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扩张 第三十一节 初登桃源六
/名^书 刘星羽解释了一番,言道教导员主要发挥教育基层士兵、传授文化知识、把握军中动态、保持军队稳定的作用,但这些话不仅没有说服史更新,后来连他自己也有些含糊了:这个教导员的职责,有的与军事主官重叠,有的与军事主官矛盾,难道真的是多此一举?刘星羽明明已经动摇了,还在绞尽脑汁的组织语言,不仅是要说服史更新,更重要的是要说服自己。^名书楼^www<mingshulou>com^名书楼^
史更新见状心中一软,开口道:“这样吧,咱们挑选一个大队先实验一下你的提议,慢慢总结经验,今后再视情况决定是否在整个义勇中推广。既然也是一级指挥官,就不要称‘教导员‘,直接称‘指导员‘吧。”
听史更新如此决定,刘星羽也松了一口气:史更新再不松口,他就快没有理由坚持自己的主张了。当然,这样的解决方案其实很不彻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后来桃源义勇中,既有设置指导员的部队,也有没设置指导员的部队,这种随意的状况直到星羽等在山东建立民主政府才算统一起来。
与史更新商量好,刘星羽回去果然召集同门,由陈平先生主持,宣布了无关人等不得去义勇训练班扰乱秩序的决定。*名书楼名书楼*这样过了几天,那些闲下来的同门抱怨无事可做,星羽听了心中一动:如今桃源的大部分人挺忙碌,就连那些以前上岛的青壮,在刘云秀等一帮书院弟子的组织下,每天忙完了活计还要上夜校(没办法,桃源现在到处铺摊子,这些人是棒劳力,白天实在没时间),可将来总有比较空闲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些业余活动了?不过现在暂时还不需要,如今比较空闲的书院弟子不是没有事做,只是他们负责的那一摊子事暂时条件不具备开展不起来,这样的话,找点事让他们忙碌起来就好了。星羽考虑了两天,决定在书院弟子中开展研讨会,让大家有空时在一起研讨学习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还可以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深入研讨。当然,研讨会与陈平先生的课业讨论不一样,参与的都是书院弟子,大家可以平等的开展讨论,只要稍加引导,相信大家会讨论的很热烈,那些有空的书院弟子绝对会乐此不疲的。
研讨会一开,效果果然不出星羽所料,到后来,那些平时有事的书院弟子竟也被吸引过来,慢慢在桃源形成了以几个杰出弟子为核心的定期研讨团体,这其中,最具影响的,当然是刘星羽主持的研讨会。/名书楼名书楼/而且通过研讨会,书院中又有不少原本不太显眼的弟子脱颖而出,这也算是意外之喜吧。这是后话不提。
再说史更新,虽然就义勇中设置指导员一事没有完全被星羽说服,但有一句话他还是深受触动的:要让义勇明白他们为何而战。刚接下整训义勇的责任时,史更新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设立义勇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吗?不用多说大家都清楚:打海盗,保桃源。可是,星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史更新感到,仅仅靠每个义勇自己去理解他们的责任,恐怕存在很大的不足。历朝历代,军队与平民的关系,都有些水火不容,最好的,也就是两不相干。桃源义勇设立的初衷,打海盗也好,保桃源也好,与岛上民众的根本利益完全没有矛盾。如今义勇成员都是书院弟子,大家的想法不太可能与设立义勇的初衷相违背,现在看起来,桃源义勇与民众是一体两面。但这些人将来只是义勇的军官,义勇要扩大,招募士卒,再招进来的人就不可能仅限于书院弟子了。如何保证将来的义勇士卒不违背义勇设立的初衷,把军民一体的局面维持住,看来是要想些办法。所以,即使没有完全理解指导员的作用,史更新还是同意在义勇中实验一下。当然他不会认为,只靠在义勇中新增星羽提议的这个模棱两可的指导员之职,就能让自己高枕无忧,所以等星羽走后,史更新也在考虑一些解决的问题的办法。思考了两天,史更新感到此事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途径,只能从所有参加义勇训练的书院弟子开始,让今后所有义勇的军官都建立起正确的治军思想,这样才有可能把桃源军民一体的局面保持下去。