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八一章 兴工商利天下
二八一章 兴工商利天下
俗话说“情场失意,官场得意”。WWw.YZUU点com虽然李潜在感情上遭受了一个巨大的挫折,让他郁闷了很长时间。不过他的事业却蒸蒸日上,而且官运亨通。
早在贞观初,李潜着手筹备钱庄时,李世民就做出过承诺,只要李潜把钱庄建起来李世民就封他为国公。自从贞观五年二月初二长安钱庄开业以来,到现在已过了两年多。现在钱庄已遍及大唐州县,每年通过钱庄流转的铜钱数额过千万贯,钱庄行的不记名银票已达两百万贯。这一切对大唐的经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大唐的经济出现了井喷似的突飞猛进。不说长安、洛阳这样的都城,哪怕是一个边远小县,只要付得起钱,无论天南地北的物产都可以买到。
商业的繁荣也给朝廷带来了极大好处。朝廷的赋税收入噌噌地往上增。贞观四年,从商业方面征收的赋税不到一百万贯,只占全部赋税的一成左右。贞观五年,商业方面的赋税达到了两百万贯,到贞观六年商业赋税更是突破了五百万贯。这个数字差点让兼任度支郎中的房玄龄惊掉眼珠。
一个贤明的君王非常清楚赋税是怎么来的。所以,贤明的君王对赋税问题看的无比慎重,除非不得已,一般不会提高税赋,甚至有的君王在登记诏中明确写上“永不加赋”,以换取百姓对他的拥戴。如果适逢太平年景,君王还会降低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汉朝初年,赋税的比例是十税一,后来天下太平,为减轻农民负担赋税变成了十五税一,最低时曾达到三十税一。即便如此,汉朝的国库里依然十分充实。据史籍记载,当时国库里的粮食太多,陈粮还未来得及吃掉新粮就运来了,以至于陈粮霉。钱库里旧钱还未花出去新钱就来了,以至于串钱的绳子都沤断。当然,这种情况是由于那段时间没有大规模战争所致。而且如果不是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家底子变得厚实起来,汉武帝也没有能力征讨匈奴。
赋税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和农民。以往历朝历代,农税才是朝廷的根本。朝廷想要增加赋税,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只有让农民不断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才能实现。至于商税,由于数量少,征收难度大,在贞观五年以前只不过是个朝廷赋税中可有可无的陪衬而已。不过,贞观五年之后,李世民意识到了商税的重要xìng。WWw.YZUU点com因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商税增长了四倍而且没有提高税率,增加商户的负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效果,是因为商税与农业税有着本质的区别。农业税的虽然数额非常庞大,但增长极为缓慢。除非提高税率,否则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不过提高税率只是改变了分配比例,属于典型的féi了朝廷瘦了百姓,这样做只会使百姓怨声载道。但商税不同。商税只与商业往来的规模和次数有关。打个比方说,按照十税一的比例来纳税,一个商号一年的jiao易规模是二十万贯的话,应jiao税额为两万贯。放在以前,由于资金流通度的限制,要达到二十万贯的营业规模商号所需本金至少要十万贯。但现在有了钱庄之后,资金流通度不再是限制,商号拿着十万贯的本金一年内可以做比以往更多次生意,在利润率相同的情况下,营业总额相应的增加了,所jiao的税额也将随之提高。简单来说,商税是商号féi朝廷也跟着féi,商号瘦朝廷也瘦。
