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九十四章 金燕卫士
荆轲田光欣然答应所求,姬丹大喜之余,心里还稍微有些意外。
不过,转念一想,太子姬丹心中明白了原委。
荆轲其实自视甚高,恐怕在荆轲心里,他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浪江湖的武者。他原本也没有想到,第一次有人向权贵举荐,居然是让他去行刺。
史记记载,田光在为太子邀请荆轲的时候,告知荆轲,自己因为太子嘱咐不要泄露此事,故以死明志。如今看来,只怕田光以死明志是托词,看来实际情况是,田光知道荆轲胸怀大志,也知道荆轲一诺千金,但荆轲自负的恐怕更是才学而不是武艺,就算是是他和太子相请,恐怕荆轲未必答应去做刺客。
所以田光以两人情意,让荆轲答应去见太子丹,然后用自己的死,让已经答应相助的荆轲不能再改变承诺。
从荆轲用言语激樊於期自杀,到荆轲对刺杀的安排之慎密,再到荆轲在秦国大殿之上的从容应对,荆轲绝对是大智大勇富有智谋之辈,只可惜荆轲所遇太子丹时,既非其时,也非其人。
就是这绝对逆天的行动,也只是因当时太子丹的心急,荆轲所等的同伴不到,派了秦舞阳为副使,才使得荆轲孤掌难鸣。如是荆轲有一个得力的助手,未必荆轲此行就不能如太子所愿刺杀嬴政。
这荆轲的胆识表现,丝毫不亚于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只可惜造化弄人。
在历史上,可说是太子丹误了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当是既有视死如归之念,更有一身才智无所施展,只能以瘦弱之躯冒九死一生之险来表明自己慨然重诺的人生信念的悲凉吧?
感慨归感慨,姬丹面上丝毫不显,只是大喜的拉起两个人,当即以荆轲任上大夫,田光为中大夫,和张耳、阳庆、贯高等人同列。
原本归尉僚所管得飞燕卫士,系数划给荆轲掌管。
对于这谍报工作,太子姬丹大致划分为几个部分:
其一是由荆轲、田光等人,自燕国豪杰当中选精细可靠之人,派往诸侯各国都邑大城,各自潜伏营生,或为工匠商贾,或为官员佐吏,暗中打探消息,交给特殊渠道递回国内。这一类,可称之为雪燕卫士,取雪随风而飘,落地无声之意。
其二是有当今成为宾客的各处豪杰,或随使者出访,或是独自游历,到各国之后,广交各处市井游侠、长者。有可趁之机,则拉为内线,如果不合适,一则可以鼓动北上,进燕国效力,二则可保持交情,或许将来或者救助铁燕卫士,或者成为内应也都不一定,总之有交情就比没交情强。这些人,可称之为雨燕。取雨水四下,无处不流之意。
其三是明立一家商贾,多排精细之人为其伙伴,行商四方,一则可以直接得知一些消息,二来负责将铁燕和银燕收集的情报送回国内,此为归燕。
其四是以门下宾客,择精细者随使臣出访各处,前后往来,需要熟记各处地理远近,山川险易,并对各国将相大臣和其门下主要宾客幕僚有所了解,并汇集成册,以备将来使用。此等为云燕,取云在天上,遮盖无缝之意。
原来的飞燕卫士,只有十几个人,实在是人数太少,还请田光广邀游侠儿武艺阴狠者入之,悉心教导,精炼武艺,以备将来刺杀之用或暗中保护其余各组人马安危。
同时,谍报之事,最紧要是保密,事机不密不但亡其身,更易误国事。故各组卫士,除了和直接负责的归燕单线联系外,相互之间绝不联络,统称为金燕卫士。
各组各有首领,从下到上,一律单线联系。荆轲总掌其事,直接和太子交接就是。
如今只有几十个豪杰可用,实在是基础很是可怜,但此事不可不做,亦不可晚做,如果从今日着手,有两年的功夫,当可完善。具体诸事,还需荆轲、田光两人自去琢磨。
太子一边说,荆轲一面思索,直觉太子所讲,甚为繁复宏大,其中难处非一。不过,越是如此,显见太子甚重其事,自己刚来就让自己总管其事,可见太子之信重。待太子说完,荆轲深施一礼,正色答道:“太子信重,臣定不负太子所望!”
