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5节厘金之设(1)
第55节厘金之设()
奕一行人回到通州,有京天使赍旨而至,当众宣读:“……恭亲王奕入朝以来,功勋在在,朝野皆见,此番江宁办差,更加处事分明,料理清楚,于英人会商之机,更大涨我天朝威风于域外。 ~朕以公心治天下,此等于国有功之人焉能无赏?旨到之日,着加赏如下:赐恭亲王朱轮、紫缰、背壶、并奉五爪金龙、镂花金座东珠衣冠”
太监又继续念到:“数年来,恭亲王劳烦甚巨,虽有辅助之功,难当朕怜惜之意。……着免去奕以王大臣兼管户部差事,其余缺份,一应照常入值。钦此。”
奕楞了一下,怎么赏赍之外,免去自己的主管户部的王大臣的差事了?此时无暇细辩,恭恭敬敬的碰了三个响头,“臣领旨,谢恩。”
这一次随同他回来的除了总署衙门的上下官员之外,还有到江宁去出席铁路开工大典的各国公使,这些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看多日来和英人商谈之际侃侃而谈,据理力争的国亲王殿下,面对一个手托着黄色卷轴的男人碰头如同捣蒜,口说着彼邦难懂的语言,让这些高鼻窝眼的老外大感新奇。
一行人进到城,彼此拱手作别,奕带人径直到园子来,谢恩、交旨复命。
突然而至的旨意本也是缘来有自,皇帝在和军机处一干人在议政的时候,说起了关于府库近来越空虚的事情:“朕看过户部报上来的折子,到上个月为止,户部存银只有九百三十三万两,这样的一点钱,不要说朕推行新政,再有什么大的动作,就是再出现如康熙四十二年那般的山东、河南黄水泛滥之灾,国家怕就是连赈灾救急的银子都拿不出来了”
庆在下面跪着,碰头答说,“是,回皇上话,我天朝岁收进项,不外四途,其一为地丁,其二为钱漕;其三为关税,其四是盐课。其余杂项,不过有此名目,收数甚微,不足左右财政。”
“此四项又以地丁收入最多,站到十之五六,是故前朝财政,大部分仰给予地丁。而因为圣祖仁皇帝有谕……”
皇帝摆摆手,打断了庆的话,“你说的这些,朕也都知道。”说着话,他也离座站了起来,“圣祖仁皇帝五十一年有上谕,五十年以后所滋生的人丁,永不加赋。此虽为圣祖仁皇帝千秋圣明之主所谕,我后世子孙当奉行不悖的圣意,只是,到了今天,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国家用度不足,难道你们就想不出什么点子来,以增加国家府库的收入吗?”
听皇帝语气之大为不满,庆几个免冠碰头,口答说,“总是奴才奉旨无状,上劳圣忧。”
皇帝又坐下来,声音一片无奈,“朕也知道,自推行新政以来,传办的事物多了些,户部库银连番取用,难免会有入不敷出之景。 ~这,也是怪不到你们的。”
庆想了想,向上碰头,“皇上,奴才以为,国库空虚,不妨暂时行以常例捐纳之法?这在先皇,仁皇帝、乃至高皇帝、宪皇帝朝,都是有法可循的。”
