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节环球时报的威力
青浦运输、青浦远洋捕捞、四海镖局、黄浦盐业成为斧头帮的四大支柱,当然,对外只是称三大,黄浦盐业由于走私私盐巨大,受到了官府和盐商们的共同打击,斧头帮撇清了和黄浦盐业公司的关系,表面上,黄浦盐业公司和斧头帮没有丝毫相关。
除了这四大支柱外,斧头帮还开办了许多小型公司,如杂货铺、粮食铺、猪肉摊、鱼摊、蔬菜摊等等,将众多帮众吸纳进去,每月只需向帮中交纳一笔钱财,这些摊子就可以挂上两把斧头作为标记,不但无人敢欺负,就是帮众购买东西,一般都会进入挂有斧头标记的店铺,使得这些店铺基本上都生意兴隆。
斧头帮一统帮派,加上大力发展实业,各个帮众都有工可做,上海秩序比以前好了很多,运输水陆畅通,更是加速了上海的繁荣,各个洋人写给友人的信中,大部分都赞扬上海的秩序比混乱的广州好很多,而且不象广州排外,邀请朋友到上海来发展。
上海的官员对于目前的情况也很满意,本来上海华洋混杂,各个官员生怕引起华洋冲突,如今有斧头帮在中间管理,上海显得秩序井然,华洋冲突的情况大大减少,他们又如何会不满意。
也有官员忧心仲仲,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发生事则罢了,若一旦出事就是大事,只是这样的官员大部分出身低微,他们掌握不了实权,即使和上司反应也毫无用处。
官员们不是傻子,相反还很精明,自然知道其中的隐患,只是斧头帮气候已成,不动则罢了,不一定会出事;如果动了,那肯定会出大事,自己头上的乌纱,颈上的人头都有可能不保,只能祈祷自己顺利度过任期,其它不再多作考虑。
唯一受损的就是上海的衙役了,秩序越混乱,衙役们就越能上下其手,可是随着上海的秩序越来越好,衙役们不但失去上下其手的机会,就是在街上转一转,想敲诈一些小商小贩,也要小心不要敲诈到斧头帮的帮众身上,否则不但敲不到钱财,还会被暴打一顿。
车船店脚衙,无罪也该杀,没有人会为区区衙役被打而找斧头帮的麻烦,没有了外块,靠着那份可怜的禄米,衙役们根本无法养活一家老小,不得已,许多衙役也加入到斧头帮,领取每月三十斤杂粮的补贴。
人的心理很奇怪,三十斤杂粮远低于衙役们的正常禄米,只是凡是领了这三十斤杂粮补贴的衙役,心中却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斧头帮的人,有了这些加入的衙役,官府的信息在斧头帮完全成了透明,斧头帮的地位更是无法动摇。
道光二十八年的年底很快就要到了,街上的人流明显多了起来,与往年相比,上海街头显得更是生气勃勃,街上很少看到讨饭的流民,不少市民都穿上了新衣。
各家店铺的生意变得非常红火,伙计们拼命吆喝,有的连嗓子都喊哑了。
单是为斧头帮工作的人就已经达到数万,加上他们的家属,足有上十万人,这些人虽然谈不上富裕,只是比往年却好了许多,家中存粮够吃上好一阵子,也攒下了一点钱,到了过年时,自然要为一家老小每人添上一件新衣裳,多割几两肉,买上条鱼,犒劳一下全家。
王滔站在窗户边,看着楼下来来往往,如同蚂蚁一般的人群,心中感慨不已,与半年多以前怀才不遇,一脸颓废的情况相比,此时的王滔一身西服,脑后的辫子梳理的油光发亮,整个人显得神采飞扬。
这是旗昌洋行的总部大楼,在和平洋行的带动下,上海各家洋和掀起了建楼东风,旗昌洋行也没有免俗,建起了一座占地一千多平米,高达五层的大楼,一个多月前刚刚完工。
由于楼层面积太大,旗昌洋行自己用不完,除了一楼、二楼、五楼自用外,三楼、四楼用来出租,旗昌洋行本来打算将各楼分隔出租,只是环球时报财大气粗,一口气将整个四楼租下。
环球时报早已经不免费发行了,从七月份开始按价出售,当时每期只能卖出数百份,到了八月份时,王韶亲自用火月的笔名在报上刊登连载文章,文章的题目为大国崛起,文章的内容和王韶在青莲教讲述的没有什么不同,先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写起,直到英国称霸全球,又来到远东,发动鸦片战争为止。
