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 34难民潮
到了2月底,大量饥民蜂拥而来,很快在赤峰一带就聚集了近四、五万灾民,所经过之处,树叶树皮尽被吃光,甚至有饥民在雪地里拼命的刨地,将草根树根都挖来吃掉。如果挖到田鼠、冬眠的蛇蛙就如获至宝。
他们大多拖儿带女,衣衫褴褛,形容憔悴。有的人走着走着便一头栽倒,再也没爬起来。流民中有吼天嚎地的,有呻吟不止的,有骂娘的,有号哭的,各种声音汇集到一起,听得叫人心悸。在桥边、墙角、房外,到处是坐、躺着的难民,很快人群中出现了饿死的尸体。赤峰知县连夜找来县内大户,商议如何安置饥民,千万不能发生民变。
赤峰知县名叫牛得禄,安徽寿县人,同治年的进士。牛知县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是家族里最大的官也就做到知府。来了赤峰之后,也没遇到过什么大事。所以,牛知县没有处理突发情况的权变之才,只能找来赤峰县里德高望重或是财大气粗的乡绅一起商议对策。
这次受邀前来的一共有十人,分别是徐老爷、徐天宝、田魁、段履庄、天一楼东家程天一、祥记米铺的老板周吉祥,还有开办牧场的闫鸿运和闫鸿发兄弟。
牛知县的口音带着浓重的安徽腔,“如此多的灾民,这怎么处置、应付?万一局面失控,灾民闹将起来,我丢官是小,诸位多少年苦心经营的家业就会毁于一旦。还希望诸位同心协力,共度难关。”
祥记米铺的老板周吉祥说道:“我看不会吧?逃难来的灾民多数是本分的农民,经过长途奔波,给口水喝都感恩戴德,有气无力地挨门要饭,我家铺子的粮食也没有遭到哄抢,赶紧搭粥棚,支大锅,舍粥!”
牛知县说:“这么多人,怎么舍?府库里也没有那么多米啊~”
周吉祥一拍胸脯,“我出一千担大米。”
程天一也说道:“对,得舍,能舍多少是多少。大锅不够,到我们天一楼来拿,熬粥的人不够,我们天一楼的大厨子都可以顶上。”
闫鸿运说道:“我的牧场里有羊毛,让他们拿去铺着裹着,虽然有点骚臭,至少可以御寒。要是米面不够了,我还可以杀牛宰羊。”
“诸位都是宅心仁厚。”牛知县望向徐老爷和徐天宝他们,谁都知道徐老爷、徐天宝、田魁、段履庄四个人是一条船上的,而且财雄势大不说,身后的背景还十分强硬。
“徐老爷~赤峰周围就数徐家地亩最多,本官想向徐老爷借地,搭建窝棚,安置灾民,不知道徐老爷能不能行个方便?”牛知县问道
徐老爷笑道:“这种救人性命的事情,就是知县老爷不说,我也要主动提出来。另外,我还要拿出家里的存量贰佰担大米,与周掌柜的一起施粥。”
田魁也说道:“我哪里只有煤,若要用时,随时来取,拿去生个火也好。”
段履庄说道:“我们大盛魁没粮也没煤,但是段某人可以从别处借调一批米粮衣被过来。”
徐天宝看大家都表了态,便说道:“赈济灾民安慰人心,我辈责无旁贷。不过我还有几个建议:一是派官差去把轻壮的领到我工地帮忙干活,以工代赈,工钱照算。我工地上有百多号人枪,便于看管。二是其余的妇女老幼,按来的地域分开,各府各县的老乡在一起也好有个照应。就让她们帮忙烧火做饭,这样人人有事做,就不会闲着,也不易生出事端。”
众人赞道:“好办法。”
随即,一场紧张的赈灾运动紧锣密鼓地发动起来。巡防营先把青壮年选出来,送到徐天宝的工地,然后把妇孺老弱以县为单位,分成了十来股,然后在县城外面搭建窝棚供他们临时居住;牧场的闫家兄弟一面派出牛马拉大车搬运粮食,一面把仓库里寄存的羊毛拿出来给灾民御寒;祥记米铺和天一楼则负责磨米、磨面、熬粥。