“捐例断不可行”皇帝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庆的提议,“商人捐纳为官,若是只为日后上公堂时有个座位,不受刑罚,尚还有一说;只怕有那把花钱做官,当做生意来行之的蠹民,一心想着将花出去的银子借着公务之便,全数捞回来——行止之间还不知道要加上几成,几倍的利息——到最后,受苦的一定是治下的百姓。这在世宗朝,御史孙嘉淦所上的言三事折早已经是在在言明的。”
“是,奴才料事糊涂,请皇上责罚。”庆干干的咽了口吐沫,不敢再说。
皇帝并不是一定拿不出解决财政窘迫现状的办法来,便如厘金之法。只不过,身为天子,推行海运、盐政改革,甚至是铁路动工等新政,尚还可以以上述各项难以适应天朝如今所面临的形势不得不尔;而若是他自己拿出一个针对商人征收重税的办法,就会给人以为,皇帝贵为天子,却与商贾争利,传扬的外间,于自己的令名大大的有损。
沉吟了半晌,皇帝转而谈论起旁的事情,“老六这几年为国事很是操劳,朕想,也该给他减点担子了,军机处,下去拟旨,等老六回京之后,免去他兼管户部的差事,改为让肃顺总理其事。”
“喳。”
肃顺见了邸抄,一时还不知道所为何故,一面让龙汝霖为自己起草谢恩折,一面进宫面圣,叩谢皇恩,正好,皇帝本来就想宣他进来,听说他递牌子进来,立刻传召到了御前,“朕刚才和军机处见面的时候谈起,如今国家用度日渐不足,让你担当这份差事,除了要有破除情面的勇气之外,还要有任事之能。朕想,你定当不会辜负了朕的期望。”
“是。奴才旁的一概不管,奴才也管不过来,奴才只知道,凡是皇上交托下来的差事,一定要用心办,而且要办好。至于得罪什么人,奴才全然不会放在心上。”
这番自呈忠悃的话,皇帝很是爱听,不过叫他过来,不单单是为了这个,“除了要有勇气之外,你还要知道,户部掌管天下度支之财,责任无比重大。翁心存不提,不论是曾国藩、阎敬铭,还是朕前年派老六兼管部务,都是朕身边近人,这一次派你到户部履任,也是此意,而不是让你落袋那每月壹仟两的饭食银子。这一节你要记住。”
肃顺赶忙碰头答说:“皇上待奴才天高之恩,奴才自当剀切报效,只是,奴才于户部差事略有不通,还请皇上更多教诲,日后奴才办差之际,也好有个方略。 ~”
“户部的差事,在开源,次在截流。这两端你若是能做好了,想来朕日后在推行新政的时候,当不会再因府库空虚而掣肘。”皇帝想了想,“肃顺,朕知道你人虽很聪明,怎奈读的书不多,回去之后,多多看看书,尤其是高皇帝年间,甘肃布政司董浩所上的条章,有机会认真读一读,总是于你有利的。”
肃顺不明所以,看皇帝面带微笑,不像是在和自己开玩笑,只是,董浩是什么人,他从来也没有听人说过,还是回去问问府里的几个清客吧。含含糊糊的答应下来,这才碰头而出。
出了万方安和,迎面正看见奕迈着给‘官步’稳稳当当的走了过来,“给王爷请安。”
“是你啊?”奕站住了脚步,“见过上面了?”
“是。奴才刚才跪安出来。”肃顺和奕虽同是朝新贵重臣,两个人彼此却总觉得很生疏,极少能够有机会说几句话,“王爷要是没有别的吩咐的话……”
奕转过身去,又若有所思的转了回来,“皇上命你料理户部的了?”
