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3,邓先失陷混元阵(下)
这时一个白猿族士兵笑道:“我也听说过有关珠子的逸闻趣事。
《汉书》景帝诏道: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吏发民,若取黄金者,坐赃为盗。
《后汉书》道:光武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
后汉书又道:董卓擅朝政,吕布斩之,长安中民悉卖珠玉市酒肉相庆,填满街肆。
《后汉书》道:孟尝为合浦太守,郡俗旧采珠以易米。先时,二千石贪秽,使人采珠,积以自入。珠忽徙去,合浦无珠,饿死者盈路。孟尝化行,一年之间,去珠复还。
《魏书》道:卞皇后性俭约,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太祖尝得名?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取其中者。太祖问其故,对曰:‘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
《魏志》道:文帝问苏则曰:‘前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得不?’则曰:‘若陛下德流沙漠,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
《太平御览》道:河上有贫穷待织萧绡而食者。其子投渊,得千金之珠。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遭其睡也;使骊龙悟,子尚奚有哉!"
《太平御览》又道:儒以《诗》《礼》发冢。大儒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陵之陂。‘生不布施,死何用含珠为?"
《太平御览》又道:楚人卖珠於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战国策》道:张丑为质於燕,王欲杀之。走出国境,境吏得丑。丑曰:‘燕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我失已久矣,如燕不信。今子但欲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且杀之,刳子之腹矣。吾要且死,子之腹亦且寸绝!’境吏恐而放之。
《新序》道:秦使使者往观楚子之宝器。楚王召子西而问焉,曰:‘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子西对:‘不知。’召昭奚恤而问焉,昭奚恤对曰:‘吾国之宝器,在贤臣;珠玉玩好之物,非宝之重者。’
《列女传》道:珠崖令卒官,妻息送丧归。汉法:内珠入关者死。妻弃其系臂珠。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其母镜奁中,母不知也。至关,吏搜索,得珠。问:‘谁当坐者?’前妻子初曰:‘初当坐之。’继母请吏曰:‘幸无劾儿,诚不积也。妾当坐。’初又曰:‘夫人哀初之孤,欲以活初耳。’因号泣,傍人莫不酸鼻陨涕。关吏执笔,不能就一字,乃曰:‘母子有义如此,吾宁坐之?不忍加文,又且相让,安知孰是?’乃弃珠而遣之。
可见虽然有千金之珠,但很多人往往选择比如道义、比如生命、比如人才做为比珠宝更珍贵的东西。”
邓先冷笑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士兵道:“在下法证。”
邓先道:“你嫉妒我吧?因为你身为士卒,按照本朝法律,你是不配带真珠?珥的。”
法证一笑道:“我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梁四公记》,其中记载道: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馀尺。旁行五十馀里至龙宫。杰公谓:‘是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王珠藏,小龙千户卫护此珠。龙畏蜡,爱美玉及空青,而嗜烧燕。使通信,可得宝珠。’帝闻大喜,乃诏有能使者厚赏之。於是罗子春兄弟三人应募。帝敕百工,以于阗舒河中美玉,造小函二,以桐木灰发其光。求宣州空青,汰取其精者,用海鱼胶调之,成二函,火坚之。龙脑香寻亦继之。杰公曰:‘以腊涂子春等身及衣佩石。’乃烧燕五百枚,入洞穴。至龙宫,守门小蛟闻蜡气,俯伏不敢动。乃以烧燕百事赂之,令其通。以其上上者献龙女,龙女食之,大喜。又上玉函青缶,具陈帝旨。洞中有龙,五千馀岁,能变化出入人间,善译时俗之言。龙女知帝礼之,以大珠三、小珠七、杂珠一石,以报帝命。子春等乘龙载珠还国,食顷之间便至。龙去,而子春荐珍。帝大喜,喜得聘通灵异,获天人之宝。以珠示杰公,公曰:‘三珠,其一是天帝如意珠之下者,其二是骊龙珠之中者。七珠,二是虫珠,五是海蚌珠,人间之上者。杂珠,是蚌蛤蛇鹤等珠,不如大珠之贵。’帝遍示百寮,朝廷咸谓杰公虚诞,莫不诘之。杰公曰:‘如意珠之上者,夜光照四十馀里,中者十里,下者一里。光之所及,无风雨雷雹水火刀兵诸毒疠。骊珠九色,夜光百步,中者十步,下者一室。光之所及,无蛇虺虫豸之毒。虫珠七色,多赤,六足二目。目当其陷处,有臼如铁蚁皋。蚌珠五色,皆有夜光及数尺,无瑕者为上,有瑕者为下。蚌珠生於其腹,与月盈亏。蛇珠所致,隋侯、哙参即其事也。’又问蛇、鹤之辩,对曰:‘使其自识。’帝命杰公记蛇、鹤二珠斗馀,杂珠散於殿前,取大黄蛇、玄鹤各十数处,布珠中间。於是鹤衔其珠,鸣舞徘徊:蛇衔其珠,盘屈宛转。群公观者,莫不叹服。帝复出如意、龙、虫等珠,校光之远近,七九之数,皆如杰公之言。
邓将军的珍珠能不能夜光照四十馀里,或十里,或一里。光之所及,无风雨雷雹水火刀兵诸毒疠。比得上如意珠吗?”