要实现这个目标,看来义勇训练班的课程还要增加一些相关的内容才行。史更新考虑了一下,星羽提的那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研讨主题,不妨在义勇训练中就此开展一次研讨会,让大家都来说说:义勇到底为何而战?嗯,既然这个主题是星羽最先提出的,那义勇的研讨会倒是可以请星羽来主持,相信他对这个问题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吧。
刘星羽得史更新相邀主持义勇的第一次研讨会,讨论的主题还是他提出来的,自然满口应承下来。这次研讨会有史刘二人,结果不会差到哪里去,在此不用赘述。倒是刘星羽得到史更新此举的启发,又设想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宣传工作,挑了几个书院的同门与他忙乎起来,甚至还组织了一些科学院(就是从当年刘府后院分化出来的杰出匠人和奇人异士,以及他们带的学徒弟子,在星羽规划主持下,来桃源后组建的新机构)的人进行改进活字印刷和造纸的攻关,不久后,居然推出了一份类似朝廷官方邸报的《桃源报》,刊登桃源时事,发表评论文章,甚至还有对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的介绍,很快在桃源风靡开来。
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桃源盐田终于收获了第一批产出的盐。“其白如雪,其细如沙”,《桃源报》上如此描述这批用晒盐法生产的盐,有人甚至以“雪盐”或者“精盐”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可惜拥有晒盐法专利的是刘星羽,给用这种方法生产的产品起名字的权力也归他,而在这个方面,星羽似乎从未表现出什么过人的地方,以这种盐主要用于食用而命名其为“食盐”,与之相对的,少经过一两次提纯的比较粗糙的,主要用作原料的盐被称为“粗盐”。粗盐被拿去用作实验原料自不待言,那食盐,有了第一批,后面接着就是源源不断的出产,光桃源岛上食用,那是肯定吃不及的,如果堆在那里白占地方,不用说刘星羽,刘兴都不能答应。
作者的话:最近诸事不顺,写的也没思路,慢的很,请大家担待点。
史更新见状心中一软,开口道:“这样吧,咱们挑选一个大队先实验一下你的提议,慢慢总结经验,今后再视情况决定是否在整个义勇中推广。既然也是一级指挥官,就不要称‘教导员‘,直接称‘指导员‘吧。”
听史更新如此决定,刘星羽也松了一口气:史更新再不松口,他就快没有理由坚持自己的主张了。当然,这样的解决方案其实很不彻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后来桃源义勇中,既有设置指导员的部队,也有没设置指导员的部队,这种随意的状况直到星羽等在山东建立民主政府才算统一起来。
与史更新商量好,刘星羽回去果然召集同门,由陈平先生主持,宣布了无关人等不得去义勇训练班扰乱秩序的决定。*名书楼名书楼*这样过了几天,那些闲下来的同门抱怨无事可做,星羽听了心中一动:如今桃源的大部分人挺忙碌,就连那些以前上岛的青壮,在刘云秀等一帮书院弟子的组织下,每天忙完了活计还要上夜校(没办法,桃源现在到处铺摊子,这些人是棒劳力,白天实在没时间),可将来总有比较空闲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些业余活动了?不过现在暂时还不需要,如今比较空闲的书院弟子不是没有事做,只是他们负责的那一摊子事暂时条件不具备开展不起来,这样的话,找点事让他们忙碌起来就好了。星羽考虑了两天,决定在书院弟子中开展研讨会,让大家有空时在一起研讨学习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还可以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深入研讨。当然,研讨会与陈平先生的课业讨论不一样,参与的都是书院弟子,大家可以平等的开展讨论,只要稍加引导,相信大家会讨论的很热烈,那些有空的书院弟子绝对会乐此不疲的。
