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3节英使陛见(1)
第143节英使陛见(1)
天色放亮,贾祯就进园子了,在二宫门外的军机处直庐等了一会儿,找个人去打听叫起的情形,得报一共是两起,第一起是军机,这是照例的;第二起就是他。
贾祯也是理学大家,着重在持志养气,要教人看起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修养。若是为入值军机而太过兴奋激动,自然为清议所讥,好比苦修多年的狐狸,将要脱胎换骨的刹那,不自觉地把条毛茸茸的尾巴露了出来就这一下,自己把自己打掉了五百年道行。
所以自从见到邸抄之时起,便自誓这一次无论如何要学到曾国藩的‘不动心’三字,所以谨言慎行,时时检点,一颗心做作得象绷得太紧的弓弦,自己知道快要控制不住了。
偏生今天叫起的时辰比平日里长了很多,贾祯也知道,最近几天皇帝都在为英人入京觐见之事而忧心,千头万绪,都要天子决断,也难怪会为了祈隽藻的言语冲撞大发雷霆,身为臣下不能为君父分忧也就罢了,如此月旦,又如何为上位者能容?说起来,他也算是自取其辱
胡乱的想着,门外有苏拉大声叫道:“贾大人,叫起了。”
“哦。”贾祯答应一声,整袍理冠,掀起门帘走出直庐,来到基福堂前,迎面正看见御前大臣郑亲王端华,带着笑容拱手相贺,贾祯不敢怠慢,长揖还礼:“给王爷请安。”
“不必带班了,请进去吧。”
“是。”贾祯答应一声,举步入殿,进门先跪倒,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君臣大礼:“臣,贾祯,恭请皇上万福金安,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起身,向前走了几步,在早已经准备好的拜垫上再一次跪倒奏答。
“贾祯?”
“臣在。”
“你身担六部之首,此番入值军机,也是情理之中,更不用提你入仕以来一贯勤勉,做人又是清廉有加,这些,朕都是知道的。”
“是臣自知尽力报答,只恐才力不具,有负天恩。”
“朕知道你是肯实心办事的,操守也好,只要能够破第一次情面,就没有做不好的。”
“是。”
“祈隽藻的事情,你也知道了吧?”
“这,臣知道。”
“在你看来,朕对祈隽藻的处置,可有有失公允之处?”
“臣不敢臣以为,祈隽藻两朝老臣,于洋务本是不通之才,偏又于皇上圣断之事横加阻扰,更且言语之中大失常礼,也就更增其人罪衍。皇上有任何责罚,想来祈隽藻身为人臣,也当甘之如饴。”
“你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可见你见识明确。不过你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臣愚钝,请皇上教诲。”
皇帝满意的一笑,他说:“朕处置祈隽藻,倒并不是为了他失却人臣仪体,也不是为了在洋务一节横加阻扰,而是为了政令有所出。”他喝了口热茶,又说:“英使进京,事关重大,不但是举国观瞻,更会引发众夷热议。这等大事若是不能做到上下一心,给夷人知道了,从中分化,瓦解,又如何能够在未来做到拒敌于国门之外?祈隽藻两朝老臣,与君父离心离德,所以,朕才要重重的办他”
贾祯心中感叹,皇上登基一年多的时间,处理起政事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是皇上圣明,大开下臣茅塞。臣不胜钦服之至。”
“和你说这些是想告诉你,朕可以容得臣下犯一些错误,但是有些事,却是容不得的。你此番入值枢廷,又是体仁阁大学士之尊,入值便是首辅,内外臣工众目睽睽,若是有失节之处,便是朕有心保全,也要顾及天下众口籍籍。你自己要时时当心,注意。”
“是臣明白了。”
“不论是你,还是彭蕴章,入值军机,都算是朕身边近人,很多话总要说在前面,也免得日后有人说朕不教而诛”皇帝和煦的一摆手:“你跪安吧。”
“喳。”
五月初一,皇帝御九州清晏殿,品级山下红蓝顶子照日生辉,洋洋一堂,待到静殿鞭响起,众人跪倒:“恭请皇上万福金安。”
“叫起吧。”
“谢皇上。”
“今日叫大起,是为了明日英使觐见之事。”皇帝抬眼向下,“恭王来了吗?”
