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9章 残破的寿春
可能是由于去年冬天大寒冷的关系,今年的冬天却是一个暖冬。即便周围的树木上都有着冰雪的树挂,但是大雪并没有将道路都封堵起来。曹植和刘晔只带着少量亲随,从许昌出发,大约用了半个月多点的时间,终于赶到了九江郡治所寿春。
寿春,位于淮水南岸,紧邻芍陂。芍陵是九江郡境内的一个大湖,而九江郡地如其名,郡内湖泊、江流极多,因九为数之极,故而此郡取名九江。
寿春也是一个名城,战国后期,西北的秦国日渐强大,楚国感受到强烈的威胁便屡次迁都,最后一次却是将都城迁到寿春。这也是寿春首次作为一国都城之存在。楚国虽是战国七雄之一,然而其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其能选寿春作为都城,可见寿春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除了楚国之外,之前的袁术亦将寿春作为其治所。然袁术毕竟是伪帝,就且不论。历史上数百年后所发生的淝水之战,战场就在寿春附近,由此可见寿春此城的重要。
不过如今,经历过袁术、刘备的统治之后,寿春乃至整个淮南地区,都不复富庶。要知道,淮南这片河网密布的地区极为适合农耕,自古以来便是大粮仓。如今的萧条,实在让人有些心酸。
进入了寿春城,当日由袁术所建的精美宫殿,此时只剩残垣败瓦。城墙经过连番大战,破损极为严重,也没有时间修葺。城墙都如此,更遑论百姓的民居了,夯土房屋寥寥无几,大都是用木材搭建的民房。只不过这些木屋上面穿了很多洞,寒风吹进去,冷得里面的百姓飕飕发抖。
寿春原本是中原有数的大城不过现在曹植见到,大多数房屋都是空置无人居住的。身为淮南人的刘晔,见到曾经的繁华城池如此惨状,也忍不住摇头叹气。
曹植苦笑一声对刘晔道:“先生,看来我们任重道远呢。”
刘晔轻轻点了点头,道:“如此惨状,比之当初赤地千里之兖州分毫不差了。”顿了一顿,刘晔有些奇怪道:“兖州至本文字由乐优文学提供,请记住乐优文学。今仍未恢复公子就有信心三年后让淮南成为天下第一富庶之地?”
曹植不置可否一笑道:“不试试,怎知道是否成功。”话锋一转曹植却是说道:“先生,事不宜迟,我等速去太守府吧。”
“好。”
整座寿春城,最好的莫过于太守府了。不过只看建筑,曹植就知道这太守府并非原来那个而是后来搬迁的。一问之下却是知道,乃是刘备统领寿春的时期拿下的。至于之前车胃用那个,却是经历战火根基不稳,被去年的大雪压塌了。
曹植听到之后,年是轻笑着对刘晔道:“看来这个刘玄德倒是挺会享受的,整个寿春最好的地方都被他霸占了。”
刘晔微笑道:“他当卢公学生之时,就尚华服如今也只是露出本xìng而已。”
曹植也不再将话题放到刘备上,大步走入太守府之后便将所有小吏都招了出来。不过让曹植失望的是,整个太守府的只有一个须发皆白,行路颇为不便的老头。曹植见着之后,有些不解道:“老人家,这里只有你一个?”