姬丹传来鞠成,吩咐鞠成,荆轲但有所需,任其使用就是。同时,太子姬丹和尉僚等人商议了,金燕卫士但有情报立功,皆可视为军功。有亡于职位者,均视为阵亡。
荆轲和田光领令,当即下去准备,不数日,荆轲已将金燕卫士诸般法则、调度、管理、建立、奖罚等诸般事宜清理明白,付之笔墨成文请姬丹审阅。
姬丹打开看时,荆轲已将当日自己所讲诸般原则细化为天天细则,简明扼要,很是清晰,姬丹甚是喜欢,当即下令照办。
姬丹又问起任默如何,荆轲对任默甚是赞赏,太子姬丹笑道:“我知卿等之友,自是慨然信诺之辈,只是他来自右北平,不知此人,对于东胡诸族可还熟悉?”
荆轲眼睛一亮,问道:“怎么,太子对东胡有意乎?”
姬丹有意考较荆轲才学,遂笑道:“我燕国小弱,我有意取东胡以补燕,也好将来争霸于中原,不知荆卿以为如何?”
荆轲一笑,道:“臣游历诸侯,多曾和诸侯长者研讨,夫今天下强国,西有秦,南有楚,左近有赵。”
“中原繁华地,不得之不足于制诸侯,然中原之地,诸侯皆欲得之,取之甚难,即便得之,四战之地,不足以为恃。观诸国之强,非自中原始,楚发自汉水荆宛,然其南攻百越,东取吴越陈蔡,方为一方大国。秦起自丰岐,南取巴蜀,西攻由余诸戎,并国二十,拓地千里,始为西陲大国。当晋国、魏文之强,犹不能灭之,以其地土辽阔之故也!”
“赵武灵王欲争霸中原而不得,然继先祖之策,北逐匈奴,西攻诸胡,始为列国之强。如非长平之败,恐秦亦受其害也。”
“韩、魏、齐三国,其齐为始霸之国,魏曾四凌诸侯,然今日终不能展其志者,四邻无可拓之地,每日战不休之故也。”
“我燕北有东胡、扶余、肃慎诸国,当日曾受孤竹等戎之害,非齐桓公救之,几国祚不保。”
“今日我燕西南有强赵,东南有齐,齐虽残破,然数十年不战,国富,又为大国,实难与之争锋。”
“赵在西南,非赵则强秦邻境,太子连赵制秦,实上上之策。然他人终不可恃,欲常保国祚,非强大不可。”
“东胡诸族,号为一国,实则不一,昔日昭王派秦开北逐东胡,拓地千里,何其壮哉?太子如有意,可南和诸侯,北战诸胡,如能屠灭诸胡,则可占其地,收其民,不但可省戍边守城之费,更可添强兵胡马可用。”
“太子岂有意乎?”
姬丹哈哈大笑,道:“荆卿之言,甚和我心也!”
“我早已有此心,只是不定南疆,不敢轻起北边之战罢了!”
“东胡之地,冬季恶寒,风雪难耐,需要用兵,当在春、夏、秋之际,且其春季,牛羊多产羔,无论男女皆忙,正好是我等大举之时,即便不得其利,亦可坏其生产!”
“东胡之战,不似诸侯争霸,还需多加研判,如任默可用,卿可与之商议,看如何能深入胡地,得其地理山川水草。如此明年方可大举!”
荆轲当即答应,匆忙前去安排。
看荆轲去了,姬丹想起今年大战一冬,虽然燕军并无伤亡,但毕竟给赵国送去了十几万石的粮草使用,况且收编了秦军将卒四万有余,这些人几个月下来,怎么也要用十万石粮食方能供养。虽不至于耗尽国家之用,但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为了准备北上攻击东胡,自己安排工坊,大力整治兵甲、鞍、镫、马刀、弓箭之属,又要大练钢铁,这些东西,可都是要消耗无数钱粮的。
好在父王多年不曾征战,这积蓄还够用。
不过,到了明年,这些投入也就能收回来了。
四万降卒,今年边开垦边种植,就算是效率低些,有了自己调去的耕牛铁骑,加上许芝等人的指导,怎么收获所得,也该够明年所用。
到了明年,这些壮卒安心耕作一年,怎么贡献出二十万石粮食也不成问题。而自己派人北上,所得更应该大于所失才对!
关键是东胡的详情,必须搞得清楚,决不能打糊涂仗。
还有南边赵国的局势不知道怎么样了,张耳代表自己去代北之地,这可都有近两个月了,这也该回来了吧!
不知道李牧这个将军,对于目前赵国的政局会采取什么行动!按说如今赵燕大胜之下,作为当初燕赵和议的始作俑者,李牧应该大获取利才对。最少庞煖不在,李牧回朝主持军事该是顺利成章的。
如果李牧回到中枢,现今又是大胜之下,自己和李瑛的婚事,也应该办了吧?
哎呀,每天只涨一个收藏,我怎么这么苦呢?诸位大大,你闲着书架也没用呀,收藏一下吧,拜托了
现在也算是种田时期,呵呵,进入东胡,匈奴,那可是灭国之战,总要准备一些吧,呵呵!!
