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0章 三年后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大明崇祯十年,又是四年过去了。此时正是初秋时节,但北京城中已经有了一些凉意,满树的枯叶开始飘落,即便是皇宫大内也不能例外。
走出御房的崇祯看着那飘零的枯叶,心里不禁想到了自身。虽然自己才不过三十来岁,可是因为连年的操劳,身体明显已经有些吃不消了。但是朝廷里的事情却没有因为他的勤政而得到多少的缓解,不断地有密奏上来,说一些地方的富商与官员勾结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若不是这几年老天还算保佑,又有开了海禁的苏州等地的进项,国库又要象几年前一样捉襟见肘了。
虽然知道如此下去绝非大明之福,但崇祯却也没有勇气去改变这一切了。当年他初登大宝的时候可以为了对付阉党冒险,但现在随着年岁的增长,这股子锐气早消磨殆尽了,而他现在若要做出改变所触及到的面又太广,朝中重臣有着太多人与地方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他是皇帝也不可能挑战整个体制的。
现在唯一能让他感到安慰的就是天下还算承平,在三年前的乱事平息之后,百姓们到底是安分了下来,而东北和北方的金国与蒙古也很是消停,除了个别时候打个草谷之外,其他时候都只是与大明进行最平常的互市,也可以算是天下太平了。
想到现在的太平景象,崇祯就不由得想起了被自己一直冷淡对待的唐枫。这三年来,自己已经没有再与之见面了,虽然他因大功被封为了国公,但是两君臣之间的隔阂已经无法消除。从三年前他所做的种种事情来看,当时他的确有了其他想法。不过最后他还是妥协了,不但交出了手里的兵权,而且从此闭门在家,不参与朝事,这也是崇祯最终没有再为难他的问题所在。
想到这个曾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帮了自己处理了太多问题的人,崇祯又是一声轻叹。其实他们两人之间根本不必如此的,但是双方在一些理念上生了冲突,朝中官员对他的忌惮,以及为君者与为臣者之间天然的距离,使得两个原来可以成为朋友的人最终形同陌路。
现在想来,或许当初唐枫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如果那时候借着局势危急的关头开了数处海港,又或是清洗朝中官员的话,现在的朝政也不会到积重难返的境地。但当时这么做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也太过凶险,所以最终他也没能同意唐枫的意思。正是因为这一层,才使得两君臣越走越远,最终到了今天的地步。
但是崇祯并不后悔,唐枫是臣,他只有为自己尽忠的责任,根本无权让自己这个皇帝为此而后悔。不过现在,崇祯倒是有意让福建、两广等地的沿海所在也开海,这样一来朝廷的收入才能多上一些。可是这也有一个难处,那就是这么一来,当地官员就会上下其手,到时候肥了他们,朝廷倒未必能得多少好处。而且朝中还有着大批的守旧臣子,他们对这种破坏祖宗定制的行为还是很反对的,即便是皇帝的意思,他们也不会买帐。
“唉,国事艰难哪!”崇祯沉重地叹了口气,他感觉着自己所掌握的大明朝就象是眼下的秋天一般,已经没了多少生气,若是再有什么暴乱的话,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能为国平乱了。唐枫他是不准备再用了,一次不忠百次不用,这个人还是养在身边比较妥当。
活动了身体,使久坐的感觉消失之后,崇祯再次回身,他还有着大量的奏章需要批复,这也是他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了。就当崇祯重新端坐回了龙案前,开始审视下一本奏章的时候,一个内侍急匆匆地奔了进来:“圣上,有甘肃的八百里加急!”
