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斩秦

正文 第二百一十章 仲父之死(下)

    “况秦越他人之境而远攻楚,楚军如胜,韩魏败军自归本土,秦军孤旅远出,岂有保全之理也?东郡、洛阳,三川、河内诸郡,孤悬于关东,大军之败,赵军南下,楚军北上,韩魏趁火打劫,恐关东之地非秦所有也!如此其利自在韩魏于赵,不在秦楚也!”

    “况楚为家国之邦,秦为官居之地,胜败俱都不利,臣实不知君侯其欲何为也?”

    “人多言李斯为文信侯之门下,故行此策,以将来陷君侯于不利之地,以助吕不韦复居相位,君侯聪明,岂有不察之理?”

    “既知其谋而不能破之,非受制于人乎?”

    昌平君熊启掌政以来,虽说国内平安无事,但伐赵之战失利,虽说是蒙恬出的主意,大王亲自定的计策,但他是掌国大臣,怎么说都是要承担责任的。虽然秦王政没有说什么,还真有几个小臣上奏弹劾昌平君的。

    昌平君自然很想尽快扳回局面,因此对于李斯的建议,熊启当初是第一个赞成的。

    毕竟一战而败,消耗粮草甚巨,更别说丁壮的损失,如果秦国要单独起大军报复赵国,实在是有些吃力。但以这个计策,起四郡之兵,助韩魏攻楚,如此楚韩魏三国都卷入战场,当然就不会对秦国关东和荆宛之地再有什么威胁。

    韩魏如果败了,则两国更弱,将来灭绝两国当然更加容易,韩魏两国胜了,秦国虽然没什么太多的好处,但毕竟楚国受到了消弱,而且让三国之间暂时没有合纵的可能性,更便于秦国分而治之。

    而且,三国连横起兵,对于赵、燕、齐国来说,也算是一种威慑。以小战而威慑诸侯,总比什么都不做,只是休养生息一年好些吧?

    没想到,居然诸侯会认为自己受制于吕不韦!

    诸侯合纵连横,胜败利钝各说纷纭,在结果出来之前,谁说有谁的道理。游客策士,为了本国的利益,自然会舌绽莲花。

    家国之邦也就罢了,从十岁时父亲弃妻子而潜回故国,楚国之名,对于自己也不过就是一个诸侯国名罢了。

    生于秦,长于秦,从小到大,从没人不把自己当成秦人来看。

    所谓楚系宗亲,也不过别人的称呼罢了,无非是说自己这些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楚国的血脉。但并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会去为楚国考虑。

    从当初的宣太后、穰侯、华阳君,如今的华阳夫人和自己兄弟,哪一个不是楚人,那一个不是为了秦国而把楚国给收拾的够呛!虽然自己和兄弟都一直享有着楚国的封爵。

    楚国血脉,呵呵,当今王室宗亲,昭襄王子孙,那一个身上没有楚人的血脉。

    所以,对楚国如何不用考虑,关键是对秦国如何才是真正要好好掂量一下的。

    这一仗不打便罢,要打,就一定要大利于秦国才行。

    这可是自己出任右相之后的第二战了,总不能打一仗损一仗吧?

    真要再次大败,那还真的就得成了大王的替罪羊,直接罢免下台是绝对的!

    难道这真是李斯计策核心所在么?

    难道自己真的掉入了李斯和了本位的圈套而不知么?

    昌平君送走了景瑜,仍然对自己乃是受制于吕不韦的说法恼怒不已。

    在昌平君熊启的心里,对于吕不韦这个政界的前辈,一直是既景仰又不服的。

    吕不韦没有自己高贵的出身,没有老太后那种天然的血缘宗亲的支持,却凭着一己之力翻云覆雨两定国君,一跃为候相。天下贤才趋之若鹜,以致门客三千,功名道德无人能及。

    如果不是有老太后一力支撑,只怕自己还真没有取而代之的可能!

    此人为相十几年,大权独揽,势力根深蒂固,虽然朝堂之上,暂时没人为他说话,但难保某一天大王不会想起了吕不韦的好处。真要是吕不韦有机会回朝,对于自己,恐怕好日子就算过到头了!

    就算吕不韦在秦不可能再得重用,以吕不韦之才,谋取诸侯卿相之位也易如反掌,此人深知秦国虚实强弱,万一登高一呼,合纵而制秦,胜败不说,终究是个后患。

    昌平君思之再三,也觉得攻楚之议,确实有些利弊不定。

    自己为相,当以稳重为上,以免给人一可趁之机。既然看的不清,那就不如缓缓。况且如今是楚国主动来使求和,如果能借谋和之机取利又何必冒险出战。

    想通了这些,昌平君熊启遂将楚国景瑜求和之事报给了大王嬴政。

    对于楚国来使,嬴政并不奇怪,三国合作攻楚,又不是什么秘密,楚国来人求和才是应有之义。

    景瑜面对嬴政当然不会说什么家国之邦的鬼话。

    景瑜虽然是第一次来到秦国,可他出身世家子弟,自小养成的风度,面见大王不是什么新鲜事,嬴政的威仪还吓不着他。

    景瑜不卑不亢的说道:“秦楚乃世亲,俱为大国,和则两利,争则两害。”

    “秦助韩魏攻楚,楚败则韩魏得其利,韩魏,秦之腹心,韩魏强非秦之利也!”

