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四十二章 东北振兴公债
马克沁公司其实是英国维克斯公司旗下的,在多年前就给维克斯公司吞并掉。
除了马克沁,东北军的各种枪支也基本都实现了自主产权,就连袁世凯的北洋军都在实现大换装,全部装备黑龙江造与上海造,现在连汉阳兵工厂都停工整顿,准备制造上述的两款步枪。
克虏伯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火炮客户,居然也慷慨的援助了重炮工厂,并且提供了各种技术,免费,允许制造各种火炮,专利费全免。
至于原因,便是黑龙江医药公司转让了一部分药品专利技术给德国的几个巨头而已。
之前中国的兵工厂最大的成本支出,其中显眼的一项便是专利费用,这个专利那个专利,这就是没有自主产权的悲哀。
日本情愿慢慢的从黑火药步枪开始,村田啊神马的,各种口径,各种摸索,终于有了自己的步枪自己的弹药。
这次德国很是慷慨,是因为李安生自己也很慷慨,不过对于东北来说,还是赚的,赚了大便宜。
东北的军工体系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完备,这与德国的慷慨是分不开的。
而且德国还秘密提供了多笔贷款,反观美国佬,就真的让人很无语。
美国遮遮掩掩的,不敢提供借款就罢了,连军事援助都暂时的卡壳。
李安生立即下令,在东北关税以及多项贸易上进行对美国的屏蔽,好处知道要,却不肯付出,这样的盟友不要也罢。
美国佬急得跟兔子似的,还不是老老实实的以其他方式,向东北隐晦的提供了多笔贷款,美国之星财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将大量产业都迁移到东北来。
为了进一步筹集资金,李安生决定在全国发行东北公债,经过与袁世凯的电报反复扯皮,老袁终于答应由中央政府保证,发行东北振兴债券。
在袁世凯所控制地盘债券的五成作为中央政府直接专款,而利息与本金的偿付,则从东北上缴给中央政府的财政税收中扣除。
虽说要硬生生的给袁世凯分去北洋军控制地盘的五成,但是,还是李安生赚了便宜。
毕竟在尊奉中央政府为核心的情况下,不上缴税收是说不过去的,但是可以讨价还价,可以扯皮。
比如,李安生的这种方法,也是在变相的不与中央政府发生太多的义务。
,4月中旬,东北振兴债券在全国各家银行开始发行,债券的主要用途是用于东北工业建设。
短短的几天,债券销量很客观,许多的富商大族都是大笔大笔的认购,毕竟过去李安生可以一手培养出了大批的富豪,现在手里头有些闲钱的,都不甘于寂寞。
现在是民国,不是清末,对于投资实业没有限制,反而是大力支持,鼓励,对于投资,政府也是有政策支持的。
李安生早就说过,中国不是没有资本,而是大部分的资本都成为了死钱,成为了百无一用的土地与房产、古董珠宝——对于工业大建设来说,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死物。
在东北本地,不然在李安生的意料之内,但是在上海与江浙,债券的发行量却更加的令人难以想象。
来这次李安生打算发行两亿银元价值的债券,但是随着南洋华侨率先发力,认购了超过三千万银元的债券,上海与江浙的富商们进一步跟进,短短的几天,就认购了超过八千万银元的债券,而民众们购买债券也非常踊跃。
过去李安生委托上海银行成功的发行过了中华钢铁公司的债券,以及中华航运公司的债券,江南造船厂的债券,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在已经有了成功先例之下,东北振兴债券获得的热烈欢迎也是可以想象。
如此大规模的认购,以及集中认购,在列强国家也是相当少见的。
尤其是普通民众,对于债券认购的狂热,更是出乎了包括各国外交人员以及商人的意料,难以想象。
东北固然有崛起之势,但是东北振兴债券到底如何,却是难以预料,中国百姓也规模的购买,实在是让列强国家无法理解。
东北军整编是动用的东北自身的财政收入,以及李安生自己掏了部分腰包,捐献了大量与战争相关的物资。
