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章74 长戟三十万-3
从座师处告退,贾元振郁郁道:“文不成,武不就,真是愧煞人也。^http://www.beijingaishu.com^(请记住我们的www.Dukankan.com)”
众太学生面有惭色,沉默之中,马援忽然叹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生。将略兵事,似乎是元直先生所长,只可惜无缘向他请教。”邓素重经术,对门生虽好,却不太愿意他们分心旁骛。这些太学生都是二十出头之人,为求功名,不得不自我拘禁在汴梁太学这小小一方天地里。异域的人情风物,金戈铁马的生涯,都令人分外神往。
尉迟呈点头道:“每读赵先生文字,恨不能舍身赴义,却辽东杀尽胡虏。”武进贤却推了下他的肩膀,嘲笑道:“呆,辽军已饮马黄河,杀胡虏何必去辽东。走,靶场练箭去。只可惜找不到马来练练骑术。”他又转头对刘文谷和贾元振道:“京山,时举,你们可不能扫兴?”
二人几乎同时摆手,刘文谷推脱道:“朱大木先生新出的文章,还没读得通透,你们先去。”贾元振也摇了摇头,心中暗道,文武殊途,打仗是禁军的事情,这般荒废下去,下度秋闱又要名落孙山了。
............
李府中,夫人王氏眼泪涟涟地亲自为儿子收拾着行装。新科状元李若虚官授正八品翰林院编修,但差使下来,却是跟随参知政事秦桧赴大名府,督促协调河北众将御敌。王夫人没有说什么,心里可着实有些哀怨。既埋怨儿子慷慨请缨,又埋怨老爷没能劝阻。谁都知道,河北兵荒马乱的,京城里又谣传王彦与辽军暗中勾结,引敌入寇,李若虚这一去,岂不是羊入虎口?
后院花厅中,李若虚站在下,他今年已虚岁二十七,举止神态,都比赵行德离开汴梁时要沉稳了不少,但和李若冰相比,还保留着浓浓的卷之气。幼弟将赴河北,李若冰便将珍藏的一柄自来火短铳交给他防身。这是贬斥琼州所结交的李四海特意托人赠给他的。
“为兄亲自试过,这短铳虽小,见机却快。扳机瞬间便能火,威力可穿透革甲。端的是防身利器,”李若冰朝着远处作势瞄了一下,叹道,“只可惜自来火枪机打造不易,价钱更是奇贵无比。若是我朝将士人人都能配上一支自来火铳,瞬时击,胡人铁骑便更不足惧了。”回到汴梁后,李若冰特意打听,这种自来火短铳的价钱高得令人咂舌,买一支短铳的价钱,足可买几匹好马,便打消了奏请为禁军火铳手换装自来火铳的念头。
如今河北涂炭,辽军更饮马黄河,听说这武器如此犀利,李格非也来了兴趣,他拿起火铳,反复察看,甚至拿眼睛对着铳膛看里面的机关。虽然明知铳膛是空的,还是吓得李若冰身上寒毛乍起。
“文叔兄,”晁补之含笑道,“自来火铳极容易走火,铳口万万不能随意对着人,更不能对这自己。”这十年来他在翰林院投掷闲散,仪容虽然略显衰老,两鬓微现星霜。当他见到李若冰取出自来火短铳时,心中惊讶,暗道不知那哪位关西的世家子弟,居然以如此珍贵之物相赠。虽然心里疑惑,他脸上却没有表露出来,打算寻个时机问问李若冰。
“无咎兄曾经见识过这东西?”李格非并未觉得不妥,很自然地将短铳递给晁补之观看,皱着眉头道:“这火铳如此短小,就算多用些精铁,也应该费不了多少银钱?”按他的想法,眼下辽军大兵压境,这短铳如果好用的话,就当大加仿制,为驱逐胡虏出力。
