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6节 兵部议军(2)
若是问及战略之事,众所周知,兵部最大的长才就是刘铭倌和许庚身两个。前者是行伍出身,受华尔训教多年,又有实战经验;而许庚身则是天生喜欢,他又是用心极专的性子,一事不通,便要弄得个清楚明白方才罢休,因此,提及此等事,这两个人最有发言权。
“以北路而言,不外乎分作东南、正南两途;请容臣为皇上析之。从山形县向正南,依次是福岛县、枥木县、东京都。这种战法可收最快速解决敌人之效,一旦能如作战计划展开,则可迅速瓦解日军军心——首都丢失,百姓惶悚;但不利之处在于,一旦如斯行事,则东瀛国内勤王之兵四起,于深入之我方,渐成合围之势,再若是加以我军后援迟迟不能至,前军又攻不能克,据不能守,便有全军尽没之危殆。”
“而若是行以东南为前进之徒,所经之地分别是新泻、群马、琦玉、东京都。这样的路线虽一时无速成之利,但胜在稳妥二字,且给日方以从容布置之机,沿途席卷而下,能更加大量的消灭敌军。最后到达东京都时,只怕北路的日军,也都已经给消灭的七七八八了;于我军对东京都展开最后的攻防作战,较为有利。”
“那不利的呢?”
“不利之处在于,战线太长,费时太久,而军中的伤亡怕亦会很多。”
皇帝沉吟片刻,并不表态,转头问诈庚身,“南路的情况呢?”
“南路战事进展,臣想,也可分作两途。不过进兵之道,却只有一条。”
“嗯?你这是什么话?怎么叫两途、一条的?”
许庚身一笑,“所谓两途,是战守二字;所谓一条便是进兵之道尔。”
皇帝也为他的话逗笑了,舒服的在一边落座,翘起二郎腿,“认真说说。”
“是。”许庚身说道“臣以为,南路军当以阪神为最终目的地,此处是日方断然不容有失之地,一旦战事打响,必定是你死我活之所。日后为我军所占据,更加是日方一心要夺回之地。故而臣想,就让南路军在阪神扎下根去用以消耗日军有生,为北路军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许庚身的这个建议非常大胆,让李鸿章的部队占据兵库县之后,不再向前推进,就把神户当做一台巨大的绞肉机,尽可能多的消灭日军有生力量,这并非不能做到,但问题有二。第一日本人会不会按照己方的设计行动?要是他们在付出一定的伤亡之后,甘愿舍弃神户,又当如何?第二李鸿章为人尖刻而野心极大,让他就这样放弃一个攻克日本首都的机会,这番口舌官司可有的打了!一念至此,他也不自觉的苦笑起来。
“嗯,你接着说,接着说。”
“皇上,臣一直在想,北路还好,南路则距离东京都太过遥远,一路攻击过去消耗时日之外,更会折损兵源,倒不如派人再领一军,从中路出击,配合北路之军,直捣黄龙!”
“你是说再分派一支中路军?”皇帝问道,“那,从何处进击呢?”
“从伊良湖水道进伊势湾,在爱知县登陆,或者从骏河湾杀进去,在伊豆半岛登陆。”
伊豆半岛的名字在皇帝听起来很觉得耳熟,起身到墙上悬挂的地图前看了看,很快找到了目标,嘴角含笑的向许庚身点点头:伊豆半岛或者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提及富士山、箱根,想来很多人就会清楚了。这两处地方,就是和伊豆半岛同属的静冈县境内。从这里发起攻击的话,效果是极为显著的,同样,面临的危险也会非常非常之大!
原因无他,静冈县距离东京太近了!他是紧邻神奈川县,也就是东京都所在地的一处地方,就如同山东之余直隶省的地理位置一样。算得上的国家根本,是日方断然不容有失的。根据大清方面掌握的信息,日军在静冈县和神奈川县共安排的是日本第一、第二师团和超过十万之众的警用部队、屯田兵部队,绝对是前进路上一块最大的绊脚石!
这样的事情他知道,兵部诸员也知道,许庚身又是言不轻发的性子,既然说这样的话,就一定有他的道理。果然,和皇上亮晶晶的眸子一经碰触,他不露痕迹的避让开去,“正是因为日本人囤积重兵,我方更要迎难而上,一则可以消灭日军;二来更可以大大的打击日军锐气——也好让他们知道,我大清兵士的战力如何!”
