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开端 第三十节
清河村的公开审判还在进行时,赵文英便离开民主政府回大宋了。不是她不想再呆下去,只是这次出来的时间实在太久,开始没想到如今这个情况,那边的事情没有安排好,必须要回去处理一下。这次文英回去,打算把在大宋的事情好好安排一番,再和哥哥好好交流一下,下次再来让他一起来。而且下次再来民主政府,她打算把自己办事的地点也搬过来,反正她在大宋也没有官职,代兄执掌市舶司也有实无名,衙门里去的也少,更多的是和商家打交道,有时甚至被认为也是商人。要把大宋舶司办事的地点设在民主政府,说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也就是在这里设个商社,又不是设衙门,没什么了不起的。至于和大宋那边的联系,在那边留些可靠的人手,两地又有定期来往的商船邮船(邮船是民主政府独有的邮政系统开行的),通个消息还是很方便的。虽然这样消息传递不够快捷,她要决定的又不是做一两次生意,而是做生意的规矩,用不着三天两头的赶消息。而且在这个时代,大宋和民主政府之间这样的消息传递速度,已经算快的了。
赵文英走后,感觉一下空荡荡了很多,整天无所事事的,除了刘星羽,还有孔玲。
孔家的人起初只是打算先来民主政府见识见识,原没有打算这么快加入民主政府。到了滨海市,正好赶上这么多事情,还有刚到那天的阅兵式,再加上儿子孔璋这么一段时间给他的刺激,当代孔家家主,衍圣公孔渊思想来了个大跃变,一下从瞻前顾后的保守派,转变成激进的革命派。在他的主导下,曲阜孔家,还有那些依附在孔家名下的地方势力,一起加入民主政府,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别的不说,如何安排那些原来地方上主事的人就是以大摊子事。孔老公爷是不操心这个的,他不太清楚那些依附孔家的地方势力大多只是名义上听从孔府的领导,其实更多的是借着孔家这棵大树好乘凉,保着自己在乱世中能不被兵火波及罢了,遇到事情真正拿主意的还是他们自己。孔渊还以为,以他孔圣直系,还有衍圣公的身份,那些人有明确说过一切以孔府马首是瞻,只要他一句话,众人必定景从,哪有什么麻烦的。孔璋毕竟以孔府的身份出来和这些人打过交道,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一面劝住父亲不要忙着声张,一面找刘星羽等人商议。刘星羽等也是慢慢来的态度:开玩笑,民主政府本身就是在一盘散沙似的流民聚居点基础上建立的,就这还要一步步逐渐扩展开去,这下子可是要一口吞掉与现在控制范围和人口相差无几的一片地域,而且这片地域的社会和行政功能基本完整,想只凭借某个有名无实的最高领导一句话就解决问题,那也太天真了。商议之下,他们制定了一个初步的计划:先保持那边现有的制度与行政体系不做太大的变动,逐步抽调原有主事的人来民主政府接受培训,并开始向当地的农村派遣工作组,暂时不完全推行民主政府的土地和农业政策,先以减租减息,解除高利贷,解放长工,同时适当的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建设,并帮助原有的地主和富户改变主要的经济来源途径,由农业向工商业转变。这计划一推开,时间就没个头了,孔璋自然忙得不可开交,孔渊也参加进去,说服教育那些来参加培训的人。原本孔家没想在滨海购置房产,只想着在刘府住上一段时间就回去,这样一来就有必要在这有个宅院了。滨海新建,却没有空余的地产出售,空地有,房子要自己建。于是按照程序拿到宅基地,又从建设部门提供的房屋标准式样中选了一个,稍加修改,找了专门的施工队伍(这些从桃源到民主政府这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套路,几个有眼光的商人早已成功转型为专业的地产建设与开发商了),挑了个吉日,孔家的别府正式动工。
