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八章 风起云涌
吴三桂原本是不想叛乱的,但是现在却不得不叛乱了。请记住我)[本章节由万书吧更*新]
吴三桂心里其实是极为别扭的,他觉得自己忠心耿耿,而朝廷对他也十分信任,吴三桂举办六十大寿庆典时,朝廷准许他在京实为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偕妻与子世璠一同来昆明祝寿。不算多了不起的事吧,却引得老吴高兴至极,对心腹们说:“可见朝廷不疑我,你们平时一定要更加谨慎些。”
可惜的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不得不做一个决断了。
康熙还没有得到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吴三桂已经开始动手了,首先是云南,那是吴三桂的大本营,起事后自然兵不血刃轻松搞定,不过康熙也没闲着。
具体的来说,康熙是做了两手准备,不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做了一定的调动。
政治方面,调整策略,停撤平南王、靖南王两藩,意图孤立吴三桂;无论原来老吴手下,还是有父子兄弟现在云南的官员,概不株连治罪;逮捕三桂驻京为质之子吴应熊,防止内外沟通;多方安抚各重要军镇将领,鼓励他们守御地方,奋勇杀敌;对应老吴的讨清檄文,也搞了个讨吴谕旨,同样义正词严,对人家大张挞伐和声讨。
军事上,立足防御,视中原重镇荆州为最关键的战略要地,派遣满蒙八旗领衔的帝国最精锐也是最铁杆的部队驻防,抵抗大周势力正面主力进攻;侧翼川陕也不能忽视,严防大周势力经此线威胁京师,再辅以兖州、太原分做南北东西的中继站;笼络广西孙延龄,以牵制大周势力北进;安抚福建耿精忠等,防止胁从,跟着吴三桂一块“闹革命”。
但是,从上面的举措来看,康熙的措施也是中规中矩,算不上多么的英明,但是想到他刚刚执掌政事,也算难得了。
不管如何,这套战略防御体系仅是正常之举,没有值得特别赞扬的地方,且预防(性)过重,收缩(性)过大。等于把长江南岸送给了吴三桂,要不然,帝国精锐越过长江,进驻湖南,与北上吴军针锋相对,或者更好一点。
吴三桂一开战,就立刻展现了他一代名将的风采,吴军便气贯长虹,一路所向披靡,勇不可当,很快饮马长江,遥指北京了。
如此迅猛的攻势,立刻给所有参与大清王朝战事的势力,上了生动的一课,此时,浮云为路还在山海关外徘徊,寻找战机,与鳌拜一决胜负,而封鹿偏于台湾岛,日月公子更是致力于经营琼州半岛,一直没有动静。
吴三桂云南起兵后,不到二十天轻松搞定曾总管云贵时的老地盘贵州,先遣部队紧跟着攻入湖南,迅速拿下由黔入楚的要地沅州。
随后吴三桂正式称“周王”,废弃康熙年号,称周王元年,这时候才派人前去大明,以正自己的声势。
吴三桂称王改元后,未作丝毫停留,旋即亲率主力北上,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湖南常德、辰州、长沙、岳州、衡州等战略重镇纷纷被拿下,不到三个月全境皆归。前锋更是直抵长江南岸湖北境内的松滋,与清军大本营荆州隔江相望。
吴三桂兵锋强盛,其他人也不弱。
先说西北方的一代枭雄葛尔丹,这个葛尔丹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如果抛开正史与野史不谈,他本身也了不得,传说葛尔丹九岁时,就读遍汉唐史书,对其中之人文趣事都烂竹与胸。
有一天,他的叔父见状笑侃道:“葛尔丹啊,人家都以弓弩和蒙古摔为自身修身的目标,而你怎么对他族的东西更畅怀呢。”
而葛尔丹却磕了个头,对叔父大声的说:“我的叔父啊,我其实也非常崇拜那些哥哥的搭弓本领,好厉害,无不佩服的。可是,我其实更崇拜我们的成吉思汗铁木真祖先,想想,别人的弓在硬,摔更厉害,也不能在千军中占得一点便宜。而只有厉害得兵法和对他族得历史了然于胸才能让以前我们的土地能重新臣服于我们啊。”
可见葛尔丹也不是一个一般人物。
游戏之初,大清王朝并不是统一的,准确的说,大清王朝的历史,并不是统一的,每一个地区都有每一个地区的背景。
葛尔丹所在的准噶尔部也是这样。
准噶尔部落并不强大,在大清开国之初,准噶尔只是蒙古三大部之中,漠西厄鲁特蒙古之下的四大部落之一。