“消灭敌军?日军驻防此地的士兵在十万以上,我方处于攻势,要派多少人过海作战,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许庚身一笑,对载的话根本不放在心上似的,“其实不必过多,照臣的估计,只要有三万士兵就足矣寝此处站稳脚跟。何也?我方攻击重点不在静冈县,最起码,期的作战目的不在此处,而是在小小的伊豆半岛,人太多了,反而施展不开,倒不如尽选精兵,落足岛上,等站住脚跟,第二批兵士到来之后,再徐徐展开作战。”
“…···这样一来的话,日军不知我军企图如何,岛上有我军驻守,凭我大清绿营的战力,彼此攻守易位,日本人想夺回该岛,非付出十倍于我的伤亡不可!时间拖得越久,日军便会越发心慌神乱,想舍不可,欲夺更加不能,这伊豆半岛,便如一颗钉子,楔死在日本人心口上,只等时机到来,便可出兵进击;即便一时难以奏效,也可以在北路军进兵之际,穿插日军身后,助友军一臂之力,收事半功倍之效!”
朱洪章等人都为许庚身的话说得动了心,眼睛望着一国至尊,“此事啊,你日后拟一个折子上来,朕和军机处几个人看看再说。眼下嘛,还不必急于一时。朕想,对日作战,也不是那么快就能结束的。嗯?”
“是。”许庚身献计得售,高高兴兴的答应下来。
“朱洪章,你刚刚从前敌回来,军中士卒士气如何?每天饮食用度,可还能够支应吗?”
“一切正如皇上所料。战士们群情激昂,都想着早一天上阵杀敌,为皇上效犬马之劳呢!”朱洪章马屁滔滔不绝,左右皇帝也是不知道妁嘛!更何况,自己的话也不能算是撒谎,“至于军中用度,以臣观之,尚可支应旬月时日。”
“缺失之物主要是武器弹药还是什么?”
“主要是弹药、医药和饮食之物。”
皇帝一愣,前两者他还能想得到,怎么士兵们连食物都开始短缺了吗?“回皇上话,这其中有一个缘故:兵士大多的大肚汉,有时候甚至还要分出一些给当地无所依靠的百姓,因此,军粮消耗,最为严重。”
“此事断不能行。”皇帝大声说道,看他大发脾气,众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朱洪章更是股栗,不知道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军粮是只能给绿营士兵吃的,没的给了日本人,这算什么?难道要朕为日本天皇抚养百姓吗?立刻降旨,此事作为永例,绝对不准再做下去,不但如此,要让日本人都动起来,留他们一条性命不是可怜他们,而是要他们给我们干活劳动的。从下个月开始,运输过海的军粮一律减去三分之一,以每一个月减量三分之一进行,三个月后,粮食问题,就由驻日绿营完全自筹解决。”
“皇上,日本产粮省远不及我大清之多,况且还有那么多百姓,若是军中少了粮米的话……”
皇帝狞笑着撇撇嘴,“把朕的这番旨意告诉李鸿章、胡氏兄弟几个,他们脑子这么好,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朱洪章看着他的笑容,心中一寒。这会儿他已经猜出皇帝心中想的是什么了——粮食不会就此增加,而要保证士兵的吃饭,自然的,日本百姓也就不能顾及了。
或者活活饿死,或者为了一口果腹之物自相残杀,······想不到,这位主子平日里温文尔雅,对待日本人的心思竟然如此狠毒?
皇帝抬起头,吩咐一声,“都出去吧,朕和朱洪章、奕山两个还有话说。”
载几个鱼贯而出,暖阁中只有君臣三人,“奕山,过几天你到直隶,随同兵船过海,接掌胡大毛的差事,他是武将,打仗还行,统领十数万兵卒非是能才。没有朝廷的人在那里,可是不行的。”
奕山恭恭敬敬的答应下来,“主子,奴才这一次去,主子可有什么锦囊妙-计赏赐?奴才日后做事,也好有一个依归?”
“你当朕是诸葛亮吗?还锦囊妙-计?”皇帝和朱洪章都笑了起来,“若是妙计嘛,没有,即便有也不给你,刚才的话你也听见了,仗是用不到你亲自去打的,你所要负责的只是兵士的饮食用度;总之一句话,要让战士们在前线厮杀而后顾无忧。至于其他的,自己想办法。”
奕山福至心灵,忽然跪倒,“皇上,奴才有不情之请,在此请主子的旨意。”
“是什么?”
“这是经由朱大人的话给奴才提醒才想到的,日本粮米生产远不及我大清,我方士兵有时候会为粮米之事发愁,日本人就不会吗?眼见各处都在打仗,百姓好生恶死,自然都要往安稳之处以求藏身,日本人怕有很多要逃到东京去,这样一来的话,难道日本人就不会缺粮了吗?”