他并没有发行战争债券的打算,目前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大规模的扩充军备,而是通过战争来刺激东北的工业建设。
债券面额分为五种,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与一百元,最后是一千元。
而债券购买方式也更加的灵活,有三年期、五年期与十年期。
三年期利率为三厘五,五年期为七厘五,十年期为一分五厘,其实三年期的利率有些低,这是刻意在增加五年期与十年期的购买率。
这种债券发行方式是李安生反复考虑之后实行的,而不是国内一贯的做法,那就是按照年利率按照本金逐年偿付。
与美国的公债发行有些相像,美国是直接开出一张面值的债券,约定几年后,本金加利息直接核算为增幅后的面值,比如原75面值的债券,在规定年数后,变为25美元,或是30美元。
比如之前上海银行发行的中华钢铁公司债券,为三年期,规定年利率为七厘,第一年偿还本金的百分之三十,第二年偿还百分之三十,第三年再偿还百分之四十。
公债的利率其实比不上某些盈利可观的银行利率,但是银行可以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储户血本无归,国家发行的债券就不一样,是要有公信力的,同时也要有保证的。
中央政府的保证自然是必须的,而东北地方的保证更加具有效用,同时,东北振兴公债以粮食交易所、海关和其他国营企业的利润为偿还基金,准许买卖、抵押和用做担保,认购者交现金或是等额的金银等贵金属。
如此一来,这次发行的公债不但有公信力,还有坚实的保障。
只要对俄的战争不大败亏输,那么这些公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从长远看,公债还是筹集建设资金的较好形式。一些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如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往往需要东北政府积极介入。
何况,在一些大型军工、重工业都是东北官方投资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发行公债。
李安生早就放出了风去,将来库张铁路会组建铁路公司,发行的公债只要持有者愿意,可以直接转为铁路债券,长期分红。
也就是说,凡是购买当前国债的民众,都可以享受到战争红利,从俄国手中夺取的铁路等资产。
只有让大量的民众获益,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消减民间对东北穷兵黩武的指责,只要打赢这场战争,什么都好说。
沙俄花费数亿卢布的大量资金,修建的铁路,全部成为东北军的战利品,那么这战争就不亏本。
沙俄在中国最值钱的资产便是铁路,而且都是大动脉,没有人会傻到放弃库张铁路,甚至是中东铁路的债券股票,只要经营得当,这些铁路公司都获得大量的利润,日本的南满铁路就是个例子,这几年日本还是分得了可观的利润。
在清廷倒台前,国内的民众对于商办铁路便无比热衷,南方的几条铁路如沪杭铁路沪宁铁路粤汉铁路之类,都从民间募集了大量的资本。
如果当时其他投资项目无法让那些地主老财们将死钱搬出来,那么铁路就是唯一的一个好办法——谁都知道铁路赚钱,赚大钱,尤其是中国这样自给自足需要依靠商品大流通来繁荣经济的国家。
李安生这也是一招妙招,将公债与铁路捆绑起来,这才有了国内如此疯狂的抢购东北振兴公债。
不仅是富商大族,普通民众,甚至是一些平日里深藏不露的土财主也大肆的购买。
没收俄国铁路已经实行,只是因为处于战争时期而无法尽快处置敌国资产,但是风声已经传遍了中国,谁都知道,东北军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绝对不会轻易将铁路交还出去。
目前俄国也在为这个铁路问题头疼,如果真的对中国宣战,绝交,那么可想而知,东北军绝对有胆量废除一切过往签订的条约,废除俄国在华特权,斩断利益之手,甚至没收俄国在东北的所有资产。
这就变成了真正的生死之战,俄国是否有必要冒这个风险?
