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战机再现(二)
老蒋这边急于知道兰州、宁夏事变的确切消息,身在青岛附近的赵振中也想知道西北那边的情况。不料,兰州、陕西两地当局尚未有所动作,8月25日,返回陇东的柳继峰、徐超远却电告赵振中:“原被杨虎城收编的苏雨生部日前叛乱。苏部自邠县出发,进入陇东我部防区后欲北上定边。因该部沿途军纪败坏,且其所为于我根据地不利,现我部已将苏部歼灭,共计毙、俘敌军近3千,该部仅少数残敌逃脱。但因此战,我部夺取陇东的消息近期内将会泄露。”
己方占据陇东的消息外泄,这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而能将消息封锁到现在,赵振中已经很满意了。何况,经过3个月的各方面建设,己方已在陇东站稳了脚跟,就是宁夏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也基本稳定下来,后面的事情赵振中也并不怎么担心。
眼下陕南汉江决口,十余县被淹,洛河、渭河又大水泛滥,临潼、朝邑、华阴、华县等地尽成泽国,而陕北疫情未灭,加上兰州内乱,即便杨虎城这个潼关行营主任想尽职尽责,也会是有心无力。至于南京方面,有长江大水、江西**势力以及广州汪兆铭势力在,一时也根本无力顾及西北。就算南京方面和杨虎城现在调集兵力,那至少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而再过一个月后,不但西北,就是整个北方,甚至全国局势也将会发生惊人的变化。到那时,己方占据甘、宁等地区的消息反而会被其他更令人震惊的消息所掩盖。
一番考虑后,赵振中电告西北各部:“我方封锁陇东、宁夏易手的消息至今已分别有3月、1月之久。在此期间,我方已在两地站住脚跟,实现了原定的战略目标。故此,对我方占据宁夏、陇东两地消息的外传,各部无须在意。依现下各方情势判断,雨季结束前,陕西、绥远、甘肃方面向我部进攻的可能微乎其微。各部应抓紧未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稳定、建设根据地的同时,做好随时开动,发起下一场战役的准备。至于有关战役计划,将由张、杨二人于9月初带回西北,各部届时按部署发动即可。”
发完电报后,赵振中心中暗自感慨:自己等人对历史所造成的影响正逐渐增大,一些事情已经开始偏离原定的历史轨迹了,至少雷马事变比原来历史上提前了几天,而苏雨生部的叛乱则晚了近两个月,今后自己能确定的只有历史发展趋势,而具体事件那就不好说了。
在原来历史上,苏雨生是在7月份左右叛离杨虎城部,并准备北上定边与高广仁、张廷芝部联合进攻宁夏的。而现在,高广仁、张廷芝两部在5月份就被赵振中等人消灭掉,加上5月份陕北鼠疫爆发,井岳秀和杨虎城又联手在陕北部署兵力隔绝交通,消息传递困难的情况下,苏雨生部发动的时间被推迟到了8月下旬。
说起苏雨生部的叛乱和兰州雷马事变,这背后还有冯玉祥的影子。
苏雨生部原为活跃在河套一带的土匪,后被冯玉祥部收编。中原大战前夕,冯玉祥将其在甘肃、宁夏的部队调到河南参战后,为加强对自己后方的控制,便委任苏雨生为宁夏骑兵第四师师长,并命该部驻守宁夏平罗。而当时代理宁夏省主席的马福寿由于手中没有军队,难以控制宁夏城及附近一带的局势,便调苏雨生骑兵师进驻省城,并由苏雨生出任宁夏城防司令。不料,马福寿此举竟是引狼入室,苏雨生依仗兵势,把持宁夏省政,俨然以省政府主席自居,根本不把马福寿这个宁夏省代主席放在眼里,宁夏省政更是被苏雨生搅得乌烟瘴气。直到马鸿宾出任宁夏省主席,并想法赶走苏雨生后,宁夏局势才算得以缓解。