“嗯?呈上来!”崇祯立刻将手中的奏章放下,伸手接过了那份急报。他的心里顿时就生出了不好的预感,似乎自己所担心的事情又要生了。果然,在看了这份急报之后,崇祯的面色就变得铁青了,他好半天才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吩咐道:“去将几位阁老都叫进宫来。”甘肃再次出现了叛乱,而这一次的叛乱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官兵。这显然比之前陕西等地的乱事更加的严重,官军可不是那些拿锄头的农民所能比的。
内侍不敢怠慢,道了一声领旨后,就急忙往外而去。在有了魏忠贤的前车之鉴后,崇祯对宫里的这些太监还是很严厉的,虽然有些事情需要他们来做,甚至还重开了东厂,但一旦有人说错话,做错事,那惩罚也是极重的,非残即死。所以现在宫中的太监可以说时刻都夹(紧了尾巴做人,不敢得罪任何一人。
不过一会儿,几名内阁成员就陆续地赶来了。此时尚是办公时刻,所以这几位朝中重臣尚在值房,被人一叫就赶来了。“陛下,不知道出了什么大事?”那温体仁作为内阁辅,当仁不让地先问道。
“你们自己看。”皇帝将手中的急报递了过去,众人一看之下,面色都是一紧。
“陛下,此事可不能小视啊,必须尽快派出了大军前往平乱,不然……”
“朕自然知道此事不容再拖,但是问题却是该派什么人去平乱呢?这次举事的可是当地的官军哪,若不是善战的军队,根本就很难压下了他们。一旦平乱失败,朝廷的面子有失事小,助长了他们的气焰,使更多人投入其中就事大了。几位都是朝中的重臣,想必能给朕一个适当的人选?”崇祯忧心地道
“陛下,臣举荐陕西巡抚洪承畴,他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却曾于陕西乱事时以寡破众,打出了我们朝廷的威风,显然是个知兵的人。而且他对皇上一直忠心耿耿,正是可用之人。”周延儒第一个说道,他显然想要抢一抢温体仁的风头。
“陛下,臣以为此人不妥。当初陕西的乱事起事者不过是一些寻常的农民,如何能与眼下的这些反贼相比?他虽然读过一些兵,但终究不是将领,所以臣以为他并不合适。臣建议再次令辽东的精兵去平乱,那里不但兵精,而且将领也个个不凡。”温体仁立马道。
周延儒听他这么一说还想反驳,但是他的话却被皇帝给打断了:“朕也觉得该是派辽东军去平乱比较好。当初那些农民起事,陕西、山西乃至河南的卫所官军都抵敌不过,眼下甘肃那边就更不要说了。要是带去的兵马无用,即便他洪承畴再行,也是无可奈何的。”
“陛下圣明!”见自己又胜了一筹,温体仁得意地笑了一下,落在周延儒的眼里格外的刺眼。所以他又说道:“那却不知温大人打算让什么人挂帅啊?”
“这个……臣以为当初平息陕西乱事的吴三桂乃是将门之后,为人干练,可为主帅。”一时间他也想不出什么适当的人选,最终拿出了一个最有印象的人来。现在唐枫的名字在朝中成了一个禁忌,没有人敢在皇帝面前提及,所以他只说吴三桂。
“准了。”崇祯点头道,他也记得这个人,他能被唐枫推崇,显然很不简单。
“这次的乱事绝对不能等闲视之,所以后勤方面还望几位爱卿多多费心了。”崇祯又吩咐道。
“臣遵旨!”众人连忙一声答应,随后便出宫去准备一切了。看着他们退下,崇祯的心才稍安,他不觉又想起了唐枫,以往一有这种大事,自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枫,但这三年来,自己已经不再找他商议大事了。“哼,朕倒要看看,我大明朝廷人才济济,是不是不用你了,这天下就真的没人能帮着朕一道治理了。”
若说现在朝中臣子在北京的府邸中谁家最是冷清,那就非安国公府莫数了。这三年来,安国公唐枫从炙手可热的皇帝肱骨之臣成为了朝廷的边缘人氏,可以说是看尽了人间冷暖。那些朝里的大人们,没有一个再登门相见,就连锦衣卫方面的人也不见了,这就是在传达着一个信号,唐枫的前途已经彻底完了。虽然他有着国公的身份,但是只要他做出一点违法的事情来,想必官府就会拿他开刀了。
