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三零章崔侍御史
李潜望着张希元的背影暗暗思忖。这些同僚几乎全都出身寒门,平日里与他们关系虽然不是特别亲密却也算融洽。日后在公事上自己还得仪仗他们,与他们拉拉关系也是应该的。若能将他们拉拢过来团结在一起那就更妙了。只是这些人中到底有多少是墙头草骑墙派就不得而知了。
下午散值之后,李潜与张希元结伴来到来到门口。庄小虎看到李潜赶紧迎上前来。八月十四,庄小虎才处理完了善后赶回来,只休息了一天便又跟在李潜身边伺候。
李潜从庄小虎手中接过马缰,然后让他回府一趟告诉麦紫澜晚上有约的事,顺便取些财帛来。翠微居是有名的销金窟,想要让这些人吃喝玩乐的尽兴,怎么也得百八十贯,花费财帛李潜倒不在乎,只是携带实在太不方便,一百贯足够装满个木箱子了。
李潜正在门口一边与张希元闲聊,一边等候其他约好的同僚。两人正聊的起兴,这时李潜看到崔敦礼走了出来。
兵部的衙门口倒也宽敞,不存在两人站在门口其他人就过不去。何况两人还站在台阶下,根本不会挡住别人的去路。只是这里太敞亮了,根本没什么遮拦,李潜看到崔敦礼的同时,崔敦礼也看到了他。
崔敦礼看到李潜和张希元,脸色一寒,轻哼一声,扭过头去径直从另一边下了台阶。等候在旁的亲随赶紧牵着马迎上去。崔敦礼上了马,又看了一眼李潜才扬鞭打马而去。
原本李潜看到崔敦礼过来,正在迟疑是否该上前打个招呼。因为不管怎么说崔敦礼都是李潜名义上的上司,李潜在与他没有彻底撕破脸面之前保持必要的礼节还是应该的。孰料,崔敦礼竟然毫无风度地径直而去,不过这也省了李潜再挤出一副笑脸来跟他虚与委蛇。
“郎中,”张希元望着崔敦义的背影对李潜轻声道:“看来他已对你忌恨在心了,郎中可要小心。”
李潜笑了笑,道:“无妨。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反正李某得罪的人多了去了,不在乎多他一个。倒是你们可要多加小心,千万别让他抓到什么把柄。”李潜这番提醒张希元的话倒不是存粹为了客套。崔敦礼怎么说也是兵部侍郎,是他们的上官。如果他有心挑他们的毛病还真防不胜防。
张希元点点头,道:“郎中放心,我会交代下去。”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其他同僚们纷纷取了坐骑赶来。李潜扫了一遍众人,发现大多数人骑的是马,只有两人骑的是骡子。不过即便是马也分三六九等。象李潜骑的这匹便是万金难求的大宛马。这匹马原本是卢照廷的坐骑。卢照廷被李潜斩了后,这匹马连同其他缴获的马匹全都被李潜带回了长安。卢照全投效后,李潜准备将这匹大宛马给卢照全,不过卢照全死活不要。李潜无奈,只得自己乘骑这匹大宛马,将原来自己乘骑的青海骢给了卢照全。
其他人乘骑的都是很普通的中原马,没有战马。按照现在的市价,用于乘骑的良马在百贯左右,普通中等马大约三十贯左右,劣马只需十多贯就能买到。当然,这只是民间所用的普通马的价格,若是战马价格可就翻着番的往上涨。上好的战马,价格超过五百贯,中等的也得三百贯,劣等战马也不少于百贯。
战马与普通马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首先是战马乃是从普通马中优选出来的。一般牧场会把最好的幼马全部留下来,所以战马的初始价格就比普通马要高。其次,战马与普通马的差别还在于从幼马阶段的训练上。马的胆子其实很小,遇到危险就会四蹄发软无法奔跑。遇到突发状况就会惊厥,乱冲乱撞。战场上刀光剑影箭矢横飞,还可能出现大火冲天的场景,若是普通马遇到这种状况,别说跑了,早就吓软了腿。所以,战马从幼马阶段就要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直训练的不畏刀剑火光,而且能够适应骑手驱策才能成为一匹合格的战马。