商税的增加让李世民尝到了甜头。以前因为税赋少,要办的事太多,所以他一直严格约束自己,日子过的极为朴素,甚至有些寒碜(比起那些豪门巨富来说,李世民的生活真算不上奢侈)。现在商税增加了,他手里有余钱了,就能干一些以前想干而不能干、没钱干、不敢干的事。比如,借着给李渊养老的名义修建永安宫(即后来的大明宫)。李渊所住的太安宫,位置处于低洼地带,夏天时极为闷热。冬天又湿冷,李渊住在里面颇有些不高兴。李世民一直准备将避暑的永安宫扩建,好让李渊能住开心。
其实李世民早有计划扩建永安宫。只是自从登基以来他手里的钱一直不宽裕。虽然没有达到捉襟见肘的地步,却远达不到扩建永安宫的需要。所以当李世民第一次提出扩建永安宫时,迎接他的是魏征一通猛批以及房玄龄拿着账本的好一番教育。见两大宰辅都反对,李世民只得讪讪无言的断了这个念想。现在国库充裕了,李世民便又提出扩建永安宫。这次,房玄龄不说话,魏征自己孤掌难鸣只能应允。
不容易啊,不容易。见到魏征服软李世民心里的那个激动就别提了。自从将魏征收归麾下以来,每次李世民与魏征这个倔老头生冲突都是以自己的退让妥协而告终,极少有自己赢的时候。只有这一次李世民觉得自己终于能在魏征面前扬眉吐气了。WWw.YZUU点com于是,龙颜大悦的李世民才对李潜大肆封赏。
贞观七年五月甲申(初八),李世民下诏,因李潜开办钱庄居功甚伟,特晋兵部侍郎兼钱庄总督;另授银青光禄大夫,晋武威公。接到圣旨后,李潜立刻上表固辞爵位和散官职衔。
李世民拿到李潜的上表,立刻注意到李潜上表请辞的是爵位和散官职衔,不禁莞尔。大唐官员一般都有三种不同的品级官职。一种是职事官,比如驾部郎中、兵部侍郎、户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等等,这些官职表示你干的是什么职务,所以称为职事官。这种职事官是有品级的。第二种是散官,比如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云麾将军、忠武将军、昭武校尉等等。这种职衔只是表示官员的级别,也是有品级的。第三种是爵位以及勋官。这种官职主要是来自朝廷的封赏。比如李潜原来的爵位是武威侯,属于侯爵。再比如,李潜的长子李福(小麦粒)虽然才十一岁,不过却有个飞骑尉的官职。这个飞骑尉便是勋官。爵位和勋官的共同特点便是只是个称号,不负责任何事务。
这三种职衔该如何区分理解呢?用现代军队的军衔制来解释最容易理解。简单来说,职事官就是师长、团长、营长。而散官就如同中尉、上尉、中校、上校等军衔一样。比如,某人可能有中校或上校的军衔,却未必担任营长或团长等职务。至于爵位和勋官,则如同一级战斗英雄、二级战斗英雄一样,是个荣誉称号。
散官和爵位对于李潜而言只是锦上添花,除了听着好听,俸禄增加了一些外,并没有多少实际好处。现在对李潜而言,最重要的是掌握驿传系统和钱庄。只有掌握了这些,他才稳如泰山。如果没了这些,他便成了无根的浮萍。所以,他的上表中并没有请辞兵部侍郎和钱庄总督一职。
钱庄总督是李潜在开办钱庄之时设立的职务,李世民的圣旨等于正式承认了钱庄总督这个职务的合法xìng。吏部对钱庄总督这个职务规定的品级是正五品上,比驾部郎中(从五品上)高了两级。从吏部的规定李潜看出日后自己不再兼任钱庄总督的话,绝对不会再出现钱庄总督与驾部郎中由一人兼任的局面。不过,从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角度来说这是好事。
李潜上表请辞之后,李世民下了第二道旨意,晋兵部侍郎兼钱庄总督;另授银青光禄大夫,晋武威县公,赐食实封三百户。
这道圣旨传出后立刻引起朝野哗然。众人哗然的主要原因并非是觉得李潜配不上这个封赏,而是这道封赏圣旨的本身就颇为耐人寻味。
这道旨意与上道旨意看上去差别不大,只有两点不同。一是爵位从武威公(国公)变成了县公,二是多了个赐食实封三百户。其实,真正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后面这个实封三百户上。自从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登基后大封裴寂、长孙无忌、尉迟恭等四十三名功臣后,再也没有封给任何一名功臣食实封。只在李靖和李绩等人灭了突厥后增加了部分功臣的实封数量。李靖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才只增加了一百户实封而已!加了这一百户李靖的实封是多少?区区五百户!