显然,安国公府上下人等也很明白这个道理,所有人都很安分,少有外出的,更不要说生什么事端了。如此一来,当年为百姓津津乐道的唐枫就更难为人所记住了,不过似乎这也是唐枫希望看到的。他已经知道皇帝对自己的心意,只要自己不再生事,那朝廷会看在自己曾立下过的无数功劳而养着自己和家人,可要是真出了事情,不单是自己,自己的妻儿也不能得保。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表象,在平静和冷清的表象之内,唐枫依然有着让人不能忽视的力量,那就是长久以来看似已经与他没有了任何交集的锦衣卫。
崇祯当初为了监视唐枫,让人重新开出了东厂,这让一直就与东厂争夺大权的锦衣卫生出了戒备之心。他们可没有忘记几年前的事情,那时候的东厂全面压倒了锦衣卫,使他们沦为东厂的走狗,这一幕所有锦衣卫的人都不想再现。
可他们也知道,论起和皇帝关系的远近,自己这些外臣怎么都比不过宫里的近侍们,所以他们必须要有一个强硬的领导人物。这个人很快就被他们定为了唐枫,以前正因为有他,锦衣卫才能从东厂的压迫下走出来,虽然现在他已经成了朝中的边缘人物,但大家却还是相信着他,肯以他为。不过应唐枫的要求,这一点并没有为外人所觉,就是锦衣卫中地位较低的百户以下的人,也全不知情。
正因为有着锦衣卫的帮助,唐枫虽然一直闭门在家,对外面的局势依然有着一个清楚的认识,对朝内外的大事也能掌握。就像现在,虽然已经到了两更天了,但唐枫的房里依然亮着灯光,在他的对面,一人正仔细地叙述着甘肃的事情。此人正是如今锦衣卫的指挥使白亮峰。
听完了事情的叙述之后,唐枫面带忧虑之色:“没想到这才不过三年,天下又不得安宁了。不过若是朝廷肯用吴三桂和辽东军出手,应该能平息乱事。对了,此番我们锦衣卫在甘肃等地的兄弟可以借机做些事情,只要立了功劳,朝廷就会对锦衣卫有所看重,到时候我们与东厂之间的争斗也会有利一些。另外也可以与辽东军之间有所关联,有了他们相助,我们的实力也能得到增强。”
“这一点卑职也想到了,但是辽东军向来自成体系,所以我们的人很难与他们有联系啊。这一点……”说着白亮峰看了唐枫一眼。唐枫立刻就知道了他话里的意思,很明显这是想要自己为之牵线搭桥了。的确,整个北京城中,还有谁比自己与辽东军的关系更密切呢?
对这个请求,唐枫没有太多犹豫就一口答应了下来:“这样,我就给你们写一封信,到时候叫兄弟们拿此去与辽东的将士们相见。想必我这点面子总还是有的。”
“多谢国公!”白亮峰感激地道:“最近东厂的势力越的大了,我真怕旧事重演啊。”
“这一点你不必太过担心,皇上的心思我很了解,对这些阉宦,他也不敢太过放纵的,毕竟有魏忠贤这个欺君妄上的人在前,皇上总要留上一手的。”唐枫安慰完了对方,这才将话题引到了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上来:“最近朝中的收支如何?各位大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国库的情况我们虽不能太过了解,但是有一点却还是可以打听到的。朝廷能动用的银两已经越来越少了,要不是苏州开了港口,只怕朝廷更难负担。至于朝中大人之间的关系,还是那样,周、温两位阁老总是要争个胜负,在朝为官的人不是温党就是周党,这导致许多的政令都无法顺利完成。”白亮峰面带忧虑地道:“若长此下去,我大明朝廷真的会有难哪。”
唐枫微一点头,他知道眼下的局面是必然的,在崇祯不肯听从自己的意思开海通商,又不肯削减宗室支出后,国家的日益贫困就无可避免了。好在因为之前自己的介入,使得金国没有变成满清,内部也出现了大的问题,使他们无力南下,否则情况将更加的不堪。但是唐枫却也不希望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因为他知道这只能够拖延一些时间,使大明的灭亡延迟数年而已,对整个汉民族来说并不能治本。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真正地改变这一切,从根子上来改变。