“是。皇上让奴才奉旨管着户部的差事。”肃顺不好就去,和奕说道,“奴才处事操切,今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要请王爷多多指点。”
“只要你能够实心办差,我自然也会尽量指点。”奕点头说道,“不过,我想劝你,伺候皇上,全在用心,那些华而不实、专用来媚宠的东西,还是少进献给皇上。”
肃顺脸一红,“是,王爷教训的是,奴才都记下了。”
“嗯,你去吧。”奕一摆手,“我还要进去给皇上请安,就不和你多说了,有什么事,只管来找我。”
“是。奴才谢王爷。”和奕说了几句话,憋了一肚皮火气,肃顺回到朝房,对同僚口的庆贺之言理也不理,旁的人只当他在皇帝面前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遭致雷霆,殊不知另有原因。
退值回到府,吩咐堂下:“一律挡驾。”然后让人把翰仙先生和皞臣先生请到二堂来。
翰仙先生叫黄锡,又叫黄焘,字翰仙,湖南长沙人,举人出身,龙汝霖之后入肃顺幕府,同至的还有他当年入学时的同窗严咸。
严咸和黄锡这一次到京游学,机缘巧合之下入肃顺幕府,甚为肃顺倚重。他们都算少年‘名士’,书生积习犹在,评论人物,指斥时政,放言高论,不免偏激。
严咸老父是河南布政使严正基,听闻此事之后,在任上来信,要严咸回老家闭门读书,少和那些目无尊长之辈勾结,多多用心读书,来年下场也好图谋 一个正途出身,将来为国所用。
严咸不敢反抗,很觉得遗憾的向居停大人请辞, 肃顺也不好勉强,奉上膏火之资三千两,以壮行色。
把黄锡和龙汝霖请到堂上,肃顺换了一身便装,穿一件细白夏布长衫,浆洗得极其挺括,里面是纺绸小褂裤,脚上白竹布的袜子,玄色贡缎的双梁鞋,看上去像个公子哥。
手里拿着一本书,正在胡乱翻看着:“给大人请安。”
“来,坐,坐。”肃顺于府的这两个清客分外有情义,即使是公务繁忙之余,也不会忘记每日请教,言语之间也非常的客气:“翰仙先生,皞臣先生,北地天气炎热,两位先生都是南方人,休息得可好?”
“多承大人垂问,我和皞臣先生休息得都好,也能够适应这京的天气。”
肃顺把书放在一边,龙汝霖眼尖,看见是一本《乾隆实录》,心一动:大人看这样的书做什么?
只听肃顺说,“今儿个皇上把我叫进去,和我说,军机处拟旨,免去了恭王管理户部的差事,改为由我来担任其职了。”
“恭喜大人入值户部,身份贵重自不待言,想来大人在皇上眼,更加是骎骎大用之才,日后入阁拜相,想来也为时不远矣。”
“皇上垂意,我做奴才的,只有用心办差,答报天恩。不过,户部之事,我丝毫不懂,”肃顺露出一丝疑惑的神色,对两个人说,“今天皇上对我说,让我回府之后,多看些书,特别是一些前任奏陈,更应该多翻找出来,阅看一番,尤其是,皇帝提到,乾隆年间,甘肃布政使董浩所上的奏章,要认真的看一看。”
说到这里,肃顺看对面的两个人静静的听着,又继续说道:“皇上还说,多看看这样的东西,于户部公务,也当能够默识在心,今后也免得你处置起公事,总觉得有未解之处。我回府的路上,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才请两位先生到堂上来,为我筹谋一二。”
董浩的名字对肃顺很觉得陌生,对黄、龙二位却不然,董浩最有名,同时最为后人称道的一件事,是在乾隆六十一年——。
乾隆御宇一甲子之后,禅位于十五子顒琰,外间称嘉庆元年,宫内却仍用乾隆纪年,当时的武英殿大学士福康安,渊阁大学士孙士毅相继出缺,太上皇便有意召顒琰的老师,署理两广总督的朱珪进京,用以辅弼嗣皇帝。
朱珪久历封疆,一旦进京,自然是入阁拜相,顒琰心很是高兴,这在他来说,实在是固所愿也,不敢请耳的大好事,一来师弟长相盘桓,二来自己在朝也有了一个得力的帮手,可以对抗弄权的和珅,当时便写了一诗,想为老师庆贺一番。
哪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和珅的关注之下,诗还没有做好,太上皇就已经知道了,自然是和珅告的密,证据就是那尚未脱稿的诗。
太上皇对权柄的掌握非常看重,他自幼熟读《二十四史》,鉴于唐明,宋高的故事,深知做一个太阿倒持的太上皇,不过是名字上好听,内心诚然痛苦无比,这一次嗣皇帝所为,在他看来,就是要夺权的开始,简直大逆不道。
于是他看着同班觐见的军机大臣,问已经升为东阁大学士的董浩:“你入军机以来,分管刑部,这件事在《大清律》上怎么说?”