很快的,县城外一片茅屋就搭了起来,屋子里男女分住,多得二十来人,少的也有十多人。他们大多衣衫单薄,相互抱在一起取暖,或者盖着厚厚的茅草。即便后来运来了许多羊毛御寒,口外晚上的天气也是寒冷的很,加之地上有雪,十分潮湿,几乎每天都有因为身子虚弱而病死的人。
窝棚边支起了几口大锅,专门熬粥。灾民们排着长队手拿破碗领粥,义和炭场、机器公司和大盛魁的武装人员则拿着武器在一边维持秩序,”排好了,排好了~~老人和孩子先来,年轻的后面跟着~”话虽这么说,但难免有人饿极了想插队,甚至从老人小孩手中夺食的,队员们按照徐天宝的吩咐,发现一次就是一鞭子,至于你捱不捱得过,就不管了。见到这种人挨打,灾民们也是大多装作看不见,没人同情他们。
徐天宝又命人将流民里身体还算健康一些的去附近的林子里砍伐树木,或者收集茅草,在郊外搭建茅棚,还专门开挖了几个大坑用作粪坑,男女分开,禁止随地便溺。如果发现有人死去,尸体立刻火化,骨灰深埋,以免引起疾病。
如此做法,不到三天,灾民的情绪就稳定了下来。整个赤峰县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这一日,一个盖厂房的工人在地基里挖了十几方土之后累得气喘吁吁,拄着锄头,靠在渠壁上休息。
一个年轻的难民跳进渠里,从他手里拿过锄头,笑道:”老哥,你先歇着,俺来替你~~”说着抡起锄头就开始挖土。
周围几个喝过粥的年轻灾民也说道:“热河人心善,给俺们吃食,俺们有手有脚,哪能厚着脸皮吃闲饭?”说着这几个年轻流民也跳下渠,拿过铁锹、锄头就开始挖土。受他们影响,加入挖渠行列的灾民越来越多,有的人喝完粥,也不用人喊,直接搁下碗就干活。
正如祥记米铺的周掌柜所言,这些逃难的难民大部分都是老实巴交的庄家人。他们秉性善良,知恩图报。只要赤峰当地的百姓谁给过他们帮助,他们便会主动上门帮对方干一些粗活累活。
浅浅地,灾民和当地百姓熟络起来,就是负责看管他们的队员也开始不那么如临大敌了。胡之春就从他们中间发现了两个识文断字的年轻人,他们老家在辽西新民府。他们一个叫黄成林,二十四岁。一个名叫柳学敏,二十一岁。
胡之春诧异地问道:“新民府不是在辽西吗?那里是中立区,怎么你们也逃难?”
黄成林一脸愤懑地说道:“中立区?那是朝廷自己说的,俄人根本不屑一顾~”
胡之春愈加奇怪,“这话怎么说?”
柳学敏摇了摇头,说道:“朝廷的外务部通电中明确声明东北三省城池衙署、民命财产,两国均不得损伤。然而日俄两国却胆大妄为,俄人屡向民间购买粮食,稍不应允,即行强取。甚至在东北专设一官吏,专门抢夺土民粮食牲口骡马。更有甚者,JY掳掠,无恶不作。”
黄成林又说道:“俄将库罗帕特金向盛京将军增祺宣布东北不是中立之地,并要其遵守四条:一、地方政务应守俄国训令;二、俄国有黜中国地方官之权;三、捐税等项须缴于俄国政府;四、所留中**队受俄国调度。”
胡之春大怒道:“哪有这样的道理?”
黄成林叹了口气,说道:“俄人凶横,哪有道理可讲?增祺将军虽未应允,俄人却按此四项行事。俄军军需局官员即强迫增祺为其预备车500辆,并派兵保护中东铁路。俄人还缴了一些巡防营官兵的军械。后来,俄人干脆将奉天城内外围八门中国守卫赶走,换成俄兵把守,控制出入城的车辆、客商货物。”
“俄人果真如此?”胡之春愈加义愤填膺,不过,胡之春忽然平静下来,一本正经地问道:“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黄成林和柳学敏愕然,一时支支吾吾起来
胡之春问道:“莫非你们是公门中人,甚至可能是增祺将军的幕僚?”