    “楚胜,韩魏反复之国,定然弃秦而归楚,楚强而为秦仇,恐非秦国之利!”

    “莫如秦楚相和,楚归秦去年所取之地,则秦不战而得地,以秦楚之力而胁韩魏,则韩魏必为秦之内臣,是大王一举而得三国也!”

    嬴政高坐在上,听了哈哈大笑,赞道:“卿真乃利口也!”

    待景瑜退下,嬴政就此事与众大臣商议,昌平君奏报:“今年大旱,关东四郡大受其害,据各地来报,估计要减产近半。去年大战失败,四郡伤残不小,如今又有大灾,出兵之事确实难为!”

    至于各国动态,昌平君也有判断:“此次之旱,韩、魏、赵、燕、齐都受其害,臣料各国救灾尚且不及,如无战事,诸侯当趁机休养生息,绝不会妄挑战端。”

    左丞相王琯,国尉王陵和茅焦、贾遗都道是有理,唯有李斯极力反对。

    不过,对于目下各国和关东四郡的旱灾,却是是李斯所没有想到的变数,嬴政盘恒指下,终于决定,停止攻楚之议,关东四郡全力防守救灾。

    楚国以一座去年拿下的城池为代价,和秦国谋和。

    诸侯各自忙着救灾,秋收,但秦国的政局却变得有些混乱了。

    先有兵败,后有天灾,这次和议,不过是楚国拿出了一个城池而已,相比去年楚国所得,秦国还是吃了亏的。

    自孝公以下百余年,秦国或战或和,只有占别人便宜的,何曾被别人沾过便宜!于是这朝中不免有人就论及前后两相的长短优劣。

    偏偏韩魏两国,对于秦国这次反复极为的失望,对昌平君很是不满,一面大派贵使,拜谒文信侯,一面派宾客游说秦王政换相!

    昌平君以为这一切全是文信侯吕不韦所谋,顿时大怒,立刻密奏大王嬴政和华阳太后,道吕不韦出居封国,却与诸侯交通,其罪不小。

    对于这个罪名,大王嬴政心里还是清楚的,吕不韦不甘寂寞,借诸侯以自重罢了,至于交通诸侯,他不过是封君而已,难道还能拿着洛阳送给别人?

    就是他相送,别人也不敢收呀。

    不过,昌平君可不只是这一招,没几日,就有一个千石之吏上表:揭开了吕不韦和赵太后的老底,道吕不韦秽乱宫闱,又引嫪毐入宫,导致嫪毐之乱,实乃罪在不赦!甚至提出,之所以有人暗中传播所谓大王非大王血脉的谣言,正是因为有吕不韦暗中鼓吹,借以高己之位。

    这篇奏章,让大王嬴政气的火冒三丈,当时真想把这名小官给碎尸万段。不过没办法,虽然人家死了赵太后的老脸,可说的却是实情。这原本就不是什么秘密,嬴政就算再要面子也不能说人家污蔑。

    吕不韦不死,看来这事就没个结束呀!

    朝中有这么打的动静,瞒也瞒不住,真要是吕不韦恐惧之下,投了他国,还真是个麻烦!

    所以嬴政断然下旨:迁吕不韦于蜀。

    不过这诏书之上,却是有些杀气腾腾:“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接到诏书,看到这般词句,心里冰凉,想自己破家为秦,先扶庄襄王登基,后佐嬴政即位,辛苦二十余年,立下功勋无数,到头来不过一句话,何功之有!连安享晚年都不得,居然要迁于巴蜀之地!

    巴蜀之地又是自己所能去的?

    身在洛阳,尚负天下之望,还有一丝重起之机,真要到了巴蜀,穷乡僻壤之间,莫说重起,就是活,以昌平君等人的手段,随便一个手腕,只怕合家都是死无葬身之地呀!

    与其将来为人陷害负罪而死,还不如今日一了百了!还能保的合家安然。

    毕竟自己现在还没被别人污加族灭之罪!

    秦王政十二年九月,文信侯吕不韦服毒自尽。

    吕不韦宾客后人,将吕不韦偷葬于邙山。

    此时贯高已经到了韩国,邀请韩国公子非前往燕国,韩公子非苦于救国无计,虽从贯高北游,到了洛阳之时,吕不韦已葬了五日。贯高叹息不已,恰有秦王诏旨,吕不韦门客,但凡三晋之人,尽皆逐之,贯高随与韩非和吕不韦门客五百余人和吕不韦子孙六人,一同北上武阳城!

    人准备的差不多了,兵马也该到位了吧,呵呵

    第四卷横扫大漠,应该要痛快的多,大家多收藏吧,拜托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