老头已经知道曹植的身份苦笑着点头道:“是啊,年轻人都跟着前任太守走了,也就剩下我老人家一个了。”
曹操收复寿春也已经有一年多,但这一年多时间寿春都没有半点气息,可见前任太守的无能了。但是也怪不得他毕竟当时曹操将所有精英都集中到麾下,应对袁绍。而削策遇刺也让寿春变得不再重要,留一个家伙管着只要不出乱子曹操也不会过问。导致这种情况出现,也在情理之中。
曹植此时也没时间追究前任太守的无能了对那老头道:“老人家,你且带我们去查阅地方志以及宗卷册吧。”
老人听到之后,眼中露出jī动的神sè。他已经担当太守府属吏多年,阅历甚广,服shì过的太守也不计其数。
一个太守好不好,只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知道。曹植最先做的就是查阅地方志和宗卷以了解情况,在老头看来只有称职的太守才会这么做,故此才jī动无比。
待得老头平复了一下情绪之后,便带着曹植和刘晔二人到得太守府中的一间小房子。原本意料中乱糟糟的情况并没有出现,相反地方志以及宗卷都摆放得极为整齐。
曹植见到,有些惊讶地问道:“老人家,这里为何……”
那老头微微一笑道:“是前任太守大人离开之时吩咐小人整理的。”
曹植摸了摸鼻子说道:“算你做了件好事,那本太守就不参你一本。”顿了一下,曹植便对那老头说道:“老人家,劳烦你且去安顿好我们的随从,让人不要打搅我们就可以了。”老头知道曹植二人是要查阅宗卷,于是应了一声便将门带上离开了。
望着一屋子的竹简,曹植无奈地对刘晔道:“子扬先生,我们开始吧。植就先读九江郡的情况,先生且先看地志”
刘晔淡淡一笑道:“好。”
接下来,二人各自找出了自己需要的竹简,找了个地方坐下便细细读了起来。二人都是长期读书之人,阅读速度极快,加上又分了工,算是减轻了不少压力。即便如此,二人也是看了三天才将整个房间的宗卷看完。期间饮食,都是老头负责,而二人休息俱是在小房间之中,只有拉洒的时候,才出去透透气。
三天下来,刘晔原本那潇洒的文士形象早就不见了,满脸胡渣,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年。曹植也好不到那里去,虽然没有刘晔那么夸张,但脸上的疲惫却是瞒不过任何人的。
两人看完之后,都没有说什么,直接找áng榻睡了六个时辰,这才醒来。即便如此,在老头眼中曹植和刘晔也是神人了。以往的太守看这么一屋子的宗卷,足足要花一个月时间曹植他们虽是两个人,但只是用了三天,由此可见他们看书速度的快。
而懂行的人都知道,看书速度快的人俱是平日看许多书练就出来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二人才学非凡。
当两人都恢复了精神之后,一边用膳一边却是开始交流意见所得。只听见曹植脸sè凝重道:“九江郡的情况并不算好,前任太守统计过,整个九江郡约合九千二百余户,人口不足五万。
听到这个,刘晔愣在当场本文字由乐优文学提供,请记住乐优文学。惊讶道:“怎么可能,人口竟然这么少?”
曹植耸了耸肩道:“子扬先生别太惊讶,这统计虽然粗略,但应该也颇为准确。之前植就查过兖州的人口,发现只有黄巾乱前的三成这还是父亲从各地迁移了不少人进去。九江郡黄巾乱前,大约有十万户,人口约五十万。如今屡经战乱,迁移、出逃,留下一成已经不容易了。”
刘晔轻叹了口气道:“话虽如此,但是也太…………唉,想不到一向富庶的九江郡也衰败如斯。”
曹植摆了摆手道:“说这些也没再了子扬先生,郡内荒地情况如何?”
听到这个,刘晔精神一振道:“这个倒是不错,由于大量人被迁走,特别是世家大户都走了,郡内几乎都是无主之地。”
对于这个〖答〗案曹植一点都不意外,这么点人口若还没有耕地那才是意外呢。那边刘晔继续说道:“由于前些年发过大水,淹了不少田地,故此百姓都不将作物种在河边,反而向湖泊边靠拢。以至于现在九江郡内的耕地大部分都集中在湖泊周围。”
曹植听到之后,反而露出淡淡的笑容道:“这却是好事。”
“好事?”到晔听着,颇为不解地问道。
曹植点头道:“发大水虽然会淹没很多田地但是大水却是将表层地力所余不多的泥土带走,余下的一层营养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水中的养分也会残留不少。故此待得水退之后再在曾经被淹的地方耕种,收获会比以往都要多。”怕刘晔听不明白,曹植末了有加了句:“这道理就跟冬藏差不多。”
刘晔听完之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对于从曹植口中吐出的一些陌生名词也已经习惯了。沉吟了一下,却是问道:“耕作条件虽有,但是人口不足如之奈何?”
曹植闻言,轻笑道:“无妨,分田就可以了。若无田地者男人每人分田十五亩,女人分田十亩,不必归还朝廷,三年内免所有田税!”
刘晔一听,眉头紧皱道:“子建,这会不会太过了。分田晔可以理解,但分田之余还免税,就好像有些过了。而且司空大人一直以来都极为反对将田地分出去,无论推行屯田还是均田,目的皆是此。如今四公子将田地分出去,岂不是坏了司空大人规矩?”
曹植听得,轻轻摇头道:“此时以彼一时也,当初父亲不将田地分出去,那是因为粮草不足,而且还要应付大战,这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如今官渡大胜,我军早已取得压倒xìng优势,袁家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我等此时分田将有榜样作用,可为父亲收天下民心!”
对于这一点,刘晔是点头同意,但又很快摇头道:“话虽如此,然百姓分得田地之后,卖给世家而自己再领田地,该如何是好?”