研讨会一开,效果果然不出星羽所料,到后来,那些平时有事的书院弟子竟也被吸引过来,慢慢在桃源形成了以几个杰出弟子为核心的定期研讨团体,这其中,最具影响的,当然是刘星羽主持的研讨会。/名书楼名书楼/而且通过研讨会,书院中又有不少原本不太显眼的弟子脱颖而出,这也算是意外之喜吧。这是后话不提。
再说史更新,虽然就义勇中设置指导员一事没有完全被星羽说服,但有一句话他还是深受触动的:要让义勇明白他们为何而战。刚接下整训义勇的责任时,史更新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设立义勇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吗?不用多说大家都清楚:打海盗,保桃源。可是,星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史更新感到,仅仅靠每个义勇自己去理解他们的责任,恐怕存在很大的不足。历朝历代,军队与平民的关系,都有些水火不容,最好的,也就是两不相干。桃源义勇设立的初衷,打海盗也好,保桃源也好,与岛上民众的根本利益完全没有矛盾。如今义勇成员都是书院弟子,大家的想法不太可能与设立义勇的初衷相违背,现在看起来,桃源义勇与民众是一体两面。但这些人将来只是义勇的军官,义勇要扩大,招募士卒,再招进来的人就不可能仅限于书院弟子了。如何保证将来的义勇士卒不违背义勇设立的初衷,把军民一体的局面维持住,看来是要想些办法。所以,即使没有完全理解指导员的作用,史更新还是同意在义勇中实验一下。当然他不会认为,只靠在义勇中新增星羽提议的这个模棱两可的指导员之职,就能让自己高枕无忧,所以等星羽走后,史更新也在考虑一些解决的问题的办法。思考了两天,史更新感到此事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途径,只能从所有参加义勇训练的书院弟子开始,让今后所有义勇的军官都建立起正确的治军思想,这样才有可能把桃源军民一体的局面保持下去。要实现这个目标,看来义勇训练班的课程还要增加一些相关的内容才行。史更新考虑了一下,星羽提的那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研讨主题,不妨在义勇训练中就此开展一次研讨会,让大家都来说说:义勇到底为何而战?嗯,既然这个主题是星羽最先提出的,那义勇的研讨会倒是可以请星羽来主持,相信他对这个问题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吧。
刘星羽得史更新相邀主持义勇的第一次研讨会,讨论的主题还是他提出来的,自然满口应承下来。这次研讨会有史刘二人,结果不会差到哪里去,在此不用赘述。倒是刘星羽得到史更新此举的启发,又设想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宣传工作,挑了几个书院的同门与他忙乎起来,甚至还组织了一些科学院(就是从当年刘府后院分化出来的杰出匠人和奇人异士,以及他们带的学徒弟子,在星羽规划主持下,来桃源后组建的新机构)的人进行改进活字印刷和造纸的攻关,不久后,居然推出了一份类似朝廷官方邸报的《桃源报》,刊登桃源时事,发表评论文章,甚至还有对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的介绍,很快在桃源风靡开来。
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桃源盐田终于收获了第一批产出的盐。“其白如雪,其细如沙”,《桃源报》上如此描述这批用晒盐法生产的盐,有人甚至以“雪盐”或者“精盐”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可惜拥有晒盐法专利的是刘星羽,给用这种方法生产的产品起名字的权力也归他,而在这个方面,星羽似乎从未表现出什么过人的地方,以这种盐主要用于食用而命名其为“食盐”,与之相对的,少经过一两次提纯的比较粗糙的,主要用作原料的盐被称为“粗盐”。粗盐被拿去用作实验原料自不待言,那食盐,有了第一批,后面接着就是源源不断的出产,光桃源岛上食用,那是肯定吃不及的,如果堆在那里白占地方,不用说刘星羽,刘兴都不能答应。
作者的话:最近诸事不顺,写的也没思路,慢的很,请大家担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