不过这一切,只要崇祯还在,就无法改变。在家里待着的这三年间,唐枫已经想通了这一层,这不是崇祯的本事不够或是不够勤勉,而是他的本心决定的。作为大明的天下之主,他虽然明白这么下去不好,可也不敢真的去打破眼下的局势,不然很有可能酿成巨祸。现在他只求能太平地过下去,至于国家的展完全不在他的考虑之下了。而这样下去的结果,只会出现更大的灾祸,到时候即便没有金人的崛起,中国也必然无法长足进步。
想不到原来自己指望着崇祯能振兴大明,现在看来他反倒成了振兴大明最大的一块绊脚石了。当初自己为了除阉党而间接地将天启杀死,现在又要走同样的路了。不过为了将来,也为了自己不被害,唐枫对此是不会有任何的犹豫的。
当然,这一点暂时他是不会与其他人说起的,无论这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有多么密切,毕竟这太也惊世骇俗了,除了解惑或许肯有一心帮着自己,其他人就算是妻子柳慧只怕也不会明白自己的心意的。
在写完了一封给吴三桂等人的信之后,唐枫便打了白亮峰离开,此时才刚到三更。每次锦衣卫的人来他这里,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是为了不被人觉原来唐枫尚有一定的力量,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走出房,唐枫便看到了解惑轻巧地从房顶上翻了下来,为了以防万一,每当他和外人见面的时候,解惑总会在外照应的。现在的他已经成了婚,早没了当初那个冲动小子的模样,但他对唐枫的忠心却始终没变。
在拍了拍他的肩膀以为嘉许之后,唐枫又道:“解惑,我有一件事情让你去帮我做了,这或许会有危险。”
“公子你就说,让我做什么。”解惑当即道。
“这段时间,你多去几次大内,将现在宫里太监的情况做个了解,很快地我们就要有所行动了。”
“我这就去。”解惑没有多问什么,点头之后就离开了。在他心里没有人比公子重要,无论那个人是不是九五之尊的天子,
走出御房的崇祯看着那飘零的枯叶,心里不禁想到了自身。虽然自己才不过三十来岁,可是因为连年的操劳,身体明显已经有些吃不消了。但是朝廷里的事情却没有因为他的勤政而得到多少的缓解,不断地有密奏上来,说一些地方的富商与官员勾结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若不是这几年老天还算保佑,又有开了海禁的苏州等地的进项,国库又要象几年前一样捉襟见肘了。
虽然知道如此下去绝非大明之福,但崇祯却也没有勇气去改变这一切了。当年他初登大宝的时候可以为了对付阉党冒险,但现在随着年岁的增长,这股子锐气早消磨殆尽了,而他现在若要做出改变所触及到的面又太广,朝中重臣有着太多人与地方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他是皇帝也不可能挑战整个体制的。
现在唯一能让他感到安慰的就是天下还算承平,在三年前的乱事平息之后,百姓们到底是安分了下来,而东北和北方的金国与蒙古也很是消停,除了个别时候打个草谷之外,其他时候都只是与大明进行最平常的互市,也可以算是天下太平了。
想到现在的太平景象,崇祯就不由得想起了被自己一直冷淡对待的唐枫。这三年来,自己已经没有再与之见面了,虽然他因大功被封为了国公,但是两君臣之间的隔阂已经无法消除。从三年前他所做的种种事情来看,当时他的确有了其他想法。不过最后他还是妥协了,不但交出了手里的兵权,而且从此闭门在家,不参与朝事,这也是崇祯最终没有再为难他的问题所在。
想到这个曾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帮了自己处理了太多问题的人,崇祯又是一声轻叹。其实他们两人之间根本不必如此的,但是双方在一些理念上生了冲突,朝中官员对他的忌惮,以及为君者与为臣者之间天然的距离,使得两个原来可以成为朋友的人最终形同陌路。
现在想来,或许当初唐枫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如果那时候借着局势危急的关头开了数处海港,又或是清洗朝中官员的话,现在的朝政也不会到积重难返的境地。但当时这么做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也太过凶险,所以最终他也没能同意唐枫的意思。正是因为这一层,才使得两君臣越走越远,最终到了今天的地步。