大清朝立国之初,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是漠南蒙古,在原外蒙古一带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厄鲁特又分为四部,即和硕特(游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游牧于今伊犁河流域)、土尔扈特(游牧于今新疆塔城地区)、杜尔伯特(游牧于今额尔齐斯河流域)。四部中,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先后兼并了土尔扈特部及和硕部的牧地,迫使土尔扈特人转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人迁居青海。到噶尔丹执政时,在吞并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和原隶属于土尔扈特的辉特部后,进占青海的和硕特部,又攻占了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诸城。
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的野心愈益膨胀,建立一个庞大帝国的野心也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吴三桂叛乱之后,葛尔丹看到了希望,毫不犹豫即刻起兵,亲率骑兵3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
可惜的是,现在的康熙根本无力西顾,只是送了一纸空文,言辞激烈,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另一方面,则把求救的喀尔喀三部首领安置在科尔沁放牧。
喀尔喀三部首领虽然不满,但是自己无力抗衡,只得听从康熙的安排,进入科尔沁。
而此时的华山派兵锋,已经远远的蔓延到了科尔沁附近,喀尔喀三部首领可以说刚出虎口,又入狼群。
葛尔丹收到康熙的文书,根本不予理会,反而变本加厉,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自此大清王朝西北路难以安宁。
此时的大清,西南有吴三桂之乱,西北有葛尔丹之乱,东北有华山派袭扰关外,只有西南比较安宁,台湾岛虽然与大清不和,但是罕见的没有动手。
浮云为路等人也被如此突如其来的形势震惊了!
说起来,华山派的行动不可谓不快,但是比起NPC来,还是远远不如,真正的行军打仗,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十分遥远的事情。
华山派倾尽全派之力,集中了玩家中的众多高手,计策用尽,也不过取得了朝鲜半岛这样的蛮荒之地,而且对于朝鲜半岛,清军之事象征(性)的派驻了军队,与没有抵抗根本没什么区别。
但是吴三桂一出手,就是云南、贵州两个省,其后更是袭取湖南,兵锋之盛,打得大清几乎喘不过气来,随后吴三桂更是兵分多路,整合大清境内的义军,俨然有与大清王朝划江而治的形势。
区区几天的功夫,就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战绩,这让关注大清战局的众人,都傻了眼。
原来众人都认为,只要自己一行人用好计策,练好兵,攻占大清,根本不是问题,现在看来,差距确实有些大了。
华山派还是根基太浅,吴三桂出手,光是进攻云贵两省,就调动了民夫二十万,NPC大军十多万,各种军械器材,行军物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更为关键的是,吴三桂出手,正是在大清王朝本土,而此时是康熙执政,汉人的起义还是此起彼伏,游戏中的大小义军势力纷纷起义,而吴三桂所到之处,民众对于大清的忠诚度大跌,更是造成了一连串的效应。
日月公子和封鹿所占据的两岛,反倒成了一片孤立的基地。
就连陈近南,都犹豫着是不是要率领天地会,帮助吴三桂一臂之力。
吴三桂虽然是汉奸,但毕竟是汉人,陈近南的观点十分清晰,汉人一致对外,等驱逐了满清,在讨论正朔也不迟。
这样的观点说不上好不好,但是封鹿却不好发言,而台湾本土郑家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于封鹿还是客客气气,却已经没那么热情了。
这也难怪,封鹿虽然经过台湾一战,有些意气消沉,但是心里却想的极为通透,台湾郑家的兵力并不弱于吴三桂,如果也举兵起事,突然袭击东南沿海,其战绩绝不在吴三桂之下。
但是他们完全忘记了另外一点,吴三桂经营云贵多年,拥有的不仅仅是巨额的财富,他还有能征善战的将领,和文武全才的四个女婿。
而转头看看台湾这一面,根本没有独当一面的人才!