黄成林连忙说道:“只是道听途说,道听途说。”
他们大多拖儿带女,衣衫褴褛,形容憔悴。有的人走着走着便一头栽倒,再也没爬起来。流民中有吼天嚎地的,有呻吟不止的,有骂娘的,有号哭的,各种声音汇集到一起,听得叫人心悸。在桥边、墙角、房外,到处是坐、躺着的难民,很快人群中出现了饿死的尸体。赤峰知县连夜找来县内大户,商议如何安置饥民,千万不能发生民变。
赤峰知县名叫牛得禄,安徽寿县人,同治年的进士。牛知县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是家族里最大的官也就做到知府。来了赤峰之后,也没遇到过什么大事。所以,牛知县没有处理突发情况的权变之才,只能找来赤峰县里德高望重或是财大气粗的乡绅一起商议对策。
这次受邀前来的一共有十人,分别是徐老爷、徐天宝、田魁、段履庄、天一楼东家程天一、祥记米铺的老板周吉祥,还有开办牧场的闫鸿运和闫鸿发兄弟。
牛知县的口音带着浓重的安徽腔,“如此多的灾民,这怎么处置、应付?万一局面失控,灾民闹将起来,我丢官是小,诸位多少年苦心经营的家业就会毁于一旦。还希望诸位同心协力,共度难关。”
祥记米铺的老板周吉祥说道:“我看不会吧?逃难来的灾民多数是本分的农民,经过长途奔波,给口水喝都感恩戴德,有气无力地挨门要饭,我家铺子的粮食也没有遭到哄抢,赶紧搭粥棚,支大锅,舍粥!”
牛知县说:“这么多人,怎么舍?府库里也没有那么多米啊~”
周吉祥一拍胸脯,“我出一千担大米。”
程天一也说道:“对,得舍,能舍多少是多少。大锅不够,到我们天一楼来拿,熬粥的人不够,我们天一楼的大厨子都可以顶上。”
闫鸿运说道:“我的牧场里有羊毛,让他们拿去铺着裹着,虽然有点骚臭,至少可以御寒。要是米面不够了,我还可以杀牛宰羊。”
“诸位都是宅心仁厚。”牛知县望向徐老爷和徐天宝他们,谁都知道徐老爷、徐天宝、田魁、段履庄四个人是一条船上的,而且财雄势大不说,身后的背景还十分强硬。
“徐老爷~赤峰周围就数徐家地亩最多,本官想向徐老爷借地,搭建窝棚,安置灾民,不知道徐老爷能不能行个方便?”牛知县问道
徐老爷笑道:“这种救人性命的事情,就是知县老爷不说,我也要主动提出来。另外,我还要拿出家里的存量贰佰担大米,与周掌柜的一起施粥。”
田魁也说道:“我哪里只有煤,若要用时,随时来取,拿去生个火也好。”
段履庄说道:“我们大盛魁没粮也没煤,但是段某人可以从别处借调一批米粮衣被过来。”
徐天宝看大家都表了态,便说道:“赈济灾民安慰人心,我辈责无旁贷。不过我还有几个建议:一是派官差去把轻壮的领到我工地帮忙干活,以工代赈,工钱照算。我工地上有百多号人枪,便于看管。二是其余的妇女老幼,按来的地域分开,各府各县的老乡在一起也好有个照应。就让她们帮忙烧火做饭,这样人人有事做,就不会闲着,也不易生出事端。”
众人赞道:“好办法。”
随即,一场紧张的赈灾运动紧锣密鼓地发动起来。巡防营先把青壮年选出来,送到徐天宝的工地,然后把妇孺老弱以县为单位,分成了十来股,然后在县城外面搭建窝棚供他们临时居住;牧场的闫家兄弟一面派出牛马拉大车搬运粮食,一面把仓库里寄存的羊毛拿出来给灾民御寒;祥记米铺和天一楼则负责磨米、磨面、熬粥。
很快的,县城外一片茅屋就搭了起来,屋子里男女分住,多得二十来人,少的也有十多人。他们大多衣衫单薄,相互抱在一起取暖,或者盖着厚厚的茅草。即便后来运来了许多羊毛御寒,口外晚上的天气也是寒冷的很,加之地上有雪,十分潮湿,几乎每天都有因为身子虚弱而病死的人。