但是崇祯并不后悔,唐枫是臣,他只有为自己尽忠的责任,根本无权让自己这个皇帝为此而后悔。不过现在,崇祯倒是有意让福建、两广等地的沿海所在也开海,这样一来朝廷的收入才能多上一些。可是这也有一个难处,那就是这么一来,当地官员就会上下其手,到时候肥了他们,朝廷倒未必能得多少好处。而且朝中还有着大批的守旧臣子,他们对这种破坏祖宗定制的行为还是很反对的,即便是皇帝的意思,他们也不会买帐。
“唉,国事艰难哪!”崇祯沉重地叹了口气,他感觉着自己所掌握的大明朝就象是眼下的秋天一般,已经没了多少生气,若是再有什么暴乱的话,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能为国平乱了。唐枫他是不准备再用了,一次不忠百次不用,这个人还是养在身边比较妥当。
活动了身体,使久坐的感觉消失之后,崇祯再次回身,他还有着大量的奏章需要批复,这也是他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了。就当崇祯重新端坐回了龙案前,开始审视下一本奏章的时候,一个内侍急匆匆地奔了进来:“圣上,有甘肃的八百里加急!”
“嗯?呈上来!”崇祯立刻将手中的奏章放下,伸手接过了那份急报。他的心里顿时就生出了不好的预感,似乎自己所担心的事情又要生了。果然,在看了这份急报之后,崇祯的面色就变得铁青了,他好半天才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吩咐道:“去将几位阁老都叫进宫来。”甘肃再次出现了叛乱,而这一次的叛乱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官兵。这显然比之前陕西等地的乱事更加的严重,官军可不是那些拿锄头的农民所能比的。
内侍不敢怠慢,道了一声领旨后,就急忙往外而去。在有了魏忠贤的前车之鉴后,崇祯对宫里的这些太监还是很严厉的,虽然有些事情需要他们来做,甚至还重开了东厂,但一旦有人说错话,做错事,那惩罚也是极重的,非残即死。所以现在宫中的太监可以说时刻都夹(紧了尾巴做人,不敢得罪任何一人。
不过一会儿,几名内阁成员就陆续地赶来了。此时尚是办公时刻,所以这几位朝中重臣尚在值房,被人一叫就赶来了。“陛下,不知道出了什么大事?”那温体仁作为内阁辅,当仁不让地先问道。
“你们自己看。”皇帝将手中的急报递了过去,众人一看之下,面色都是一紧。
“陛下,此事可不能小视啊,必须尽快派出了大军前往平乱,不然……”
“朕自然知道此事不容再拖,但是问题却是该派什么人去平乱呢?这次举事的可是当地的官军哪,若不是善战的军队,根本就很难压下了他们。一旦平乱失败,朝廷的面子有失事小,助长了他们的气焰,使更多人投入其中就事大了。几位都是朝中的重臣,想必能给朕一个适当的人选?”崇祯忧心地道
“陛下,臣举荐陕西巡抚洪承畴,他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却曾于陕西乱事时以寡破众,打出了我们朝廷的威风,显然是个知兵的人。而且他对皇上一直忠心耿耿,正是可用之人。”周延儒第一个说道,他显然想要抢一抢温体仁的风头。
“陛下,臣以为此人不妥。当初陕西的乱事起事者不过是一些寻常的农民,如何能与眼下的这些反贼相比?他虽然读过一些兵,但终究不是将领,所以臣以为他并不合适。臣建议再次令辽东的精兵去平乱,那里不但兵精,而且将领也个个不凡。”温体仁立马道。
周延儒听他这么一说还想反驳,但是他的话却被皇帝给打断了:“朕也觉得该是派辽东军去平乱比较好。当初那些农民起事,陕西、山西乃至河南的卫所官军都抵敌不过,眼下甘肃那边就更不要说了。要是带去的兵马无用,即便他洪承畴再行,也是无可奈何的。”
“陛下圣明!”见自己又胜了一筹,温体仁得意地笑了一下,落在周延儒的眼里格外的刺眼。所以他又说道:“那却不知温大人打算让什么人挂帅啊?”
