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借款吓死人
两年多前,李安生还在江苏执政,却已经在部署对俄战争,实在叫人难以相信,但是蔡锷两人却深信不疑。
清廷倒台之后,中国政局的变化走向可以说一直在李安生的掌握之中,许多都是李安生亲自推动促成,可谓是幕后最大的操控者。
本来许多人都认为李安生是将中国带入战争的罪魁祸首,将限中华民国于万丈深渊。
可是蔡锷等人才清楚,发动对俄战争的好处,不是一点半点。
本来内外交困,如今随着一场战争,原本的隐患都浮上了水面,或是烟消云散,内部的纷争也被搁置或是消除,一致对外,而列强各国也因为这场战争暂时收起了欺凌中国的心思。
用一场大战,用奋起抗争,来为四万万人争国格。
由此可见,李安生的深谋远虑,他的大胆激进。
没有哪个国家敢于轻易发动战争,发动一场动员数十万军队的战争,而凭借东北一地之力,就敢如此。
“若是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这场战争是否仍然无法避免?”
蔡锷仿佛是在质问,其实,他是在求证,求证这场战争背后的迷雾。
他始终无法想象,东北是怎么支撑起这场战争的,凭什么?
靠着战争来刺激重工业,这只能导致经济畸形发展,这个谁都懂,战争之后呢?
更何况,战争对于国家元气的损伤,人尽皆知,为何李安生不顾这一点,宁愿与本来支持他的那些资本集团对他产生背离,也要发动战争?
蔡锷很是想不通,李安生真的就如此的高风亮节?
李安生自然没有这么高尚,谁都不愿意发动战争,当年的日俄战争,使得日俄两国到现在都还在受影响。
但是中国想要翻身,想要崛起,这场战争必打,而且要大打,不找沙俄这个软柿子,难道找日本这个穷凶极恶穷兵黩武的国家?
日本的陆军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后备役却实施的很好,战争动员能力很强,不仅是兵员上面,还体现在政治的绝对稳定之上。
沙俄内外交困,其实战争能力还不及现在的日本,要不然也不会在1916年就濒临倒台,两年的战争就能将俄国打成烂泥。
他的根基在东北,而东北给日俄环伺,虎视眈眈,他的日子不好过,东北想要实现真正的腾飞,必定要与日俄干一仗。
在南满铁路——旅大,以及中东铁路——海参崴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在海军力量还没有壮大之前,在轰炸机技术还不足以对日本海军产生致命威胁之前,还是不要尝试突破渤海湾,突破黄海。
“你们知道么?西方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就连英法,明面上支持俄国,抵制我国,背地里,他们的资本家在大笔购买东北振兴债券,还向东北兜售他们的富裕资本。就在上个月,英法美三国的资本集团秘密向东北提供3500万英镑的借款,首笔1000万英镑的借款已经到账。由此可见,列强的嘴脸。
“什么?3500万英镑?”蔡锷与蒋方震都惊呼失声。
的确,任凭是谁听到这个,都会失态,忍不住叫出声来。
3500万英镑,可是3亿银元还不止啊。
目前中华民国政府将之前的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央银行,发行国家统一货币,民国元,面值与中国境内目前仅剩下还在流通的地方货币——东北振兴元相同,与过去的银元币值一样。
3亿银元,可是比日本去年的财政收入还多,甚至与清廷倒台前得财政收入也相差不多。
李安生居然敢借这么多的外债,英法美敢借出,他就敢借入?
“不错,3500万英镑,不要抵押,不要折扣,纯粹以资本生利,并且部分转化为英法美三国的工业品。当然,这些工业品全都是机器设备与钢铁等。”
不要折扣,不要抵押?有这样的好事吗?