训练过程中的淘汰率非常高。一般来说,一百匹幼马能训练出五十匹合格的战马就不错了。当然,由于马的血统不同,这个数字也有所不同。血统好的马成功率就高一些,血统差的就低一些。比如大宛马几乎天生就能成为战马,很少在训练过程中遭到淘汰,青海骢也不错。草原马的成功率也在七成左右。至于中原马能成为合格战马的连一般都不到。
李潜汇合了众位同僚一路策马来到翠微居与众人宴饮。
且说崔敦礼大清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好容易等散值时气消了,结果又碰上李潜,刚刚消散的怒气立刻又窜了起来。不过,他即便心中有气却也不能冲李潜发泄,所以只能强忍着怒气回府。
府里的仆役看到他一脸怒色,怕被迁怒到纷纷躲的远远的。崔敦礼一路来到书房,一屁股坐在榻上,心里越想越气,忍不住抓起几案上的一块白玉雕的蟠龙镇纸猛地摔到地上。
“砰愣”一声,这块价值百贯的蟠龙镇纸立刻粉身碎骨。望着满地的碎块崔敦礼忽然一阵心痛,心里对李潜的恨意更深了三分。
这时,门口突然有人影闪了一下。崔敦礼赶紧喝道:“谁?出来。”
一名青衣小厮战战兢兢地一侧门框后站出来,颤声道:“禀……阿郎,有客人……求见。”
崔敦礼的腹满怒火立刻爆发出来,怒喝道:“不见。什么客都不见。赶紧滚”
青衣小厮吓得脸色煞白,立刻连滚带爬的跑了出去。崔敦礼发泄了一通,心里舒坦了许多。他心念一转想到了什么,连忙冲那个被他怒火吓跑的小厮叫道:“回来。”
那小厮听到登时停在那里,一颗心狂跳不止。他心里一个劲的琢磨,是不是自己哪里又做错了,惹的崔敦礼不高兴,他要叫回去好好责罚?只是他心里即便再害怕也不敢违背崔敦礼的意志,怔了片刻便乖乖转头回来。
崔敦礼看到那小厮怔怔停在那里片刻才回来,不由得心生怒火,喝道:“你是傻了还是聋了?”
那小厮畏畏缩缩地躬身不语。崔敦礼见状心中更是愤怒,站起来几步来到门口,一脚踹在那小厮肚子上,将他踹的踉踉跄跄地退了三步一屁股坐在地上。
崔敦礼指着小厮大骂道:“没出息的东西”
那小厮赶紧爬起来磕头求饶,“阿郎饶命。小人知错了。”
崔敦礼见他磕头跟捣蒜似的,暗忖,今天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发那么大的活?嗯,都是被李潜那厮给闹的。崔敦礼按下怒火,厌烦地道:“行了,别磕了。起来回话。”
那小厮听到崔敦礼发话,才敢战战兢兢地站起来。
崔敦礼道:“来的客人是谁?”
那小厮道:“是您的本家,小人这有他的名刺。”说着赶紧从袖子里掏出一张名刺来递上去。
崔敦礼结果装裱考究的拜帖,打开一看,脸色立刻露出了惊讶之色,连忙吩咐道:“快请。”
那小厮以为自己听错了,不由得一愣。崔敦礼不耐烦地骂道:“你耳朵聋了?让你快请,听到没有?”
那小厮赶紧应了一声,快步跑去门口。
崔敦礼又叫来奴婢,将摔碎的白玉镇纸打扫干净。他这边刚收拾妥当,那边客人便到了。
来人冲崔敦礼长揖为礼,道:“小侄拜见三叔。”
崔敦礼连忙起身迎上前,拉着来人的手,满脸堆笑道:“仁师贤侄快快请起。来,到这边坐。”
“多谢三叔。”崔仁师彬彬有礼地答谢道。
两人分尊卑入座,奴婢上来酒水、糕点而后躬身退下。崔敦礼先与崔仁愿客套了一番,才道:“仁师贤侄今日怎么有空来三叔这?”