董浩认为太上皇居然用刑律来衡量嗣皇帝的作为,本身就是非理之行,考虑了片刻,终于决定犯颜直谏:“圣主勿过言。”
同班觐见的人听他居然说太上皇语出过失,都为他捏一把冷汗,倒是乾隆,真不愧为英主,他也为董浩的一句话认识到自己的话有点过分了,点点头说,“你是大臣好好替朕辅佐嗣皇帝。”
这件事过去之后,顒琰于董浩信任有加,到了乾隆薨逝,第一时间召集军机处重臣,凌厉已极的处置了和珅。
这段朝章故事,龙汝霖和黄锡自然深知,此时倒不必忙着解说,皇上说,董浩任职甘肃布政使的时候,曾经上过一道奏折,既然是皇帝亲自提及,自然是先找出当年他所上的折子,推祥一二,看看皇上所指者为何,才好再说其他。
黄龙二位虽然是博学强记,不过能够记得的董浩的事迹更多的是在乾隆朝后期,前期的经历就不是那么分明了,当下命人在府的书房里翻找出《乾隆朝军机大臣年表》,表后附有履历,一查即明:董浩确实做过甘肃布政使,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二年到四十三年之间。
到了四十三年,大考一等,改调内用,任职户部侍郎,到四十四年十二月,就以户左之资入军机行走——之后就再也没有放过外官,一直到嘉庆十二年病势于京,赐谥‘恭’。
不过经历虽明,皇上口提及的奏折,却不见其,只好暂时在《乾隆实录》搜寻一番,找了一会儿,终于给他找到了,只有草草的几句话:“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庚寅壬辰,上谕:赐甘肃布政使董浩珍玩两件,御制捷衫一柄,纱匹笔墨等物,以奖励其人任上多有建言。钦此。”
黄锡苦笑着合上《实录》,放在一旁,肃顺赶忙问道:“有什么收获吗?”
“《实录》上语焉不详,学生也难以料理。”
“那怎么办呢?”
“请大人改日到皇史宬,将奏折的抄本取来,再看究竟了。”
奕一行人回到通州,有京天使赍旨而至,当众宣读:“……恭亲王奕入朝以来,功勋在在,朝野皆见,此番江宁办差,更加处事分明,料理清楚,于英人会商之机,更大涨我天朝威风于域外。 ~朕以公心治天下,此等于国有功之人焉能无赏?旨到之日,着加赏如下:赐恭亲王朱轮、紫缰、背壶、并奉五爪金龙、镂花金座东珠衣冠”
太监又继续念到:“数年来,恭亲王劳烦甚巨,虽有辅助之功,难当朕怜惜之意。……着免去奕以王大臣兼管户部差事,其余缺份,一应照常入值。钦此。”
奕楞了一下,怎么赏赍之外,免去自己的主管户部的王大臣的差事了?此时无暇细辩,恭恭敬敬的碰了三个响头,“臣领旨,谢恩。”
这一次随同他回来的除了总署衙门的上下官员之外,还有到江宁去出席铁路开工大典的各国公使,这些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看多日来和英人商谈之际侃侃而谈,据理力争的国亲王殿下,面对一个手托着黄色卷轴的男人碰头如同捣蒜,口说着彼邦难懂的语言,让这些高鼻窝眼的老外大感新奇。
一行人进到城,彼此拱手作别,奕带人径直到园子来,谢恩、交旨复命。
突然而至的旨意本也是缘来有自,皇帝在和军机处一干人在议政的时候,说起了关于府库近来越空虚的事情:“朕看过户部报上来的折子,到上个月为止,户部存银只有九百三十三万两,这样的一点钱,不要说朕推行新政,再有什么大的动作,就是再出现如康熙四十二年那般的山东、河南黄水泛滥之灾,国家怕就是连赈灾救急的银子都拿不出来了”
庆在下面跪着,碰头答说,“是,回皇上话,我天朝岁收进项,不外四途,其一为地丁,其二为钱漕;其三为关税,其四是盐课。其余杂项,不过有此名目,收数甚微,不足左右财政。”
“此四项又以地丁收入最多,站到十之五六,是故前朝财政,大部分仰给予地丁。而因为圣祖仁皇帝有谕……”
皇帝摆摆手,打断了庆的话,“你说的这些,朕也都知道。”说着话,他也离座站了起来,“圣祖仁皇帝五十一年有上谕,五十年以后所滋生的人丁,永不加赋。此虽为圣祖仁皇帝千秋圣明之主所谕,我后世子孙当奉行不悖的圣意,只是,到了今天,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国家用度不足,难道你们就想不出什么点子来,以增加国家府库的收入吗?”