李靖的灭国之功才只加了实封一百户。李世民却一张口就给了李潜实封三百户,这说明了什么?天恩浩dang?李潜备受李世民青睐?还是李世民准备重点培养李潜?也许在外人眼里是这样。不过李潜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从这道圣旨中嗅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
自从军以来,李潜虽然立下了不少战功,担任驾部郎中之后他更是功劳卓著。然而,李潜自己心里清楚,他所立下的所有功劳加在一块也比不上李靖、李绩这些大佬立下赫赫战功的十分之一。他相信李世民心里更清楚这一点。
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李世民之所以会破格封赏李潜,除了要显示对他李潜的青睐和恩宠之外,李潜认为李世民此举只会让他成为众人的焦点。李潜知道,若是自己接受了这个封赏,肯定会有人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挑拨着跳出来质疑自己凭什么得到如此破格封赏?到时,无论自己怎样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变成某些人的眼中钉、rou中刺。
虽然某位伟人曾经说过“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句振聋聩的至理名言。不过李潜目前还不想把精力放在与人勾心斗角上,他现在想的是如何培植自己的力量,慢慢改变历史进程,弥补前世的遗憾。按照前世的历史进程,很快大唐将与吐谷浑开战,紧接着大唐还要与高昌开战,与西突厥开战将整个西域纳入帝国版图。随后,大唐还将与高丽展开一场持续时间长达二十年的战事。
遍历这些战事,除了灭吐谷浑之战和灭高昌之战,因为是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名将亲自率军出征,对战机的把握炉火纯青,采取了雷霆手段,彻底根除了吐谷浑和高昌死灰复燃的可能,达到了一战定乾坤的效果。其他几场战事都是打打和和,拖拖拉拉打了几十年,徒费国力,严重削弱了大唐的根基。
对此李潜曾反复思忖过多次,认为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多种原因,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大唐对打下来的领土缺乏足够控制力。控制力不足的原因是因为这几次战事都是大唐劳师远征,用于战事的花费巨大,朝廷无力支撑长久作战,而打下来的领土一时半刻无法让大唐得到好处。用一句简单直白的话来说,就是打了之后没什么便宜占。所以,只好将敌人胖揍一顿便班师回朝。有时候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还会被敌人追击,吃个闷亏,窝一肚子火。
这种局面有没有办法扭转?李潜心里早有了答案。对于国家而言,战争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是土地、人口、资源等方面。唐灭吐谷浑和高昌便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是因为道义。比如大唐与高丽的战事,便是因为百济与高丽想灭掉与大唐的属国新罗,新罗遣使向大唐求救,所以大唐才会征伐高丽。为了利益而战,大唐能得到实惠,所以在灭掉了吐谷浑和高昌后才会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将它们的国土纳入大唐的版图。至于后一种道义之战,大唐存粹是付出,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才会打打停停,出现反复。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便是将没有好处的道义之战变成有利可图的利益之战。
如何转变?李潜脑海里浮现了前世西方国家的殖民政策。殖民政策虽然充满了罪恶和血腥,但这是对被殖民的国家而言。对于大唐而言,在占领的土地上采取殖民政策可以消除反反复复的拉锯战,减少战争带来的国力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所以,李潜一直在暗暗开展殖民方面的准备。具体的办法就是利用钱庄刺激工商业展,慢慢将商户变成具有资本家特色的企业主,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他们讲目光投向殖民地。