崔仁师答道:“小侄前日才从老家赶回长安,奉家严之命前来探望三叔。”
崔敦礼与崔仁师之间的血缘关系其实可谓八竿子打不着,之所以两人一口一个三叔、贤侄的叫的这么亲热,乃是因为他们皆是出身博陵崔氏。博陵崔氏随着几百年的开枝散叶,族人几乎遍布整个中原。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这些族人之间来往极不方便。虽然如此,博陵崔氏却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是因为这些族人自小受到宗法的熏陶和老辈宗族理念的灌输(其实在古代族规宗法比法律更有影响力),自然与同族人很容易变得亲近融洽。另外一个原因是博陵崔氏本身也有团结族人的手段。崔氏早在东汉末年便名士、将相辈出,这些人留给后人的除了财富、地位之外,还有数不尽的书籍。没错,就是书籍。在古代,书籍才是最难得的财富。崔氏便有目的的利用藏书来培养后辈,并精选一些后辈进行重点培养,比如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为他们造势让他们博取名望,为他们进入仕途甚至日后升迁提供方便。当然,这些投入并非是白给的,那些受到帮助族人要紧密团结在本宗周围,为整个宗族效力。对于那些分支中的人才,他们也会尽量拉拢过来。
就拿崔仁师来说吧。其实他与博陵本宗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毕竟他的家与博陵有很长一段距离。平常想去拜访博陵的本宗都很困难。不过,在他走上朝堂之后,博陵本宗的人便找上了他们,与他拉关系。等他在官场上折腾了两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自己力量的渺小时,博陵本宗的人便会出面为他出谋划策,为他铺平道路,让他在仕途上能不断升迁。同时也让他明白,想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平步青云,除了自己要有能力外,必须要紧跟着本宗。当然,对于那些不听招呼的族人,他们打击起来也是不遗余力。
不单是博陵崔氏这样做,事实上所有门阀都在这样做。这就形成了门阀不断通过自己的优势来培养人才进入仕途,再通过这些人在朝堂发出有利于自己声音,进而为自己的宗族谋取更大好处的一个怪圈。门阀们通过这种不断扩张的方式很快便控制了整个朝堂,连皇帝都不得不受他们的摆布。这种情况在东晋时尤为明显。
由于门阀们只顾自己宗族的利益,无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很快便使得晋朝覆灭(呃,只说说门阀的危害吧,东晋时的那摊子烂事还是不要说了,不然几十万字也说不清楚)。在经历了几个短暂的王朝之后,隋文帝杨坚终于统一了天下。鉴于门阀的危害,杨坚便一改九品中正制,以科举取士。同样,继承了隋朝体制的大唐,也看门阀百般不顺眼。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想要彻底根除门阀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行,所以,即便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不得不与门阀妥协。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想说明为什么崔敦礼和崔仁师两个在血缘上已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会如此热络。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靠山--博陵崔氏。
崔敦礼听了崔仁师的回答,客套了两句,而后笑道:“这次可要恭喜贤侄了。侍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不过权却很重,这次贤侄能担任此职,假以时日必能拜相。”
崔仁师微微一笑道:“小侄能当此职多亏了三叔和诸位叔伯鼎力相助。”
崔敦礼摆摆手,笑道:“哪里,哪里,愚叔其实也没出什么力。贤侄,还没用饭吧?正巧愚叔也没用饭,不如咱们叔侄喝两杯好好聊聊?”
“三叔有命小侄安敢不从。”
“什么?你说陛下已任命崔仁师为侍御史?”李潜惊讶地望着张希元道。
李潜等人到了翠微居宴饮。兴尽之后李潜才与众人分别。正巧张希元与他顺路,两人便并辔而行。两人一边赶路一边闲聊,说着说着张希元忽然告诉李潜八月十三那天陛下下旨任命崔仁师为侍御史。得知这个消息李潜不由得愣了。
前世的历史中崔仁师的确当过侍御史,后来还当过宰相。这些李潜都知道。不过,让李潜纳闷的是,李世民为何会选在这个节骨眼上任命崔仁师为侍御史?