邓先丧气道:“比不上。”
法证道:“那邓将军的珍珠夜光能不能照亮百步,或者十步,或者一室。光之所及,无蛇虺虫豸之毒。比得上骊珠吗?”
邓先丧气道:“比不上。”
法证道:“那邓将军的珍珠有没有夜光数尺,如隋侯之珠,比得上虫珠海蚌珠吗?”
邓先丧气道:“比不上。”
法证道:“可是我却有宝珠一颗,它可以光照千里,人主用之,可以攻城略地,决胜千里。你说它价值几何?”
邓先诧异道:“这会是怎样一颗珠子呢?我能看看吗?”
法证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笑道:“这颗宝珠就在我的脑子里,它就是智慧。”
邓先笑道:“这个谁没有呀!不值钱!”
说话间,忽见大路上走来一位白衣女子,但见她‘秦女腰肢轻若燕,香风间旋众彩随。联联珍珠贯长丝。
眼前竟是三清客。’头戴珍珠道冠,身穿月白珍珠衫,脚踏珍珠履,手托珍珠塔。边走还边歌道:“山染青螺缥渺,人间难陟。有珍珠光照,昼夜无休息。仙景无极。欲言时。汝等何知。且修心,要观游,亦非。大段难易。下俯浮生,尚自争名逐利。岂不省,来岁扰扰兵戈起。天惨云愁,念时衰如何是。使我辈、终日蓬宫下泪。”
那女子见了邓先,稽首道:“贫道珍珠散人,欢迎将军入阵。”
邓先道:“阵在哪儿?”
珍珠散人道:“就在我这珍珠塔中。”说着,将珍珠塔祭在空中。那珍珠塔在空中越变越大,一瞬间便如小山一般遮没了天空,然后闪电般落了下来,将邓先和士兵们罩在了其中。
邓先等人眼见眼前迷迷茫茫,竟然起了乳白色的大雾,都不觉惊慌起来。邓先害怕敌人偷袭,那将是防不胜防。法证出主意道:“要士兵们都靠拢过来。在周围掘下壕沟。一旦敌人来袭,就可以利用壕沟消灭他们。”
邓先高兴地道:“好主意。可是,我们还没有军粮,怎么办?”
法证道:“那珍珠花也是一种野菜,可以先采些来应急。”
邓先道:“大雾之中,敌我难以辨认。”
法证道:“可以用口令:鸳鸯。另外大家把一块白巾系在胳膊或头上。”
布置已毕,大家采珍珠花的采珍珠花,挖壕沟的挖壕沟,一切准备停当。就听外边有动静了。于是大家一通乱射,听得惨叫连连。敌人也用弓箭还击,因为有壕沟掩护,邓先的士兵竟然无一伤亡。他们接连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终于周围渐渐静了下来。
邓先不禁夸奖道:“你这颗珍珠真是千金难买!”
法证道:“不过,那也得遇见识货的人!”
邓先发愁道:“可是,天渐渐黑了。我们防守就更难了。”
法证道:“那我们就选一个方向,在天黑之后突围。”
邓先道:“能突围出去吗?”
法证道:“从目前的数次进攻来看,他们的兵力也并不太多。所以要突围也不是什么难事。”
邓先道:“我看好你。你说行,一定行。”
法证道:“先吃些珍珠花充充饥,等下天黑之后我们合计一下。看从哪个方向更好突围。”
邓先道:“好。嗯,这花看起来漂亮,吃起来也是很香,真是秀色可餐呀!可为什么没有人给它写诗作文赞美一下呢!”