苏雨生部离开宁夏进入陕西后不久,中原大战结束,杨虎城部占据了陕西。迫于形势,苏雨生部投身杨虎城,成了杨部的警备骑兵旅,驻防邠县。
苏雨生原本就是土匪性子,现在在杨虎城麾下受到诸多约束,已是心感不耐。就在苏雨生心气浮躁的时候,冯玉祥却派他昔日秘书李世军携带冯的亲笔书信于8月份来找上门来。
31年年初,冯玉祥得知老蒋任命马鸿宾代理甘肃省主席,又想起去年大战中马福祥、马鸿逵父子为老蒋卖命的事来,不由得怒火中烧,认定马氏家族彻底投靠了老蒋。从那以后,冯玉祥便想联结自己昔日在陕、甘、宁一带的旧部,准备夺取甘肃、宁夏等现由马氏家族掌控的地盘,再行反蒋。
7月份,昔日秘书李世军自日本回国后来晋南绛县乡下看望冯玉祥。经冯耳提面命,李世军答应为冯的重新出山而奔走。此番李世军带着冯玉祥的亲笔书信来找苏雨生,就是想联络苏雨生、雷中田,意欲策动雷中田扣杀马鸿宾,占据甘、宁两省,割据西北,迎接冯玉祥重新出山。
苏雨生接到冯玉祥的密信后,得知冯玉祥谋划东山再起,自己又被赋予重任,大喜过望。与李一拍即合,约定由李世军去和雷中田联系,然后雷、苏两部一同发动。
不料,马玉麟千里求告,使马鸿宾在8月18日得知了宁夏老窝被端的消息。随后,马鸿宾意欲集结甘肃兵力救援宁夏。雷中田见状,生恐马鸿宾就此离去,自己与马文车等人的一番准备付诸东流,便提前于8月19日发动,扣押马鸿宾。
身在邠县的李世军得知兰州雷马事变的消息后便催促苏雨生赶快行动,自己则准备经静宁赶往兰州,联络雷中田。随即,苏雨生指挥所部离开驻地,准备经陇东运动到定边一带,以便向宁夏河东地区进攻。
不料,苏雨生部的此番行动却一头撞进了徐超远部预设的战场,苏部全旅近4千人的兵力,竟几乎被全歼,只有苏雨生带着二、三百骑兵逃脱。不过,苏雨生的好运似乎就此到头了,在其千辛万苦地进入河套一带,准备重操旧业做马匪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时,又遇上了傅作义在就任绥远省主席后所开展的剿匪行动。苏雨生部的这几百号人连个浪花还没翻起,就和绥远其他大小几十股土匪一起,成为了傅作义安定绥远的功绩。
……
“你说什么?苏雨生的兵马进入陇东后被人给歼灭了?你从哪得到的消息?是陈圭璋的人干的吗?”8月28日,得知苏雨生部被消灭的消息后,原本还在为抽调兵力为难的杨虎城部第17师师长孙蔚如,难以置信地迭声问道。
“师座,我旅在长武县县城驻有两个连的兵力。前几天接到杨主席追剿苏雨生部的命令,这两个连虽然因兵力少不敢出击,但在苏部从长武县北部过境后,却派人跟踪探察消息,也就因此让他们发现了苏部的溃兵。”十七师第49旅旅长杨渠统解释道,“这两个连抓了几个溃兵,并从溃兵嘴里得知苏雨生在进入宁县、正宁之间的地带时,被预先埋伏的敌人给歼灭了。”
略一迟疑,杨渠统又道:“按说陇东那边是陈圭璋的地盘,可陈圭璋的部队似乎没这么能打啊?不到一天的时间,苏雨生近4千人就被打没了,听说只跑出几百人来。要是陈圭璋有这能耐,那以前也就用不着和黄得贵、杨万青等人打得旷日持久了。”
“难道是陈圭璋吞并了杨万青部,一统陇东后实力大增?”孙蔚如也困惑起来,“按说陇东这几年被冯玉祥所部以及陈圭璋他们折腾得不成样子,而武器弹药又难得补充,他们只能越打越弱才对,怎么会变强了呢?难道是苏雨生所部措不及防,又寡不敌众的原因?”
