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百一十九章明灯台
尚山巍峨溅古。若屏风,隔绝风云!与,阻拦冷热翅智。旺辽,之两侧,一为冰冷高原戈壁,一为群山环抱的天府。
正是一山之隔,便是两重天际。截然不同。
无论是群山环抱中的天府之国,还是冰冷霜寒的高原人家,每日一抬头,皆能见得这山脉连绵起伏,屏风阻隔,却见不得,在那高不可攀的山体上,犹自有一条崎岖山路,攀爬在山体上,艰难地沟通两地。
那条山路,正是一条自古商道,不知几代人,多少性命,方才在这吞噬人性命的高山峭壁上,生生凿出的。
山峦两侧商民。便是通过此山路。沟通有无,往来商贸,依商品名之,多称其为茶马古道。
也就是一称呼而已,“茶马”二字或者贴切,那一个,“道”字,则纯属朝脸上贴金了。
牵着驮马,运着货物,走在这条山路上。可见一侧悬崖,万丈深渊。有溪流潺潺之声,依稀传来;另一侧,为山体峭壁,巍峨屹立,仰的脖子酸疼,亦见不得顶,但见仿佛山横处,尽是皑皑白雪,反射日光。直欲刺瞎人的眼睛。
环境是如此的险恶,道路更是不堪。
茶马古道,蜿蜒曲折,绕山而上。不需细看脚下,就不难知道,这条小路,分明是小半为青石阶梯,大半为马蹄践踏而成;半为人道,半为兽途。
若逢得雨后行走,彩虹虽美。山路更滑,一个不留神,连人带马。滑落悬崖,良久良久,惨叫声不散,渗人至极。
此时正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男子,孤身一人,无驮马货物,拾阶而上,沿着茶马古道前行。
男子不着冠冕。一头乌发,两鬓斑白,皆披散在肩上。在这清新的空气中,随着微风扬起,倒也惬意。
他的身上衣裳,不过粗布青衣,不带华彩,不挂配饰,任何人都可穿得,且就单薄一件,在飒飒山风中,竟是不觉寒冷。
披发、青衣,还算情有可原。并不罕见的话,再望下看,就能让人大吃一惊了。
这名男子,竟是不着鞋袜,连草鞋都没一双,就这么赤着双足,丈量天下。
一步一步,不急不缓,在这山风一大。几乎就要将人吹下悬崖的茶马古道上,此人走得甚是稳健,甚至给人一种肃穆之感,好像他经行的地界,不是黑山白水的艰险,而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宫廷一般。
就这么走着,不知过了多久,前方一转折小道陡然宽敞,眼前豁然开朗。
这是一处转折处,宽敞地,连接前后两条古道,再往下,便是好走的石道,且悬崖至此止,除却匪徒野兽之外,再无其他的险阻。
长年行脚商贩,每一到此,定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整个人放松下来。
一到这里,就意味着路已经走了九成了。这不,若是站在一旁青石上望去,甚至可见得天府之国内,一繁荣的商贸重城。
过得艰险的茶马古道,一路紧张,见得这一幕,简直有重回人间的。
不知哪代酸人,以此处特殊之处。在一旁的山壁上,刻下了“明灯台。三个大字,以名之,想来存的是“千年暗室,一灯既明”之意。
真说起来,那字并不如何,僵硬而匠气。寻常教谕见得,也会不屑一顾,并以教出这等学生为耻。
这本是卓理,若是读书有成。又岂会走上这条将脑袋挂在马脖子上的茶马古道行商路呢?若不走此路,又怎会明白行脚商在到达此处时的那种如获新生的感觉?
商人们不懂什么典故,只知道到了此处,真有眼前一亮,见得明灯之感,故此多用其名,“明灯台。三字。可说是在商人中闻名遐迩。
“明灯台?!”
“倒是好名字!”
那粗布青衣赤足的男子,显然不是行商中人,还饶有兴致地望了石壁一眼,赞了一声。
也正是在观看石壁之时,头仰起,风吹发,露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清晰无比。
“张凡!”
若是有熟识之人,简直就不会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那个华服冠冕。威势迫人的东华真人,竟会是如此模样,行于路上。
默然少顷,张凡忽然转身,踏上青石,一腿竖着,一腿盘下,坐于石上,仿佛疲倦不堪,下巴点在膝盖上小憩。
他,是真的累了。
行走天下,舍弃一切,仅以本心观之,本能行之。
一路上
曾见山火蔓延。百兽众生亡命奔逃,唯恐慢了一步,便遭火厄;
曾见海底之下,地涌岩浆,煮沸大海,亿万生灵浮起,入目皆是鱼肚白;
曾见城镇大火,数万黎民。数代积累,一夜而毁,再无遮雨之片瓦。无果腹之余粮。更有焦土之上,那难辨的亲人尸骨;
曾见经年不雨,赤地千里,江河枯竭,大地龟裂,生民易子而食,草根树皮亦为
还有很多。很多,,
沼泽上有沼火,乱葬岗有阴火。火山口有地火,甚至是人身,亦有
火。
无穷无尽,诸般火焰,以各种方式。无数生灵的悲哀为祭,展露着毁灭的威能。
“火的毁灭啊!”