“臣弟在。”
“老六,这几日英使在京中所行所言,朕已经见到了。你做得很好。朕很满意。”
“臣弟不过是略供趋走之人,一切还要仰仗皇上指点方略。”
伯明翰在京中呆了三天,这三天中,由恭亲王奕訢为首的中方代表带领英使在京中很是游览了一番。大清中叶,天下承平久矣,尤其是这首都之中,更加的繁华处处,入目之中皆是一派雍容胜景,唯一令伯明翰觉得有点遗憾的就是此行不论到了那里,都有大清国的兵士把己方与百姓分隔开来,不能如同在本国那般,与百姓亲近。
他也和中方的代表奕訢交涉过这样的问题,当然,话不能这样说,只是说:“若是因为我们的到来而至百姓紧张,甚至失却平日里的生活起居之所,倒是我们不希望见到的情况了。所以,希望能够放开禁令,让我们更加深刻的领略一番中华文化之富饶。”
对这样的问题,奕訢觉得很为难,他是年轻人,也认为这样封闭四九城,只为让英人所到之处畅通无阻,大有不妥,清流中更有人认为这是抑民心以奉外的铁证,准备上折子弹劾了。
消息报到御前,皇帝的批示是:“英人与我天朝语言不通,便是放开禁令,也很难有水**融之景况。况且英人在京中逗留,本就是容易引发物议操切。若贸然从事,小民围观之下,引出拥挤、踩踏之事故,想英人也曾经受典仪所教,必不忍见之也。”
奕訢把皇帝的这番批示转述给伯明翰,又对他说道:“容等过上几日,待朝见我国皇帝陛下之后,若能够得陛下恩准,在京中设立领事馆,则贵使与贵国人与我朝百姓日常相见之日大有,还是不要急在这数日之间了吧?”
伯明翰听过奕訢的解释,心里也深以为然,当下不再要求。
在京中转悠了数日,将北京城中著名的胜景都领略一番之后,伯明翰提出是不是可以按照当初在天津定好的行程,在五月初觐见大清朝的皇帝陛下本人了?
中方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于是,在五月初一的朝会上,奕訢把英人的请求提了出来:“皇上若开恩诏准的话,臣弟下去之后即刻和有司安排入朝觐见事宜。”
“也好,英人到京已经有四天了。此事不宜久拖,就订在初三吧。朕也想见见这些来自岛国的特使。不过,却不需在这九州清晏,就改为在……山高水长吧。那里本来也是高庙引见外藩之地嘛。”
“喳。臣弟领旨,五月初三日,臣弟引领英国公使朝见陛下。”
山高水长在万方安和的西南角,西向,三层,每一层都是九间,后拥连岗,前带河流,中央地势平坦,有数顷面积的空地,是用来外藩朝见、赐宴、做鱼龙角抵之所,平时则是驻园子中的侍卫聚集于此,校射为乐;每年灯节的时候,也在这里举行火戏娱乐。在这里传见英使,使其人‘瞻觐’。
这其中还有太多的规矩,首先就是要演礼,演礼不能在园子中进行,没办法,奕訢递牌子请起,请皇上的示下,最后决定,就在紫光阁演礼。在这里熟悉了趋拜行走,待到初三的时候再到君前行礼。
伯明翰、文翰、阿利图、麦华陀等一行人得到奕訢的通知,心中都有点紧张:步入紫禁城中,入目黄红两色,处处彰显庄严肃穆的天朝壮丽之景,令人凭空生出渺小之感。便是这数人都是外邦使臣,第一次瞻仰到这等所在,心头震撼无可名状。
有礼部礼宾司官员前后引导着几个人,进到中海西苑的紫光阁。紫光阁在中海西岸,是狭长的一区,中有驰道,可以走马。明世宗在西苑修道求长生之暇,往往在这里校阅禁军的弓马,所以在北面造一高台,上面是一座黄顶小殿,前面砌成城墙的式样,由左右两面的斜廊,沿接而上,其名叫做‘平台’,后来改名紫光阁。到了崇祯朝,打流寇,抗清兵,命将出师,总在平台召见,封爵赐宴的。
清入关以后,这里仍旧叫做紫光阁,是出武状元的地方。乾隆皇帝把它当做汉明帝的‘云台’,改葺新阁,自平定伊犁回部到大小金川,画了‘前后五十功臣’的像在紫光阁,御制题赞,陈设俘获军器,因而又定为藩属觐见之地,用意就是在耀武扬威,震慑外藩。
伯明翰等人虽然来中国时日不长,但是耳濡目染,见得也多了,趋走之间也能像模像样:在紫光阁前的空地上,摆放着一张紫檀木的太师椅,礼部名赞官唱喏一声:“大英国女王陛下特使,伯明翰?奥尔德勋爵阁下暨大英国驻香港全权总督,五口通商大臣乔治?文翰勋爵阁下,大英国驻上海公使阿利图先生阁下,奉上大英帝国女王国书,并诚致大清帝国咸丰皇帝陛下万安”