曹植轻笑道:“简单,对分田者资料登记在册,另外十年之内禁止买卖田地。”
刘晔眉头皱得更紧了,凝声道:“禁止买卖田地,也只是权宜之策。十年之后世家钱财更多,他们若大肆购鼻,我们也阻止不了。如此一来,百姓将无地可耕,如此恐怕会重蹈黄巾时之覆辙。”
现在曹营之内已经有共识,黄巾之乱的起因乃是世家大肆侵占田地,以至于百姓无地可耕,无粮可食,这才导致他们反。事实上,土地同题一直都是〖中〗国历代王朝盛衰的关键点。为何〖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开国之时都会出现盛世,发展到中段必须进行改草,但最后都覆灭就如同轮回一般不住上演。原因就是土地问题了。
开国之时人口少,土地多,这让每个人都能分得大量土地,解决温饱不是问题。而且由于人口少,有盈余,就容易出现盛世了。但到了中期,人口开始多,而土地还是那么多,这便使得土地矛盾开始出现,加上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大肆购田,就让田地集中到少数人身上,加速了土地矛盾。这时,作为朝廷一般都会推行改草,像宋、明两代都有著名的改草,奈何无论成败,结果都不能改变。直到后期,人口再次增多,田地集中到少数人身上,百姓吃不饱,这就会出现起义了,朝代更迭亦开始。
曹营上下特别是曹操,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千方百计阻止分田的出现。不过曹植很清楚,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就算朝廷武力再强,也压不住的。历史上曹魏的屯田制,从曹操一代开始一直到司马懿夺权成功才结束。这屯田制,开始极得人心,然而当曹魏政权稳固之后,百姓们就开始不满了。司马氏夺权之所以成功,很大部分原因是废除了屯田制,得到百姓的拥护,失去了百姓这一根基的支持,单凭几个忠心的将领,岂能成功夺回大权。
某程度上说来,曹魏是成也屯田,败也屯田。
曹植正是熟知这一点,清楚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才在稳固之后立即开放分田。至于买卖田地,曹植定了十年的限期。有这十年的限期,足够改变很多。曹植这次主政九江郡,目的非但要让九江郡重新富庶,更是要解决千百年来一直困扰中华民族的人地矛盾问题。
故此,无论是将田地分与百姓还是开放田地买卖,这些顺应历史潮流之举都必须进行的,只不过需要用行政命令,来对其进行限制,一步一步进行而已。(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
寿春,位于淮水南岸,紧邻芍陂。芍陵是九江郡境内的一个大湖,而九江郡地如其名,郡内湖泊、江流极多,因九为数之极,故而此郡取名九江。
寿春也是一个名城,战国后期,西北的秦国日渐强大,楚国感受到强烈的威胁便屡次迁都,最后一次却是将都城迁到寿春。这也是寿春首次作为一国都城之存在。楚国虽是战国七雄之一,然而其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其能选寿春作为都城,可见寿春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除了楚国之外,之前的袁术亦将寿春作为其治所。然袁术毕竟是伪帝,就且不论。历史上数百年后所发生的淝水之战,战场就在寿春附近,由此可见寿春此城的重要。
不过如今,经历过袁术、刘备的统治之后,寿春乃至整个淮南地区,都不复富庶。要知道,淮南这片河网密布的地区极为适合农耕,自古以来便是大粮仓。如今的萧条,实在让人有些心酸。
进入了寿春城,当日由袁术所建的精美宫殿,此时只剩残垣败瓦。城墙经过连番大战,破损极为严重,也没有时间修葺。城墙都如此,更遑论百姓的民居了,夯土房屋寥寥无几,大都是用木材搭建的民房。只不过这些木屋上面穿了很多洞,寒风吹进去,冷得里面的百姓飕飕发抖。
寿春原本是中原有数的大城不过现在曹植见到,大多数房屋都是空置无人居住的。身为淮南人的刘晔,见到曾经的繁华城池如此惨状,也忍不住摇头叹气。
曹植苦笑一声对刘晔道:“先生,看来我们任重道远呢。”
刘晔轻轻点了点头,道:“如此惨状,比之当初赤地千里之兖州分毫不差了。”顿了一顿,刘晔有些奇怪道:“兖州至本文字由乐优文学提供,请记住乐优文学。今仍未恢复公子就有信心三年后让淮南成为天下第一富庶之地?”