看到蔡锷两人的疑惑,李安生哑然而笑,“当初英法美要用东北的财政收入做抵押,也准备要折扣,不过,我就是不愿意借,能拿我怎么着?尤其是法国,这个高利贷国家更加是按捺不住,极力的怂恿英国跟美国共同借出这笔款子。年利率七厘,分十年还清。我一直拖着,又将德国分三次借给东北1亿五千万马克的消息放了出去,结果,怎么着,英法跟兔子似的自己撞来。”
蔡锷与蒋方震再次的震撼了,德国居然也借给了东北1亿五千万马克?这可是相当于一千五百万英镑左右的巨款啊。
而且,向英法美三国银行团借的债年利率高达七厘,分十年还清,这个就更加的恐怖。
要知道国际大笔拆借年利率五厘就非常不错,更何况七厘,更为恐怖的是分十年还清,说句实在话,这么大一笔款子,分个二三十年还清都算正常。
英法美三国不在乎还款年限,其实也是看中了东北的还债能力,想着要在将来继续借款而已。
不要折扣的话,七厘还是非常高的利率,基本能让英法美三国满意,但是英法美居然不要折扣,不借着这个机会控制东北的海关与铁路,也是奇怪。
这个谈判过程想必也是一波三折惊险无比,可见李安生手下能人辈出。
东北的海关不是那么好控制的,英法也知道这一点,倒不如退而求其次,用资本生利,关键是这么大的款子,这么高的利息,上哪去找?东北的还债能力又没有问题。
更何况,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李安生提出向英法购买大批的机器设备,尤其是采矿工业、造船工业、军工体系的设备,英法还是有竞争力的,更何况东北还将在两年内向英法美进口价值1千万英镑的钢材。
李安生也保证今后东北工业振兴所需要的机器设备、钢材等,必须要有部分份额提供给英法美三国。
当时李安生嘴都笑歪了,一战开打,许多东西都要推倒重来。
不仅机器设备与钢材等工业品要大幅涨价,而且货币汇率也能做手脚,到时候英法不仅要倒过来向东北借债,这次的借款,东北所要付出的极少,甚至还有赚头。
既用英法提供的借款发展了东北的工业,又不用支付多少利息,或许还能够凭借英法货币的贬值,振兴元的升值倒过来坑对方一把——这是肯定的,在战争时期,李安生能够很轻易的做到这一点。
蔡锷的嘴巴张大着,他到现在还不敢相信,英法居然敢借这么大一笔款子。
其实这很容易想通,要是借个三五百万英镑,说不定英法还要犹豫还要提条件,甚至要抵押、折扣等,但是这3500万英镑的巨款,国际上很少见,没有哪个国家或者政权会如此的疯狂,光是凭借资本生利与购买英法美工业品就很可观。
蒋方震在德国留过学,清楚德国国内的状况,对于李安生能够轻松从德国手中借到一亿五千万马克也很是吃惊,这需要多么巨大的信誉以及运作能力啊。
东北不声不响之间,就背负了四亿多元的债务,甚至之前还已经发行了数亿元的债券,这么多的债务,可真叫债多不愁了。
“本来这个借款合同是要公布的,但是英法却准备到下个月公布,呵呵,中央政府与英法等五国银行团准备签订借款合同,想必你们还不清楚。”
李安生轻描淡写的说着,却让蔡锷与蒋方震再次惊愕,好好的谈着军务,忽然间就扯到了这上头,而且还让他们彻底震惊。
连中央政府也要跟列强银行团借款?
其实袁世凯一直在准备借款,想要整顿中央军,好跟东北抗衡,只是给李安生一直在干扰着罢了。
他可是准备将清政府在宣统三年与美国资本团、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签订的清政府为改革币制和振兴实业借款1000万镑的合同(资金到位仅10万镑清政府就垮台了),改为民国北洋政府的“善后大借款”。
袁世凯许诺借款以盐税为担保,并把四国银行团列为北洋政府借款的优先权国家,现在又加上了日本。
东北飞速壮大着经济实力,无论是工业还是教育,军队,都投入了巨款,让袁世凯气闷不已,也想着要借款,满足中央政府的财政需求,还想着要发展经济。
再这么下去,只怕东北实力越来越强,而中央政府越来越弱。
“老袁也好意思哭穷,这次跟俄国宣战,取消了俄国在华特权,取消了欠俄债务,还是我推动的,实惠却是他老袁的。更何况,中央政府可是没收了不少俄国资产,恐怕数额不下一亿元。好处都是他,我们在前线打生打死,他还要哭穷。也好,他要借,就由他去借。东北跟南边正好有借口借债,不用向中央政府上交国库。”
说来说去,都是在为自己打算,中央在算计地方,地方则在算计中央。
蔡锷等人也清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那些龌龊,他作为云贵都督,虽然尊奉中央,但是还是保留了一些相对自由的自治权,也不会全额提供中央规定的上缴款。
对于李安生对老袁的牢骚,他是深有体会,并不见怪。
清廷倒台之后,中国政局的变化走向可以说一直在李安生的掌握之中,许多都是李安生亲自推动促成,可谓是幕后最大的操控者。
本来许多人都认为李安生是将中国带入战争的罪魁祸首,将限中华民国于万丈深渊。
可是蔡锷等人才清楚,发动对俄战争的好处,不是一点半点。
本来内外交困,如今随着一场战争,原本的隐患都浮上了水面,或是烟消云散,内部的纷争也被搁置或是消除,一致对外,而列强各国也因为这场战争暂时收起了欺凌中国的心思。
用一场大战,用奋起抗争,来为四万万人争国格。
由此可见,李安生的深谋远虑,他的大胆激进。
没有哪个国家敢于轻易发动战争,发动一场动员数十万军队的战争,而凭借东北一地之力,就敢如此。
“若是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这场战争是否仍然无法避免?”
