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章78 二圣出游豫-1
日子一天天过去,局势就像吴阶所预料那样,宋国朝廷一边和夏国谈借兵的条件,一边向辽国遣使议和,东征的日期一推再推。^http://www.beijingaishu.com^赵行德对此却无能为力,组建和训练火器军队他倒是驾轻就熟,各种操典条令都是现成。新建的火器营拥有四十门四寸炮,二十门三寸炮。为了便于辎重补给,除了骑兵斥候之外,火器营的护卫全部是火铳枪手。整个东征军中的火器军队实际上包括十三个营,其中两个火炮营,十个火铳营,外加一个骑兵斥候营。全部炮手来自火器司,而火铳手则来自团练军的精锐。赵行德以行军长史的身份兼任火器都监,大将军府也没有将他的制将军秩去掉。
和数年前训练火炮营相比,都监赵行德的威信却有天壤之别。他是唯一在十万人以上的决战中使用过火炮的夏国将领。论实战经验在火器司军官中无人能比。吴阶甚至要求火器司不要派老资格军官参加东征,否则在白羽军中恐怕会受到不够尊重的待遇。面对强势的吴阶,火器司屈辱地默认了这个条件,还秉着借鸡下蛋的打算,为每门炮配备了两倍的炮手。团练军中选拔的火铳手是赵行德亲手训练,带兵军官则是原先龙牙军火器营的老部下,指挥起来得心应手。虽然火器军队配合训练的时间非常紧张,但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反而是出兵关东的日子看起来还是遥遥无期。
新年过去不久,李若雪带着两个孩子到了长安。赵行德无事便回到家中居住。在他的授意之下,淳于越雇佣匠师手工造了一些高精度的卡尺、千分尺、量规、气水平尺、精密天平、深度尺、角度尺、划线尺、手工圆度尺等等,为了制造这些精密的测量器具,赵行德和匠师一起造了一个达到了手工极限的操作台和操作平面,得到精密的测量器具后,又再造了几个更加完善的手工操作平台。等待着漫漫无际的出征日期,从军营回家后,赵行德便沉浸在这些量具的试制之中,暂时忘却满腹的不合时宜。
为了达到最佳的测量效果,赵行德规定了各种量具的保管和使用规范。夏国本来就是用从水结冰和沸腾的温度一百等分来计量温度,而最佳测量温度在二十度上下五度之间,每次测量前,都要用烧炭火,先用炎凉仪测量工作间的温度。他和淳于铁厂请来的大匠师交换测量的方法,一起分析误差来源,为了读数方便,为眼神不好的老匠师配备了的透明玻璃放大镜。为了搞清原料成分和所炼钢铁的金相,赵行德还从学士府买来了昂贵的显微镜,让打了一辈子铁的匠师们从来没这么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炼出的东西。有了完善的工具,赵行德便系统地向这些老匠师讲解如何通过在工序中测量来控制制造误差,以及如何如何合理地改善器物构造,工艺工序等等,以寻找最短的误差积累链条。他拿出带兵打仗的严厉和坚决,要铁厂的匠师从此以后用公差累计来控制精确度,而不能一味跟着经验和感觉走。其实许多匠师都有自己的秘诀,只是没有如此系统而明确而已,见他毫不藏私,好些人感动之下,也把自己的秘诀拿出来与之对照。
这些事情,赵行德更多的是出于兴趣,偶尔为之,却引起了学士府的注意。秦孝公时,商鞅便亲自监制了铜方升等,号称法家重器。假如丞相府收取赋税时,军士说衙门的斤两不对,淳于铁厂称得才准,那就麻烦了。自秦朝以来,车同轨、同文,规矩关乎正朔所在,更成为重中之重。所以,当淳于铁厂试制量具颇见成效之后,长安学士府的副使阮长龄立刻向大丞相府请求了一笔钱,以购买同样精确的一整套量具。
这天,赵行德刚刚看到军报,枢密院将闹事的太学生征入保义军。赵行德看出这是借刀杀人之计,更是愤懑无比,却只能坐困关西,无计可施。军报上还说,李若冰被扣辽营,宋庭又派了景王赵杞为正使,邓素为副使出使求和。他既担心着李若冰和邓素的安危,又不得不瞒着李若雪,只说邸报和军报上都没有李家兄弟的消息。
............
