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旖旎人生

正文 十七岁的单车

    这是我当初看的一部电影后写的读后感,恩,发上来了大家分享一下。

    ―――――――――――――――――――――――――――――

    从上海回到老家了,玩了几天就觉得在家呆着挺无聊的,在异地的思乡之情也都在这连续几天的极度无聊中消散殆尽。每天看看电影听听歌,无意间看到的这部电影让我写下来下面这段感受。

    《十七岁的单车》。

    电影是昨天凌晨时分看完的。

    其实光看电影的名字就容易让人想到很多东西,比如青春,比如青涩,比如忧郁与失落,比如激情和偏颇……

    我猜对了,这些因素影片中都有,不过情节却在我意料之外。

    十年前的一部片子,看起来宛如今日。

    影片的英文名字译成中文则是《北京自行车》。让人以为是部纪录片,原来的意韵完全消失了。

    内容是这样的,农村的小青年到北京打工,进了一家快递公司。

    公司给分配了一辆单车,干满一个月后,单车归个人所有。

    但一个月已满时,车子丢了。

    同时,一个北京底层的中学生,偷了家里的钱,买了个二手单车,正是前者丢的车子。

    小青年看到了,想法设法把车子偷了回来,但最后又被中学生带着朋友给抢了回去。

    小青年愤怒的跑到中学生家里去索要单车,索取后又被中学生带着朋友堵截,要求还车。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车子每人骑一天。

    但是在车子得与失的反复中,中学生的女朋友和别人好上了。

    愤懑中,中学生拿板砖拍了应该称之为情敌的那个家伙脑袋。

    事情还没结束,当小青年和中学生交接车子时,挨了一板砖的情敌带着朋友骑着自行车过来报复。

    中学生和被其连累的小青年一路狂奔,最后被堵在死胡同,痛殴一顿。

    片末,小青年独自扛着被砸的变形的单车,独自走在车水马龙的北京街头。

    故事情节很简单,出场人物很少,场景也比较单一。

    可是影片自有其节奏。

    片中场景非常生活化,殊少演的成分。

    镜头下的北京也大多聚焦在胡同、老巷。

    不过不得不说北京是一座很牛B的城市,在那么琐碎的场景中,你总是能感受到他的从容霸气。

    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他”而不是“它”,没有理由,这一刻的我写出这段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字。

    单车是进城打工的小青年融入城市的一个切入口。

    快递公司老板的训话中,透露着城里人的盛气凌人,但也明确表达了一个信息:你们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

    当年祥子进北京的梦想是什么呢?

    挣一辆车,踏踏实实做个体面的拉车人。

    最终他也没有实现这个理想,健壮、自尊、勤快的祥子最后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偷懒,无赖,**,捡烟头……

    小青年一开始时也是车子蹬的飞快,意气风发。

    但当会计核算他挣得份额有问题时,无可分说。

    丢车那晚进了一家洗浴场所拿快递,稀里糊涂洗了澡后,被要求付钱。

    无从辩解,在试图冲出大门时喊了句:我没钱!

    在面临城市的二重盘剥时,那是很多人在心里喊得话。

    在中学生和他的同学强行向小青年索要单车,中学生的几个朋友试图将小青年和单车分开时,在那栋烂尾楼里,小青年凄苦的喊着:啊、啊、啊……

    记得王小波有章文章的题目叫做:沉默的大多数。

    俄国有个文豪,他的名字我忘记了,不过他那部经典作品我还清楚的记得: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当失语的大多数,向现实控诉时,往往也是向无物之阵绝望地喊出:啊!!

    影片中,当两方对单车的归属一直争执不下时,中学生的一个朋友凑过来给小青年点了根烟。

    同样的,当这个中学生约女朋友同行时,那个女孩的新男朋友,一个车技精湛的小伙子,和他的交流方式,也是故作成熟的点了根烟放到他嘴里。

    烟的苦涩和蛊惑就这样燃烧在男孩们后来的生命里。

    在小青年和老乡的住地,一个穿着时尚的女孩子经常来打酱油。

    两人对这个冷艳的“城里人”平素只有仰视。

    后来才知道她也是打工的保姆,偷穿主人的衣服,甚至偷主人的衣服出来卖。

    被辞后失了踪。饰演这个保姆的周迅一句台词也没有,不过风尘气十足。

    但是虚饰了外表的她,在城市中一样脆弱不堪,正如片中,一辆从路口驶来的自行车便可以轻易的把她撞昏。

    片中真正的女主角是高圆圆饰演的中学生,青春靓丽,清纯可爱。

    虽然是大学生扮演中学生,身形面孔稍显成熟了些,但学生制服下得特殊气质,让人想起了清冽中带着温柔的春光。

    原来,在这个操蛋的社会,的确有美好的东西存在着。

    影片中,两个男孩在每天傍晚将车子交接给对方的镜头,反复出现。

    某一天,两人互通了姓名,中学生向小青年伸出了手。

    两人户口不同,但两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即使他们达成了和解,但和谐社会又能否带给他们各自和谐的生活?

    中学生用板砖拍了情敌,但很快他们便被追的疲于奔命,慌不择路。

    最后的死胡同,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未来生活的隐喻。

    小学时,听西游记的主题曲,觉得路在何方的歌词很不错。

    长大后,很多人会一遍又一遍的问天问地问自己:路在何方?

    答案是无解。

    影片的写实主义风格,让人很容易想起贾樟柯。

    巧的是贾樟柯的成名作:小武。拍的正是一个偷自行车的青年。

    很多人鄙视如今的编剧,其实现实才是最好的剧本。

    现实中,一幕幕活生生的荒诞和戏剧性,胜过任何剧本。只是少有人有勇气拍摄他们。

    片中,当快递公司老板清早上班时,看到了找回自行车的小青年抱着车子坐在门口打盹,说了句:你们还真有秋菊打官司的劲头。

    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是在向当年的老谋子致敬。

    再看看现在国内三位声望最高的导演所拍的片子,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陈的无极,冯的夜宴。给市场经济做了贡献,却为他们的电影事业减了分。他们背叛了自己已逝的青春!

    而贾樟柯却对自己的青春做了别样的安放。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