这些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起来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李潜倾注大量的精力,所以在这件事情没有做完之前李潜不准备当焦点,哪怕是李世民让他做也不行。于是在李世民下了第二道封赏圣旨后李潜立刻上表请辞。
俗话说“情场失意,官场得意”。WWw.YZUU点com虽然李潜在感情上遭受了一个巨大的挫折,让他郁闷了很长时间。不过他的事业却蒸蒸日上,而且官运亨通。
早在贞观初,李潜着手筹备钱庄时,李世民就做出过承诺,只要李潜把钱庄建起来李世民就封他为国公。自从贞观五年二月初二长安钱庄开业以来,到现在已过了两年多。现在钱庄已遍及大唐州县,每年通过钱庄流转的铜钱数额过千万贯,钱庄行的不记名银票已达两百万贯。这一切对大唐的经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大唐的经济出现了井喷似的突飞猛进。不说长安、洛阳这样的都城,哪怕是一个边远小县,只要付得起钱,无论天南地北的物产都可以买到。
商业的繁荣也给朝廷带来了极大好处。朝廷的赋税收入噌噌地往上增。贞观四年,从商业方面征收的赋税不到一百万贯,只占全部赋税的一成左右。贞观五年,商业方面的赋税达到了两百万贯,到贞观六年商业赋税更是突破了五百万贯。这个数字差点让兼任度支郎中的房玄龄惊掉眼珠。
一个贤明的君王非常清楚赋税是怎么来的。所以,贤明的君王对赋税问题看的无比慎重,除非不得已,一般不会提高税赋,甚至有的君王在登记诏中明确写上“永不加赋”,以换取百姓对他的拥戴。如果适逢太平年景,君王还会降低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汉朝初年,赋税的比例是十税一,后来天下太平,为减轻农民负担赋税变成了十五税一,最低时曾达到三十税一。即便如此,汉朝的国库里依然十分充实。据史籍记载,当时国库里的粮食太多,陈粮还未来得及吃掉新粮就运来了,以至于陈粮霉。钱库里旧钱还未花出去新钱就来了,以至于串钱的绳子都沤断。当然,这种情况是由于那段时间没有大规模战争所致。而且如果不是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家底子变得厚实起来,汉武帝也没有能力征讨匈奴。
赋税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和农民。以往历朝历代,农税才是朝廷的根本。朝廷想要增加赋税,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只有让农民不断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才能实现。至于商税,由于数量少,征收难度大,在贞观五年以前只不过是个朝廷赋税中可有可无的陪衬而已。不过,贞观五年之后,李世民意识到了商税的重要xìng。WWw.YZUU点com因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商税增长了四倍而且没有提高税率,增加商户的负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效果,是因为商税与农业税有着本质的区别。农业税的虽然数额非常庞大,但增长极为缓慢。除非提高税率,否则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不过提高税率只是改变了分配比例,属于典型的féi了朝廷瘦了百姓,这样做只会使百姓怨声载道。但商税不同。商税只与商业往来的规模和次数有关。打个比方说,按照十税一的比例来纳税,一个商号一年的jiao易规模是二十万贯的话,应jiao税额为两万贯。放在以前,由于资金流通度的限制,要达到二十万贯的营业规模商号所需本金至少要十万贯。但现在有了钱庄之后,资金流通度不再是限制,商号拿着十万贯的本金一年内可以做比以往更多次生意,在利润率相同的情况下,营业总额相应的增加了,所jiao的税额也将随之提高。简单来说,商税是商号féi朝廷也跟着féi,商号瘦朝廷也瘦。