听皇帝语气之大为不满,庆几个免冠碰头,口答说,“总是奴才奉旨无状,上劳圣忧。”
皇帝又坐下来,声音一片无奈,“朕也知道,自推行新政以来,传办的事物多了些,户部库银连番取用,难免会有入不敷出之景。 ~这,也是怪不到你们的。”
庆想了想,向上碰头,“皇上,奴才以为,国库空虚,不妨暂时行以常例捐纳之法?这在先皇,仁皇帝、乃至高皇帝、宪皇帝朝,都是有法可循的。”
“捐例断不可行”皇帝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庆的提议,“商人捐纳为官,若是只为日后上公堂时有个座位,不受刑罚,尚还有一说;只怕有那把花钱做官,当做生意来行之的蠹民,一心想着将花出去的银子借着公务之便,全数捞回来——行止之间还不知道要加上几成,几倍的利息——到最后,受苦的一定是治下的百姓。这在世宗朝,御史孙嘉淦所上的言三事折早已经是在在言明的。”
“是,奴才料事糊涂,请皇上责罚。”庆干干的咽了口吐沫,不敢再说。
皇帝并不是一定拿不出解决财政窘迫现状的办法来,便如厘金之法。只不过,身为天子,推行海运、盐政改革,甚至是铁路动工等新政,尚还可以以上述各项难以适应天朝如今所面临的形势不得不尔;而若是他自己拿出一个针对商人征收重税的办法,就会给人以为,皇帝贵为天子,却与商贾争利,传扬的外间,于自己的令名大大的有损。
沉吟了半晌,皇帝转而谈论起旁的事情,“老六这几年为国事很是操劳,朕想,也该给他减点担子了,军机处,下去拟旨,等老六回京之后,免去他兼管户部的差事,改为让肃顺总理其事。”
“喳。”
肃顺见了邸抄,一时还不知道所为何故,一面让龙汝霖为自己起草谢恩折,一面进宫面圣,叩谢皇恩,正好,皇帝本来就想宣他进来,听说他递牌子进来,立刻传召到了御前,“朕刚才和军机处见面的时候谈起,如今国家用度日渐不足,让你担当这份差事,除了要有破除情面的勇气之外,还要有任事之能。朕想,你定当不会辜负了朕的期望。”
“是。奴才旁的一概不管,奴才也管不过来,奴才只知道,凡是皇上交托下来的差事,一定要用心办,而且要办好。至于得罪什么人,奴才全然不会放在心上。”
这番自呈忠悃的话,皇帝很是爱听,不过叫他过来,不单单是为了这个,“除了要有勇气之外,你还要知道,户部掌管天下度支之财,责任无比重大。翁心存不提,不论是曾国藩、阎敬铭,还是朕前年派老六兼管部务,都是朕身边近人,这一次派你到户部履任,也是此意,而不是让你落袋那每月壹仟两的饭食银子。这一节你要记住。”
肃顺赶忙碰头答说:“皇上待奴才天高之恩,奴才自当剀切报效,只是,奴才于户部差事略有不通,还请皇上更多教诲,日后奴才办差之际,也好有个方略。 ~”
“户部的差事,在开源,次在截流。这两端你若是能做好了,想来朕日后在推行新政的时候,当不会再因府库空虚而掣肘。”皇帝想了想,“肃顺,朕知道你人虽很聪明,怎奈读的书不多,回去之后,多多看看书,尤其是高皇帝年间,甘肃布政司董浩所上的条章,有机会认真读一读,总是于你有利的。”
肃顺不明所以,看皇帝面带微笑,不像是在和自己开玩笑,只是,董浩是什么人,他从来也没有听人说过,还是回去问问府里的几个清客吧。含含糊糊的答应下来,这才碰头而出。
出了万方安和,迎面正看见奕迈着给‘官步’稳稳当当的走了过来,“给王爷请安。”
“是你啊?”奕站住了脚步,“见过上面了?”