坐在晃晃悠悠的藤篮里面,邓素面沉似水,丝毫没有惊慌之色。眼看藤篮就要落地,几名军赶紧手忙脚乱地将它接住。“邓侍郎,您受累了。”几个控鹤军军卒都分外尊重。
“无妨,”邓素从藤篮中站起身来,回身拱手道,“京师安危,还有劳各位。”
就在不远处,景王赵杞也从藤篮中爬了出来,他一只脚迈出藤篮,另一只脚刚要出来,却没料到前脚踩了个虚,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在地,周围的禁军仿佛避瘟神一样,躲得远远的,还是邓素走上去扶一把,赵杞才没有摔个狗啃泥。他狼狈不堪地站起身来,还心有余悸地扶着邓素的肩膀,低声道:“多谢邓大人。”
赵柯继位两年来,景王赵杞的意气消沉已极,仿佛亡国之君住在敌国的都城一样提心吊胆,这趟装病也没能躲过出使的差事,更是自量必死。对禁军视而不见的冒犯,他也无心追究,只不情不愿地走到坐骑前面,还回过头来问道:“邓大人,这趟出使,再没别的随从护卫了么?”
邓素眼中闪过一丝忧色,点点头,沉声道:“殿下临危受命,身上担着我大宋的尊重。折辱殿下便是折辱大宋。素腆为副使,哪怕肝脑涂地,也不会让辽人得逞。”他和赵杞本并没有什么交情,只是同为使者,担心赵杞在惊惧之下,做出有辱国家的事,所以先以慷慨言辞激励他。
赵杞却大为感动,想起不能继承大位,原先在自己身边钻营的趋炎附势之辈纷纷远去,避之如同避仇家一般,连西京引以为倚仗的丈人曹迪也不敢多有联络。赵杞几乎落泪,哽咽道:“孤恨不早识得邓侍郎。”一边叹息,一边慢吞吞爬上马背,两人缓缓地向不远处的契丹骑兵骑去。
年关已过,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大河已经完全结上了厚厚的冰,辽国铁桶炮就快全部运过大河,但耶律大石的御账仍旧驻在陈桥驿,似乎是因等待议和耽误了拔营,又似乎是等大队人马渡河聚齐后在一鼓作气攻打汴梁。
宋国也不是第一次遣使议和,辽军的防备也不像上回那样严密,三百余契丹骑兵监视两位使者向北而行。顺着驿路约莫行了个多时辰,赵杞一直都耷拉着脑袋,邓素目不斜视看着前方,气度俨然反倒像是正使。契丹使者对他也格外客气。
前面缓缓行来大约四五百骑,看旗帜和装扮也是辽军。一些契丹骑兵还和对面嬉笑着打招呼,两军在驿路上交错而过,忽然,对面人马喊了一声,骑兵齐齐抽出兵刃,照着身边的丹骑兵连砍带刺。契丹骑兵猝不及防之下,顿时吃了大亏。自从南征以来,辽军几乎无役不从,渡河之后,各地宋军更是风声鹤唳,只严守城池,根本不敢出城野战,再加上这一趟护送的是宋国使者,辽军的警惕性放到最低点。
“你们是什么人?”统兵的契丹千夫长惊怒交集,大声地吆喝,“杀,杀。”其他契丹骑兵手忙脚乱地抵抗。契丹军官大声喊道:“我们护送的你们南朝的使者!
对方却毫不理会,从开始拔刀相向到现在,没有说一句话,只闷头毫不留情地斫刺砍杀。偷袭者不但人马众多,甲坚兵利,更兼个个武艺不凡,面对面的近身格斗中,契丹骑兵难以抵挡,没过多久,三百多骑辽军已经倒下一半,剩下的再也支撑不住,拼命打马朝北方退却。把两个目瞪口呆,浑然不知生了何事的宋国使者留在原地。
赵杞生平从来没有见过这般血淋淋的场面。一个面相凶恶,身上还沾着点点鲜血的将领,正策马朝着自己这边过来,赵杞身体早已不听使唤,他面色苍白地僵在马上,连转身逃跑也不能,浑身筛糠一般颤抖不止。
邓素催马上去,挡在了赵杞身前,沉声道:“大宋使臣在此,来者何人?”