下午散值之后,李潜与张希元结伴来到来到门口。庄小虎看到李潜赶紧迎上前来。八月十四,庄小虎才处理完了善后赶回来,只休息了一天便又跟在李潜身边伺候。
李潜从庄小虎手中接过马缰,然后让他回府一趟告诉麦紫澜晚上有约的事,顺便取些财帛来。翠微居是有名的销金窟,想要让这些人吃喝玩乐的尽兴,怎么也得百八十贯,花费财帛李潜倒不在乎,只是携带实在太不方便,一百贯足够装满个木箱子了。
李潜正在门口一边与张希元闲聊,一边等候其他约好的同僚。两人正聊的起兴,这时李潜看到崔敦礼走了出来。
兵部的衙门口倒也宽敞,不存在两人站在门口其他人就过不去。何况两人还站在台阶下,根本不会挡住别人的去路。只是这里太敞亮了,根本没什么遮拦,李潜看到崔敦礼的同时,崔敦礼也看到了他。
崔敦礼看到李潜和张希元,脸色一寒,轻哼一声,扭过头去径直从另一边下了台阶。等候在旁的亲随赶紧牵着马迎上去。崔敦礼上了马,又看了一眼李潜才扬鞭打马而去。
原本李潜看到崔敦礼过来,正在迟疑是否该上前打个招呼。因为不管怎么说崔敦礼都是李潜名义上的上司,李潜在与他没有彻底撕破脸面之前保持必要的礼节还是应该的。孰料,崔敦礼竟然毫无风度地径直而去,不过这也省了李潜再挤出一副笑脸来跟他虚与委蛇。
“郎中,”张希元望着崔敦义的背影对李潜轻声道:“看来他已对你忌恨在心了,郎中可要小心。”
李潜笑了笑,道:“无妨。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反正李某得罪的人多了去了,不在乎多他一个。倒是你们可要多加小心,千万别让他抓到什么把柄。”李潜这番提醒张希元的话倒不是存粹为了客套。崔敦礼怎么说也是兵部侍郎,是他们的上官。如果他有心挑他们的毛病还真防不胜防。
张希元点点头,道:“郎中放心,我会交代下去。”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其他同僚们纷纷取了坐骑赶来。李潜扫了一遍众人,发现大多数人骑的是马,只有两人骑的是骡子。不过即便是马也分三六九等。象李潜骑的这匹便是万金难求的大宛马。这匹马原本是卢照廷的坐骑。卢照廷被李潜斩了后,这匹马连同其他缴获的马匹全都被李潜带回了长安。卢照全投效后,李潜准备将这匹大宛马给卢照全,不过卢照全死活不要。李潜无奈,只得自己乘骑这匹大宛马,将原来自己乘骑的青海骢给了卢照全。
其他人乘骑的都是很普通的中原马,没有战马。按照现在的市价,用于乘骑的良马在百贯左右,普通中等马大约三十贯左右,劣马只需十多贯就能买到。当然,这只是民间所用的普通马的价格,若是战马价格可就翻着番的往上涨。上好的战马,价格超过五百贯,中等的也得三百贯,劣等战马也不少于百贯。
战马与普通马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首先是战马乃是从普通马中优选出来的。一般牧场会把最好的幼马全部留下来,所以战马的初始价格就比普通马要高。其次,战马与普通马的差别还在于从幼马阶段的训练上。马的胆子其实很小,遇到危险就会四蹄发软无法奔跑。遇到突发状况就会惊厥,乱冲乱撞。战场上刀光剑影箭矢横飞,还可能出现大火冲天的场景,若是普通马遇到这种状况,别说跑了,早就吓软了腿。所以,战马从幼马阶段就要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直训练的不畏刀剑火光,而且能够适应骑手驱策才能成为一匹合格的战马。