“这两个原因估计是有。另外,听那几个溃兵所说,似乎对方的火力也不弱。”杨渠统随即又补充道,“不过,以苏雨生所部土匪出身的见识,恐怕只要对方有几挺机枪,他们就会认为火力不弱了。”
“算了,算了。眼下陕南、关中闹水灾,陕北又有鼠疫,兰州、宁夏那边又出了大乱子,这些事就够我们头疼的。有那闲功夫去想陈圭璋是怎么变的戏法,我们还不如去救助几个受了水灾的百姓呢。”孙蔚如摆手说道,“不管怎么说,苏雨生所部被歼灭也了了我们的一块心事,弟兄们也不用在这个鬼天气里钻山沟追敌人了。等过几天泾河一带水势小点后,你再派人去陇东那边探察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于眼下,我们把情况上报,由杨主席来决定就是。”
就这样,原本徐超远部消灭苏雨生部后,可能会暴露的陇东易手的情况,因为孙蔚如心切泾河、渭河一带的水灾,竟被忽略过去。等10多天后,杨虎城得知陇东也发生变动的消息时,却已经太晚了。而当张明瑞、杨天明、柳继峰、于镇山等部发起第三番攻势时,杨虎城这个潼关行营主任根本就无法也无力阻止赵振中等人的攻势。而老蒋在江西围剿**受挫,又听闻西北连番事变,更是破口大骂,杨虎城更因此受责。
己方占据陇东的消息外泄,这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而能将消息封锁到现在,赵振中已经很满意了。何况,经过3个月的各方面建设,己方已在陇东站稳了脚跟,就是宁夏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也基本稳定下来,后面的事情赵振中也并不怎么担心。
眼下陕南汉江决口,十余县被淹,洛河、渭河又大水泛滥,临潼、朝邑、华阴、华县等地尽成泽国,而陕北疫情未灭,加上兰州内乱,即便杨虎城这个潼关行营主任想尽职尽责,也会是有心无力。至于南京方面,有长江大水、江西**势力以及广州汪兆铭势力在,一时也根本无力顾及西北。就算南京方面和杨虎城现在调集兵力,那至少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而再过一个月后,不但西北,就是整个北方,甚至全国局势也将会发生惊人的变化。到那时,己方占据甘、宁等地区的消息反而会被其他更令人震惊的消息所掩盖。
一番考虑后,赵振中电告西北各部:“我方封锁陇东、宁夏易手的消息至今已分别有3月、1月之久。在此期间,我方已在两地站住脚跟,实现了原定的战略目标。故此,对我方占据宁夏、陇东两地消息的外传,各部无须在意。依现下各方情势判断,雨季结束前,陕西、绥远、甘肃方面向我部进攻的可能微乎其微。各部应抓紧未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稳定、建设根据地的同时,做好随时开动,发起下一场战役的准备。至于有关战役计划,将由张、杨二人于9月初带回西北,各部届时按部署发动即可。”
发完电报后,赵振中心中暗自感慨:自己等人对历史所造成的影响正逐渐增大,一些事情已经开始偏离原定的历史轨迹了,至少雷马事变比原来历史上提前了几天,而苏雨生部的叛乱则晚了近两个月,今后自己能确定的只有历史发展趋势,而具体事件那就不好说了。
在原来历史上,苏雨生是在7月份左右叛离杨虎城部,并准备北上定边与高广仁、张廷芝部联合进攻宁夏的。而现在,高广仁、张廷芝两部在5月份就被赵振中等人消灭掉,加上5月份陕北鼠疫爆发,井岳秀和杨虎城又联手在陕北部署兵力隔绝交通,消息传递困难的情况下,苏雨生部发动的时间被推迟到了8月下旬。
说起苏雨生部的叛乱和兰州雷马事变,这背后还有冯玉祥的影子。
苏雨生部原为活跃在河套一带的土匪,后被冯玉祥部收编。中原大战前夕,冯玉祥将其在甘肃、宁夏的部队调到河南参战后,为加强对自己后方的控制,便委任苏雨生为宁夏骑兵第四师师长,并命该部驻守宁夏平罗。而当时代理宁夏省主席的马福寿由于手中没有军队,难以控制宁夏城及附近一带的局势,便调苏雨生骑兵师进驻省城,并由苏雨生出任宁夏城防司令。不料,马福寿此举竟是引狼入室,苏雨生依仗兵势,把持宁夏省政,俨然以省政府主席自居,根本不把马福寿这个宁夏省代主席放在眼里,宁夏省政更是被苏雨生搅得乌烟瘴气。直到马鸿宾出任宁夏省主席,并想法赶走苏雨生后,宁夏局势才算得以缓解。
苏雨生部离开宁夏进入陕西后不久,中原大战结束,杨虎城部占据了陕西。迫于形势,苏雨生部投身杨虎城,成了杨部的警备骑兵旅,驻防邠县。