曹植不置可否一笑道:“不试试,怎知道是否成功。”话锋一转曹植却是说道:“先生,事不宜迟,我等速去太守府吧。”
“好。”
整座寿春城,最好的莫过于太守府了。不过只看建筑,曹植就知道这太守府并非原来那个而是后来搬迁的。一问之下却是知道,乃是刘备统领寿春的时期拿下的。至于之前车胃用那个,却是经历战火根基不稳,被去年的大雪压塌了。
曹植听到之后,年是轻笑着对刘晔道:“看来这个刘玄德倒是挺会享受的,整个寿春最好的地方都被他霸占了。”
刘晔微笑道:“他当卢公学生之时,就尚华服如今也只是露出本xìng而已。”
曹植也不再将话题放到刘备上,大步走入太守府之后便将所有小吏都招了出来。不过让曹植失望的是,整个太守府的只有一个须发皆白,行路颇为不便的老头。曹植见着之后,有些不解道:“老人家,这里只有你一个?”
老头已经知道曹植的身份苦笑着点头道:“是啊,年轻人都跟着前任太守走了,也就剩下我老人家一个了。”
曹操收复寿春也已经有一年多,但这一年多时间寿春都没有半点气息,可见前任太守的无能了。但是也怪不得他毕竟当时曹操将所有精英都集中到麾下,应对袁绍。而削策遇刺也让寿春变得不再重要,留一个家伙管着只要不出乱子曹操也不会过问。导致这种情况出现,也在情理之中。
曹植此时也没时间追究前任太守的无能了对那老头道:“老人家,你且带我们去查阅地方志以及宗卷册吧。”
老人听到之后,眼中露出jī动的神sè。他已经担当太守府属吏多年,阅历甚广,服shì过的太守也不计其数。
一个太守好不好,只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知道。曹植最先做的就是查阅地方志和宗卷以了解情况,在老头看来只有称职的太守才会这么做,故此才jī动无比。
待得老头平复了一下情绪之后,便带着曹植和刘晔二人到得太守府中的一间小房子。原本意料中乱糟糟的情况并没有出现,相反地方志以及宗卷都摆放得极为整齐。
曹植见到,有些惊讶地问道:“老人家,这里为何……”
那老头微微一笑道:“是前任太守大人离开之时吩咐小人整理的。”
曹植摸了摸鼻子说道:“算你做了件好事,那本太守就不参你一本。”顿了一下,曹植便对那老头说道:“老人家,劳烦你且去安顿好我们的随从,让人不要打搅我们就可以了。”老头知道曹植二人是要查阅宗卷,于是应了一声便将门带上离开了。
望着一屋子的竹简,曹植无奈地对刘晔道:“子扬先生,我们开始吧。植就先读九江郡的情况,先生且先看地志”
刘晔淡淡一笑道:“好。”
接下来,二人各自找出了自己需要的竹简,找了个地方坐下便细细读了起来。二人都是长期读书之人,阅读速度极快,加上又分了工,算是减轻了不少压力。即便如此,二人也是看了三天才将整个房间的宗卷看完。期间饮食,都是老头负责,而二人休息俱是在小房间之中,只有拉洒的时候,才出去透透气。
三天下来,刘晔原本那潇洒的文士形象早就不见了,满脸胡渣,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年。曹植也好不到那里去,虽然没有刘晔那么夸张,但脸上的疲惫却是瞒不过任何人的。
两人看完之后,都没有说什么,直接找áng榻睡了六个时辰,这才醒来。即便如此,在老头眼中曹植和刘晔也是神人了。以往的太守看这么一屋子的宗卷,足足要花一个月时间曹植他们虽是两个人,但只是用了三天,由此可见他们看书速度的快。
而懂行的人都知道,看书速度快的人俱是平日看许多书练就出来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二人才学非凡。
当两人都恢复了精神之后,一边用膳一边却是开始交流意见所得。只听见曹植脸sè凝重道:“九江郡的情况并不算好,前任太守统计过,整个九江郡约合九千二百余户,人口不足五万。
听到这个,刘晔愣在当场本文字由乐优文学提供,请记住乐优文学。惊讶道:“怎么可能,人口竟然这么少?”
曹植耸了耸肩道:“子扬先生别太惊讶,这统计虽然粗略,但应该也颇为准确。之前植就查过兖州的人口,发现只有黄巾乱前的三成这还是父亲从各地迁移了不少人进去。九江郡黄巾乱前,大约有十万户,人口约五十万。如今屡经战乱,迁移、出逃,留下一成已经不容易了。”
刘晔轻叹了口气道:“话虽如此,但是也太…………唉,想不到一向富庶的九江郡也衰败如斯。”
曹植摆了摆手道:“说这些也没再了子扬先生,郡内荒地情况如何?”