于是,伯明翰、文翰、阿利图三人上前一步,呈品字形在太师椅前单膝落地:“大英帝国女王陛下特使伯明翰?奥尔德,问大皇帝安。”</p>
天色放亮,贾祯就进园子了,在二宫门外的军机处直庐等了一会儿,找个人去打听叫起的情形,得报一共是两起,第一起是军机,这是照例的;第二起就是他。
贾祯也是理学大家,着重在持志养气,要教人看起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修养。若是为入值军机而太过兴奋激动,自然为清议所讥,好比苦修多年的狐狸,将要脱胎换骨的刹那,不自觉地把条毛茸茸的尾巴露了出来就这一下,自己把自己打掉了五百年道行。
所以自从见到邸抄之时起,便自誓这一次无论如何要学到曾国藩的‘不动心’三字,所以谨言慎行,时时检点,一颗心做作得象绷得太紧的弓弦,自己知道快要控制不住了。
偏生今天叫起的时辰比平日里长了很多,贾祯也知道,最近几天皇帝都在为英人入京觐见之事而忧心,千头万绪,都要天子决断,也难怪会为了祈隽藻的言语冲撞大发雷霆,身为臣下不能为君父分忧也就罢了,如此月旦,又如何为上位者能容?说起来,他也算是自取其辱
胡乱的想着,门外有苏拉大声叫道:“贾大人,叫起了。”
“哦。”贾祯答应一声,整袍理冠,掀起门帘走出直庐,来到基福堂前,迎面正看见御前大臣郑亲王端华,带着笑容拱手相贺,贾祯不敢怠慢,长揖还礼:“给王爷请安。”
“不必带班了,请进去吧。”
“是。”贾祯答应一声,举步入殿,进门先跪倒,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君臣大礼:“臣,贾祯,恭请皇上万福金安,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起身,向前走了几步,在早已经准备好的拜垫上再一次跪倒奏答。
“贾祯?”
“臣在。”
“你身担六部之首,此番入值军机,也是情理之中,更不用提你入仕以来一贯勤勉,做人又是清廉有加,这些,朕都是知道的。”
“是臣自知尽力报答,只恐才力不具,有负天恩。”
“朕知道你是肯实心办事的,操守也好,只要能够破第一次情面,就没有做不好的。”
“是。”
“祈隽藻的事情,你也知道了吧?”
“这,臣知道。”
“在你看来,朕对祈隽藻的处置,可有有失公允之处?”
“臣不敢臣以为,祈隽藻两朝老臣,于洋务本是不通之才,偏又于皇上圣断之事横加阻扰,更且言语之中大失常礼,也就更增其人罪衍。皇上有任何责罚,想来祈隽藻身为人臣,也当甘之如饴。”
“你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可见你见识明确。不过你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臣愚钝,请皇上教诲。”
皇帝满意的一笑,他说:“朕处置祈隽藻,倒并不是为了他失却人臣仪体,也不是为了在洋务一节横加阻扰,而是为了政令有所出。”他喝了口热茶,又说:“英使进京,事关重大,不但是举国观瞻,更会引发众夷热议。这等大事若是不能做到上下一心,给夷人知道了,从中分化,瓦解,又如何能够在未来做到拒敌于国门之外?祈隽藻两朝老臣,与君父离心离德,所以,朕才要重重的办他”
贾祯心中感叹,皇上登基一年多的时间,处理起政事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是皇上圣明,大开下臣茅塞。臣不胜钦服之至。”
“和你说这些是想告诉你,朕可以容得臣下犯一些错误,但是有些事,却是容不得的。你此番入值枢廷,又是体仁阁大学士之尊,入值便是首辅,内外臣工众目睽睽,若是有失节之处,便是朕有心保全,也要顾及天下众口籍籍。你自己要时时当心,注意。”
“是臣明白了。”
“不论是你,还是彭蕴章,入值军机,都算是朕身边近人,很多话总要说在前面,也免得日后有人说朕不教而诛”皇帝和煦的一摆手:“你跪安吧。”
“喳。”
五月初一,皇帝御九州清晏殿,品级山下红蓝顶子照日生辉,洋洋一堂,待到静殿鞭响起,众人跪倒:“恭请皇上万福金安。”
“叫起吧。”
“谢皇上。”
“今日叫大起,是为了明日英使觐见之事。”皇帝抬眼向下,“恭王来了吗?”