在此简单的说一下民主政府的建设历程。现在刘星羽等居住和办公使用的房屋,却不是民主政府自己建的。当年刘星羽不满父亲称王一意离开桃源,在众人的劝说下终于还是没有公开决裂。在他定下去山东发展的想法后,又在桃源和几个决定一起去的人规划方略。后来消息透漏出去,许多科学院的人也要跟着三公子走。上上下下算下来,竟有数万之众,科学院的骨干中坚几乎走空。开始岛上的新兴权贵们(大部分是以前的大商家,还有和他们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刘源一称王,这些人自然水涨船高,成了权贵)见这些闹着平等的异类要走,高兴还来不及,还想着怎么分他们留下的股份。后来一看,这些人走光了,他们自己名下的工厂作坊全都要停工!这下子,权贵们的主意立刻来了个180°的大转弯(他们骨子里还是商人,没有什么特权思想),想方设法要留住这些人。最后和刘星羽协调了几次,达成协议:这些人分批离开,并在这期间培训出能接替他们的人手。作为交换,保留这些人在桃源的股份,而且,桃源的商家(其实是除刘家关系以外的商家)全力支持刘星羽在桃源之外开创基业。至于刘家,无论怎样星羽也是刘家的三子,还在这些人和刘星羽谈判的时候,已经由长子刘星辉主持,派出和雇佣了大量的专业和建筑工人(在桃源建筑业已经成为独立的行业),乘坐一支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开赴山东,选址勘测建设,等刘星羽一行来到山东时,滨海和铁岭两座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了。在此基础上,刘星羽等才能在半年左右打开局面,不然,这点时间光基础建设都够他们忙的。后来民主政府人口增加很快,前期建设的房屋用完,甚至连最初用于建筑工人临时居住和堆放材料仓房,也被改造了一下成了一间一间的过渡性房屋,提供给新来民主政府的人居住。孔璋第一次来民主政府,这里还没有几家客栈,他就是和书童找了这样两间小房子住的。上次回曲阜,那个书童没走,他的房间也没退。
孔璋上次在民主政府时的住处还在,看看这次要在滨海常住了,他收拾了一下又搬了过去。孔渊把随行的用人(现在也解放了,不再有人身依附关系,只是单纯的雇佣关系)打发回曲阜老家帮忙,自己也跟儿子搬了过去。按理孔玲孤身一个女子,住在刘府更不方便,就算不被打发回曲阜,也该跟着一起搬出来。只是那边房子小,孔渊思想跃变又很剧烈,一下从极右转变成极左,对于民主政府提倡的男女平等,他是双手双脚赞成,在要不要搬的问题上主动询问孔玲自己的意见。正好当时孔玲结识了赵文英,两人联手把完颜洪烈好好教训了一番,她又钦慕文英的身手和独立性格,竟是打算和文英搬到一起,早晚也好请教。孔渊想了想也随她去。好在文英恢复女装之后也没搬出刘府,孔玲住在这里到也不算太显眼。后来诸多事情,孔家别府建造的进度几次被打断,工程建设的很慢,赵文英,孔玲,还有刘云秀几个年级差不多,话又说得来的也成了私底下无话不说的闺中密友,金兰姐妹,就差斩鸡头、烧黄纸、喝血酒磕头拜把子了(女人家之间不兴这一套)。
以下不算字数:今天上传了四节,预祝大家圣诞快乐(其实西方人的节日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倒逼得作者不得不加紧更新以示祝贺,这段时间的存稿又被榨干了,马上又是元旦!无言泪奔中)。
赵文英走后,感觉一下空荡荡了很多,整天无所事事的,除了刘星羽,还有孔玲。
孔家的人起初只是打算先来民主政府见识见识,原没有打算这么快加入民主政府。到了滨海市,正好赶上这么多事情,还有刚到那天的阅兵式,再加上儿子孔璋这么一段时间给他的刺激,当代孔家家主,衍圣公孔渊思想来了个大跃变,一下从瞻前顾后的保守派,转变成激进的革命派。在他的主导下,曲阜孔家,还有那些依附在孔家名下的地方势力,一起加入民主政府,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别的不说,如何安排那些原来地方上主事的人就是以大摊子事。孔老公爷是不操心这个的,他不太清楚那些依附孔家的地方势力大多只是名义上听从孔府的领导,其实更多的是借着孔家这棵大树好乘凉,保着自己在乱世中能不被兵火波及罢了,遇到事情真正拿主意的还是他们自己。孔渊还以为,以他孔圣直系,还有衍圣公的身份,那些人有明确说过一切以孔府马首是瞻,只要他一句话,众人必定景从,哪有什么麻烦的。孔璋毕竟以孔府的身份出来和这些人打过交道,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一面劝住父亲不要忙着声张,一面找刘星羽等人商议。刘星羽等也是慢慢来的态度:开玩笑,民主政府本身就是在一盘散沙似的流民聚居点基础上建立的,就这还要一步步逐渐扩展开去,这下子可是要一口吞掉与现在控制范围和人口相差无几的一片地域,而且这片地域的社会和行政功能基本完整,想只凭借某个有名无实的最高领导一句话就解决问题,那也太天真了。