听到这个,刘晔精神一振道:“这个倒是不错,由于大量人被迁走,特别是世家大户都走了,郡内几乎都是无主之地。”
对于这个〖答〗案曹植一点都不意外,这么点人口若还没有耕地那才是意外呢。那边刘晔继续说道:“由于前些年发过大水,淹了不少田地,故此百姓都不将作物种在河边,反而向湖泊边靠拢。以至于现在九江郡内的耕地大部分都集中在湖泊周围。”
曹植听到之后,反而露出淡淡的笑容道:“这却是好事。”
“好事?”到晔听着,颇为不解地问道。
曹植点头道:“发大水虽然会淹没很多田地但是大水却是将表层地力所余不多的泥土带走,余下的一层营养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水中的养分也会残留不少。故此待得水退之后再在曾经被淹的地方耕种,收获会比以往都要多。”怕刘晔听不明白,曹植末了有加了句:“这道理就跟冬藏差不多。”
刘晔听完之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对于从曹植口中吐出的一些陌生名词也已经习惯了。沉吟了一下,却是问道:“耕作条件虽有,但是人口不足如之奈何?”
曹植闻言,轻笑道:“无妨,分田就可以了。若无田地者男人每人分田十五亩,女人分田十亩,不必归还朝廷,三年内免所有田税!”
刘晔一听,眉头紧皱道:“子建,这会不会太过了。分田晔可以理解,但分田之余还免税,就好像有些过了。而且司空大人一直以来都极为反对将田地分出去,无论推行屯田还是均田,目的皆是此。如今四公子将田地分出去,岂不是坏了司空大人规矩?”
曹植听得,轻轻摇头道:“此时以彼一时也,当初父亲不将田地分出去,那是因为粮草不足,而且还要应付大战,这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如今官渡大胜,我军早已取得压倒xìng优势,袁家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我等此时分田将有榜样作用,可为父亲收天下民心!”
对于这一点,刘晔是点头同意,但又很快摇头道:“话虽如此,然百姓分得田地之后,卖给世家而自己再领田地,该如何是好?”
曹植轻笑道:“简单,对分田者资料登记在册,另外十年之内禁止买卖田地。”
刘晔眉头皱得更紧了,凝声道:“禁止买卖田地,也只是权宜之策。十年之后世家钱财更多,他们若大肆购鼻,我们也阻止不了。如此一来,百姓将无地可耕,如此恐怕会重蹈黄巾时之覆辙。”
现在曹营之内已经有共识,黄巾之乱的起因乃是世家大肆侵占田地,以至于百姓无地可耕,无粮可食,这才导致他们反。事实上,土地同题一直都是〖中〗国历代王朝盛衰的关键点。为何〖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开国之时都会出现盛世,发展到中段必须进行改草,但最后都覆灭就如同轮回一般不住上演。原因就是土地问题了。
开国之时人口少,土地多,这让每个人都能分得大量土地,解决温饱不是问题。而且由于人口少,有盈余,就容易出现盛世了。但到了中期,人口开始多,而土地还是那么多,这便使得土地矛盾开始出现,加上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大肆购田,就让田地集中到少数人身上,加速了土地矛盾。这时,作为朝廷一般都会推行改草,像宋、明两代都有著名的改草,奈何无论成败,结果都不能改变。直到后期,人口再次增多,田地集中到少数人身上,百姓吃不饱,这就会出现起义了,朝代更迭亦开始。
曹营上下特别是曹操,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千方百计阻止分田的出现。不过曹植很清楚,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就算朝廷武力再强,也压不住的。历史上曹魏的屯田制,从曹操一代开始一直到司马懿夺权成功才结束。这屯田制,开始极得人心,然而当曹魏政权稳固之后,百姓们就开始不满了。司马氏夺权之所以成功,很大部分原因是废除了屯田制,得到百姓的拥护,失去了百姓这一根基的支持,单凭几个忠心的将领,岂能成功夺回大权。
某程度上说来,曹魏是成也屯田,败也屯田。
曹植正是熟知这一点,清楚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才在稳固之后立即开放分田。至于买卖田地,曹植定了十年的限期。有这十年的限期,足够改变很多。曹植这次主政九江郡,目的非但要让九江郡重新富庶,更是要解决千百年来一直困扰中华民族的人地矛盾问题。
故此,无论是将田地分与百姓还是开放田地买卖,这些顺应历史潮流之举都必须进行的,只不过需要用行政命令,来对其进行限制,一步一步进行而已。(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