训练过程中的淘汰率非常高。一般来说,一百匹幼马能训练出五十匹合格的战马就不错了。当然,由于马的血统不同,这个数字也有所不同。血统好的马成功率就高一些,血统差的就低一些。比如大宛马几乎天生就能成为战马,很少在训练过程中遭到淘汰,青海骢也不错。草原马的成功率也在七成左右。至于中原马能成为合格战马的连一般都不到。
李潜汇合了众位同僚一路策马来到翠微居与众人宴饮。
且说崔敦礼大清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好容易等散值时气消了,结果又碰上李潜,刚刚消散的怒气立刻又窜了起来。不过,他即便心中有气却也不能冲李潜发泄,所以只能强忍着怒气回府。
府里的仆役看到他一脸怒色,怕被迁怒到纷纷躲的远远的。崔敦礼一路来到书房,一屁股坐在榻上,心里越想越气,忍不住抓起几案上的一块白玉雕的蟠龙镇纸猛地摔到地上。
“砰愣”一声,这块价值百贯的蟠龙镇纸立刻粉身碎骨。望着满地的碎块崔敦礼忽然一阵心痛,心里对李潜的恨意更深了三分。
这时,门口突然有人影闪了一下。崔敦礼赶紧喝道:“谁?出来。”
一名青衣小厮战战兢兢地一侧门框后站出来,颤声道:“禀……阿郎,有客人……求见。”
崔敦礼的腹满怒火立刻爆发出来,怒喝道:“不见。什么客都不见。赶紧滚”
青衣小厮吓得脸色煞白,立刻连滚带爬的跑了出去。崔敦礼发泄了一通,心里舒坦了许多。他心念一转想到了什么,连忙冲那个被他怒火吓跑的小厮叫道:“回来。”
那小厮听到登时停在那里,一颗心狂跳不止。他心里一个劲的琢磨,是不是自己哪里又做错了,惹的崔敦礼不高兴,他要叫回去好好责罚?只是他心里即便再害怕也不敢违背崔敦礼的意志,怔了片刻便乖乖转头回来。
崔敦礼看到那小厮怔怔停在那里片刻才回来,不由得心生怒火,喝道:“你是傻了还是聋了?”
那小厮畏畏缩缩地躬身不语。崔敦礼见状心中更是愤怒,站起来几步来到门口,一脚踹在那小厮肚子上,将他踹的踉踉跄跄地退了三步一屁股坐在地上。
崔敦礼指着小厮大骂道:“没出息的东西”
那小厮赶紧爬起来磕头求饶,“阿郎饶命。小人知错了。”
崔敦礼见他磕头跟捣蒜似的,暗忖,今天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发那么大的活?嗯,都是被李潜那厮给闹的。崔敦礼按下怒火,厌烦地道:“行了,别磕了。起来回话。”
那小厮听到崔敦礼发话,才敢战战兢兢地站起来。
崔敦礼道:“来的客人是谁?”
那小厮道:“是您的本家,小人这有他的名刺。”说着赶紧从袖子里掏出一张名刺来递上去。
崔敦礼结果装裱考究的拜帖,打开一看,脸色立刻露出了惊讶之色,连忙吩咐道:“快请。”
那小厮以为自己听错了,不由得一愣。崔敦礼不耐烦地骂道:“你耳朵聋了?让你快请,听到没有?”
那小厮赶紧应了一声,快步跑去门口。
崔敦礼又叫来奴婢,将摔碎的白玉镇纸打扫干净。他这边刚收拾妥当,那边客人便到了。
来人冲崔敦礼长揖为礼,道:“小侄拜见三叔。”
崔敦礼连忙起身迎上前,拉着来人的手,满脸堆笑道:“仁师贤侄快快请起。来,到这边坐。”
“多谢三叔。”崔仁师彬彬有礼地答谢道。
两人分尊卑入座,奴婢上来酒水、糕点而后躬身退下。崔敦礼先与崔仁愿客套了一番,才道:“仁师贤侄今日怎么有空来三叔这?”