晁补之没有答话,熟练地看了看火铳的结构,似乎花纹比从前在夏国所见更加精美,但主要的结构仍然未变,他将火铳交给李若虚,方才叹道:“文叔,这短铳的造价极贵,并不是因为物料的缘故,而是因为匠师难得。好匠师的工钱,抵得数百工匠。自来火枪机需要高等匠师悉心制造,而且十个成品里面,未必有一个是真正可靠的,就像我说的一样,那些不可靠的枪机,要么不能打着火药,要么太容易走火,根本不堪使用。当年我初入翰林院时,也曾想仿制此物,失败多次后,也造出了一柄,所耗费的银钱,比在关西买还要贵些。”
“原来如此,”李格非点了点头,“如此说来,便不如弩机了。”将手铳交给李若虚,叮嘱道,“这防身之物,仔细收着便好,无事时不用拿出来炫耀。”如不能大量制造,充其量不过是一件宝贝罢了。
“文叔兄此言差矣,”晁补之摇头道,“弩机在世上,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经过历代能工巧匠加以改进,潜力已经挖掘穷尽。而自来火枪机出世不过数十年而已。这枪机和弩机相比,便如同婴儿比壮汉,现在这婴孩的力气虽然比不上壮汉,但只要悉心培养,还可以不断增长,说不定有朝一日,便能远远过这壮汉。而壮汉无论如何,力气已经不可能有多大增加了。”他有些遗憾地叹了口气,当初他在翰林院工坊尝试仿制自来火短铳,结果被度支郎以靡费为由弹劾,朝廷不准早,自己又不能造,此事不得不半途而废。
“唉,道理虽然不错,”李格非摇头道,“可是远水难解近渴。若冰曾出使北朝,可有制胜之策?”
李若冰沉吟道:“北朝年来治国之策,无一不是急功近利,虽然不免遗祸于后世,却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军力民力都压榨了出来。以我之见,只要我朝与夏国闭关自守,与辽国断绝贸易。不出数年,稍有天灾之类,辽国便要大乱了。可是,辽国去年灭了女真。耶律大石虽然穷兵黩武,现在士气正盛,立刻南下侵我,却是极难应付。”他想起昔年出使女真国,所见精兵猛将,皆彪悍异常,没想到耶律大石竟能一鼓而灭,想起来都让人心惊。“耶律大石虽然是个枭雄,但契丹人少,粮饷都缺。只要朝廷不自乱局面,辽军断难持久,王彦等河北诸将再扰其后路。届时王师反而能够趁势北伐,犁庭扫穴,收复幽燕。”李若冰他顿了一顿,似乎觉得话说得太满,又道,“我也是纸上谈兵,元直与辽军多次交手,南山城更以数千之众力挫十万辽军,若说克敌制胜,他胸中韬略十倍于我。”
提起赵行德,众人都沉默了下来。李若冰在辽东偶遇赵行德,事后偷偷禀报了父亲,李格非也告诉了晁补之。赵德的名号在辽东如雷贯耳,在大宋却少有人知。李若虚询问道:“除了河间城,姐夫还和辽军打过仗么?”他有些兴奋道,“他的箭术通神,必然是李广一样的勇将。我怎么不知道?”李格非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肃然道:“此事万万不可传出去。”李若虚点头答应,看向李若冰的眼睛中却有好奇之意。李若冰心下暗叹,自从揭帖大案,妹妹和妹夫逃难后,这幼弟仿佛突然开窍了一样,知道奋读,但性格却越来越沉闷,难得见他像年轻人这样好奇的一面。
然而,赵行德的身份隐秘,干洗非小。无论李若虚如何恳求,李若冰也硬着心肠没有吐露一字,只说时候到了自然会知。李若虚有些怏怏不乐地回到房,赵行德在汴梁的日子虽短,二人相处却极佳,给李若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姐夫逃离汴梁后,更成为谜一样的人物,引人好奇。每次他的文章出来,李若虚都会第一时间拜读。虽然李若冰没有透露,但联想到李若冰原先的差事,以及文章中的内容,李若虚也猜到了几分实情。他强自压下内心的激动,回到房中,方才忍不住嚷出来:“大丈夫当投笔从戎。古之人诚不欺我!”