奕山的话让二人同时惊讶,“有道理,说下去。”
“以北路而言,不外乎分作东南、正南两途;请容臣为皇上析之。从山形县向正南,依次是福岛县、枥木县、东京都。这种战法可收最快速解决敌人之效,一旦能如作战计划展开,则可迅速瓦解日军军心——首都丢失,百姓惶悚;但不利之处在于,一旦如斯行事,则东瀛国内勤王之兵四起,于深入之我方,渐成合围之势,再若是加以我军后援迟迟不能至,前军又攻不能克,据不能守,便有全军尽没之危殆。”
“而若是行以东南为前进之徒,所经之地分别是新泻、群马、琦玉、东京都。这样的路线虽一时无速成之利,但胜在稳妥二字,且给日方以从容布置之机,沿途席卷而下,能更加大量的消灭敌军。最后到达东京都时,只怕北路的日军,也都已经给消灭的七七八八了;于我军对东京都展开最后的攻防作战,较为有利。”
“那不利的呢?”
“不利之处在于,战线太长,费时太久,而军中的伤亡怕亦会很多。”
皇帝沉吟片刻,并不表态,转头问诈庚身,“南路的情况呢?”
“南路战事进展,臣想,也可分作两途。不过进兵之道,却只有一条。”
“嗯?你这是什么话?怎么叫两途、一条的?”
许庚身一笑,“所谓两途,是战守二字;所谓一条便是进兵之道尔。”
皇帝也为他的话逗笑了,舒服的在一边落座,翘起二郎腿,“认真说说。”
“是。”许庚身说道“臣以为,南路军当以阪神为最终目的地,此处是日方断然不容有失之地,一旦战事打响,必定是你死我活之所。日后为我军所占据,更加是日方一心要夺回之地。故而臣想,就让南路军在阪神扎下根去用以消耗日军有生,为北路军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许庚身的这个建议非常大胆,让李鸿章的部队占据兵库县之后,不再向前推进,就把神户当做一台巨大的绞肉机,尽可能多的消灭日军有生力量,这并非不能做到,但问题有二。第一日本人会不会按照己方的设计行动?要是他们在付出一定的伤亡之后,甘愿舍弃神户,又当如何?第二李鸿章为人尖刻而野心极大,让他就这样放弃一个攻克日本首都的机会,这番口舌官司可有的打了!一念至此,他也不自觉的苦笑起来。
“嗯,你接着说,接着说。”
“皇上,臣一直在想,北路还好,南路则距离东京都太过遥远,一路攻击过去消耗时日之外,更会折损兵源,倒不如派人再领一军,从中路出击,配合北路之军,直捣黄龙!”
“你是说再分派一支中路军?”皇帝问道,“那,从何处进击呢?”
“从伊良湖水道进伊势湾,在爱知县登陆,或者从骏河湾杀进去,在伊豆半岛登陆。”
伊豆半岛的名字在皇帝听起来很觉得耳熟,起身到墙上悬挂的地图前看了看,很快找到了目标,嘴角含笑的向许庚身点点头:伊豆半岛或者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提及富士山、箱根,想来很多人就会清楚了。这两处地方,就是和伊豆半岛同属的静冈县境内。从这里发起攻击的话,效果是极为显著的,同样,面临的危险也会非常非常之大!
原因无他,静冈县距离东京太近了!他是紧邻神奈川县,也就是东京都所在地的一处地方,就如同山东之余直隶省的地理位置一样。算得上的国家根本,是日方断然不容有失的。根据大清方面掌握的信息,日军在静冈县和神奈川县共安排的是日本第一、第二师团和超过十万之众的警用部队、屯田兵部队,绝对是前进路上一块最大的绊脚石!
这样的事情他知道,兵部诸员也知道,许庚身又是言不轻发的性子,既然说这样的话,就一定有他的道理。果然,和皇上亮晶晶的眸子一经碰触,他不露痕迹的避让开去,“正是因为日本人囤积重兵,我方更要迎难而上,一则可以消灭日军;二来更可以大大的打击日军锐气——也好让他们知道,我大清兵士的战力如何!”