陈近南是天地会总舵主,但并不是统帅大军的上好人选,他内政尚可,要他征战,却是有些为难。
郑克塽更是凡人一个,且不论贪生怕死,就是他的见识也远远不及普通的大将,统帅大军更是不可。
郑克塽的师傅冯锡范,更是心狠手辣,如果为武林人士,自然算得上一时之雄,但是如果征伐天下,他是不行的。
唯一可以用的施琅,已经被华山派收入了门墙,更别说郑克塽之前极为看不起施琅,就算是施琅现在重新回归郑克塽麾下,他也不会重用。
想要反攻,但是连一个合适的统帅都选不出来,还想统一天下,谈何容易?
封鹿等人都存着观望的态度,众人都知道历史,心里自然不相信,历史会这么容易改变,但是就在众人观望的时候,大清王朝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地震!
王/辅/臣叛乱了!
王/辅/臣可是了不得的人,早年追随姐夫刘某参加农民军,为人嗜赌,常常一掷千金,后来投靠了一个王姓将领做了干儿子,这才改姓王。
王/辅/臣追随明末山西大同守将姜瓖造反,纵横驰骋,无人能敌,清军见了王/辅/臣,就马上直叫:“马鹞子至矣。”摄政王多尔衮两次亲征未能奏效,王/辅/臣因而一战成名。不久投降于阿济格,免于被诛,没入辛者库为奴。
多尔衮死后,辅臣获得顺治重用,监临洪承畴部,后洪承畴保举王/辅/臣做总兵官;平西王吴三桂极力笼络,以后王跟随吴三桂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康熙即位后,调王/辅/臣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三藩之乱兵起,吴三桂给王/辅/臣信,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当时康熙嘱咐王/辅/臣和张勇一起负责陕西的军务,遇事联衔会奏,张勇是老资格的名将,以前隶属清初名臣孟乔芳,以后做到云南提督,号称是“久镇甘肃,威名素著,属番臣服”,王/辅/臣居然没有和张勇打招呼就让儿子王继贞把吴三桂的招降书送给了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当时正焦头烂额,四处应付,得到了这样的消息,自然心中大喜,王/辅/臣对他表忠心,自然要有奖励,立刻就封王继贞为太仆卿,赏给王/辅/臣三等子爵。
王/辅/臣凭借着一封书信,获得了如此高官厚爵,自然就引起了张勇的不满,张勇的军功本来在王/辅/臣之上,也才是三等男爵,现在看到王后来者居上,而且这么邀功心切表现的这么明显,张勇就非常恼火的说:“好啊,看我们谁最后是忠臣。”就此和王/辅/臣生了嫌隙。而王/辅/臣也不知道。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被皇帝留在北京算作一个软人质。就在这时候,四川提督郑蛟麟因为响应吴三桂的叛乱以致于四川属地沦为人手,康熙非常焦急,立刻派遣重臣莫洛出京担任大学士管理经略事宜,莫洛是原来的鳌拜一党,鳌拜被调出山海关抵抗大明军队之后,莫洛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了康熙一派的重要支持者,撤藩时莫洛和明珠、米思翰三人支持康熙,所以,康熙把他看作是不同一般的重臣,赋予他全权调动山西陕西的兵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莫洛与张勇这些人是关系很好的,为了方便指挥,就让他去了。
然而康熙没有考虑到王/辅/臣这一面的事情,或者说考虑的不多。王/辅/臣以前和莫洛有过节,而莫洛和张勇关系又非常好,张勇新近和王/辅/臣又结了仇恨,这还在其次,主要是莫洛这个人是满洲世家,因为本身的满汉的偏见,对战事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吴三桂造反时,清朝入关不过三十年,满汉之间的隔膜还是很深的,特别是像莫洛这样的世家满洲对汉人挑起的这场叛乱心里是很愤恨的,尤其王/辅/臣曾经又是吴三桂的部下,关系一度非常之好,再加上原来在陕西的一些不愉快的往事,使得莫洛一开始对王/辅/臣就很不友好,经常故意找茬,王/辅/臣当然不会忍受这些。
如果仅仅是这些,也就罢了,王/辅/臣虽然不满,也就能忍下来,但是台湾动了!