商议之下,他们制定了一个初步的计划:先保持那边现有的制度与行政体系不做太大的变动,逐步抽调原有主事的人来民主政府接受培训,并开始向当地的农村派遣工作组,暂时不完全推行民主政府的土地和农业政策,先以减租减息,解除高利贷,解放长工,同时适当的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建设,并帮助原有的地主和富户改变主要的经济来源途径,由农业向工商业转变。这计划一推开,时间就没个头了,孔璋自然忙得不可开交,孔渊也参加进去,说服教育那些来参加培训的人。原本孔家没想在滨海购置房产,只想着在刘府住上一段时间就回去,这样一来就有必要在这有个宅院了。滨海新建,却没有空余的地产出售,空地有,房子要自己建。于是按照程序拿到宅基地,又从建设部门提供的房屋标准式样中选了一个,稍加修改,找了专门的施工队伍(这些从桃源到民主政府这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套路,几个有眼光的商人早已成功转型为专业的地产建设与开发商了),挑了个吉日,孔家的别府正式动工。
在此简单的说一下民主政府的建设历程。现在刘星羽等居住和办公使用的房屋,却不是民主政府自己建的。当年刘星羽不满父亲称王一意离开桃源,在众人的劝说下终于还是没有公开决裂。在他定下去山东发展的想法后,又在桃源和几个决定一起去的人规划方略。后来消息透漏出去,许多科学院的人也要跟着三公子走。上上下下算下来,竟有数万之众,科学院的骨干中坚几乎走空。开始岛上的新兴权贵们(大部分是以前的大商家,还有和他们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刘源一称王,这些人自然水涨船高,成了权贵)见这些闹着平等的异类要走,高兴还来不及,还想着怎么分他们留下的股份。后来一看,这些人走光了,他们自己名下的工厂作坊全都要停工!这下子,权贵们的主意立刻来了个180°的大转弯(他们骨子里还是商人,没有什么特权思想),想方设法要留住这些人。最后和刘星羽协调了几次,达成协议:这些人分批离开,并在这期间培训出能接替他们的人手。作为交换,保留这些人在桃源的股份,而且,桃源的商家(其实是除刘家关系以外的商家)全力支持刘星羽在桃源之外开创基业。至于刘家,无论怎样星羽也是刘家的三子,还在这些人和刘星羽谈判的时候,已经由长子刘星辉主持,派出和雇佣了大量的专业和建筑工人(在桃源建筑业已经成为独立的行业),乘坐一支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开赴山东,选址勘测建设,等刘星羽一行来到山东时,滨海和铁岭两座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了。在此基础上,刘星羽等才能在半年左右打开局面,不然,这点时间光基础建设都够他们忙的。后来民主政府人口增加很快,前期建设的房屋用完,甚至连最初用于建筑工人临时居住和堆放材料仓房,也被改造了一下成了一间一间的过渡性房屋,提供给新来民主政府的人居住。孔璋第一次来民主政府,这里还没有几家客栈,他就是和书童找了这样两间小房子住的。上次回曲阜,那个书童没走,他的房间也没退。
孔璋上次在民主政府时的住处还在,看看这次要在滨海常住了,他收拾了一下又搬了过去。孔渊把随行的用人(现在也解放了,不再有人身依附关系,只是单纯的雇佣关系)打发回曲阜老家帮忙,自己也跟儿子搬了过去。按理孔玲孤身一个女子,住在刘府更不方便,就算不被打发回曲阜,也该跟着一起搬出来。只是那边房子小,孔渊思想跃变又很剧烈,一下从极右转变成极左,对于民主政府提倡的男女平等,他是双手双脚赞成,在要不要搬的问题上主动询问孔玲自己的意见。正好当时孔玲结识了赵文英,两人联手把完颜洪烈好好教训了一番,她又钦慕文英的身手和独立性格,竟是打算和文英搬到一起,早晚也好请教。孔渊想了想也随她去。好在文英恢复女装之后也没搬出刘府,孔玲住在这里到也不算太显眼。后来诸多事情,孔家别府建造的进度几次被打断,工程建设的很慢,赵文英,孔玲,还有刘云秀几个年级差不多,话又说得来的也成了私底下无话不说的闺中密友,金兰姐妹,就差斩鸡头、烧黄纸、喝血酒磕头拜把子了(女人家之间不兴这一套)。
以下不算字数:今天上传了四节,预祝大家圣诞快乐(其实西方人的节日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倒逼得作者不得不加紧更新以示祝贺,这段时间的存稿又被榨干了,马上又是元旦!无言泪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