一声幽幽叹息,回荡于明灯台上。又飘忽不定,不辨何人发出,恍若是山风,自遥远的地方传来。
火的毁灭之意童儿第一次为火灼烧到手指,便清楚,就明白,惧之,志之!
可是不走过这些地方。亲眼见得毁灭起没,生灵在其丰的挣扎与不幸。就不知,火之毁灭,何其的恐怖。
这便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
火之毁灭,就是如此,若是换成寻常修士,到了这一步,就已是足够了,神通道法,说到底还不就是为了毁灭吗?
不过张凡知道,他的道不在这里。或者说,不仅止于这里。
在炼气期时,他就明白,太阳之火。与寻常火焰的不同。就能说出:“有万物生灭在其中,是寂灭之力。也是创生之功。”这等话来。
若是论道,他更可娓娓道来,也可酒滔不绝,能将人辩得无言,惭愧退下。
按箍,理解似乎是够了,明了了,也透彻了。
但是,他悟了吗?
没有!
知道,与明悟,完全是两回事,两种概念。
到了真正走上元婴路,依着大地脉络,随意而行,感悟天下之火。寻找自身之道时,他才彻底明白。自己欠缺的是什么?多出的又是什么?
欠缺的是明悟!多出的知识!
前世佛家有知见障一说,知识多,懂得多了,能随口描绘出某一个。境界,明一切方式,甚至熟悉所有的细节,仿佛什么都知道了一般。
但这些,都不是自己的体验。
在这明悟之时,懂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难以明心见性,需得大契机,大机缘,才能遗忘知识。换的明悟。
回头想来,当年所谓的对太阳的理解。对金乌的理解,何尝是自身的理解,不过是他人窠向罢了,可笑自己当年还沾沾自喜。
如泥雕木塑一般,张凡就这么坐于青石之上,一坐,便是三日。
日出日落,月升月降,所有的一切,来往的行商,皆不曾扰得他半点思绪,让他移得分毫位置。
就在他仿佛要这么永远地坐下去的时候,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年轻人,不要泄气,路还很长很
说着,那人将担在肩上的担子放下。取出马扎子坐下。
看他的样子,分明是将张凡看做了某些生意失败,进退维谷的小商人。
这几日来坐在此处,这还是第一个人开口跟他说话之人,便多看了两眼。
这一看,到看出了些趣味来。
这人是个中年清隽的男子。满脸的书卷气,似是饱读诗书,扁担上挂着东西并不沉重,却让他腰酸背痛。几乎直不起腰来,可见不是干惯重活的人。
可他现在所做的事情,却与他的形象大相径庭,也引起了张凡的兴趣。
架锅,添材,点火,煮水,放入一袋绿豆,掺入几味药草”
忙活了半天,盖上锅盖,中年书生长出了一口气,对着张凡和蔼地一笑,从怀中掏出书册、笔墨,或是翻再,或是记录,口中时而念念有词。时而击节赞叹,旁若无人,自在幸福。
看到这里,张凡一笑,缓缓收回了目光。
从这个中年书生的身上,他似乎看到了某种纯粹与幸福,不过却与己无关,很快,又陷入了那种物我两忘的沉思之中。
虽然如此,但与前几日,却多少有些不同,他的眼角余光,下意识地将这个中年书生纳入视线中,没有原因,不过直觉。
半天的时间过去异
这半天中,共有三路驻队路过这明灯台,每当骇铃声响起时,中年书生总是第一时间将注意力从书册上拔出,开锅,盛起,然后直接招呼那些行脚商人前来休憩品尝。
一路艰难。在此重现天日,明灯引路之时。有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绿豆汤下肚,解乏至极,不亦快哉。
这个中年书生,做这事显然不是一天两天了,过往商人也明其意,根本不需多说,喝上一碗绿豆汤。便讲上一则故事,或是轶闻,或是亲身经历,或喜或悲,尽数被中年书生,录于纸笔。
人已散尽,中年书生眉飞色舞地捧着书稿,斟酌吟咏着,煮上下一锅。等着了另一拨,乐此不疲。
看着这一切,张凡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似乎有什么东西,明明就在眼前。却又一时捕捉不到。
PS:第六(未完待续)
ch处于关闭状态。
正是一山之隔,便是两重天际。截然不同。
无论是群山环抱中的天府之国,还是冰冷霜寒的高原人家,每日一抬头,皆能见得这山脉连绵起伏,屏风阻隔,却见不得,在那高不可攀的山体上,犹自有一条崎岖山路,攀爬在山体上,艰难地沟通两地。