台湾真正主事的不是郑克塽,而是郑经,郑家的家主,郑经收到吴三桂的来信之后,考虑再三,决定出兵东南,响应起事。
很可惜的是,大清的形势还恶劣了,吴三桂大军已经深入湖南,郑经又突袭福建,连克三城,东北满清腹地受到攻击,清军节节败退,各地反清势力风起云涌,这在王/辅/臣而言,立刻取得了极大的震惊。
王/辅/臣并不是什么容易被民族大义所能感召的义士,但是,他作为一个风云一时的人物,也不可能不为自己的未来谋划一下。
莫洛来到之后,举措失当,终于成为了促使王/辅/臣叛乱的最后一根稻草,王/辅/臣立刻决定反叛,率部连夜袭劫莫洛,趁乱一举成功,并且在无意中一举杀掉了莫洛,这也断绝了王/辅/臣的念想。
如果是康熙一人主事,他还有被谅解的机会,但是现在的康熙,不过是短暂的执掌朝政,真正主事的是鳌拜,鳌拜杀伐果断,根本不会给他回头的机会。
天下形势简直一日几变,大清王朝公告叮当响个不停,不是这边的义军起义,就是那边的城池被攻克,又或者某某叛变,一时间大清风雨飘摇,似乎摇摇(欲)坠。
而在这时候,封鹿再不犹豫,决心出兵,他与日月公子已经达成联盟,两家合成一股,数十艘大舰飞奔渤海湾,从旅顺口登陆,直接抄着鳌拜的后路而去。
封鹿出兵五千,而日月公子出兵两万,两人合并一处,合计十三艘战舰,计有铁甲战舰三艘,普通战舰十艘,浩浩荡荡来到旅顺口,出其不意,攻占了旅顺。
而此时,康熙考虑再三之后,让王继贞回去给他父亲说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辅/臣还是立刻迷途知返为好。可是,王继贞回去后,王/辅/臣显然不准备那么快的放下武器,反而进一步对清朝动手。王/辅/臣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别的,就是对自己曾经的战友,张勇招降。
此时的大清,剩下的土地,也就剩下了山陕,山东,河北,已经长江以北的中东部地区,王/辅/臣一叛乱,立刻就将山陕地区陷入了混乱。
康熙也不是那么好蒙骗的,王/辅/臣招降张勇,张勇原本就与王/辅/臣不和,当然不会同意,立刻就将招降之人斩了首,康熙毫不吝啬,嘉奖张勇,封为靖逆侯,而且授给靖逆将军印信,准许便宜行事。
封鹿等人此时也来到了鳌拜大军的背后,远远的吊着。
吴三桂心里其实是极为别扭的,他觉得自己忠心耿耿,而朝廷对他也十分信任,吴三桂举办六十大寿庆典时,朝廷准许他在京实为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偕妻与子世璠一同来昆明祝寿。不算多了不起的事吧,却引得老吴高兴至极,对心腹们说:“可见朝廷不疑我,你们平时一定要更加谨慎些。”
可惜的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不得不做一个决断了。
康熙还没有得到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吴三桂已经开始动手了,首先是云南,那是吴三桂的大本营,起事后自然兵不血刃轻松搞定,不过康熙也没闲着。
具体的来说,康熙是做了两手准备,不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做了一定的调动。
政治方面,调整策略,停撤平南王、靖南王两藩,意图孤立吴三桂;无论原来老吴手下,还是有父子兄弟现在云南的官员,概不株连治罪;逮捕三桂驻京为质之子吴应熊,防止内外沟通;多方安抚各重要军镇将领,鼓励他们守御地方,奋勇杀敌;对应老吴的讨清檄文,也搞了个讨吴谕旨,同样义正词严,对人家大张挞伐和声讨。
军事上,立足防御,视中原重镇荆州为最关键的战略要地,派遣满蒙八旗领衔的帝国最精锐也是最铁杆的部队驻防,抵抗大周势力正面主力进攻;侧翼川陕也不能忽视,严防大周势力经此线威胁京师,再辅以兖州、太原分做南北东西的中继站;笼络广西孙延龄,以牵制大周势力北进;安抚福建耿精忠等,防止胁从,跟着吴三桂一块“闹革命”。
但是,从上面的举措来看,康熙的措施也是中规中矩,算不上多么的英明,但是想到他刚刚执掌政事,也算难得了。
不管如何,这套战略防御体系仅是正常之举,没有值得特别赞扬的地方,且预防(性)过重,收缩(性)过大。等于把长江南岸送给了吴三桂,要不然,帝国精锐越过长江,进驻湖南,与北上吴军针锋相对,或者更好一点。
吴三桂一开战,就立刻展现了他一代名将的风采,吴军便气贯长虹,一路所向披靡,勇不可当,很快饮马长江,遥指北京了。