法证道:“因为它太常见,又普通,所以人们就不在意吧。”
《汉书》景帝诏道: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吏发民,若取黄金者,坐赃为盗。
《后汉书》道:光武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
后汉书又道:董卓擅朝政,吕布斩之,长安中民悉卖珠玉市酒肉相庆,填满街肆。
《后汉书》道:孟尝为合浦太守,郡俗旧采珠以易米。先时,二千石贪秽,使人采珠,积以自入。珠忽徙去,合浦无珠,饿死者盈路。孟尝化行,一年之间,去珠复还。
《魏书》道:卞皇后性俭约,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太祖尝得名?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取其中者。太祖问其故,对曰:‘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
《魏志》道:文帝问苏则曰:‘前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得不?’则曰:‘若陛下德流沙漠,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
《太平御览》道:河上有贫穷待织萧绡而食者。其子投渊,得千金之珠。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遭其睡也;使骊龙悟,子尚奚有哉!"
《太平御览》又道:儒以《诗》《礼》发冢。大儒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陵之陂。‘生不布施,死何用含珠为?"
《太平御览》又道:楚人卖珠於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战国策》道:张丑为质於燕,王欲杀之。走出国境,境吏得丑。丑曰:‘燕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我失已久矣,如燕不信。今子但欲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且杀之,刳子之腹矣。吾要且死,子之腹亦且寸绝!’境吏恐而放之。
《新序》道:秦使使者往观楚子之宝器。楚王召子西而问焉,曰:‘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子西对:‘不知。’召昭奚恤而问焉,昭奚恤对曰:‘吾国之宝器,在贤臣;珠玉玩好之物,非宝之重者。’
《列女传》道:珠崖令卒官,妻息送丧归。汉法:内珠入关者死。妻弃其系臂珠。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其母镜奁中,母不知也。至关,吏搜索,得珠。问:‘谁当坐者?’前妻子初曰:‘初当坐之。’继母请吏曰:‘幸无劾儿,诚不积也。妾当坐。’初又曰:‘夫人哀初之孤,欲以活初耳。’因号泣,傍人莫不酸鼻陨涕。关吏执笔,不能就一字,乃曰:‘母子有义如此,吾宁坐之?不忍加文,又且相让,安知孰是?’乃弃珠而遣之。
可见虽然有千金之珠,但很多人往往选择比如道义、比如生命、比如人才做为比珠宝更珍贵的东西。”
邓先冷笑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士兵道:“在下法证。”
邓先道:“你嫉妒我吧?因为你身为士卒,按照本朝法律,你是不配带真珠?珥的。”
法证一笑道:“我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梁四公记》,其中记载道: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馀尺。旁行五十馀里至龙宫。杰公谓:‘是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王珠藏,小龙千户卫护此珠。龙畏蜡,爱美玉及空青,而嗜烧燕。使通信,可得宝珠。’帝闻大喜,乃诏有能使者厚赏之。於是罗子春兄弟三人应募。帝敕百工,以于阗舒河中美玉,造小函二,以桐木灰发其光。求宣州空青,汰取其精者,用海鱼胶调之,成二函,火坚之。龙脑香寻亦继之。杰公曰:‘以腊涂子春等身及衣佩石。’乃烧燕五百枚,入洞穴。至龙宫,守门小蛟闻蜡气,俯伏不敢动。乃以烧燕百事赂之,令其通。以其上上者献龙女,龙女食之,大喜。又上玉函青缶,具陈帝旨。洞中有龙,五千馀岁,能变化出入人间,善译时俗之言。龙女知帝礼之,以大珠三、小珠七、杂珠一石,以报帝命。子春等乘龙载珠还国,食顷之间便至。龙去,而子春荐珍。帝大喜,喜得聘通灵异,获天人之宝。以珠示杰公,公曰:‘三珠,其一是天帝如意珠之下者,其二是骊龙珠之中者。七珠,二是虫珠,五是海蚌珠,人间之上者。杂珠,是蚌蛤蛇鹤等珠,不如大珠之贵。’帝遍示百寮,朝廷咸谓杰公虚诞,莫不诘之。杰公曰:‘如意珠之上者,夜光照四十馀里,中者十里,下者一里。光之所及,无风雨雷雹水火刀兵诸毒疠。骊珠九色,夜光百步,中者十步,下者一室。光之所及,无蛇虺虫豸之毒。虫珠七色,多赤,六足二目。目当其陷处,有臼如铁蚁皋。蚌珠五色,皆有夜光及数尺,无瑕者为上,有瑕者为下。蚌珠生於其腹,与月盈亏。蛇珠所致,隋侯、哙参即其事也。’又问蛇、鹤之辩,对曰:‘使其自识。’帝命杰公记蛇、鹤二珠斗馀,杂珠散於殿前,取大黄蛇、玄鹤各十数处,布珠中间。於是鹤衔其珠,鸣舞徘徊:蛇衔其珠,盘屈宛转。群公观者,莫不叹服。帝复出如意、龙、虫等珠,校光之远近,七九之数,皆如杰公之言。
邓将军的珍珠能不能夜光照四十馀里,或十里,或一里。光之所及,无风雨雷雹水火刀兵诸毒疠。比得上如意珠吗?”
