则是对苏联妥协。
一番话,说得墨索里尼大为吃惊。蒋百里乘热打铁,从国联纠纷讲到中意友好,终于使墨索里尼说出“决无伤害中国之意”的话,并原则同意接受中意两国以物换物的请求。
罗马使命大功告成,蒋百里又马不停蹄地转赴柏林。
柏林的使命更是艰难。德国是德、意、日**同盟的发起国,希特勒的野心又不象墨索里尼,仅局限于巴尔干半岛,夺取全球霸权,德国离不开日本。
当蒋百里故伎重演,再谈日本**是假时,德国外长、纳粹第二号人物戈林就不相信了。
一招不灵,蒋百里再生一计。这时,他对日本社会全面深入的了解派上了用场。他绕着圈子说:“日本是东方的工业国,其财富十分之七握于大企业家之手,而军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以社会主义的条件而言,日本早已具备。20年前,《资本论》就在日本销行100万册以上。”蒋百里对德国也不陌生。他了解纳粹打倒大资产阶级,扶持中产阶级,消灭无产阶级的路线,因而专拣些德国人反感的东西说。同时暗示,日本随时有出现共产的可能。
蒋百里的话终于起了作用。戈林惊奇地搓了搓手,睁大眼想插话,蒋百里却不给机会地又转入正题:“日本外相广田实际上就是个走亲苏路线的外交家。他曾口出大言,有我广田在位,日苏战争绝不至于发生。日苏两国关于中东路悬案,就是在他手里解决的。日本签订防共协定时,他向苏联驻日大使悄悄声明,此约乃对英而非对苏。苏联把这句不能公开的私人谈话公诸报端,弄得广田大受其窘,这件事已成了国际上一个半公开的秘密了。”
戈林闻言,大为惊讶,闪着狐疑却有些动摇的眼光说道:“你的话倒很新鲜。”中国特使另辟蹊径,竟打动了这位希特勒法定的接班人。起初的冷意已经从戈林胖乎乎的脸上消失了,他同情地对中国使者说道:“中**民的牺牲精神,全世界都已看得很清楚了,不过你们的力量到底还是不够呀!..”
蒋百里这才不失时机地露出底:“我们的物质条件比较落后,对贵国的经济互助和科学指导不能不寄以厚望。”蒋百里已无愧于这次欧洲之行。他缓和了德、意对中国的冷落,揭露了日本狡猾的利用心理。这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德国元首希特勒对日本天皇都是忽冷忽热,争执不断。
直至日后日本加入轴心国一事,裕仁与希特勒也多次争吵,互相指责。
蒋百里虽未完成破坏德、意、日结盟的任务,起码成功地破坏了三国之间的和谐。
但中**队在战场上的一败再败,日本关东军、朝鲜驻屯军重兵云集苏联边境的事实,还是使希特勒在德、日争执中无法反驳。在东京的一再要挟下,希特勒终于决定抛弃中国这个又大又穷的朋友。毕竟从中国身上,希特勒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还要贴钱财物。
冷酷、惟利的盗世奸雄终于在中日战争的天平上,站到了日本一方。
于是1938年6月,希特勒下令:派驻中国的德**事顾问于6月底前全部返回。
希特勒背信弃义、落井下石的行为,在德国顾问团中引起强烈不满。这些德国顾问不少人长期在华工作,同中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很多人,包括顾问团团长法肯毫森不愿离开中国,尤其是中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于是,以法肯毫森为首的一批德国顾问联名通电柏林,表示愿以个人名义留下,继续为中国抗战服务。
顾问团这一举措,使柏林深感惊讶。希特勒为早拉日本入伙,非常强硬地警台说;如不按期回国,他们在国内的家眷,将面临严重后果。
6月里,当一批批顾问向蒋介石辞行时,不约而同地向蒋介石保证绝不出卖中国利益、绝不泄露中**事秘密时,蒋介石既感慨又悲伤。他强打笑脸,对这些即将离去的日耳曼军人祝福道:“一路顺风!一路顺风!等我们打败日本人,欢迎你们再来。”打败日本人?他自己都不知要等到何时。
6月底,德国顾问人员撤走了,但依然有5位顾问舍弃一切留了下来。在他们眼里,正义、情感重于一切,他们要亲自参与,亲自看着中国打败日本的那一天。
德国人走了,苏联的斯大林却向蒋介石伸出了热乎乎的大手。
斯大林何等精明?德国对付苏联需要日本,而他要对付希特勒,就必须在东方找一个能对付日本的巨人。而亚洲,能与日本人抗衡的非中国莫属。深远的战略眼光,使他抛弃了对蒋介石多年来一直反苏**的成见。蒋介石抗击日本人,毕竟也为他扛了半边天。
被逼上绝路的蒋介石对斯大林虽无好感,但他手里毕竟握有飞机、大炮、枪械物资。
这些东西虽然要分文不少地付美元,但毕竟是饿汉的碗中餐,中国没它不行。
“有奶就是娘”的蒋介石也是干脆:收!只要是战争急需的东西,一概收。至于英、美诸国,管他呢?谁让他们不管不顾?德国人一脚把蒋介石踹向了斯大林。蒋介石有了枪炮,有了外援,气又粗了。一时又喊出“抗战到底”的强硬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