如此迅猛的攻势,立刻给所有参与大清王朝战事的势力,上了生动的一课,此时,浮云为路还在山海关外徘徊,寻找战机,与鳌拜一决胜负,而封鹿偏于台湾岛,日月公子更是致力于经营琼州半岛,一直没有动静。
吴三桂云南起兵后,不到二十天轻松搞定曾总管云贵时的老地盘贵州,先遣部队紧跟着攻入湖南,迅速拿下由黔入楚的要地沅州。
随后吴三桂正式称“周王”,废弃康熙年号,称周王元年,这时候才派人前去大明,以正自己的声势。
吴三桂称王改元后,未作丝毫停留,旋即亲率主力北上,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湖南常德、辰州、长沙、岳州、衡州等战略重镇纷纷被拿下,不到三个月全境皆归。前锋更是直抵长江南岸湖北境内的松滋,与清军大本营荆州隔江相望。
吴三桂兵锋强盛,其他人也不弱。
先说西北方的一代枭雄葛尔丹,这个葛尔丹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如果抛开正史与野史不谈,他本身也了不得,传说葛尔丹九岁时,就读遍汉唐史书,对其中之人文趣事都烂竹与胸。
有一天,他的叔父见状笑侃道:“葛尔丹啊,人家都以弓弩和蒙古摔为自身修身的目标,而你怎么对他族的东西更畅怀呢。”
而葛尔丹却磕了个头,对叔父大声的说:“我的叔父啊,我其实也非常崇拜那些哥哥的搭弓本领,好厉害,无不佩服的。可是,我其实更崇拜我们的成吉思汗铁木真祖先,想想,别人的弓在硬,摔更厉害,也不能在千军中占得一点便宜。而只有厉害得兵法和对他族得历史了然于胸才能让以前我们的土地能重新臣服于我们啊。”
可见葛尔丹也不是一个一般人物。
游戏之初,大清王朝并不是统一的,准确的说,大清王朝的历史,并不是统一的,每一个地区都有每一个地区的背景。
葛尔丹所在的准噶尔部也是这样。
准噶尔部落并不强大,在大清开国之初,准噶尔只是蒙古三大部之中,漠西厄鲁特蒙古之下的四大部落之一。
大清朝立国之初,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是漠南蒙古,在原外蒙古一带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厄鲁特又分为四部,即和硕特(游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游牧于今伊犁河流域)、土尔扈特(游牧于今新疆塔城地区)、杜尔伯特(游牧于今额尔齐斯河流域)。四部中,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先后兼并了土尔扈特部及和硕部的牧地,迫使土尔扈特人转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人迁居青海。到噶尔丹执政时,在吞并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和原隶属于土尔扈特的辉特部后,进占青海的和硕特部,又攻占了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诸城。
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的野心愈益膨胀,建立一个庞大帝国的野心也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吴三桂叛乱之后,葛尔丹看到了希望,毫不犹豫即刻起兵,亲率骑兵3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
可惜的是,现在的康熙根本无力西顾,只是送了一纸空文,言辞激烈,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另一方面,则把求救的喀尔喀三部首领安置在科尔沁放牧。
喀尔喀三部首领虽然不满,但是自己无力抗衡,只得听从康熙的安排,进入科尔沁。
而此时的华山派兵锋,已经远远的蔓延到了科尔沁附近,喀尔喀三部首领可以说刚出虎口,又入狼群。
葛尔丹收到康熙的文书,根本不予理会,反而变本加厉,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自此大清王朝西北路难以安宁。
此时的大清,西南有吴三桂之乱,西北有葛尔丹之乱,东北有华山派袭扰关外,只有西南比较安宁,台湾岛虽然与大清不和,但是罕见的没有动手。
浮云为路等人也被如此突如其来的形势震惊了!