从各方的信息反馈,东北军似乎募集到了大量的秘密资金,迅速的在进行着大整编,等到东北军十八个师以及税警部队、警察部队三十多万的兵力形成战斗力,战争将会很艰难,并不像那些贵族与军官所推断的那样。
西伯利亚与赤塔的俄军组织了多次的反扑,都没有能够从东北军手中夺回恰克图,要不是中队进行克制,东北军早就兵临伊尔库兹克。
俄国在加速动员,加快调派欧俄军队东进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热烈的探讨,希望从英法获得借款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的进行大扩军,这笔军费部分就需要英法来买单。
</p>
</p>
除了马克沁,东北军的各种枪支也基本都实现了自主产权,就连袁世凯的北洋军都在实现大换装,全部装备黑龙江造与上海造,现在连汉阳兵工厂都停工整顿,准备制造上述的两款步枪。
克虏伯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火炮客户,居然也慷慨的援助了重炮工厂,并且提供了各种技术,免费,允许制造各种火炮,专利费全免。
至于原因,便是黑龙江医药公司转让了一部分药品专利技术给德国的几个巨头而已。
之前中国的兵工厂最大的成本支出,其中显眼的一项便是专利费用,这个专利那个专利,这就是没有自主产权的悲哀。
日本情愿慢慢的从黑火药步枪开始,村田啊神马的,各种口径,各种摸索,终于有了自己的步枪自己的弹药。
这次德国很是慷慨,是因为李安生自己也很慷慨,不过对于东北来说,还是赚的,赚了大便宜。
东北的军工体系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完备,这与德国的慷慨是分不开的。
而且德国还秘密提供了多笔贷款,反观美国佬,就真的让人很无语。
美国遮遮掩掩的,不敢提供借款就罢了,连军事援助都暂时的卡壳。
李安生立即下令,在东北关税以及多项贸易上进行对美国的屏蔽,好处知道要,却不肯付出,这样的盟友不要也罢。
美国佬急得跟兔子似的,还不是老老实实的以其他方式,向东北隐晦的提供了多笔贷款,美国之星财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将大量产业都迁移到东北来。
为了进一步筹集资金,李安生决定在全国发行东北公债,经过与袁世凯的电报反复扯皮,老袁终于答应由中央政府保证,发行东北振兴债券。
在袁世凯所控制地盘债券的五成作为中央政府直接专款,而利息与本金的偿付,则从东北上缴给中央政府的财政税收中扣除。
虽说要硬生生的给袁世凯分去北洋军控制地盘的五成,但是,还是李安生赚了便宜。
毕竟在尊奉中央政府为核心的情况下,不上缴税收是说不过去的,但是可以讨价还价,可以扯皮。
比如,李安生的这种方法,也是在变相的不与中央政府发生太多的义务。
,4月中旬,东北振兴债券在全国各家银行开始发行,债券的主要用途是用于东北工业建设。
短短的几天,债券销量很客观,许多的富商大族都是大笔大笔的认购,毕竟过去李安生可以一手培养出了大批的富豪,现在手里头有些闲钱的,都不甘于寂寞。
现在是民国,不是清末,对于投资实业没有限制,反而是大力支持,鼓励,对于投资,政府也是有政策支持的。
李安生早就说过,中国不是没有资本,而是大部分的资本都成为了死钱,成为了百无一用的土地与房产、古董珠宝——对于工业大建设来说,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死物。
在东北本地,不然在李安生的意料之内,但是在上海与江浙,债券的发行量却更加的令人难以想象。
来这次李安生打算发行两亿银元价值的债券,但是随着南洋华侨率先发力,认购了超过三千万银元的债券,上海与江浙的富商们进一步跟进,短短的几天,就认购了超过八千万银元的债券,而民众们购买债券也非常踊跃。
过去李安生委托上海银行成功的发行过了中华钢铁公司的债券,以及中华航运公司的债券,江南造船厂的债券,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在已经有了成功先例之下,东北振兴债券获得的热烈欢迎也是可以想象。
如此大规模的认购,以及集中认购,在列强国家也是相当少见的。
尤其是普通民众,对于债券认购的狂热,更是出乎了包括各国外交人员以及商人的意料,难以想象。
东北固然有崛起之势,但是东北振兴债券到底如何,却是难以预料,中国百姓也规模的购买,实在是让列强国家无法理解。
东北军整编是动用的东北自身的财政收入,以及李安生自己掏了部分腰包,捐献了大量与战争相关的物资。
他并没有发行战争债券的打算,目前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大规模的扩充军备,而是通过战争来刺激东北的工业建设。