“臣弟在。”
“老六,这几日英使在京中所行所言,朕已经见到了。你做得很好。朕很满意。”
“臣弟不过是略供趋走之人,一切还要仰仗皇上指点方略。”
伯明翰在京中呆了三天,这三天中,由恭亲王奕訢为首的中方代表带领英使在京中很是游览了一番。大清中叶,天下承平久矣,尤其是这首都之中,更加的繁华处处,入目之中皆是一派雍容胜景,唯一令伯明翰觉得有点遗憾的就是此行不论到了那里,都有大清国的兵士把己方与百姓分隔开来,不能如同在本国那般,与百姓亲近。
他也和中方的代表奕訢交涉过这样的问题,当然,话不能这样说,只是说:“若是因为我们的到来而至百姓紧张,甚至失却平日里的生活起居之所,倒是我们不希望见到的情况了。所以,希望能够放开禁令,让我们更加深刻的领略一番中华文化之富饶。”
对这样的问题,奕訢觉得很为难,他是年轻人,也认为这样封闭四九城,只为让英人所到之处畅通无阻,大有不妥,清流中更有人认为这是抑民心以奉外的铁证,准备上折子弹劾了。
消息报到御前,皇帝的批示是:“英人与我天朝语言不通,便是放开禁令,也很难有水**融之景况。况且英人在京中逗留,本就是容易引发物议操切。若贸然从事,小民围观之下,引出拥挤、踩踏之事故,想英人也曾经受典仪所教,必不忍见之也。”
奕訢把皇帝的这番批示转述给伯明翰,又对他说道:“容等过上几日,待朝见我国皇帝陛下之后,若能够得陛下恩准,在京中设立领事馆,则贵使与贵国人与我朝百姓日常相见之日大有,还是不要急在这数日之间了吧?”
伯明翰听过奕訢的解释,心里也深以为然,当下不再要求。
在京中转悠了数日,将北京城中著名的胜景都领略一番之后,伯明翰提出是不是可以按照当初在天津定好的行程,在五月初觐见大清朝的皇帝陛下本人了?
中方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于是,在五月初一的朝会上,奕訢把英人的请求提了出来:“皇上若开恩诏准的话,臣弟下去之后即刻和有司安排入朝觐见事宜。”
“也好,英人到京已经有四天了。此事不宜久拖,就订在初三吧。朕也想见见这些来自岛国的特使。不过,却不需在这九州清晏,就改为在……山高水长吧。那里本来也是高庙引见外藩之地嘛。”
“喳。臣弟领旨,五月初三日,臣弟引领英国公使朝见陛下。”
山高水长在万方安和的西南角,西向,三层,每一层都是九间,后拥连岗,前带河流,中央地势平坦,有数顷面积的空地,是用来外藩朝见、赐宴、做鱼龙角抵之所,平时则是驻园子中的侍卫聚集于此,校射为乐;每年灯节的时候,也在这里举行火戏娱乐。在这里传见英使,使其人‘瞻觐’。
这其中还有太多的规矩,首先就是要演礼,演礼不能在园子中进行,没办法,奕訢递牌子请起,请皇上的示下,最后决定,就在紫光阁演礼。在这里熟悉了趋拜行走,待到初三的时候再到君前行礼。
伯明翰、文翰、阿利图、麦华陀等一行人得到奕訢的通知,心中都有点紧张:步入紫禁城中,入目黄红两色,处处彰显庄严肃穆的天朝壮丽之景,令人凭空生出渺小之感。便是这数人都是外邦使臣,第一次瞻仰到这等所在,心头震撼无可名状。
有礼部礼宾司官员前后引导着几个人,进到中海西苑的紫光阁。紫光阁在中海西岸,是狭长的一区,中有驰道,可以走马。明世宗在西苑修道求长生之暇,往往在这里校阅禁军的弓马,所以在北面造一高台,上面是一座黄顶小殿,前面砌成城墙的式样,由左右两面的斜廊,沿接而上,其名叫做‘平台’,后来改名紫光阁。到了崇祯朝,打流寇,抗清兵,命将出师,总在平台召见,封爵赐宴的。
清入关以后,这里仍旧叫做紫光阁,是出武状元的地方。乾隆皇帝把它当做汉明帝的‘云台’,改葺新阁,自平定伊犁回部到大小金川,画了‘前后五十功臣’的像在紫光阁,御制题赞,陈设俘获军器,因而又定为藩属觐见之地,用意就是在耀武扬威,震慑外藩。
伯明翰等人虽然来中国时日不长,但是耳濡目染,见得也多了,趋走之间也能像模像样:在紫光阁前的空地上,摆放着一张紫檀木的太师椅,礼部名赞官唱喏一声:“大英国女王陛下特使,伯明翰?奥尔德勋爵阁下暨大英国驻香港全权总督,五口通商大臣乔治?文翰勋爵阁下,大英国驻上海公使阿利图先生阁下,奉上大英帝国女王国书,并诚致大清帝国咸丰皇帝陛下万安”
于是,伯明翰、文翰、阿利图三人上前一步,呈品字形在太师椅前单膝落地:“大英帝国女王陛下特使伯明翰?奥尔德,问大皇帝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