商税的增加让李世民尝到了甜头。以前因为税赋少,要办的事太多,所以他一直严格约束自己,日子过的极为朴素,甚至有些寒碜(比起那些豪门巨富来说,李世民的生活真算不上奢侈)。现在商税增加了,他手里有余钱了,就能干一些以前想干而不能干、没钱干、不敢干的事。比如,借着给李渊养老的名义修建永安宫(即后来的大明宫)。李渊所住的太安宫,位置处于低洼地带,夏天时极为闷热。冬天又湿冷,李渊住在里面颇有些不高兴。李世民一直准备将避暑的永安宫扩建,好让李渊能住开心。
其实李世民早有计划扩建永安宫。只是自从登基以来他手里的钱一直不宽裕。虽然没有达到捉襟见肘的地步,却远达不到扩建永安宫的需要。所以当李世民第一次提出扩建永安宫时,迎接他的是魏征一通猛批以及房玄龄拿着账本的好一番教育。见两大宰辅都反对,李世民只得讪讪无言的断了这个念想。现在国库充裕了,李世民便又提出扩建永安宫。这次,房玄龄不说话,魏征自己孤掌难鸣只能应允。
不容易啊,不容易。见到魏征服软李世民心里的那个激动就别提了。自从将魏征收归麾下以来,每次李世民与魏征这个倔老头生冲突都是以自己的退让妥协而告终,极少有自己赢的时候。只有这一次李世民觉得自己终于能在魏征面前扬眉吐气了。WWw.YZUU点com于是,龙颜大悦的李世民才对李潜大肆封赏。
贞观七年五月甲申(初八),李世民下诏,因李潜开办钱庄居功甚伟,特晋兵部侍郎兼钱庄总督;另授银青光禄大夫,晋武威公。接到圣旨后,李潜立刻上表固辞爵位和散官职衔。
李世民拿到李潜的上表,立刻注意到李潜上表请辞的是爵位和散官职衔,不禁莞尔。大唐官员一般都有三种不同的品级官职。一种是职事官,比如驾部郎中、兵部侍郎、户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等等,这些官职表示你干的是什么职务,所以称为职事官。这种职事官是有品级的。第二种是散官,比如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云麾将军、忠武将军、昭武校尉等等。这种职衔只是表示官员的级别,也是有品级的。第三种是爵位以及勋官。这种官职主要是来自朝廷的封赏。比如李潜原来的爵位是武威侯,属于侯爵。再比如,李潜的长子李福(小麦粒)虽然才十一岁,不过却有个飞骑尉的官职。这个飞骑尉便是勋官。爵位和勋官的共同特点便是只是个称号,不负责任何事务。
这三种职衔该如何区分理解呢?用现代军队的军衔制来解释最容易理解。简单来说,职事官就是师长、团长、营长。而散官就如同中尉、上尉、中校、上校等军衔一样。比如,某人可能有中校或上校的军衔,却未必担任营长或团长等职务。至于爵位和勋官,则如同一级战斗英雄、二级战斗英雄一样,是个荣誉称号。
散官和爵位对于李潜而言只是锦上添花,除了听着好听,俸禄增加了一些外,并没有多少实际好处。现在对李潜而言,最重要的是掌握驿传系统和钱庄。只有掌握了这些,他才稳如泰山。如果没了这些,他便成了无根的浮萍。所以,他的上表中并没有请辞兵部侍郎和钱庄总督一职。
钱庄总督是李潜在开办钱庄之时设立的职务,李世民的圣旨等于正式承认了钱庄总督这个职务的合法xìng。吏部对钱庄总督这个职务规定的品级是正五品上,比驾部郎中(从五品上)高了两级。从吏部的规定李潜看出日后自己不再兼任钱庄总督的话,绝对不会再出现钱庄总督与驾部郎中由一人兼任的局面。不过,从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角度来说这是好事。
李潜上表请辞之后,李世民下了第二道旨意,晋兵部侍郎兼钱庄总督;另授银青光禄大夫,晋武威县公,赐食实封三百户。
这道圣旨传出后立刻引起朝野哗然。众人哗然的主要原因并非是觉得李潜配不上这个封赏,而是这道封赏圣旨的本身就颇为耐人寻味。
这道旨意与上道旨意看上去差别不大,只有两点不同。一是爵位从武威公(国公)变成了县公,二是多了个赐食实封三百户。其实,真正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后面这个实封三百户上。自从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登基后大封裴寂、长孙无忌、尉迟恭等四十三名功臣后,再也没有封给任何一名功臣食实封。只在李靖和李绩等人灭了突厥后增加了部分功臣的实封数量。李靖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才只增加了一百户实封而已!加了这一百户李靖的实封是多少?区区五百户!