“这个……臣以为当初平息陕西乱事的吴三桂乃是将门之后,为人干练,可为主帅。”一时间他也想不出什么适当的人选,最终拿出了一个最有印象的人来。现在唐枫的名字在朝中成了一个禁忌,没有人敢在皇帝面前提及,所以他只说吴三桂。
“准了。”崇祯点头道,他也记得这个人,他能被唐枫推崇,显然很不简单。
“这次的乱事绝对不能等闲视之,所以后勤方面还望几位爱卿多多费心了。”崇祯又吩咐道。
“臣遵旨!”众人连忙一声答应,随后便出宫去准备一切了。看着他们退下,崇祯的心才稍安,他不觉又想起了唐枫,以往一有这种大事,自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枫,但这三年来,自己已经不再找他商议大事了。“哼,朕倒要看看,我大明朝廷人才济济,是不是不用你了,这天下就真的没人能帮着朕一道治理了。”
若说现在朝中臣子在北京的府邸中谁家最是冷清,那就非安国公府莫数了。这三年来,安国公唐枫从炙手可热的皇帝肱骨之臣成为了朝廷的边缘人氏,可以说是看尽了人间冷暖。那些朝里的大人们,没有一个再登门相见,就连锦衣卫方面的人也不见了,这就是在传达着一个信号,唐枫的前途已经彻底完了。虽然他有着国公的身份,但是只要他做出一点违法的事情来,想必官府就会拿他开刀了。
显然,安国公府上下人等也很明白这个道理,所有人都很安分,少有外出的,更不要说生什么事端了。如此一来,当年为百姓津津乐道的唐枫就更难为人所记住了,不过似乎这也是唐枫希望看到的。他已经知道皇帝对自己的心意,只要自己不再生事,那朝廷会看在自己曾立下过的无数功劳而养着自己和家人,可要是真出了事情,不单是自己,自己的妻儿也不能得保。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表象,在平静和冷清的表象之内,唐枫依然有着让人不能忽视的力量,那就是长久以来看似已经与他没有了任何交集的锦衣卫。
崇祯当初为了监视唐枫,让人重新开出了东厂,这让一直就与东厂争夺大权的锦衣卫生出了戒备之心。他们可没有忘记几年前的事情,那时候的东厂全面压倒了锦衣卫,使他们沦为东厂的走狗,这一幕所有锦衣卫的人都不想再现。
可他们也知道,论起和皇帝关系的远近,自己这些外臣怎么都比不过宫里的近侍们,所以他们必须要有一个强硬的领导人物。这个人很快就被他们定为了唐枫,以前正因为有他,锦衣卫才能从东厂的压迫下走出来,虽然现在他已经成了朝中的边缘人物,但大家却还是相信着他,肯以他为。不过应唐枫的要求,这一点并没有为外人所觉,就是锦衣卫中地位较低的百户以下的人,也全不知情。
正因为有着锦衣卫的帮助,唐枫虽然一直闭门在家,对外面的局势依然有着一个清楚的认识,对朝内外的大事也能掌握。就像现在,虽然已经到了两更天了,但唐枫的房里依然亮着灯光,在他的对面,一人正仔细地叙述着甘肃的事情。此人正是如今锦衣卫的指挥使白亮峰。
听完了事情的叙述之后,唐枫面带忧虑之色:“没想到这才不过三年,天下又不得安宁了。不过若是朝廷肯用吴三桂和辽东军出手,应该能平息乱事。对了,此番我们锦衣卫在甘肃等地的兄弟可以借机做些事情,只要立了功劳,朝廷就会对锦衣卫有所看重,到时候我们与东厂之间的争斗也会有利一些。另外也可以与辽东军之间有所关联,有了他们相助,我们的实力也能得到增强。”
“这一点卑职也想到了,但是辽东军向来自成体系,所以我们的人很难与他们有联系啊。这一点……”说着白亮峰看了唐枫一眼。唐枫立刻就知道了他话里的意思,很明显这是想要自己为之牵线搭桥了。的确,整个北京城中,还有谁比自己与辽东军的关系更密切呢?