英国写完后,接着写法国、俄国,普鲁士,这篇连载文章无疑引起了很多南方官员和士子的兴趣,青浦教案,英国人为了区区三名传教士被打,不惜出动军舰封锁吴淞口,不但让江南震动,朝廷也不得不派大员来到上海亲自处理,对于洋人,江南各级官员都是害怕,又是迷茫,不知洋人何以如此凶悍。
如今有报纸将洋人根脚揭露,大家自然非常都想早睹为快,先贤早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报纸先只是在上海的官员士子中流传,接着苏州,南京,江浙一带的官员也对这份报纸也如获至宝,甚至不惜派员到上海驻守购买,报纸每出一期,就有许多人用驿马飞快传递出上海,报纸发行量也日益增大,先是一千份、接着二千、三千、到十月份时,报纸的发行量突破一万份,又过了两个月,报纸发行突破了二万份大关,其中近半报纸销往上海以外,而上海,单是斧头帮每期采购量就达到二千份。
报纸也由原先只有一纸四版,增加到二纸八版,王滔手下的员工也由三人扩张到二十余人,不少人慕名而来,要求进入报社工作。
委托旗昌洋行订购的两台印刷机已经到货,每到报纸发行前一日,两台最新的印刷机就开始加班加点的工作,好在当时一订就是两台,否则如果只是一台印刷机的话,还不一定完得成每期两万份的印刷工作。
十二月时,王韶的大国崛起系列终于结束连载,虽然使得环球时报的发行略有下降,只是报社的其他编辑已经成长起来,各期热点不断,王滔还雇用了两名洋人,专门写出一些西方的趣闻逸事,环球时报发行短暂下降后,又开始上升。
王滔曾询问过洋人,即使是在洋人国度,二万份的发行也是大报了,王滔却并没有满足,中国有四万万人,那怕只有一成识字也有四千万,二万份的发行量怎么够?
对于王滔的雄心,王韶很是支持,原先王滔临时租聘的房子明显不再适合环球时报的办公,刚好旗昌洋和新大楼建好,有二层楼对外出租,王韶直接让王滔和环球时报的员工全部搬入旗昌洋和大楼。
对于环球时报的进入,旗昌洋和完全没有问题,旗昌洋和的大班林显扬还占有环球时报三成股份,肥水自然不流外人田。
眼下环球时报还没有盈利,林显扬却很看好它的未来,现在环球时报发行遍布江南各省,报纸赞一个人,这个人马上就会名扬四海,报纸骂一个人,这个人马上就会臭名远扬。
一些精明的商人已经尝试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毫无意外,凡是刊登过广告的商品都取是了效果,这更增添了林显杨的信心,从以前对报纸不闻不问,到现在也变得关心起来。
这一切都让王滔感到骄傲和自豪,只有在王韶面前,王滔还是显得很谦虚,报纸能发展这么快,除了王韶直接用笔名写的连载文章外,其他指点也功不可没,没有东家的指点,哪里他再累,现在发行量能有二千份就不错了。
看到环球时球取得的成功,上海已经有人开始跟风,也开办起报纸来,只是这些报纸即没有象王韶一样舍得投入,也没有对海外事物了解的人才,只能简单刊登一些本地新闻,发行量不及环球时报的零头,一些只办了一两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对于这些跟风的报纸,王滔不屑一顾,哪怕没有东家的指点,环球时球的地位也不是哪家小报可以憾动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房门轻声的敲响,王滔喊了一声:“进来。”
房门打开,进来的是一个碧眼黄发的洋人,这名洋人名叫伟烈亚力,正是王滔在《墨海书馆》结识的传教士,通过这层关系,王滔才请到伟烈亚力为环球时报工作。
“主编先生,即说中国的春节快到了,我们环球时报什么时候放假。”
“放假,伟烈亚力,我记得圣诞时曾放过你假吧,现在又要放假吗,何况春节也不是你们的假日。”
伟烈亚力振振有词的道:“主编先生,圣诞是圣诞,春节是春节,我正要了解中国人过春节的风俗,自然要放假。”
“伟烈亚力,我们的报纸有二万读者或者更多,他们都在等待我们的报纸,如果我们放假了,他们就会失望,你说,我们能让他们失望吗?”
“这个……这个……”伟烈亚力顿时有点张口结舌。
“好了,就这样吧,春节时,你一样可以上街采访中国的风俗,然后就此写一篇文章出来,如何?”