蔡锷仿佛是在质问,其实,他是在求证,求证这场战争背后的迷雾。
他始终无法想象,东北是怎么支撑起这场战争的,凭什么?
靠着战争来刺激重工业,这只能导致经济畸形发展,这个谁都懂,战争之后呢?
更何况,战争对于国家元气的损伤,人尽皆知,为何李安生不顾这一点,宁愿与本来支持他的那些资本集团对他产生背离,也要发动战争?
蔡锷很是想不通,李安生真的就如此的高风亮节?
李安生自然没有这么高尚,谁都不愿意发动战争,当年的日俄战争,使得日俄两国到现在都还在受影响。
但是中国想要翻身,想要崛起,这场战争必打,而且要大打,不找沙俄这个软柿子,难道找日本这个穷凶极恶穷兵黩武的国家?
日本的陆军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后备役却实施的很好,战争动员能力很强,不仅是兵员上面,还体现在政治的绝对稳定之上。
沙俄内外交困,其实战争能力还不及现在的日本,要不然也不会在1916年就濒临倒台,两年的战争就能将俄国打成烂泥。
他的根基在东北,而东北给日俄环伺,虎视眈眈,他的日子不好过,东北想要实现真正的腾飞,必定要与日俄干一仗。
在南满铁路——旅大,以及中东铁路——海参崴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在海军力量还没有壮大之前,在轰炸机技术还不足以对日本海军产生致命威胁之前,还是不要尝试突破渤海湾,突破黄海。
“你们知道么?西方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就连英法,明面上支持俄国,抵制我国,背地里,他们的资本家在大笔购买东北振兴债券,还向东北兜售他们的富裕资本。就在上个月,英法美三国的资本集团秘密向东北提供3500万英镑的借款,首笔1000万英镑的借款已经到账。由此可见,列强的嘴脸。
“什么?3500万英镑?”蔡锷与蒋方震都惊呼失声。
的确,任凭是谁听到这个,都会失态,忍不住叫出声来。
3500万英镑,可是3亿银元还不止啊。
目前中华民国政府将之前的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央银行,发行国家统一货币,民国元,面值与中国境内目前仅剩下还在流通的地方货币——东北振兴元相同,与过去的银元币值一样。
3亿银元,可是比日本去年的财政收入还多,甚至与清廷倒台前得财政收入也相差不多。
李安生居然敢借这么多的外债,英法美敢借出,他就敢借入?
“不错,3500万英镑,不要抵押,不要折扣,纯粹以资本生利,并且部分转化为英法美三国的工业品。当然,这些工业品全都是机器设备与钢铁等。”
不要折扣,不要抵押?有这样的好事吗?