他兴奋地在房中转了一圈,忽然停了下来,惊讶地看着房间一角,有些尴尬道:“朱兄,你怎么过来了?”平常不苟言笑的李若虚也有如此失态的一面,朱振不觉好笑,将一个包袱放在桌上,笑道:“宝刀赠英雄,李兄跟随秦相公到大名府,也不必上阵,只是兵战凶危,刀剑无眼,就送你一副好软甲。”说完将包袱解开,竟是一副极罕见的钢丝锁子甲。
朱振乃是武昌军节度使朱伯纳第四子,当朝朱皇后的幼弟,当年李若冰与朱颖常常在上元、清明这些时节见面,这两个幼弟便在一旁玩耍,后来李朱二人的婚事不谐,两个伙伴的交情却没变淡。朱伯纳虽然是武将,却十分尊崇文事,不但延请名师,生生将一个儿子朱森教养成了儒林名士,就连习武的朱振,也叫他少与旁的勋贵子弟去飞鹰走狗,多和李若虚这样的后生才俊结交。
“朱兄,你这礼物,太贵重了。”李若虚抚摸着锁子甲叹道,他有幸跟晁补之、李若冰见识过不少军械盔甲,并非不识宝的人,这种锁子甲极为昂贵,通常是大将穿在袍服里面,以防军中刺客的。
“说给你,就给你了,哆嗦什么。”朱振混不在乎道,“这锁子甲自到了我祖父手里,就再没上过战场,再传个几代,恐怕就要生锈了。”说到后来,他的言语中带着一丝落寞。太祖太宗皇帝收天下精锐为组成京师禁军,又选拔禁军精锐组成御前班直,每一代都特意选拔高大女子与之匹配,让他们世世代代都可以拱卫皇家。可是这些猛将精兵之后,便如深藏在宫中的钢丝软甲,难得上一回战场,渐渐地消磨锈蚀了。
众太学生面有惭色,沉默之中,马援忽然叹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生。将略兵事,似乎是元直先生所长,只可惜无缘向他请教。”邓素重经术,对门生虽好,却不太愿意他们分心旁骛。这些太学生都是二十出头之人,为求功名,不得不自我拘禁在汴梁太学这小小一方天地里。异域的人情风物,金戈铁马的生涯,都令人分外神往。
尉迟呈点头道:“每读赵先生文字,恨不能舍身赴义,却辽东杀尽胡虏。”武进贤却推了下他的肩膀,嘲笑道:“呆,辽军已饮马黄河,杀胡虏何必去辽东。走,靶场练箭去。只可惜找不到马来练练骑术。”他又转头对刘文谷和贾元振道:“京山,时举,你们可不能扫兴?”
二人几乎同时摆手,刘文谷推脱道:“朱大木先生新出的文章,还没读得通透,你们先去。”贾元振也摇了摇头,心中暗道,文武殊途,打仗是禁军的事情,这般荒废下去,下度秋闱又要名落孙山了。
............
李府中,夫人王氏眼泪涟涟地亲自为儿子收拾着行装。新科状元李若虚官授正八品翰林院编修,但差使下来,却是跟随参知政事秦桧赴大名府,督促协调河北众将御敌。王夫人没有说什么,心里可着实有些哀怨。既埋怨儿子慷慨请缨,又埋怨老爷没能劝阻。谁都知道,河北兵荒马乱的,京城里又谣传王彦与辽军暗中勾结,引敌入寇,李若虚这一去,岂不是羊入虎口?