“好吧。”伟烈亚力苦着脸应道。
……………………
前面进行大修,把第一卷砍了,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除了这四大支柱外,斧头帮还开办了许多小型公司,如杂货铺、粮食铺、猪肉摊、鱼摊、蔬菜摊等等,将众多帮众吸纳进去,每月只需向帮中交纳一笔钱财,这些摊子就可以挂上两把斧头作为标记,不但无人敢欺负,就是帮众购买东西,一般都会进入挂有斧头标记的店铺,使得这些店铺基本上都生意兴隆。
斧头帮一统帮派,加上大力发展实业,各个帮众都有工可做,上海秩序比以前好了很多,运输水陆畅通,更是加速了上海的繁荣,各个洋人写给友人的信中,大部分都赞扬上海的秩序比混乱的广州好很多,而且不象广州排外,邀请朋友到上海来发展。
上海的官员对于目前的情况也很满意,本来上海华洋混杂,各个官员生怕引起华洋冲突,如今有斧头帮在中间管理,上海显得秩序井然,华洋冲突的情况大大减少,他们又如何会不满意。
也有官员忧心仲仲,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发生事则罢了,若一旦出事就是大事,只是这样的官员大部分出身低微,他们掌握不了实权,即使和上司反应也毫无用处。
官员们不是傻子,相反还很精明,自然知道其中的隐患,只是斧头帮气候已成,不动则罢了,不一定会出事;如果动了,那肯定会出大事,自己头上的乌纱,颈上的人头都有可能不保,只能祈祷自己顺利度过任期,其它不再多作考虑。
唯一受损的就是上海的衙役了,秩序越混乱,衙役们就越能上下其手,可是随着上海的秩序越来越好,衙役们不但失去上下其手的机会,就是在街上转一转,想敲诈一些小商小贩,也要小心不要敲诈到斧头帮的帮众身上,否则不但敲不到钱财,还会被暴打一顿。
车船店脚衙,无罪也该杀,没有人会为区区衙役被打而找斧头帮的麻烦,没有了外块,靠着那份可怜的禄米,衙役们根本无法养活一家老小,不得已,许多衙役也加入到斧头帮,领取每月三十斤杂粮的补贴。
人的心理很奇怪,三十斤杂粮远低于衙役们的正常禄米,只是凡是领了这三十斤杂粮补贴的衙役,心中却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斧头帮的人,有了这些加入的衙役,官府的信息在斧头帮完全成了透明,斧头帮的地位更是无法动摇。
道光二十八年的年底很快就要到了,街上的人流明显多了起来,与往年相比,上海街头显得更是生气勃勃,街上很少看到讨饭的流民,不少市民都穿上了新衣。
各家店铺的生意变得非常红火,伙计们拼命吆喝,有的连嗓子都喊哑了。
单是为斧头帮工作的人就已经达到数万,加上他们的家属,足有上十万人,这些人虽然谈不上富裕,只是比往年却好了许多,家中存粮够吃上好一阵子,也攒下了一点钱,到了过年时,自然要为一家老小每人添上一件新衣裳,多割几两肉,买上条鱼,犒劳一下全家。
王滔站在窗户边,看着楼下来来往往,如同蚂蚁一般的人群,心中感慨不已,与半年多以前怀才不遇,一脸颓废的情况相比,此时的王滔一身西服,脑后的辫子梳理的油光发亮,整个人显得神采飞扬。
这是旗昌洋行的总部大楼,在和平洋行的带动下,上海各家洋和掀起了建楼东风,旗昌洋行也没有免俗,建起了一座占地一千多平米,高达五层的大楼,一个多月前刚刚完工。
由于楼层面积太大,旗昌洋行自己用不完,除了一楼、二楼、五楼自用外,三楼、四楼用来出租,旗昌洋行本来打算将各楼分隔出租,只是环球时报财大气粗,一口气将整个四楼租下。
环球时报早已经不免费发行了,从七月份开始按价出售,当时每期只能卖出数百份,到了八月份时,王韶亲自用火月的笔名在报上刊登连载文章,文章的题目为大国崛起,文章的内容和王韶在青莲教讲述的没有什么不同,先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写起,直到英国称霸全球,又来到远东,发动鸦片战争为止。
英国写完后,接着写法国、俄国,普鲁士,这篇连载文章无疑引起了很多南方官员和士子的兴趣,青浦教案,英国人为了区区三名传教士被打,不惜出动军舰封锁吴淞口,不但让江南震动,朝廷也不得不派大员来到上海亲自处理,对于洋人,江南各级官员都是害怕,又是迷茫,不知洋人何以如此凶悍。