苏雨生原本就是土匪性子,现在在杨虎城麾下受到诸多约束,已是心感不耐。就在苏雨生心气浮躁的时候,冯玉祥却派他昔日秘书李世军携带冯的亲笔书信于8月份来找上门来。
31年年初,冯玉祥得知老蒋任命马鸿宾代理甘肃省主席,又想起去年大战中马福祥、马鸿逵父子为老蒋卖命的事来,不由得怒火中烧,认定马氏家族彻底投靠了老蒋。从那以后,冯玉祥便想联结自己昔日在陕、甘、宁一带的旧部,准备夺取甘肃、宁夏等现由马氏家族掌控的地盘,再行反蒋。
7月份,昔日秘书李世军自日本回国后来晋南绛县乡下看望冯玉祥。经冯耳提面命,李世军答应为冯的重新出山而奔走。此番李世军带着冯玉祥的亲笔书信来找苏雨生,就是想联络苏雨生、雷中田,意欲策动雷中田扣杀马鸿宾,占据甘、宁两省,割据西北,迎接冯玉祥重新出山。
苏雨生接到冯玉祥的密信后,得知冯玉祥谋划东山再起,自己又被赋予重任,大喜过望。与李一拍即合,约定由李世军去和雷中田联系,然后雷、苏两部一同发动。
不料,马玉麟千里求告,使马鸿宾在8月18日得知了宁夏老窝被端的消息。随后,马鸿宾意欲集结甘肃兵力救援宁夏。雷中田见状,生恐马鸿宾就此离去,自己与马文车等人的一番准备付诸东流,便提前于8月19日发动,扣押马鸿宾。
身在邠县的李世军得知兰州雷马事变的消息后便催促苏雨生赶快行动,自己则准备经静宁赶往兰州,联络雷中田。随即,苏雨生指挥所部离开驻地,准备经陇东运动到定边一带,以便向宁夏河东地区进攻。
不料,苏雨生部的此番行动却一头撞进了徐超远部预设的战场,苏部全旅近4千人的兵力,竟几乎被全歼,只有苏雨生带着二、三百骑兵逃脱。不过,苏雨生的好运似乎就此到头了,在其千辛万苦地进入河套一带,准备重操旧业做马匪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时,又遇上了傅作义在就任绥远省主席后所开展的剿匪行动。苏雨生部的这几百号人连个浪花还没翻起,就和绥远其他大小几十股土匪一起,成为了傅作义安定绥远的功绩。
……
“你说什么?苏雨生的兵马进入陇东后被人给歼灭了?你从哪得到的消息?是陈圭璋的人干的吗?”8月28日,得知苏雨生部被消灭的消息后,原本还在为抽调兵力为难的杨虎城部第17师师长孙蔚如,难以置信地迭声问道。
“师座,我旅在长武县县城驻有两个连的兵力。前几天接到杨主席追剿苏雨生部的命令,这两个连虽然因兵力少不敢出击,但在苏部从长武县北部过境后,却派人跟踪探察消息,也就因此让他们发现了苏部的溃兵。”十七师第49旅旅长杨渠统解释道,“这两个连抓了几个溃兵,并从溃兵嘴里得知苏雨生在进入宁县、正宁之间的地带时,被预先埋伏的敌人给歼灭了。”
略一迟疑,杨渠统又道:“按说陇东那边是陈圭璋的地盘,可陈圭璋的部队似乎没这么能打啊?不到一天的时间,苏雨生近4千人就被打没了,听说只跑出几百人来。要是陈圭璋有这能耐,那以前也就用不着和黄得贵、杨万青等人打得旷日持久了。”
“难道是陈圭璋吞并了杨万青部,一统陇东后实力大增?”孙蔚如也困惑起来,“按说陇东这几年被冯玉祥所部以及陈圭璋他们折腾得不成样子,而武器弹药又难得补充,他们只能越打越弱才对,怎么会变强了呢?难道是苏雨生所部措不及防,又寡不敌众的原因?”
“这两个原因估计是有。另外,听那几个溃兵所说,似乎对方的火力也不弱。”杨渠统随即又补充道,“不过,以苏雨生所部土匪出身的见识,恐怕只要对方有几挺机枪,他们就会认为火力不弱了。”
“算了,算了。眼下陕南、关中闹水灾,陕北又有鼠疫,兰州、宁夏那边又出了大乱子,这些事就够我们头疼的。有那闲功夫去想陈圭璋是怎么变的戏法,我们还不如去救助几个受了水灾的百姓呢。”孙蔚如摆手说道,“不管怎么说,苏雨生所部被歼灭也了了我们的一块心事,弟兄们也不用在这个鬼天气里钻山沟追敌人了。等过几天泾河一带水势小点后,你再派人去陇东那边探察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于眼下,我们把情况上报,由杨主席来决定就是。”
就这样,原本徐超远部消灭苏雨生部后,可能会暴露的陇东易手的情况,因为孙蔚如心切泾河、渭河一带的水灾,竟被忽略过去。等10多天后,杨虎城得知陇东也发生变动的消息时,却已经太晚了。而当张明瑞、杨天明、柳继峰、于镇山等部发起第三番攻势时,杨虎城这个潼关行营主任根本就无法也无力阻止赵振中等人的攻势。而老蒋在江西围剿**受挫,又听闻西北连番事变,更是破口大骂,杨虎城更因此受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