“是。奴才刚才跪安出来。”肃顺和奕虽同是朝新贵重臣,两个人彼此却总觉得很生疏,极少能够有机会说几句话,“王爷要是没有别的吩咐的话……”
奕转过身去,又若有所思的转了回来,“皇上命你料理户部的了?”
“是。皇上让奴才奉旨管着户部的差事。”肃顺不好就去,和奕说道,“奴才处事操切,今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要请王爷多多指点。”
“只要你能够实心办差,我自然也会尽量指点。”奕点头说道,“不过,我想劝你,伺候皇上,全在用心,那些华而不实、专用来媚宠的东西,还是少进献给皇上。”
肃顺脸一红,“是,王爷教训的是,奴才都记下了。”
“嗯,你去吧。”奕一摆手,“我还要进去给皇上请安,就不和你多说了,有什么事,只管来找我。”
“是。奴才谢王爷。”和奕说了几句话,憋了一肚皮火气,肃顺回到朝房,对同僚口的庆贺之言理也不理,旁的人只当他在皇帝面前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遭致雷霆,殊不知另有原因。
退值回到府,吩咐堂下:“一律挡驾。”然后让人把翰仙先生和皞臣先生请到二堂来。
翰仙先生叫黄锡,又叫黄焘,字翰仙,湖南长沙人,举人出身,龙汝霖之后入肃顺幕府,同至的还有他当年入学时的同窗严咸。
严咸和黄锡这一次到京游学,机缘巧合之下入肃顺幕府,甚为肃顺倚重。他们都算少年‘名士’,书生积习犹在,评论人物,指斥时政,放言高论,不免偏激。
严咸老父是河南布政使严正基,听闻此事之后,在任上来信,要严咸回老家闭门读书,少和那些目无尊长之辈勾结,多多用心读书,来年下场也好图谋 一个正途出身,将来为国所用。
严咸不敢反抗,很觉得遗憾的向居停大人请辞, 肃顺也不好勉强,奉上膏火之资三千两,以壮行色。
把黄锡和龙汝霖请到堂上,肃顺换了一身便装,穿一件细白夏布长衫,浆洗得极其挺括,里面是纺绸小褂裤,脚上白竹布的袜子,玄色贡缎的双梁鞋,看上去像个公子哥。
手里拿着一本书,正在胡乱翻看着:“给大人请安。”
“来,坐,坐。”肃顺于府的这两个清客分外有情义,即使是公务繁忙之余,也不会忘记每日请教,言语之间也非常的客气:“翰仙先生,皞臣先生,北地天气炎热,两位先生都是南方人,休息得可好?”
“多承大人垂问,我和皞臣先生休息得都好,也能够适应这京的天气。”
肃顺把书放在一边,龙汝霖眼尖,看见是一本《乾隆实录》,心一动:大人看这样的书做什么?