债券面额分为五种,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与一百元,最后是一千元。
而债券购买方式也更加的灵活,有三年期、五年期与十年期。
三年期利率为三厘五,五年期为七厘五,十年期为一分五厘,其实三年期的利率有些低,这是刻意在增加五年期与十年期的购买率。
这种债券发行方式是李安生反复考虑之后实行的,而不是国内一贯的做法,那就是按照年利率按照本金逐年偿付。
与美国的公债发行有些相像,美国是直接开出一张面值的债券,约定几年后,本金加利息直接核算为增幅后的面值,比如原75面值的债券,在规定年数后,变为25美元,或是30美元。
比如之前上海银行发行的中华钢铁公司债券,为三年期,规定年利率为七厘,第一年偿还本金的百分之三十,第二年偿还百分之三十,第三年再偿还百分之四十。
公债的利率其实比不上某些盈利可观的银行利率,但是银行可以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储户血本无归,国家发行的债券就不一样,是要有公信力的,同时也要有保证的。
中央政府的保证自然是必须的,而东北地方的保证更加具有效用,同时,东北振兴公债以粮食交易所、海关和其他国营企业的利润为偿还基金,准许买卖、抵押和用做担保,认购者交现金或是等额的金银等贵金属。
如此一来,这次发行的公债不但有公信力,还有坚实的保障。
只要对俄的战争不大败亏输,那么这些公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从长远看,公债还是筹集建设资金的较好形式。一些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如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往往需要东北政府积极介入。
何况,在一些大型军工、重工业都是东北官方投资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发行公债。
李安生早就放出了风去,将来库张铁路会组建铁路公司,发行的公债只要持有者愿意,可以直接转为铁路债券,长期分红。
也就是说,凡是购买当前国债的民众,都可以享受到战争红利,从俄国手中夺取的铁路等资产。
只有让大量的民众获益,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消减民间对东北穷兵黩武的指责,只要打赢这场战争,什么都好说。
沙俄花费数亿卢布的大量资金,修建的铁路,全部成为东北军的战利品,那么这战争就不亏本。
沙俄在中国最值钱的资产便是铁路,而且都是大动脉,没有人会傻到放弃库张铁路,甚至是中东铁路的债券股票,只要经营得当,这些铁路公司都获得大量的利润,日本的南满铁路就是个例子,这几年日本还是分得了可观的利润。
在清廷倒台前,国内的民众对于商办铁路便无比热衷,南方的几条铁路如沪杭铁路沪宁铁路粤汉铁路之类,都从民间募集了大量的资本。
如果当时其他投资项目无法让那些地主老财们将死钱搬出来,那么铁路就是唯一的一个好办法——谁都知道铁路赚钱,赚大钱,尤其是中国这样自给自足需要依靠商品大流通来繁荣经济的国家。
李安生这也是一招妙招,将公债与铁路捆绑起来,这才有了国内如此疯狂的抢购东北振兴公债。
不仅是富商大族,普通民众,甚至是一些平日里深藏不露的土财主也大肆的购买。
没收俄国铁路已经实行,只是因为处于战争时期而无法尽快处置敌国资产,但是风声已经传遍了中国,谁都知道,东北军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绝对不会轻易将铁路交还出去。
目前俄国也在为这个铁路问题头疼,如果真的对中国宣战,绝交,那么可想而知,东北军绝对有胆量废除一切过往签订的条约,废除俄国在华特权,斩断利益之手,甚至没收俄国在东北的所有资产。
这就变成了真正的生死之战,俄国是否有必要冒这个风险?
从各方的信息反馈,东北军似乎募集到了大量的秘密资金,迅速的在进行着大整编,等到东北军十八个师以及税警部队、警察部队三十多万的兵力形成战斗力,战争将会很艰难,并不像那些贵族与军官所推断的那样。
西伯利亚与赤塔的俄军组织了多次的反扑,都没有能够从东北军手中夺回恰克图,要不是中队进行克制,东北军早就兵临伊尔库兹克。
俄国在加速动员,加快调派欧俄军队东进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热烈的探讨,希望从英法获得借款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的进行大扩军,这笔军费部分就需要英法来买单。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