那条山路,正是一条自古商道,不知几代人,多少性命,方才在这吞噬人性命的高山峭壁上,生生凿出的。
山峦两侧商民。便是通过此山路。沟通有无,往来商贸,依商品名之,多称其为茶马古道。
也就是一称呼而已,“茶马”二字或者贴切,那一个,“道”字,则纯属朝脸上贴金了。
牵着驮马,运着货物,走在这条山路上。可见一侧悬崖,万丈深渊。有溪流潺潺之声,依稀传来;另一侧,为山体峭壁,巍峨屹立,仰的脖子酸疼,亦见不得顶,但见仿佛山横处,尽是皑皑白雪,反射日光。直欲刺瞎人的眼睛。
环境是如此的险恶,道路更是不堪。
茶马古道,蜿蜒曲折,绕山而上。不需细看脚下,就不难知道,这条小路,分明是小半为青石阶梯,大半为马蹄践踏而成;半为人道,半为兽途。
若逢得雨后行走,彩虹虽美。山路更滑,一个不留神,连人带马。滑落悬崖,良久良久,惨叫声不散,渗人至极。
此时正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男子,孤身一人,无驮马货物,拾阶而上,沿着茶马古道前行。
男子不着冠冕。一头乌发,两鬓斑白,皆披散在肩上。在这清新的空气中,随着微风扬起,倒也惬意。
他的身上衣裳,不过粗布青衣,不带华彩,不挂配饰,任何人都可穿得,且就单薄一件,在飒飒山风中,竟是不觉寒冷。
披发、青衣,还算情有可原。并不罕见的话,再望下看,就能让人大吃一惊了。
这名男子,竟是不着鞋袜,连草鞋都没一双,就这么赤着双足,丈量天下。
一步一步,不急不缓,在这山风一大。几乎就要将人吹下悬崖的茶马古道上,此人走得甚是稳健,甚至给人一种肃穆之感,好像他经行的地界,不是黑山白水的艰险,而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宫廷一般。
就这么走着,不知过了多久,前方一转折小道陡然宽敞,眼前豁然开朗。
这是一处转折处,宽敞地,连接前后两条古道,再往下,便是好走的石道,且悬崖至此止,除却匪徒野兽之外,再无其他的险阻。
长年行脚商贩,每一到此,定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整个人放松下来。
一到这里,就意味着路已经走了九成了。这不,若是站在一旁青石上望去,甚至可见得天府之国内,一繁荣的商贸重城。
过得艰险的茶马古道,一路紧张,见得这一幕,简直有重回人间的。
不知哪代酸人,以此处特殊之处。在一旁的山壁上,刻下了“明灯台。三个大字,以名之,想来存的是“千年暗室,一灯既明”之意。
真说起来,那字并不如何,僵硬而匠气。寻常教谕见得,也会不屑一顾,并以教出这等学生为耻。
这本是卓理,若是读书有成。又岂会走上这条将脑袋挂在马脖子上的茶马古道行商路呢?若不走此路,又怎会明白行脚商在到达此处时的那种如获新生的感觉?
商人们不懂什么典故,只知道到了此处,真有眼前一亮,见得明灯之感,故此多用其名,“明灯台。三字。可说是在商人中闻名遐迩。
“明灯台?!”
“倒是好名字!”
那粗布青衣赤足的男子,显然不是行商中人,还饶有兴致地望了石壁一眼,赞了一声。
也正是在观看石壁之时,头仰起,风吹发,露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清晰无比。
“张凡!”
若是有熟识之人,简直就不会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那个华服冠冕。威势迫人的东华真人,竟会是如此模样,行于路上。
默然少顷,张凡忽然转身,踏上青石,一腿竖着,一腿盘下,坐于石上,仿佛疲倦不堪,下巴点在膝盖上小憩。
他,是真的累了。
行走天下,舍弃一切,仅以本心观之,本能行之。
一路上
曾见山火蔓延。百兽众生亡命奔逃,唯恐慢了一步,便遭火厄;
曾见海底之下,地涌岩浆,煮沸大海,亿万生灵浮起,入目皆是鱼肚白;
曾见城镇大火,数万黎民。数代积累,一夜而毁,再无遮雨之片瓦。无果腹之余粮。更有焦土之上,那难辨的亲人尸骨;
曾见经年不雨,赤地千里,江河枯竭,大地龟裂,生民易子而食,草根树皮亦为
还有很多。很多,,
沼泽上有沼火,乱葬岗有阴火。火山口有地火,甚至是人身,亦有
火。
无穷无尽,诸般火焰,以各种方式。无数生灵的悲哀为祭,展露着毁灭的威能。
“火的毁灭啊!”