如今有报纸将洋人根脚揭露,大家自然非常都想早睹为快,先贤早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报纸先只是在上海的官员士子中流传,接着苏州,南京,江浙一带的官员也对这份报纸也如获至宝,甚至不惜派员到上海驻守购买,报纸每出一期,就有许多人用驿马飞快传递出上海,报纸发行量也日益增大,先是一千份、接着二千、三千、到十月份时,报纸的发行量突破一万份,又过了两个月,报纸发行突破了二万份大关,其中近半报纸销往上海以外,而上海,单是斧头帮每期采购量就达到二千份。
报纸也由原先只有一纸四版,增加到二纸八版,王滔手下的员工也由三人扩张到二十余人,不少人慕名而来,要求进入报社工作。
委托旗昌洋行订购的两台印刷机已经到货,每到报纸发行前一日,两台最新的印刷机就开始加班加点的工作,好在当时一订就是两台,否则如果只是一台印刷机的话,还不一定完得成每期两万份的印刷工作。
十二月时,王韶的大国崛起系列终于结束连载,虽然使得环球时报的发行略有下降,只是报社的其他编辑已经成长起来,各期热点不断,王滔还雇用了两名洋人,专门写出一些西方的趣闻逸事,环球时报发行短暂下降后,又开始上升。
王滔曾询问过洋人,即使是在洋人国度,二万份的发行也是大报了,王滔却并没有满足,中国有四万万人,那怕只有一成识字也有四千万,二万份的发行量怎么够?
对于王滔的雄心,王韶很是支持,原先王滔临时租聘的房子明显不再适合环球时报的办公,刚好旗昌洋和新大楼建好,有二层楼对外出租,王韶直接让王滔和环球时报的员工全部搬入旗昌洋和大楼。
对于环球时报的进入,旗昌洋和完全没有问题,旗昌洋和的大班林显扬还占有环球时报三成股份,肥水自然不流外人田。
眼下环球时报还没有盈利,林显扬却很看好它的未来,现在环球时报发行遍布江南各省,报纸赞一个人,这个人马上就会名扬四海,报纸骂一个人,这个人马上就会臭名远扬。
一些精明的商人已经尝试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毫无意外,凡是刊登过广告的商品都取是了效果,这更增添了林显杨的信心,从以前对报纸不闻不问,到现在也变得关心起来。
这一切都让王滔感到骄傲和自豪,只有在王韶面前,王滔还是显得很谦虚,报纸能发展这么快,除了王韶直接用笔名写的连载文章外,其他指点也功不可没,没有东家的指点,哪里他再累,现在发行量能有二千份就不错了。
看到环球时球取得的成功,上海已经有人开始跟风,也开办起报纸来,只是这些报纸即没有象王韶一样舍得投入,也没有对海外事物了解的人才,只能简单刊登一些本地新闻,发行量不及环球时报的零头,一些只办了一两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对于这些跟风的报纸,王滔不屑一顾,哪怕没有东家的指点,环球时球的地位也不是哪家小报可以憾动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房门轻声的敲响,王滔喊了一声:“进来。”
房门打开,进来的是一个碧眼黄发的洋人,这名洋人名叫伟烈亚力,正是王滔在《墨海书馆》结识的传教士,通过这层关系,王滔才请到伟烈亚力为环球时报工作。
“主编先生,即说中国的春节快到了,我们环球时报什么时候放假。”
“放假,伟烈亚力,我记得圣诞时曾放过你假吧,现在又要放假吗,何况春节也不是你们的假日。”
伟烈亚力振振有词的道:“主编先生,圣诞是圣诞,春节是春节,我正要了解中国人过春节的风俗,自然要放假。”
“伟烈亚力,我们的报纸有二万读者或者更多,他们都在等待我们的报纸,如果我们放假了,他们就会失望,你说,我们能让他们失望吗?”
“这个……这个……”伟烈亚力顿时有点张口结舌。
“好了,就这样吧,春节时,你一样可以上街采访中国的风俗,然后就此写一篇文章出来,如何?”
“好吧。”伟烈亚力苦着脸应道。
……………………
前面进行大修,把第一卷砍了,不知大家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