崔仁师答道:“小侄前日才从老家赶回长安,奉家严之命前来探望三叔。”
崔敦礼与崔仁师之间的血缘关系其实可谓八竿子打不着,之所以两人一口一个三叔、贤侄的叫的这么亲热,乃是因为他们皆是出身博陵崔氏。博陵崔氏随着几百年的开枝散叶,族人几乎遍布整个中原。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这些族人之间来往极不方便。虽然如此,博陵崔氏却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是因为这些族人自小受到宗法的熏陶和老辈宗族理念的灌输(其实在古代族规宗法比法律更有影响力),自然与同族人很容易变得亲近融洽。另外一个原因是博陵崔氏本身也有团结族人的手段。崔氏早在东汉末年便名士、将相辈出,这些人留给后人的除了财富、地位之外,还有数不尽的书籍。没错,就是书籍。在古代,书籍才是最难得的财富。崔氏便有目的的利用藏书来培养后辈,并精选一些后辈进行重点培养,比如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为他们造势让他们博取名望,为他们进入仕途甚至日后升迁提供方便。当然,这些投入并非是白给的,那些受到帮助族人要紧密团结在本宗周围,为整个宗族效力。对于那些分支中的人才,他们也会尽量拉拢过来。
就拿崔仁师来说吧。其实他与博陵本宗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毕竟他的家与博陵有很长一段距离。平常想去拜访博陵的本宗都很困难。不过,在他走上朝堂之后,博陵本宗的人便找上了他们,与他拉关系。等他在官场上折腾了两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自己力量的渺小时,博陵本宗的人便会出面为他出谋划策,为他铺平道路,让他在仕途上能不断升迁。同时也让他明白,想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平步青云,除了自己要有能力外,必须要紧跟着本宗。当然,对于那些不听招呼的族人,他们打击起来也是不遗余力。
不单是博陵崔氏这样做,事实上所有门阀都在这样做。这就形成了门阀不断通过自己的优势来培养人才进入仕途,再通过这些人在朝堂发出有利于自己声音,进而为自己的宗族谋取更大好处的一个怪圈。门阀们通过这种不断扩张的方式很快便控制了整个朝堂,连皇帝都不得不受他们的摆布。这种情况在东晋时尤为明显。
由于门阀们只顾自己宗族的利益,无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很快便使得晋朝覆灭(呃,只说说门阀的危害吧,东晋时的那摊子烂事还是不要说了,不然几十万字也说不清楚)。在经历了几个短暂的王朝之后,隋文帝杨坚终于统一了天下。鉴于门阀的危害,杨坚便一改九品中正制,以科举取士。同样,继承了隋朝体制的大唐,也看门阀百般不顺眼。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想要彻底根除门阀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行,所以,即便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不得不与门阀妥协。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想说明为什么崔敦礼和崔仁师两个在血缘上已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会如此热络。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靠山--博陵崔氏。
崔敦礼听了崔仁师的回答,客套了两句,而后笑道:“这次可要恭喜贤侄了。侍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不过权却很重,这次贤侄能担任此职,假以时日必能拜相。”
崔仁师微微一笑道:“小侄能当此职多亏了三叔和诸位叔伯鼎力相助。”
崔敦礼摆摆手,笑道:“哪里,哪里,愚叔其实也没出什么力。贤侄,还没用饭吧?正巧愚叔也没用饭,不如咱们叔侄喝两杯好好聊聊?”
“三叔有命小侄安敢不从。”
“什么?你说陛下已任命崔仁师为侍御史?”李潜惊讶地望着张希元道。
李潜等人到了翠微居宴饮。兴尽之后李潜才与众人分别。正巧张希元与他顺路,两人便并辔而行。两人一边赶路一边闲聊,说着说着张希元忽然告诉李潜八月十三那天陛下下旨任命崔仁师为侍御史。得知这个消息李潜不由得愣了。
前世的历史中崔仁师的确当过侍御史,后来还当过宰相。这些李潜都知道。不过,让李潜纳闷的是,李世民为何会选在这个节骨眼上任命崔仁师为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