不过,转念一想,太子姬丹心中明白了原委。
荆轲其实自视甚高,恐怕在荆轲心里,他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浪江湖的武者。他原本也没有想到,第一次有人向权贵举荐,居然是让他去行刺。
史记记载,田光在为太子邀请荆轲的时候,告知荆轲,自己因为太子嘱咐不要泄露此事,故以死明志。如今看来,只怕田光以死明志是托词,看来实际情况是,田光知道荆轲胸怀大志,也知道荆轲一诺千金,但荆轲自负的恐怕更是才学而不是武艺,就算是是他和太子相请,恐怕荆轲未必答应去做刺客。
所以田光以两人情意,让荆轲答应去见太子丹,然后用自己的死,让已经答应相助的荆轲不能再改变承诺。
从荆轲用言语激樊於期自杀,到荆轲对刺杀的安排之慎密,再到荆轲在秦国大殿之上的从容应对,荆轲绝对是大智大勇富有智谋之辈,只可惜荆轲所遇太子丹时,既非其时,也非其人。
就是这绝对逆天的行动,也只是因当时太子丹的心急,荆轲所等的同伴不到,派了秦舞阳为副使,才使得荆轲孤掌难鸣。如是荆轲有一个得力的助手,未必荆轲此行就不能如太子所愿刺杀嬴政。
这荆轲的胆识表现,丝毫不亚于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只可惜造化弄人。
在历史上,可说是太子丹误了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当是既有视死如归之念,更有一身才智无所施展,只能以瘦弱之躯冒九死一生之险来表明自己慨然重诺的人生信念的悲凉吧?
感慨归感慨,姬丹面上丝毫不显,只是大喜的拉起两个人,当即以荆轲任上大夫,田光为中大夫,和张耳、阳庆、贯高等人同列。
原本归尉僚所管得飞燕卫士,系数划给荆轲掌管。
对于这谍报工作,太子姬丹大致划分为几个部分:
其一是由荆轲、田光等人,自燕国豪杰当中选精细可靠之人,派往诸侯各国都邑大城,各自潜伏营生,或为工匠商贾,或为官员佐吏,暗中打探消息,交给特殊渠道递回国内。这一类,可称之为雪燕卫士,取雪随风而飘,落地无声之意。
其二是有当今成为宾客的各处豪杰,或随使者出访,或是独自游历,到各国之后,广交各处市井游侠、长者。有可趁之机,则拉为内线,如果不合适,一则可以鼓动北上,进燕国效力,二则可保持交情,或许将来或者救助铁燕卫士,或者成为内应也都不一定,总之有交情就比没交情强。这些人,可称之为雨燕。取雨水四下,无处不流之意。
其三是明立一家商贾,多排精细之人为其伙伴,行商四方,一则可以直接得知一些消息,二来负责将铁燕和银燕收集的情报送回国内,此为归燕。
其四是以门下宾客,择精细者随使臣出访各处,前后往来,需要熟记各处地理远近,山川险易,并对各国将相大臣和其门下主要宾客幕僚有所了解,并汇集成册,以备将来使用。此等为云燕,取云在天上,遮盖无缝之意。
原来的飞燕卫士,只有十几个人,实在是人数太少,还请田光广邀游侠儿武艺阴狠者入之,悉心教导,精炼武艺,以备将来刺杀之用或暗中保护其余各组人马安危。
同时,谍报之事,最紧要是保密,事机不密不但亡其身,更易误国事。故各组卫士,除了和直接负责的归燕单线联系外,相互之间绝不联络,统称为金燕卫士。
各组各有首领,从下到上,一律单线联系。荆轲总掌其事,直接和太子交接就是。
如今只有几十个豪杰可用,实在是基础很是可怜,但此事不可不做,亦不可晚做,如果从今日着手,有两年的功夫,当可完善。具体诸事,还需荆轲、田光两人自去琢磨。
太子一边说,荆轲一面思索,直觉太子所讲,甚为繁复宏大,其中难处非一。不过,越是如此,显见太子甚重其事,自己刚来就让自己总管其事,可见太子之信重。待太子说完,荆轲深施一礼,正色答道:“太子信重,臣定不负太子所望!”
姬丹传来鞠成,吩咐鞠成,荆轲但有所需,任其使用就是。同时,太子姬丹和尉僚等人商议了,金燕卫士但有情报立功,皆可视为军功。有亡于职位者,均视为阵亡。
荆轲和田光领令,当即下去准备,不数日,荆轲已将金燕卫士诸般法则、调度、管理、建立、奖罚等诸般事宜清理明白,付之笔墨成文请姬丹审阅。
姬丹打开看时,荆轲已将当日自己所讲诸般原则细化为天天细则,简明扼要,很是清晰,姬丹甚是喜欢,当即下令照办。
姬丹又问起任默如何,荆轲对任默甚是赞赏,太子姬丹笑道:“我知卿等之友,自是慨然信诺之辈,只是他来自右北平,不知此人,对于东胡诸族可还熟悉?”