窝棚边支起了几口大锅,专门熬粥。灾民们排着长队手拿破碗领粥,义和炭场、机器公司和大盛魁的武装人员则拿着武器在一边维持秩序,”排好了,排好了~~老人和孩子先来,年轻的后面跟着~”话虽这么说,但难免有人饿极了想插队,甚至从老人小孩手中夺食的,队员们按照徐天宝的吩咐,发现一次就是一鞭子,至于你捱不捱得过,就不管了。见到这种人挨打,灾民们也是大多装作看不见,没人同情他们。
徐天宝又命人将流民里身体还算健康一些的去附近的林子里砍伐树木,或者收集茅草,在郊外搭建茅棚,还专门开挖了几个大坑用作粪坑,男女分开,禁止随地便溺。如果发现有人死去,尸体立刻火化,骨灰深埋,以免引起疾病。
如此做法,不到三天,灾民的情绪就稳定了下来。整个赤峰县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这一日,一个盖厂房的工人在地基里挖了十几方土之后累得气喘吁吁,拄着锄头,靠在渠壁上休息。
一个年轻的难民跳进渠里,从他手里拿过锄头,笑道:”老哥,你先歇着,俺来替你~~”说着抡起锄头就开始挖土。
周围几个喝过粥的年轻灾民也说道:“热河人心善,给俺们吃食,俺们有手有脚,哪能厚着脸皮吃闲饭?”说着这几个年轻流民也跳下渠,拿过铁锹、锄头就开始挖土。受他们影响,加入挖渠行列的灾民越来越多,有的人喝完粥,也不用人喊,直接搁下碗就干活。
正如祥记米铺的周掌柜所言,这些逃难的难民大部分都是老实巴交的庄家人。他们秉性善良,知恩图报。只要赤峰当地的百姓谁给过他们帮助,他们便会主动上门帮对方干一些粗活累活。
浅浅地,灾民和当地百姓熟络起来,就是负责看管他们的队员也开始不那么如临大敌了。胡之春就从他们中间发现了两个识文断字的年轻人,他们老家在辽西新民府。他们一个叫黄成林,二十四岁。一个名叫柳学敏,二十一岁。
胡之春诧异地问道:“新民府不是在辽西吗?那里是中立区,怎么你们也逃难?”
黄成林一脸愤懑地说道:“中立区?那是朝廷自己说的,俄人根本不屑一顾~”
胡之春愈加奇怪,“这话怎么说?”
柳学敏摇了摇头,说道:“朝廷的外务部通电中明确声明东北三省城池衙署、民命财产,两国均不得损伤。然而日俄两国却胆大妄为,俄人屡向民间购买粮食,稍不应允,即行强取。甚至在东北专设一官吏,专门抢夺土民粮食牲口骡马。更有甚者,JY掳掠,无恶不作。”
黄成林又说道:“俄将库罗帕特金向盛京将军增祺宣布东北不是中立之地,并要其遵守四条:一、地方政务应守俄国训令;二、俄国有黜中国地方官之权;三、捐税等项须缴于俄国政府;四、所留中**队受俄国调度。”
胡之春大怒道:“哪有这样的道理?”
黄成林叹了口气,说道:“俄人凶横,哪有道理可讲?增祺将军虽未应允,俄人却按此四项行事。俄军军需局官员即强迫增祺为其预备车500辆,并派兵保护中东铁路。俄人还缴了一些巡防营官兵的军械。后来,俄人干脆将奉天城内外围八门中国守卫赶走,换成俄兵把守,控制出入城的车辆、客商货物。”
“俄人果真如此?”胡之春愈加义愤填膺,不过,胡之春忽然平静下来,一本正经地问道:“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黄成林和柳学敏愕然,一时支支吾吾起来
胡之春问道:“莫非你们是公门中人,甚至可能是增祺将军的幕僚?”
黄成林连忙说道:“只是道听途说,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