李靖的灭国之功才只加了实封一百户。李世民却一张口就给了李潜实封三百户,这说明了什么?天恩浩dang?李潜备受李世民青睐?还是李世民准备重点培养李潜?也许在外人眼里是这样。不过李潜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从这道圣旨中嗅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
自从军以来,李潜虽然立下了不少战功,担任驾部郎中之后他更是功劳卓著。然而,李潜自己心里清楚,他所立下的所有功劳加在一块也比不上李靖、李绩这些大佬立下赫赫战功的十分之一。他相信李世民心里更清楚这一点。
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李世民之所以会破格封赏李潜,除了要显示对他李潜的青睐和恩宠之外,李潜认为李世民此举只会让他成为众人的焦点。李潜知道,若是自己接受了这个封赏,肯定会有人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挑拨着跳出来质疑自己凭什么得到如此破格封赏?到时,无论自己怎样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变成某些人的眼中钉、rou中刺。
虽然某位伟人曾经说过“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句振聋聩的至理名言。不过李潜目前还不想把精力放在与人勾心斗角上,他现在想的是如何培植自己的力量,慢慢改变历史进程,弥补前世的遗憾。按照前世的历史进程,很快大唐将与吐谷浑开战,紧接着大唐还要与高昌开战,与西突厥开战将整个西域纳入帝国版图。随后,大唐还将与高丽展开一场持续时间长达二十年的战事。
遍历这些战事,除了灭吐谷浑之战和灭高昌之战,因为是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名将亲自率军出征,对战机的把握炉火纯青,采取了雷霆手段,彻底根除了吐谷浑和高昌死灰复燃的可能,达到了一战定乾坤的效果。其他几场战事都是打打和和,拖拖拉拉打了几十年,徒费国力,严重削弱了大唐的根基。
对此李潜曾反复思忖过多次,认为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多种原因,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大唐对打下来的领土缺乏足够控制力。控制力不足的原因是因为这几次战事都是大唐劳师远征,用于战事的花费巨大,朝廷无力支撑长久作战,而打下来的领土一时半刻无法让大唐得到好处。用一句简单直白的话来说,就是打了之后没什么便宜占。所以,只好将敌人胖揍一顿便班师回朝。有时候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还会被敌人追击,吃个闷亏,窝一肚子火。
这种局面有没有办法扭转?李潜心里早有了答案。对于国家而言,战争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是土地、人口、资源等方面。唐灭吐谷浑和高昌便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是因为道义。比如大唐与高丽的战事,便是因为百济与高丽想灭掉与大唐的属国新罗,新罗遣使向大唐求救,所以大唐才会征伐高丽。为了利益而战,大唐能得到实惠,所以在灭掉了吐谷浑和高昌后才会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将它们的国土纳入大唐的版图。至于后一种道义之战,大唐存粹是付出,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才会打打停停,出现反复。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便是将没有好处的道义之战变成有利可图的利益之战。
如何转变?李潜脑海里浮现了前世西方国家的殖民政策。殖民政策虽然充满了罪恶和血腥,但这是对被殖民的国家而言。对于大唐而言,在占领的土地上采取殖民政策可以消除反反复复的拉锯战,减少战争带来的国力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所以,李潜一直在暗暗开展殖民方面的准备。具体的办法就是利用钱庄刺激工商业展,慢慢将商户变成具有资本家特色的企业主,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他们讲目光投向殖民地。
这些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起来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李潜倾注大量的精力,所以在这件事情没有做完之前李潜不准备当焦点,哪怕是李世民让他做也不行。于是在李世民下了第二道封赏圣旨后李潜立刻上表请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