荆轲眼睛一亮,问道:“怎么,太子对东胡有意乎?”
姬丹有意考较荆轲才学,遂笑道:“我燕国小弱,我有意取东胡以补燕,也好将来争霸于中原,不知荆卿以为如何?”
荆轲一笑,道:“臣游历诸侯,多曾和诸侯长者研讨,夫今天下强国,西有秦,南有楚,左近有赵。”
“中原繁华地,不得之不足于制诸侯,然中原之地,诸侯皆欲得之,取之甚难,即便得之,四战之地,不足以为恃。观诸国之强,非自中原始,楚发自汉水荆宛,然其南攻百越,东取吴越陈蔡,方为一方大国。秦起自丰岐,南取巴蜀,西攻由余诸戎,并国二十,拓地千里,始为西陲大国。当晋国、魏文之强,犹不能灭之,以其地土辽阔之故也!”
“赵武灵王欲争霸中原而不得,然继先祖之策,北逐匈奴,西攻诸胡,始为列国之强。如非长平之败,恐秦亦受其害也。”
“韩、魏、齐三国,其齐为始霸之国,魏曾四凌诸侯,然今日终不能展其志者,四邻无可拓之地,每日战不休之故也。”
“我燕北有东胡、扶余、肃慎诸国,当日曾受孤竹等戎之害,非齐桓公救之,几国祚不保。”
“今日我燕西南有强赵,东南有齐,齐虽残破,然数十年不战,国富,又为大国,实难与之争锋。”
“赵在西南,非赵则强秦邻境,太子连赵制秦,实上上之策。然他人终不可恃,欲常保国祚,非强大不可。”
“东胡诸族,号为一国,实则不一,昔日昭王派秦开北逐东胡,拓地千里,何其壮哉?太子如有意,可南和诸侯,北战诸胡,如能屠灭诸胡,则可占其地,收其民,不但可省戍边守城之费,更可添强兵胡马可用。”
“太子岂有意乎?”
姬丹哈哈大笑,道:“荆卿之言,甚和我心也!”
“我早已有此心,只是不定南疆,不敢轻起北边之战罢了!”
“东胡之地,冬季恶寒,风雪难耐,需要用兵,当在春、夏、秋之际,且其春季,牛羊多产羔,无论男女皆忙,正好是我等大举之时,即便不得其利,亦可坏其生产!”
“东胡之战,不似诸侯争霸,还需多加研判,如任默可用,卿可与之商议,看如何能深入胡地,得其地理山川水草。如此明年方可大举!”
荆轲当即答应,匆忙前去安排。
看荆轲去了,姬丹想起今年大战一冬,虽然燕军并无伤亡,但毕竟给赵国送去了十几万石的粮草使用,况且收编了秦军将卒四万有余,这些人几个月下来,怎么也要用十万石粮食方能供养。虽不至于耗尽国家之用,但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为了准备北上攻击东胡,自己安排工坊,大力整治兵甲、鞍、镫、马刀、弓箭之属,又要大练钢铁,这些东西,可都是要消耗无数钱粮的。
好在父王多年不曾征战,这积蓄还够用。
不过,到了明年,这些投入也就能收回来了。
四万降卒,今年边开垦边种植,就算是效率低些,有了自己调去的耕牛铁骑,加上许芝等人的指导,怎么收获所得,也该够明年所用。
到了明年,这些壮卒安心耕作一年,怎么贡献出二十万石粮食也不成问题。而自己派人北上,所得更应该大于所失才对!
关键是东胡的详情,必须搞得清楚,决不能打糊涂仗。
还有南边赵国的局势不知道怎么样了,张耳代表自己去代北之地,这可都有近两个月了,这也该回来了吧!
不知道李牧这个将军,对于目前赵国的政局会采取什么行动!按说如今赵燕大胜之下,作为当初燕赵和议的始作俑者,李牧应该大获取利才对。最少庞煖不在,李牧回朝主持军事该是顺利成章的。
如果李牧回到中枢,现今又是大胜之下,自己和李瑛的婚事,也应该办了吧?
哎呀,每天只涨一个收藏,我怎么这么苦呢?诸位大大,你闲着书架也没用呀,收藏一下吧,拜托了
现在也算是种田时期,呵呵,进入东胡,匈奴,那可是灭国之战,总要准备一些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