后院花厅中,李若虚站在下,他今年已虚岁二十七,举止神态,都比赵行德离开汴梁时要沉稳了不少,但和李若冰相比,还保留着浓浓的卷之气。幼弟将赴河北,李若冰便将珍藏的一柄自来火短铳交给他防身。这是贬斥琼州所结交的李四海特意托人赠给他的。
“为兄亲自试过,这短铳虽小,见机却快。扳机瞬间便能火,威力可穿透革甲。端的是防身利器,”李若冰朝着远处作势瞄了一下,叹道,“只可惜自来火枪机打造不易,价钱更是奇贵无比。若是我朝将士人人都能配上一支自来火铳,瞬时击,胡人铁骑便更不足惧了。”回到汴梁后,李若冰特意打听,这种自来火短铳的价钱高得令人咂舌,买一支短铳的价钱,足可买几匹好马,便打消了奏请为禁军火铳手换装自来火铳的念头。
如今河北涂炭,辽军更饮马黄河,听说这武器如此犀利,李格非也来了兴趣,他拿起火铳,反复察看,甚至拿眼睛对着铳膛看里面的机关。虽然明知铳膛是空的,还是吓得李若冰身上寒毛乍起。
“文叔兄,”晁补之含笑道,“自来火铳极容易走火,铳口万万不能随意对着人,更不能对这自己。”这十年来他在翰林院投掷闲散,仪容虽然略显衰老,两鬓微现星霜。当他见到李若冰取出自来火短铳时,心中惊讶,暗道不知那哪位关西的世家子弟,居然以如此珍贵之物相赠。虽然心里疑惑,他脸上却没有表露出来,打算寻个时机问问李若冰。
“无咎兄曾经见识过这东西?”李格非并未觉得不妥,很自然地将短铳递给晁补之观看,皱着眉头道:“这火铳如此短小,就算多用些精铁,也应该费不了多少银钱?”按他的想法,眼下辽军大兵压境,这短铳如果好用的话,就当大加仿制,为驱逐胡虏出力。
晁补之没有答话,熟练地看了看火铳的结构,似乎花纹比从前在夏国所见更加精美,但主要的结构仍然未变,他将火铳交给李若虚,方才叹道:“文叔,这短铳的造价极贵,并不是因为物料的缘故,而是因为匠师难得。好匠师的工钱,抵得数百工匠。自来火枪机需要高等匠师悉心制造,而且十个成品里面,未必有一个是真正可靠的,就像我说的一样,那些不可靠的枪机,要么不能打着火药,要么太容易走火,根本不堪使用。当年我初入翰林院时,也曾想仿制此物,失败多次后,也造出了一柄,所耗费的银钱,比在关西买还要贵些。”
“原来如此,”李格非点了点头,“如此说来,便不如弩机了。”将手铳交给李若虚,叮嘱道,“这防身之物,仔细收着便好,无事时不用拿出来炫耀。”如不能大量制造,充其量不过是一件宝贝罢了。
“文叔兄此言差矣,”晁补之摇头道,“弩机在世上,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经过历代能工巧匠加以改进,潜力已经挖掘穷尽。而自来火枪机出世不过数十年而已。这枪机和弩机相比,便如同婴儿比壮汉,现在这婴孩的力气虽然比不上壮汉,但只要悉心培养,还可以不断增长,说不定有朝一日,便能远远过这壮汉。而壮汉无论如何,力气已经不可能有多大增加了。”他有些遗憾地叹了口气,当初他在翰林院工坊尝试仿制自来火短铳,结果被度支郎以靡费为由弹劾,朝廷不准早,自己又不能造,此事不得不半途而废。
“唉,道理虽然不错,”李格非摇头道,“可是远水难解近渴。若冰曾出使北朝,可有制胜之策?”