一声幽幽叹息,回荡于明灯台上。又飘忽不定,不辨何人发出,恍若是山风,自遥远的地方传来。
火的毁灭之意童儿第一次为火灼烧到手指,便清楚,就明白,惧之,志之!
可是不走过这些地方。亲眼见得毁灭起没,生灵在其丰的挣扎与不幸。就不知,火之毁灭,何其的恐怖。
这便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
火之毁灭,就是如此,若是换成寻常修士,到了这一步,就已是足够了,神通道法,说到底还不就是为了毁灭吗?
不过张凡知道,他的道不在这里。或者说,不仅止于这里。
在炼气期时,他就明白,太阳之火。与寻常火焰的不同。就能说出:“有万物生灭在其中,是寂灭之力。也是创生之功。”这等话来。
若是论道,他更可娓娓道来,也可酒滔不绝,能将人辩得无言,惭愧退下。
按箍,理解似乎是够了,明了了,也透彻了。
但是,他悟了吗?
没有!
知道,与明悟,完全是两回事,两种概念。
到了真正走上元婴路,依着大地脉络,随意而行,感悟天下之火。寻找自身之道时,他才彻底明白。自己欠缺的是什么?多出的又是什么?
欠缺的是明悟!多出的知识!
前世佛家有知见障一说,知识多,懂得多了,能随口描绘出某一个。境界,明一切方式,甚至熟悉所有的细节,仿佛什么都知道了一般。
但这些,都不是自己的体验。
在这明悟之时,懂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难以明心见性,需得大契机,大机缘,才能遗忘知识。换的明悟。
回头想来,当年所谓的对太阳的理解。对金乌的理解,何尝是自身的理解,不过是他人窠向罢了,可笑自己当年还沾沾自喜。
如泥雕木塑一般,张凡就这么坐于青石之上,一坐,便是三日。
日出日落,月升月降,所有的一切,来往的行商,皆不曾扰得他半点思绪,让他移得分毫位置。
就在他仿佛要这么永远地坐下去的时候,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年轻人,不要泄气,路还很长很
说着,那人将担在肩上的担子放下。取出马扎子坐下。
看他的样子,分明是将张凡看做了某些生意失败,进退维谷的小商人。
这几日来坐在此处,这还是第一个人开口跟他说话之人,便多看了两眼。
这一看,到看出了些趣味来。
这人是个中年清隽的男子。满脸的书卷气,似是饱读诗书,扁担上挂着东西并不沉重,却让他腰酸背痛。几乎直不起腰来,可见不是干惯重活的人。
可他现在所做的事情,却与他的形象大相径庭,也引起了张凡的兴趣。
架锅,添材,点火,煮水,放入一袋绿豆,掺入几味药草”
忙活了半天,盖上锅盖,中年书生长出了一口气,对着张凡和蔼地一笑,从怀中掏出书册、笔墨,或是翻再,或是记录,口中时而念念有词。时而击节赞叹,旁若无人,自在幸福。
看到这里,张凡一笑,缓缓收回了目光。
从这个中年书生的身上,他似乎看到了某种纯粹与幸福,不过却与己无关,很快,又陷入了那种物我两忘的沉思之中。
虽然如此,但与前几日,却多少有些不同,他的眼角余光,下意识地将这个中年书生纳入视线中,没有原因,不过直觉。
半天的时间过去异
这半天中,共有三路驻队路过这明灯台,每当骇铃声响起时,中年书生总是第一时间将注意力从书册上拔出,开锅,盛起,然后直接招呼那些行脚商人前来休憩品尝。
一路艰难。在此重现天日,明灯引路之时。有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绿豆汤下肚,解乏至极,不亦快哉。
这个中年书生,做这事显然不是一天两天了,过往商人也明其意,根本不需多说,喝上一碗绿豆汤。便讲上一则故事,或是轶闻,或是亲身经历,或喜或悲,尽数被中年书生,录于纸笔。
人已散尽,中年书生眉飞色舞地捧着书稿,斟酌吟咏着,煮上下一锅。等着了另一拨,乐此不疲。
看着这一切,张凡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似乎有什么东西,明明就在眼前。却又一时捕捉不到。
PS:第六(未完待续)
ch处于关闭状态。