只听肃顺说,“今儿个皇上把我叫进去,和我说,军机处拟旨,免去了恭王管理户部的差事,改为由我来担任其职了。”
“恭喜大人入值户部,身份贵重自不待言,想来大人在皇上眼,更加是骎骎大用之才,日后入阁拜相,想来也为时不远矣。”
“皇上垂意,我做奴才的,只有用心办差,答报天恩。不过,户部之事,我丝毫不懂,”肃顺露出一丝疑惑的神色,对两个人说,“今天皇上对我说,让我回府之后,多看些书,特别是一些前任奏陈,更应该多翻找出来,阅看一番,尤其是,皇帝提到,乾隆年间,甘肃布政使董浩所上的奏章,要认真的看一看。”
说到这里,肃顺看对面的两个人静静的听着,又继续说道:“皇上还说,多看看这样的东西,于户部公务,也当能够默识在心,今后也免得你处置起公事,总觉得有未解之处。我回府的路上,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才请两位先生到堂上来,为我筹谋一二。”
董浩的名字对肃顺很觉得陌生,对黄、龙二位却不然,董浩最有名,同时最为后人称道的一件事,是在乾隆六十一年——。
乾隆御宇一甲子之后,禅位于十五子顒琰,外间称嘉庆元年,宫内却仍用乾隆纪年,当时的武英殿大学士福康安,渊阁大学士孙士毅相继出缺,太上皇便有意召顒琰的老师,署理两广总督的朱珪进京,用以辅弼嗣皇帝。
朱珪久历封疆,一旦进京,自然是入阁拜相,顒琰心很是高兴,这在他来说,实在是固所愿也,不敢请耳的大好事,一来师弟长相盘桓,二来自己在朝也有了一个得力的帮手,可以对抗弄权的和珅,当时便写了一诗,想为老师庆贺一番。
哪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和珅的关注之下,诗还没有做好,太上皇就已经知道了,自然是和珅告的密,证据就是那尚未脱稿的诗。
太上皇对权柄的掌握非常看重,他自幼熟读《二十四史》,鉴于唐明,宋高的故事,深知做一个太阿倒持的太上皇,不过是名字上好听,内心诚然痛苦无比,这一次嗣皇帝所为,在他看来,就是要夺权的开始,简直大逆不道。
于是他看着同班觐见的军机大臣,问已经升为东阁大学士的董浩:“你入军机以来,分管刑部,这件事在《大清律》上怎么说?”
董浩认为太上皇居然用刑律来衡量嗣皇帝的作为,本身就是非理之行,考虑了片刻,终于决定犯颜直谏:“圣主勿过言。”
同班觐见的人听他居然说太上皇语出过失,都为他捏一把冷汗,倒是乾隆,真不愧为英主,他也为董浩的一句话认识到自己的话有点过分了,点点头说,“你是大臣好好替朕辅佐嗣皇帝。”
这件事过去之后,顒琰于董浩信任有加,到了乾隆薨逝,第一时间召集军机处重臣,凌厉已极的处置了和珅。
这段朝章故事,龙汝霖和黄锡自然深知,此时倒不必忙着解说,皇上说,董浩任职甘肃布政使的时候,曾经上过一道奏折,既然是皇帝亲自提及,自然是先找出当年他所上的折子,推祥一二,看看皇上所指者为何,才好再说其他。
黄龙二位虽然是博学强记,不过能够记得的董浩的事迹更多的是在乾隆朝后期,前期的经历就不是那么分明了,当下命人在府的书房里翻找出《乾隆朝军机大臣年表》,表后附有履历,一查即明:董浩确实做过甘肃布政使,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二年到四十三年之间。
到了四十三年,大考一等,改调内用,任职户部侍郎,到四十四年十二月,就以户左之资入军机行走——之后就再也没有放过外官,一直到嘉庆十二年病势于京,赐谥‘恭’。
不过经历虽明,皇上口提及的奏折,却不见其,只好暂时在《乾隆实录》搜寻一番,找了一会儿,终于给他找到了,只有草草的几句话:“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庚寅壬辰,上谕:赐甘肃布政使董浩珍玩两件,御制捷衫一柄,纱匹笔墨等物,以奖励其人任上多有建言。钦此。”
黄锡苦笑着合上《实录》,放在一旁,肃顺赶忙问道:“有什么收获吗?”
“《实录》上语焉不详,学生也难以料理。”
“那怎么办呢?”
“请大人改日到皇史宬,将奏折的抄本取来,再看究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