说起来,华山派的行动不可谓不快,但是比起NPC来,还是远远不如,真正的行军打仗,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十分遥远的事情。
华山派倾尽全派之力,集中了玩家中的众多高手,计策用尽,也不过取得了朝鲜半岛这样的蛮荒之地,而且对于朝鲜半岛,清军之事象征(性)的派驻了军队,与没有抵抗根本没什么区别。
但是吴三桂一出手,就是云南、贵州两个省,其后更是袭取湖南,兵锋之盛,打得大清几乎喘不过气来,随后吴三桂更是兵分多路,整合大清境内的义军,俨然有与大清王朝划江而治的形势。
区区几天的功夫,就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战绩,这让关注大清战局的众人,都傻了眼。
原来众人都认为,只要自己一行人用好计策,练好兵,攻占大清,根本不是问题,现在看来,差距确实有些大了。
华山派还是根基太浅,吴三桂出手,光是进攻云贵两省,就调动了民夫二十万,NPC大军十多万,各种军械器材,行军物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更为关键的是,吴三桂出手,正是在大清王朝本土,而此时是康熙执政,汉人的起义还是此起彼伏,游戏中的大小义军势力纷纷起义,而吴三桂所到之处,民众对于大清的忠诚度大跌,更是造成了一连串的效应。
日月公子和封鹿所占据的两岛,反倒成了一片孤立的基地。
就连陈近南,都犹豫着是不是要率领天地会,帮助吴三桂一臂之力。
吴三桂虽然是汉奸,但毕竟是汉人,陈近南的观点十分清晰,汉人一致对外,等驱逐了满清,在讨论正朔也不迟。
这样的观点说不上好不好,但是封鹿却不好发言,而台湾本土郑家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于封鹿还是客客气气,却已经没那么热情了。
这也难怪,封鹿虽然经过台湾一战,有些意气消沉,但是心里却想的极为通透,台湾郑家的兵力并不弱于吴三桂,如果也举兵起事,突然袭击东南沿海,其战绩绝不在吴三桂之下。
但是他们完全忘记了另外一点,吴三桂经营云贵多年,拥有的不仅仅是巨额的财富,他还有能征善战的将领,和文武全才的四个女婿。
而转头看看台湾这一面,根本没有独当一面的人才!
陈近南是天地会总舵主,但并不是统帅大军的上好人选,他内政尚可,要他征战,却是有些为难。
郑克塽更是凡人一个,且不论贪生怕死,就是他的见识也远远不及普通的大将,统帅大军更是不可。
郑克塽的师傅冯锡范,更是心狠手辣,如果为武林人士,自然算得上一时之雄,但是如果征伐天下,他是不行的。
唯一可以用的施琅,已经被华山派收入了门墙,更别说郑克塽之前极为看不起施琅,就算是施琅现在重新回归郑克塽麾下,他也不会重用。
想要反攻,但是连一个合适的统帅都选不出来,还想统一天下,谈何容易?
封鹿等人都存着观望的态度,众人都知道历史,心里自然不相信,历史会这么容易改变,但是就在众人观望的时候,大清王朝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地震!
王/辅/臣叛乱了!
王/辅/臣可是了不得的人,早年追随姐夫刘某参加农民军,为人嗜赌,常常一掷千金,后来投靠了一个王姓将领做了干儿子,这才改姓王。
王/辅/臣追随明末山西大同守将姜瓖造反,纵横驰骋,无人能敌,清军见了王/辅/臣,就马上直叫:“马鹞子至矣。”摄政王多尔衮两次亲征未能奏效,王/辅/臣因而一战成名。不久投降于阿济格,免于被诛,没入辛者库为奴。
多尔衮死后,辅臣获得顺治重用,监临洪承畴部,后洪承畴保举王/辅/臣做总兵官;平西王吴三桂极力笼络,以后王跟随吴三桂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康熙即位后,调王/辅/臣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三藩之乱兵起,吴三桂给王/辅/臣信,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当时康熙嘱咐王/辅/臣和张勇一起负责陕西的军务,遇事联衔会奏,张勇是老资格的名将,以前隶属清初名臣孟乔芳,以后做到云南提督,号称是“久镇甘肃,威名素著,属番臣服”,王/辅/臣居然没有和张勇打招呼就让儿子王继贞把吴三桂的招降书送给了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当时正焦头烂额,四处应付,得到了这样的消息,自然心中大喜,王/辅/臣对他表忠心,自然要有奖励,立刻就封王继贞为太仆卿,赏给王/辅/臣三等子爵。