李若冰沉吟道:“北朝年来治国之策,无一不是急功近利,虽然不免遗祸于后世,却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军力民力都压榨了出来。以我之见,只要我朝与夏国闭关自守,与辽国断绝贸易。不出数年,稍有天灾之类,辽国便要大乱了。可是,辽国去年灭了女真。耶律大石虽然穷兵黩武,现在士气正盛,立刻南下侵我,却是极难应付。”他想起昔年出使女真国,所见精兵猛将,皆彪悍异常,没想到耶律大石竟能一鼓而灭,想起来都让人心惊。“耶律大石虽然是个枭雄,但契丹人少,粮饷都缺。只要朝廷不自乱局面,辽军断难持久,王彦等河北诸将再扰其后路。届时王师反而能够趁势北伐,犁庭扫穴,收复幽燕。”李若冰他顿了一顿,似乎觉得话说得太满,又道,“我也是纸上谈兵,元直与辽军多次交手,南山城更以数千之众力挫十万辽军,若说克敌制胜,他胸中韬略十倍于我。”
提起赵行德,众人都沉默了下来。李若冰在辽东偶遇赵行德,事后偷偷禀报了父亲,李格非也告诉了晁补之。赵德的名号在辽东如雷贯耳,在大宋却少有人知。李若虚询问道:“除了河间城,姐夫还和辽军打过仗么?”他有些兴奋道,“他的箭术通神,必然是李广一样的勇将。我怎么不知道?”李格非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肃然道:“此事万万不可传出去。”李若虚点头答应,看向李若冰的眼睛中却有好奇之意。李若冰心下暗叹,自从揭帖大案,妹妹和妹夫逃难后,这幼弟仿佛突然开窍了一样,知道奋读,但性格却越来越沉闷,难得见他像年轻人这样好奇的一面。
然而,赵行德的身份隐秘,干洗非小。无论李若虚如何恳求,李若冰也硬着心肠没有吐露一字,只说时候到了自然会知。李若虚有些怏怏不乐地回到房,赵行德在汴梁的日子虽短,二人相处却极佳,给李若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姐夫逃离汴梁后,更成为谜一样的人物,引人好奇。每次他的文章出来,李若虚都会第一时间拜读。虽然李若冰没有透露,但联想到李若冰原先的差事,以及文章中的内容,李若虚也猜到了几分实情。他强自压下内心的激动,回到房中,方才忍不住嚷出来:“大丈夫当投笔从戎。古之人诚不欺我!”
他兴奋地在房中转了一圈,忽然停了下来,惊讶地看着房间一角,有些尴尬道:“朱兄,你怎么过来了?”平常不苟言笑的李若虚也有如此失态的一面,朱振不觉好笑,将一个包袱放在桌上,笑道:“宝刀赠英雄,李兄跟随秦相公到大名府,也不必上阵,只是兵战凶危,刀剑无眼,就送你一副好软甲。”说完将包袱解开,竟是一副极罕见的钢丝锁子甲。
朱振乃是武昌军节度使朱伯纳第四子,当朝朱皇后的幼弟,当年李若冰与朱颖常常在上元、清明这些时节见面,这两个幼弟便在一旁玩耍,后来李朱二人的婚事不谐,两个伙伴的交情却没变淡。朱伯纳虽然是武将,却十分尊崇文事,不但延请名师,生生将一个儿子朱森教养成了儒林名士,就连习武的朱振,也叫他少与旁的勋贵子弟去飞鹰走狗,多和李若虚这样的后生才俊结交。
“朱兄,你这礼物,太贵重了。”李若虚抚摸着锁子甲叹道,他有幸跟晁补之、李若冰见识过不少军械盔甲,并非不识宝的人,这种锁子甲极为昂贵,通常是大将穿在袍服里面,以防军中刺客的。
“说给你,就给你了,哆嗦什么。”朱振混不在乎道,“这锁子甲自到了我祖父手里,就再没上过战场,再传个几代,恐怕就要生锈了。”说到后来,他的言语中带着一丝落寞。太祖太宗皇帝收天下精锐为组成京师禁军,又选拔禁军精锐组成御前班直,每一代都特意选拔高大女子与之匹配,让他们世世代代都可以拱卫皇家。可是这些猛将精兵之后,便如深藏在宫中的钢丝软甲,难得上一回战场,渐渐地消磨锈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