那将领面目微黑,皮袄肩膀在搏斗中被砍开一条缝,露出里面黑亮的铁甲,他没理会邓素,径直策马来到赵杞面前,沉声道:“西京大营左先锋将王怀敏,参见景王殿下。”他稍微顿了一顿,直到赵杞已经回过神来,方才继续道,“末将奉曹节帅之命,护送殿下前往西京。殿下,此人如何处置?”他斜视着邓素,眼中露出一抹凶光,几个骑兵早已等候在旁,手按在兵刃上,只要赵杞稍一点头,便将邓素灭口。
和数年前训练火炮营相比,都监赵行德的威信却有天壤之别。他是唯一在十万人以上的决战中使用过火炮的夏国将领。论实战经验在火器司军官中无人能比。吴阶甚至要求火器司不要派老资格军官参加东征,否则在白羽军中恐怕会受到不够尊重的待遇。面对强势的吴阶,火器司屈辱地默认了这个条件,还秉着借鸡下蛋的打算,为每门炮配备了两倍的炮手。团练军中选拔的火铳手是赵行德亲手训练,带兵军官则是原先龙牙军火器营的老部下,指挥起来得心应手。虽然火器军队配合训练的时间非常紧张,但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反而是出兵关东的日子看起来还是遥遥无期。
新年过去不久,李若雪带着两个孩子到了长安。赵行德无事便回到家中居住。在他的授意之下,淳于越雇佣匠师手工造了一些高精度的卡尺、千分尺、量规、气水平尺、精密天平、深度尺、角度尺、划线尺、手工圆度尺等等,为了制造这些精密的测量器具,赵行德和匠师一起造了一个达到了手工极限的操作台和操作平面,得到精密的测量器具后,又再造了几个更加完善的手工操作平台。等待着漫漫无际的出征日期,从军营回家后,赵行德便沉浸在这些量具的试制之中,暂时忘却满腹的不合时宜。
为了达到最佳的测量效果,赵行德规定了各种量具的保管和使用规范。夏国本来就是用从水结冰和沸腾的温度一百等分来计量温度,而最佳测量温度在二十度上下五度之间,每次测量前,都要用烧炭火,先用炎凉仪测量工作间的温度。他和淳于铁厂请来的大匠师交换测量的方法,一起分析误差来源,为了读数方便,为眼神不好的老匠师配备了的透明玻璃放大镜。为了搞清原料成分和所炼钢铁的金相,赵行德还从学士府买来了昂贵的显微镜,让打了一辈子铁的匠师们从来没这么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炼出的东西。有了完善的工具,赵行德便系统地向这些老匠师讲解如何通过在工序中测量来控制制造误差,以及如何如何合理地改善器物构造,工艺工序等等,以寻找最短的误差积累链条。他拿出带兵打仗的严厉和坚决,要铁厂的匠师从此以后用公差累计来控制精确度,而不能一味跟着经验和感觉走。其实许多匠师都有自己的秘诀,只是没有如此系统而明确而已,见他毫不藏私,好些人感动之下,也把自己的秘诀拿出来与之对照。
这些事情,赵行德更多的是出于兴趣,偶尔为之,却引起了学士府的注意。秦孝公时,商鞅便亲自监制了铜方升等,号称法家重器。假如丞相府收取赋税时,军士说衙门的斤两不对,淳于铁厂称得才准,那就麻烦了。自秦朝以来,车同轨、同文,规矩关乎正朔所在,更成为重中之重。所以,当淳于铁厂试制量具颇见成效之后,长安学士府的副使阮长龄立刻向大丞相府请求了一笔钱,以购买同样精确的一整套量具。
这天,赵行德刚刚看到军报,枢密院将闹事的太学生征入保义军。赵行德看出这是借刀杀人之计,更是愤懑无比,却只能坐困关西,无计可施。军报上还说,李若冰被扣辽营,宋庭又派了景王赵杞为正使,邓素为副使出使求和。他既担心着李若冰和邓素的安危,又不得不瞒着李若雪,只说邸报和军报上都没有李家兄弟的消息。
............