“消灭敌军?日军驻防此地的士兵在十万以上,我方处于攻势,要派多少人过海作战,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许庚身一笑,对载的话根本不放在心上似的,“其实不必过多,照臣的估计,只要有三万士兵就足矣寝此处站稳脚跟。何也?我方攻击重点不在静冈县,最起码,期的作战目的不在此处,而是在小小的伊豆半岛,人太多了,反而施展不开,倒不如尽选精兵,落足岛上,等站住脚跟,第二批兵士到来之后,再徐徐展开作战。”
“…···这样一来的话,日军不知我军企图如何,岛上有我军驻守,凭我大清绿营的战力,彼此攻守易位,日本人想夺回该岛,非付出十倍于我的伤亡不可!时间拖得越久,日军便会越发心慌神乱,想舍不可,欲夺更加不能,这伊豆半岛,便如一颗钉子,楔死在日本人心口上,只等时机到来,便可出兵进击;即便一时难以奏效,也可以在北路军进兵之际,穿插日军身后,助友军一臂之力,收事半功倍之效!”
朱洪章等人都为许庚身的话说得动了心,眼睛望着一国至尊,“此事啊,你日后拟一个折子上来,朕和军机处几个人看看再说。眼下嘛,还不必急于一时。朕想,对日作战,也不是那么快就能结束的。嗯?”
“是。”许庚身献计得售,高高兴兴的答应下来。
“朱洪章,你刚刚从前敌回来,军中士卒士气如何?每天饮食用度,可还能够支应吗?”
“一切正如皇上所料。战士们群情激昂,都想着早一天上阵杀敌,为皇上效犬马之劳呢!”朱洪章马屁滔滔不绝,左右皇帝也是不知道妁嘛!更何况,自己的话也不能算是撒谎,“至于军中用度,以臣观之,尚可支应旬月时日。”
“缺失之物主要是武器弹药还是什么?”
“主要是弹药、医药和饮食之物。”
皇帝一愣,前两者他还能想得到,怎么士兵们连食物都开始短缺了吗?“回皇上话,这其中有一个缘故:兵士大多的大肚汉,有时候甚至还要分出一些给当地无所依靠的百姓,因此,军粮消耗,最为严重。”
“此事断不能行。”皇帝大声说道,看他大发脾气,众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朱洪章更是股栗,不知道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军粮是只能给绿营士兵吃的,没的给了日本人,这算什么?难道要朕为日本天皇抚养百姓吗?立刻降旨,此事作为永例,绝对不准再做下去,不但如此,要让日本人都动起来,留他们一条性命不是可怜他们,而是要他们给我们干活劳动的。从下个月开始,运输过海的军粮一律减去三分之一,以每一个月减量三分之一进行,三个月后,粮食问题,就由驻日绿营完全自筹解决。”
“皇上,日本产粮省远不及我大清之多,况且还有那么多百姓,若是军中少了粮米的话……”
皇帝狞笑着撇撇嘴,“把朕的这番旨意告诉李鸿章、胡氏兄弟几个,他们脑子这么好,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朱洪章看着他的笑容,心中一寒。这会儿他已经猜出皇帝心中想的是什么了——粮食不会就此增加,而要保证士兵的吃饭,自然的,日本百姓也就不能顾及了。
或者活活饿死,或者为了一口果腹之物自相残杀,······想不到,这位主子平日里温文尔雅,对待日本人的心思竟然如此狠毒?
皇帝抬起头,吩咐一声,“都出去吧,朕和朱洪章、奕山两个还有话说。”
载几个鱼贯而出,暖阁中只有君臣三人,“奕山,过几天你到直隶,随同兵船过海,接掌胡大毛的差事,他是武将,打仗还行,统领十数万兵卒非是能才。没有朝廷的人在那里,可是不行的。”
奕山恭恭敬敬的答应下来,“主子,奴才这一次去,主子可有什么锦囊妙-计赏赐?奴才日后做事,也好有一个依归?”
“你当朕是诸葛亮吗?还锦囊妙-计?”皇帝和朱洪章都笑了起来,“若是妙计嘛,没有,即便有也不给你,刚才的话你也听见了,仗是用不到你亲自去打的,你所要负责的只是兵士的饮食用度;总之一句话,要让战士们在前线厮杀而后顾无忧。至于其他的,自己想办法。”
奕山福至心灵,忽然跪倒,“皇上,奴才有不情之请,在此请主子的旨意。”
“是什么?”
“这是经由朱大人的话给奴才提醒才想到的,日本粮米生产远不及我大清,我方士兵有时候会为粮米之事发愁,日本人就不会吗?眼见各处都在打仗,百姓好生恶死,自然都要往安稳之处以求藏身,日本人怕有很多要逃到东京去,这样一来的话,难道日本人就不会缺粮了吗?”
奕山的话让二人同时惊讶,“有道理,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