对这个请求,唐枫没有太多犹豫就一口答应了下来:“这样,我就给你们写一封信,到时候叫兄弟们拿此去与辽东的将士们相见。想必我这点面子总还是有的。”
“多谢国公!”白亮峰感激地道:“最近东厂的势力越的大了,我真怕旧事重演啊。”
“这一点你不必太过担心,皇上的心思我很了解,对这些阉宦,他也不敢太过放纵的,毕竟有魏忠贤这个欺君妄上的人在前,皇上总要留上一手的。”唐枫安慰完了对方,这才将话题引到了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上来:“最近朝中的收支如何?各位大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国库的情况我们虽不能太过了解,但是有一点却还是可以打听到的。朝廷能动用的银两已经越来越少了,要不是苏州开了港口,只怕朝廷更难负担。至于朝中大人之间的关系,还是那样,周、温两位阁老总是要争个胜负,在朝为官的人不是温党就是周党,这导致许多的政令都无法顺利完成。”白亮峰面带忧虑地道:“若长此下去,我大明朝廷真的会有难哪。”
唐枫微一点头,他知道眼下的局面是必然的,在崇祯不肯听从自己的意思开海通商,又不肯削减宗室支出后,国家的日益贫困就无可避免了。好在因为之前自己的介入,使得金国没有变成满清,内部也出现了大的问题,使他们无力南下,否则情况将更加的不堪。但是唐枫却也不希望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因为他知道这只能够拖延一些时间,使大明的灭亡延迟数年而已,对整个汉民族来说并不能治本。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真正地改变这一切,从根子上来改变。
不过这一切,只要崇祯还在,就无法改变。在家里待着的这三年间,唐枫已经想通了这一层,这不是崇祯的本事不够或是不够勤勉,而是他的本心决定的。作为大明的天下之主,他虽然明白这么下去不好,可也不敢真的去打破眼下的局势,不然很有可能酿成巨祸。现在他只求能太平地过下去,至于国家的展完全不在他的考虑之下了。而这样下去的结果,只会出现更大的灾祸,到时候即便没有金人的崛起,中国也必然无法长足进步。
想不到原来自己指望着崇祯能振兴大明,现在看来他反倒成了振兴大明最大的一块绊脚石了。当初自己为了除阉党而间接地将天启杀死,现在又要走同样的路了。不过为了将来,也为了自己不被害,唐枫对此是不会有任何的犹豫的。
当然,这一点暂时他是不会与其他人说起的,无论这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有多么密切,毕竟这太也惊世骇俗了,除了解惑或许肯有一心帮着自己,其他人就算是妻子柳慧只怕也不会明白自己的心意的。
在写完了一封给吴三桂等人的信之后,唐枫便打了白亮峰离开,此时才刚到三更。每次锦衣卫的人来他这里,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是为了不被人觉原来唐枫尚有一定的力量,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走出房,唐枫便看到了解惑轻巧地从房顶上翻了下来,为了以防万一,每当他和外人见面的时候,解惑总会在外照应的。现在的他已经成了婚,早没了当初那个冲动小子的模样,但他对唐枫的忠心却始终没变。
在拍了拍他的肩膀以为嘉许之后,唐枫又道:“解惑,我有一件事情让你去帮我做了,这或许会有危险。”
“公子你就说,让我做什么。”解惑当即道。
“这段时间,你多去几次大内,将现在宫里太监的情况做个了解,很快地我们就要有所行动了。”
“我这就去。”解惑没有多问什么,点头之后就离开了。在他心里没有人比公子重要,无论那个人是不是九五之尊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