邓先丧气道:“比不上。”
法证道:“那邓将军的珍珠夜光能不能照亮百步,或者十步,或者一室。光之所及,无蛇虺虫豸之毒。比得上骊珠吗?”
邓先丧气道:“比不上。”
法证道:“那邓将军的珍珠有没有夜光数尺,如隋侯之珠,比得上虫珠海蚌珠吗?”
邓先丧气道:“比不上。”
法证道:“可是我却有宝珠一颗,它可以光照千里,人主用之,可以攻城略地,决胜千里。你说它价值几何?”
邓先诧异道:“这会是怎样一颗珠子呢?我能看看吗?”
法证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笑道:“这颗宝珠就在我的脑子里,它就是智慧。”
邓先笑道:“这个谁没有呀!不值钱!”
说话间,忽见大路上走来一位白衣女子,但见她‘秦女腰肢轻若燕,香风间旋众彩随。联联珍珠贯长丝。
眼前竟是三清客。’头戴珍珠道冠,身穿月白珍珠衫,脚踏珍珠履,手托珍珠塔。边走还边歌道:“山染青螺缥渺,人间难陟。有珍珠光照,昼夜无休息。仙景无极。欲言时。汝等何知。且修心,要观游,亦非。大段难易。下俯浮生,尚自争名逐利。岂不省,来岁扰扰兵戈起。天惨云愁,念时衰如何是。使我辈、终日蓬宫下泪。”
那女子见了邓先,稽首道:“贫道珍珠散人,欢迎将军入阵。”
邓先道:“阵在哪儿?”
珍珠散人道:“就在我这珍珠塔中。”说着,将珍珠塔祭在空中。那珍珠塔在空中越变越大,一瞬间便如小山一般遮没了天空,然后闪电般落了下来,将邓先和士兵们罩在了其中。
邓先等人眼见眼前迷迷茫茫,竟然起了乳白色的大雾,都不觉惊慌起来。邓先害怕敌人偷袭,那将是防不胜防。法证出主意道:“要士兵们都靠拢过来。在周围掘下壕沟。一旦敌人来袭,就可以利用壕沟消灭他们。”
邓先高兴地道:“好主意。可是,我们还没有军粮,怎么办?”
法证道:“那珍珠花也是一种野菜,可以先采些来应急。”
邓先道:“大雾之中,敌我难以辨认。”
法证道:“可以用口令:鸳鸯。另外大家把一块白巾系在胳膊或头上。”
布置已毕,大家采珍珠花的采珍珠花,挖壕沟的挖壕沟,一切准备停当。就听外边有动静了。于是大家一通乱射,听得惨叫连连。敌人也用弓箭还击,因为有壕沟掩护,邓先的士兵竟然无一伤亡。他们接连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终于周围渐渐静了下来。
邓先不禁夸奖道:“你这颗珍珠真是千金难买!”
法证道:“不过,那也得遇见识货的人!”
邓先发愁道:“可是,天渐渐黑了。我们防守就更难了。”
法证道:“那我们就选一个方向,在天黑之后突围。”
邓先道:“能突围出去吗?”
法证道:“从目前的数次进攻来看,他们的兵力也并不太多。所以要突围也不是什么难事。”
邓先道:“我看好你。你说行,一定行。”
法证道:“先吃些珍珠花充充饥,等下天黑之后我们合计一下。看从哪个方向更好突围。”
邓先道:“好。嗯,这花看起来漂亮,吃起来也是很香,真是秀色可餐呀!可为什么没有人给它写诗作文赞美一下呢!”
法证道:“因为它太常见,又普通,所以人们就不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