看到蔡锷两人的疑惑,李安生哑然而笑,“当初英法美要用东北的财政收入做抵押,也准备要折扣,不过,我就是不愿意借,能拿我怎么着?尤其是法国,这个高利贷国家更加是按捺不住,极力的怂恿英国跟美国共同借出这笔款子。年利率七厘,分十年还清。我一直拖着,又将德国分三次借给东北1亿五千万马克的消息放了出去,结果,怎么着,英法跟兔子似的自己撞来。”
蔡锷与蒋方震再次的震撼了,德国居然也借给了东北1亿五千万马克?这可是相当于一千五百万英镑左右的巨款啊。
而且,向英法美三国银行团借的债年利率高达七厘,分十年还清,这个就更加的恐怖。
要知道国际大笔拆借年利率五厘就非常不错,更何况七厘,更为恐怖的是分十年还清,说句实在话,这么大一笔款子,分个二三十年还清都算正常。
英法美三国不在乎还款年限,其实也是看中了东北的还债能力,想着要在将来继续借款而已。
不要折扣的话,七厘还是非常高的利率,基本能让英法美三国满意,但是英法美居然不要折扣,不借着这个机会控制东北的海关与铁路,也是奇怪。
这个谈判过程想必也是一波三折惊险无比,可见李安生手下能人辈出。
东北的海关不是那么好控制的,英法也知道这一点,倒不如退而求其次,用资本生利,关键是这么大的款子,这么高的利息,上哪去找?东北的还债能力又没有问题。
更何况,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李安生提出向英法购买大批的机器设备,尤其是采矿工业、造船工业、军工体系的设备,英法还是有竞争力的,更何况东北还将在两年内向英法美进口价值1千万英镑的钢材。
李安生也保证今后东北工业振兴所需要的机器设备、钢材等,必须要有部分份额提供给英法美三国。
当时李安生嘴都笑歪了,一战开打,许多东西都要推倒重来。
不仅机器设备与钢材等工业品要大幅涨价,而且货币汇率也能做手脚,到时候英法不仅要倒过来向东北借债,这次的借款,东北所要付出的极少,甚至还有赚头。
既用英法提供的借款发展了东北的工业,又不用支付多少利息,或许还能够凭借英法货币的贬值,振兴元的升值倒过来坑对方一把——这是肯定的,在战争时期,李安生能够很轻易的做到这一点。
蔡锷的嘴巴张大着,他到现在还不敢相信,英法居然敢借这么大一笔款子。
其实这很容易想通,要是借个三五百万英镑,说不定英法还要犹豫还要提条件,甚至要抵押、折扣等,但是这3500万英镑的巨款,国际上很少见,没有哪个国家或者政权会如此的疯狂,光是凭借资本生利与购买英法美工业品就很可观。
蒋方震在德国留过学,清楚德国国内的状况,对于李安生能够轻松从德国手中借到一亿五千万马克也很是吃惊,这需要多么巨大的信誉以及运作能力啊。
东北不声不响之间,就背负了四亿多元的债务,甚至之前还已经发行了数亿元的债券,这么多的债务,可真叫债多不愁了。
“本来这个借款合同是要公布的,但是英法却准备到下个月公布,呵呵,中央政府与英法等五国银行团准备签订借款合同,想必你们还不清楚。”
李安生轻描淡写的说着,却让蔡锷与蒋方震再次惊愕,好好的谈着军务,忽然间就扯到了这上头,而且还让他们彻底震惊。
连中央政府也要跟列强银行团借款?
其实袁世凯一直在准备借款,想要整顿中央军,好跟东北抗衡,只是给李安生一直在干扰着罢了。
他可是准备将清政府在宣统三年与美国资本团、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签订的清政府为改革币制和振兴实业借款1000万镑的合同(资金到位仅10万镑清政府就垮台了),改为民国北洋政府的“善后大借款”。
袁世凯许诺借款以盐税为担保,并把四国银行团列为北洋政府借款的优先权国家,现在又加上了日本。
东北飞速壮大着经济实力,无论是工业还是教育,军队,都投入了巨款,让袁世凯气闷不已,也想着要借款,满足中央政府的财政需求,还想着要发展经济。
再这么下去,只怕东北实力越来越强,而中央政府越来越弱。
“老袁也好意思哭穷,这次跟俄国宣战,取消了俄国在华特权,取消了欠俄债务,还是我推动的,实惠却是他老袁的。更何况,中央政府可是没收了不少俄国资产,恐怕数额不下一亿元。好处都是他,我们在前线打生打死,他还要哭穷。也好,他要借,就由他去借。东北跟南边正好有借口借债,不用向中央政府上交国库。”
说来说去,都是在为自己打算,中央在算计地方,地方则在算计中央。
蔡锷等人也清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那些龌龊,他作为云贵都督,虽然尊奉中央,但是还是保留了一些相对自由的自治权,也不会全额提供中央规定的上缴款。
对于李安生对老袁的牢骚,他是深有体会,并不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