坐在晃晃悠悠的藤篮里面,邓素面沉似水,丝毫没有惊慌之色。眼看藤篮就要落地,几名军赶紧手忙脚乱地将它接住。“邓侍郎,您受累了。”几个控鹤军军卒都分外尊重。
“无妨,”邓素从藤篮中站起身来,回身拱手道,“京师安危,还有劳各位。”
就在不远处,景王赵杞也从藤篮中爬了出来,他一只脚迈出藤篮,另一只脚刚要出来,却没料到前脚踩了个虚,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在地,周围的禁军仿佛避瘟神一样,躲得远远的,还是邓素走上去扶一把,赵杞才没有摔个狗啃泥。他狼狈不堪地站起身来,还心有余悸地扶着邓素的肩膀,低声道:“多谢邓大人。”
赵柯继位两年来,景王赵杞的意气消沉已极,仿佛亡国之君住在敌国的都城一样提心吊胆,这趟装病也没能躲过出使的差事,更是自量必死。对禁军视而不见的冒犯,他也无心追究,只不情不愿地走到坐骑前面,还回过头来问道:“邓大人,这趟出使,再没别的随从护卫了么?”
邓素眼中闪过一丝忧色,点点头,沉声道:“殿下临危受命,身上担着我大宋的尊重。折辱殿下便是折辱大宋。素腆为副使,哪怕肝脑涂地,也不会让辽人得逞。”他和赵杞本并没有什么交情,只是同为使者,担心赵杞在惊惧之下,做出有辱国家的事,所以先以慷慨言辞激励他。
赵杞却大为感动,想起不能继承大位,原先在自己身边钻营的趋炎附势之辈纷纷远去,避之如同避仇家一般,连西京引以为倚仗的丈人曹迪也不敢多有联络。赵杞几乎落泪,哽咽道:“孤恨不早识得邓侍郎。”一边叹息,一边慢吞吞爬上马背,两人缓缓地向不远处的契丹骑兵骑去。
年关已过,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大河已经完全结上了厚厚的冰,辽国铁桶炮就快全部运过大河,但耶律大石的御账仍旧驻在陈桥驿,似乎是因等待议和耽误了拔营,又似乎是等大队人马渡河聚齐后在一鼓作气攻打汴梁。
宋国也不是第一次遣使议和,辽军的防备也不像上回那样严密,三百余契丹骑兵监视两位使者向北而行。顺着驿路约莫行了个多时辰,赵杞一直都耷拉着脑袋,邓素目不斜视看着前方,气度俨然反倒像是正使。契丹使者对他也格外客气。
前面缓缓行来大约四五百骑,看旗帜和装扮也是辽军。一些契丹骑兵还和对面嬉笑着打招呼,两军在驿路上交错而过,忽然,对面人马喊了一声,骑兵齐齐抽出兵刃,照着身边的丹骑兵连砍带刺。契丹骑兵猝不及防之下,顿时吃了大亏。自从南征以来,辽军几乎无役不从,渡河之后,各地宋军更是风声鹤唳,只严守城池,根本不敢出城野战,再加上这一趟护送的是宋国使者,辽军的警惕性放到最低点。
“你们是什么人?”统兵的契丹千夫长惊怒交集,大声地吆喝,“杀,杀。”其他契丹骑兵手忙脚乱地抵抗。契丹军官大声喊道:“我们护送的你们南朝的使者!
对方却毫不理会,从开始拔刀相向到现在,没有说一句话,只闷头毫不留情地斫刺砍杀。偷袭者不但人马众多,甲坚兵利,更兼个个武艺不凡,面对面的近身格斗中,契丹骑兵难以抵挡,没过多久,三百多骑辽军已经倒下一半,剩下的再也支撑不住,拼命打马朝北方退却。把两个目瞪口呆,浑然不知生了何事的宋国使者留在原地。
赵杞生平从来没有见过这般血淋淋的场面。一个面相凶恶,身上还沾着点点鲜血的将领,正策马朝着自己这边过来,赵杞身体早已不听使唤,他面色苍白地僵在马上,连转身逃跑也不能,浑身筛糠一般颤抖不止。
邓素催马上去,挡在了赵杞身前,沉声道:“大宋使臣在此,来者何人?”
那将领面目微黑,皮袄肩膀在搏斗中被砍开一条缝,露出里面黑亮的铁甲,他没理会邓素,径直策马来到赵杞面前,沉声道:“西京大营左先锋将王怀敏,参见景王殿下。”他稍微顿了一顿,直到赵杞已经回过神来,方才继续道,“末将奉曹节帅之命,护送殿下前往西京。殿下,此人如何处置?”他斜视着邓素,眼中露出一抹凶光,几个骑兵早已等候在旁,手按在兵刃上,只要赵杞稍一点头,便将邓素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