王/辅/臣凭借着一封书信,获得了如此高官厚爵,自然就引起了张勇的不满,张勇的军功本来在王/辅/臣之上,也才是三等男爵,现在看到王后来者居上,而且这么邀功心切表现的这么明显,张勇就非常恼火的说:“好啊,看我们谁最后是忠臣。”就此和王/辅/臣生了嫌隙。而王/辅/臣也不知道。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被皇帝留在北京算作一个软人质。就在这时候,四川提督郑蛟麟因为响应吴三桂的叛乱以致于四川属地沦为人手,康熙非常焦急,立刻派遣重臣莫洛出京担任大学士管理经略事宜,莫洛是原来的鳌拜一党,鳌拜被调出山海关抵抗大明军队之后,莫洛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了康熙一派的重要支持者,撤藩时莫洛和明珠、米思翰三人支持康熙,所以,康熙把他看作是不同一般的重臣,赋予他全权调动山西陕西的兵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莫洛与张勇这些人是关系很好的,为了方便指挥,就让他去了。
然而康熙没有考虑到王/辅/臣这一面的事情,或者说考虑的不多。王/辅/臣以前和莫洛有过节,而莫洛和张勇关系又非常好,张勇新近和王/辅/臣又结了仇恨,这还在其次,主要是莫洛这个人是满洲世家,因为本身的满汉的偏见,对战事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吴三桂造反时,清朝入关不过三十年,满汉之间的隔膜还是很深的,特别是像莫洛这样的世家满洲对汉人挑起的这场叛乱心里是很愤恨的,尤其王/辅/臣曾经又是吴三桂的部下,关系一度非常之好,再加上原来在陕西的一些不愉快的往事,使得莫洛一开始对王/辅/臣就很不友好,经常故意找茬,王/辅/臣当然不会忍受这些。
如果仅仅是这些,也就罢了,王/辅/臣虽然不满,也就能忍下来,但是台湾动了!
台湾真正主事的不是郑克塽,而是郑经,郑家的家主,郑经收到吴三桂的来信之后,考虑再三,决定出兵东南,响应起事。
很可惜的是,大清的形势还恶劣了,吴三桂大军已经深入湖南,郑经又突袭福建,连克三城,东北满清腹地受到攻击,清军节节败退,各地反清势力风起云涌,这在王/辅/臣而言,立刻取得了极大的震惊。
王/辅/臣并不是什么容易被民族大义所能感召的义士,但是,他作为一个风云一时的人物,也不可能不为自己的未来谋划一下。
莫洛来到之后,举措失当,终于成为了促使王/辅/臣叛乱的最后一根稻草,王/辅/臣立刻决定反叛,率部连夜袭劫莫洛,趁乱一举成功,并且在无意中一举杀掉了莫洛,这也断绝了王/辅/臣的念想。
如果是康熙一人主事,他还有被谅解的机会,但是现在的康熙,不过是短暂的执掌朝政,真正主事的是鳌拜,鳌拜杀伐果断,根本不会给他回头的机会。
天下形势简直一日几变,大清王朝公告叮当响个不停,不是这边的义军起义,就是那边的城池被攻克,又或者某某叛变,一时间大清风雨飘摇,似乎摇摇(欲)坠。
而在这时候,封鹿再不犹豫,决心出兵,他与日月公子已经达成联盟,两家合成一股,数十艘大舰飞奔渤海湾,从旅顺口登陆,直接抄着鳌拜的后路而去。
封鹿出兵五千,而日月公子出兵两万,两人合并一处,合计十三艘战舰,计有铁甲战舰三艘,普通战舰十艘,浩浩荡荡来到旅顺口,出其不意,攻占了旅顺。
而此时,康熙考虑再三之后,让王继贞回去给他父亲说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辅/臣还是立刻迷途知返为好。可是,王继贞回去后,王/辅/臣显然不准备那么快的放下武器,反而进一步对清朝动手。王/辅/臣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别的,就是对自己曾经的战友,张勇招降。
此时的大清,剩下的土地,也就剩下了山陕,山东,河北,已经长江以北的中东部地区,王/辅/臣一叛乱,立刻就将山陕地区陷入了混乱。
康熙也不是那么好蒙骗的,王/辅/臣招降张勇,张勇原本就与王/辅/臣不和,当然不会同意,立刻就将招降之人斩了首,康熙毫不吝啬,嘉奖张勇,封为靖逆侯,而且授给靖逆将军印信,准许便宜行事。
封鹿等人此时也来到了鳌拜大军的背后,远远的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